聊城幼兒師範學校坐落於運河名城、「大國學」思想提出者季羨林先生的故鄉——臨清,這所有著80年悠久辦學歷史的老校,幾經滄桑,沉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學校堅持「厚基礎、強技能、突特色、重實戰」的人才培養理念,重視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和提升,在活動中培養學生技能,在競賽中展示素養,在考核中強化提升。在近幾年的探索與實踐中學校快速發展,在全省乃至全國幼兒師範學校中嶄露頭角。在校長林敬華的帶領下,學校現在擁有一批高素養的幹部教師隊伍和一流的辦學條件,並確立了「傳承運河基因,培育融雅幼師」 的學校辦學理念。在實踐的過程之中,學校且行且思,逐漸在學校核心文化理念明晰的基礎上實現了以融雅課程為載體,以融雅課堂為陣地,以融雅德育為重點,以融雅文化為目標的學校特色文化建設體系。
中專部學生藝術作品
一、特色定位
「融雅教育」。首先是融:融合,包容。源於運河文化的精髓「開放、交流、和諧、融通"。其次是雅:高雅、優雅。「腹有詩書氣自華」促使幼師生從傳統受教育人向具有幼師職業氣質特色的人的轉變。引導幼師生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從中國優秀文化中挖掘並尋求熠熠生輝的精神瑰寶,從而繼承和發揚傳統美德、良好風範、高雅情趣、昂揚氣概、堅韌意志和頑強追求,逐步形成「明理厚德」的融雅教育體系。以此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追求內涵發展, 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現代化品牌學校。
二、特色提出
教育是什麼?林敬華校長認為,教育應潤物細無聲,像歡快的泉水自由流淌,浸潤人心,而不是呈現程序化的呆板僵化。我們應改變「汗水+淚水+藥水+血水」的教育現狀,學校和課程應指向培養"流水"人。基於我校歷史發展、學生特徵和區域資源優勢,著眼於學校的發展遠景,符合幼師生的特點和要求,充分體現集體智慧,在經過充分醞釀、討論、分析的基礎上,明確了聊城幼兒師範學校的辦學特色定位即:「傳承運河基因,培育融雅幼師」。其原因是:
第一,融雅教育之「融」體現了聊城幼師的文化內涵。學校近百年的歷史浸潤著大運河「融合」的文化內涵;融雅教育之「融」體現了聊城幼師的辦學特色:質量強校,「內」「外」融合;立德樹人, 「心」「和」融合;品牌興校,「承」「創」融合;突出特色,「幼」 「師」融合。融雅教育之「融」體現了聊城幼師的課程理念:多年來, 聊城幼兒師範學校在探索一條「破與立」、「承與創」相互融合的課程建設之路。
第二,融雅教育之「雅」呈現了聊幼師生的發展樣態。「學高為師、身正示範」這是對教師職業道德最凝練的概括。近年來,通過對學生進行創新性地職業素養教育,使他們具有彬彬有禮,落落大方的外在形象;有詩書藏心,友善謙虛的內在修養;有敬畏生命,熱愛生活的生存態度;有自主獨立,超越自我的意志品質。進而成為既有傳統美德又具時代氣息的高素質職業人才。
第三,融雅教育的出發點是平等、友愛、真誠的師生關係;融雅教育的文化基礎具有傳統性、地域性;融雅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適應現代職業特點的幼兒教師;融雅教育的重心是傳承文化、傳道授業、氣質養成、求實創新;融雅教育的主陣地是課堂,但不局限於課堂;融雅教育的突破口是自主教育,讓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自主發展;融雅教育的特色是突出職業素養教育。
非遺項目陶藝製作
三、實踐探索
(一)完善「融雅教育」的運行保障體系
新樣態學校創建是一項長期探索、不斷完善的過程,必須加強管理,強化各項職能,為新樣態學校創建提供制度保障。為此,學校成立了創建領導小組和研究小組,定期召開會議,研討解決新樣態學校創建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以保證新樣態學校創建的順利實施。強化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同時制定管理制度,健全質量考評機制、完善管理保障機制和教師激勵機制,使新樣態學校創建具備科學規範的運行體系,激活幹實創業積極性。打造工作高效,能力突出的幹部、班主任團隊。加強對幹部、班主任的培訓,提高工作能力。積極開展師德演講、最美教師、師德標兵評選等活動,大力弘揚健康向上的師德師風。
(二)構建滿足不同學生個性發展的「融雅課程」體系
融雅課程建設是學校實現「融雅教育」的基本途徑。依據我校的培養目標和地方特色,以及課程建設的綜合性、選擇性、均衡性特點,打通三級課程,構建了包含基礎課程、專業技能課程、特色校本課程在內的「融雅」課程體系。
1. 開發區域文化和職業素養的校本教材
「追求個體化教育,實現個性化成長」,是當今時代賦予職業教育的歷史使命,更是全世界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山東運河文化中的齊魯文化是一個重要基因,而齊魯文化又以儒家文化為主要特色。作為具有特殊歷史使命的職業院校,適應自己的辦學特色,開發出具有地方特色又能切合自己培養目標的校本課程已成為職業學校的重要課題。為了讓學生沐浴於傳統文化的春風裡,培養學生的教師氣質,我校編寫了《經典誦讀》、《中國傳統文化讀本》等校本教材。並選擇適合學前教育特點的運河文化教學資源,結合技能課的開展情況,在手工、繪畫、口語、生物角等專業選修課中融入運河文化元素,在教學及學生作品創作等方面,加強運河流域人文地理、自然材料、社會風俗等內容的滲入,指導學生完成了具有運河流域鄉土文化特色的泥工、紙工、綜合材料、雕版工藝的學習。編寫了《手工》、《運河研學》等校本教材。
學校還基於學生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和需求,從職業角色、工作勝任、生涯發展等三方面,定位了「職業認同感教育→健康教育→藝術素養教育→文學素養教育→科學素養教育→職業氣質養成教育→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等七大學生職業氣質發展鏈,形成了一個發展序列。在此基礎上,學校編寫了幼兒教師職業素養教材,構建了與之相對應的課程體系。在滿足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前提下,體現學生發展職業氣質的特色。
臨清非遺項目—民間麵塑走進聊幼校園
2. 實施集專業特色與區域特色於一體的「融雅」課程
(1) 夯實基礎的人文化基本素養課程
基本素養課程的實施是實踐符合校情的幼師生核心素養培養的主要途徑,以「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勝任工作、健康生存」為培養目標,做好課程的整體設計。主題活動課程化,素養課程人文化,以活動為載體,創新個性培養策略,實施分層教學,開闢育人新途徑,並形成了可持續性的推進模式,構建基礎素養課程。組織開展「珍愛生命」,「品味幼教」、「手繪思維導圖」等系列主題教育活動,強化職業素養教育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 突出職業氣質培養的特色化拓展課程
拓展課程是以學生為主體,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促進幼師生個性發展和學校辦學特色形成的一類開放型課程,以「基於興趣、培養氣質、鼓勵自主、面向全體」為目標,我們從大專一、二年級開始, 設立每周2課時、20個類別的拓展課程,以滿足學生興趣及職業氣質培養的需求。在人文類課程中我們設置了儒家文化欣賞,並組織儒家文化精髓的探討、儒家文化之我見的作文寫作大賽;在美術類課程中我們插入了剪紙、東昌萌蘆的印畫、木板年畫的製作、印花土布的製作等,使「融雅」課程真正具備鄉土文化氣息;在音樂類課程中我們加入了運河流域兒歌欣賞;在遊戲設計課上我們選入了大量本土遊戲,讓學生參與製作;在舞蹈類課程中我們把運河流域的戲曲和傘棒舞、漁燈秧歌相結合,讓學生體味民間舞蹈的美感。以期讓運河文化潤澤學生的心靈,滲入學生靈魂。學校每年開設技能選修課70餘門,並通過學期末技能展示,文藝匯演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專業素養和技能得到全面強化。同時,採取考教分離的形式,對教學活動設計,課件製作,舞蹈創編,鍵盤聲樂、簡筆畫、手工製作等幼兒教師必備技能進行考核評價,達到了「以考代練,以考促學」 的目的,練就了學生紮實的基本功和過硬的從教技能,得到了社會和用人單位的一直認可和好評。此外,限定性拓展課程中在原有的學校集會、班團活動、幼兒園見實習等活動的基礎上,增加了職業氣質養成教育、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門類。自主拓展課程在原有的具有職業特色的興趣啟蒙選修課基礎上,以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導向,組建了各類社團,確保社團活動正常開展。
(3) 自主發展的生活化綜合實踐研究課程
研究課程是將課堂開放到現實的情境中,使學生通過實踐,解決實際問題,逐步培養合作探究能力,發揚自主創新精神。學校開展各種運河文化主題實踐活動,以「課題研究」為載體,以探究運河文化為主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研究能力。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對運河文化提出有價值的研究問題,通過小組或個人選題、設計研究方案,走進大運河進行實地考察、調查訪問和查閱資料,對運河的民間文化、運河的環保文化等進行深度研究,感受運河的人文精神與歷史積澱。研究後學生通過撰寫、繪畫,創編等方式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對運河文化的研究成果進行展示,以此增進學生知運河、愛運河的情感。同時,開闢校企合作新路徑。我校與嬰貝兒集團(山東嬰貝兒健康管理顧問有限公司)深入合作,嬰貝兒集團向我校捐資助學,助力教育發展;成立「培訓基地」,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領域的合作,實現校企資源有機結合、優化配置,共同培養社會需要的高質量人才。學校持續推進在校生就業指導培訓,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系列講座,全方位、多層次幫助學生合理擇業。此外學校還將開設社區志願者聯動課程、科學研究性學習小課題、「爭當千裏運河小衛士」等項目課程。
運河文化社團活動
(三)打造以自主教育為核心的「融雅課堂」
課堂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具有動態平衡性。各因子間進行著物質、信息、情感交流,這一過程保持著穩定和平衡。在這個系統中,學生位於圓心,是系統的主體;教師位於外圓,是「導師」。只有學生學得積極主動,這個系統才具有生命力。「如何讓學生更好的動起來」是「融雅課堂」的聚焦點。所謂技術改變教育,本學期,我校依託三套互動錄播系統實現師生本地錄播、幼兒園實時互動、資源共享、網絡直播,打破園校壁壘,實現跨校、跨區域課室間互動教學,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四)健全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融雅德育」評價體系
圍繞社會主義價值觀,學校設立道德講堂,開展了「四德教育」。通過「感恩家書傳承美德」活動,教育引導我校學生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重要指示。學校建 立「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評價觀,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我校通過多緯度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方式對學生全面素質進行綜合評價,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採取「校內與校外相結合,學校與家庭相結合,德育、智育與體育相結合,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四位一體方式,對學生的道德品質、身心發展、智體和諧、社會參與、家庭氛圍等五個維度進行綜合評定。
運河文化社團參加「紅動齊魯」——山東省紅色故事講解大賽
(五)營造具有「融雅文化」的育人高地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百年之計,莫如樹人。」立德樹人是衡量一個學校辦學水平的根本標準,是對人才培養的根本要求。學校堅持以文化人,以德立人,恪守「學高為師,身正是範」的理念,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傳遞者、學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有什麼樣的教師,就有什麼樣的教育;有什麼樣的教育,就有什麼樣的的學生。在價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我們要以「融雅」 教育為契機,讓每一位教師想學生所想,解學生所需。培養學生成為擁有大格局、與歷史同步伐、與時代共命運的人。
建設美麗中國之於學校,還要建設美麗校園。美麗校園建設是實施「融雅教育」的外在條件。學校充分發揮文化育人作用,建設體現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圍繞「融雅教育」的核心價值理念,我校整體規劃美麗校園建設,本著「高品位、特色化、地域性、審美性」的原則,科學布局、整體建構,形成體現「融雅教育」的文化牆特色、走廊文化特色、樓道文化特色、班集體文化特色、各系部文化特色等。打造特色綠化園區,優化學生學習與成長環境。其中,班集體文化特色和各系部文化特色採取規範化與個性化相結合的打造方式,彰顯系部和班級的特色風格,達到個性與共性的和諧統一。
此外,在公眾號平臺,開設「聊幼故事繪」、「新中國成立 70周年」 等專欄,拓闊學生展示空間。豐富校園活動形式,開展各種藝術節、知識競賽、技能展示等,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職業理想,提高綜合職業素質和能力,提升學生的人文科學素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百舸爭流千帆競,敢立潮頭吹大風。聊城幼兒師範學校正在迎著朝陽,全面推進戰略升級,矢志鑄就學前教育高地,努力開創「一流幼師名校」的新徵程。(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喻正瑩 李洪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