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是唯一一個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是世界上分布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
客家先民始於秦徵嶺南融百越時期,至宋朝逐漸南遷的漢人在贛江、汀江、梅江衝擊而成的三江平原上形成了客家民系 ,發展成了贛州 、汀州(今分屬龍巖和三明 )、梅州、河源 、惠州 、韶關 、深圳等客家主要聚居地 。
客家人構築的圍屋,源於東漢的塢堡,這種建築形式在兩晉南北朝時曾盛行中原。客家人聚族而居、為防豺狼虎豹、盜賊侵擾,耕戰結合的習慣,就源於那個時代,為抵禦各種外敵的侵入,客家人營造「抵禦性」的營壘式建築住宅。在發展過程中,各地的客家民居都不盡相同,例如,廣東、江西大部分的客家圍屋、客家圍龍屋和福建的客家土樓就風格各異,不過功能上卻都大致相同,無論南方還是北方的中國人,其傳統民居的共同特點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內採光;以木樑承重,以磚、石、土砌護牆;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梁畫棟來裝飾屋頂、簷口見長。在客家民居當中,從外觀而言,以方形的圍屋,半圓形的圍龍屋,還有圓形或方形的土樓為主,其他還有各色各樣異形的土樓或圍樓。在實際中,每個地方的建築都有其特色的一面,不過又交織在一起,結合周邊的河洛文化、土著文化,在絢麗多彩的中華文化中留下濃厚的一筆。
贛州圍屋,全稱贛南客家圍屋,主要以方形為特色,是位於贛南邊陲的客家民居,主要分布在江西省贛州市境內,是客家居民中常見一種,也是中國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築。2012年11月17日,贛南圍屋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遊覽贛南圍屋,我個人分為東線、中線和西線。西線以江西省全南縣的雅溪古村、龍南市的烏石圍、燕翼圍為主。
雅溪古村
雅溪古村位於江西省全南縣龍源壩鎮,距縣城22千米,村落始建於明朝時期,村民皆為陳姓。這個古村裡面有兩座建於清朝的客家圍屋,分別是土圍屋福星圍和石圍屋雅鳳圍組成。
元末明初(1370年左右),陳氏先祖魯公由金陵遷居贛南開基。魯公五世孫陳文信於成化年間(1465~1487年)分居雅溪。
鹹豐五年(1855年),陳受碩、陳受穎叔侄四人共同建築雅溪土圍(又稱「福星樓」)。福星樓是一座方形的夯土磚牆結構的建築,高三層,每層17間房。長方「口」字型土圍設炮角四個,沿著圍屋的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為門坪、樓門、門廳、環廊、天井、廳堂,天井比例瘦高,二層以上均有內環廊,設計緊湊、精緻。
雅鳳圍,建於清光緒年間(1885年),建造者系土圍屋福星樓之主陳受穎的兒子陳先學在福星樓之東北另建而成。雅鳳圍以長寬約20米的正方形「回」字結構為構造,外牆全部為石塊砌成,內部全實木搭建的屋廊共四層,每層13間。天井裡,有一口麻石圍砌的古井。挑空的磚砌炮角、花崗巖制的大門、防火攻裝置、精美的木雕石雕,在贛南圍屋中也是獨一無二。
雅溪圍屋設計緊湊、小巧、精緻,代表了贛南圍屋中一種較為特殊的類型。從雅溪土圍到石圍,建築材料和建造技術的變化,展現了不同時期贛南圍屋的發展過程。目前雅溪古村算是比較規範的景區,內部整潔、有序、規範,裡面餐館、民宿、酒吧、手信店皆有。
燕翼圍
燕翼圍位於江西省贛州市龍南市楊村鎮圩鎮中心鯉魚寨下, 始建於清順治七年(1650年),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竣工,為楊村富戶賴福之所建, 取山海經中「妥先榮昌,燕翼貽謀」中「燕翼」二字為圍名,是深謀遠慮、榮昌子孫之意。燕翼圍高14.3米,長41.5米,寬31.8米。對角四邊有守閣炮樓,佔地面積1367.58平方米,內空面積334.17平方米。全圍以大門和廳堂為中軸,每層對稱建房34間,共136間房,建築面積3741.12平方米。燕翼圍在結構上採用四面圍屋,中間空坪,在圍屋裡面算是比較少見的。2001年7月,燕翼圍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燕翼圍內部還有居民居住,整棟建築還算整潔。
烏石圍
烏石圍位於江西省龍南市楊村鎮楊村村,距離燕翼圍只有15分鐘的車程,因大門前左側臥有一塊很大的烏石頭,故圍屋取名為烏石圍,又名盤石圍,木材商人賴景星於明代萬曆十年(1582年)開基建圍。
烏石圍坐東南朝西北,前方後圓,內方外圓,面闊52.4米,進深42.3米,佔地約2400平方米,圍屋正面長約60米,至後圍圓形底部約70米,圍牆高約9米,周圍設四個方形炮樓,圍前有禾坪、照壁及日月形池塘。
2019年10月7日,烏石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核定並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烏石圍目前保護狀況一般。
太平橋
在距離燕翼圍3公裡處,還有一處國家重點文物單位值得前往,那就是太平橋。
太平橋(Bridge of Security)位於江西省龍南縣楊村鎮街道北面太平江上,為兩孔三墩、四拱雙層重疊組合石拱橋。太平橋有古今兩座,古橋即上橋,始建於明正德年間,在現橋的上遊百餘米處,下橋重建於清嘉慶至道光年間,主體橋身完好,這就是現存的太平橋,該橋造型奇特,用工精細,四拱重疊組合,分磚木和磚石雙層結構,全長50米,面寬4米,通身高17.2米。下層兩孔三墩,以精磨花崗石為料,桐油、石灰、紅糖、糯米漿為灰漿,精工砌築而成。拱跨分別為11.9米和12.9米,拱高6.2米。上層有磚木結構的四通涼亭,側面大拱磚8.4米,高8米,拱肩落於下層兩拱的拱頂之上,正面小拱跨2米,牆厚1米,小拱之上有賴懋傑手書的「太平橋」三字。目前該橋還是交通兩岸的重要工具,行人穿行無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