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腐殖質下面一層最好泥土建地客家圍屋,究竟有什麼特色?

2021-01-08 人生趣

圍龍屋(也稱為圍屋、轉龍屋、客家圍屋)是客家人在長期社會生活實踐中,為了適應當地的生態環境和氣候條件,滿足生活需要而形成的包含多種建築形式的客家民居,客家圍屋是一種極具嶺南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築,與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杆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合稱為中國最具鄉土風情的五大傳統住宅建築形式,被中外建築學界稱為中國民居建築的五大特色之一。

客家民居中較早建造的多為「圍樓」和「圍龍屋」,隨後出現「走馬樓」、「五鳳樓」、「四角樓」、「穿堂屋」、「鎖頭屋」、「下山虎」、「多槓樓」、「殿堂式」和「中西混合式」等建造樣式。其中圓樓、方樓、走馬樓、半圓樓和圍龍屋屬於豪宅戶型,常為商人巨賈所建;而普通的小戶人家則以簡樸實用為主,如「三堂屋」、「下山虎」和「鎖頭屋」等戶型。這些建築造型,充分反映了客家人的歷史發展及傳統民族文化之內涵,是中原宮殿式、府第式、四合院等民居建築形式的演變和發展。

客家人建造圍屋,首先考慮將風水格局納入圍屋的整體形體輪廓當中,其中最常見的是「太師椅」形。根據椅形來劃分屋子的各部分:前面的水塘如椅的腳墊,後邊的圍龍如同椅的靠背,屋宇兩邊如椅的扶手。可以發現,半圓形圍屋的俯視圖輪廓都是「太師椅」形。寓意家族人的生活如同人坐在太師椅上一樣「四平八穩」,家族的社會地位「高高在上」。

圍屋每層的房間結構及面積大致相同, 通常朝天井設一門一窗, 並利用樓內天井採光通風和調節四季陰陽。樓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都有樓梯通向各層, 每層樓都設有門廳一間, 二層以上設「走馬廊」聯繫各個房間。圍屋底層一般作廚房、膳廳、會客室及放置農具的雜間; 二層作糧倉; 三層以上通風採光良好故多用作臥室; 樓下的大廳是全樓的中心, 為宗族議事、婚喪喜慶、宴請賓客、接待親朋或舉辦其他大型活動的公共場所。有些大型土樓還在樓內修建學堂,以滿足土樓裡生活的孩子從小接受教育的需求。

圍龍屋有大有小,因而其「圍龍」也有多有少。小圍龍屋有二堂二橫一圍龍的,較罕見。大多是三堂二橫以上,如三堂四橫、三堂兩橫、兩堂兩橫,部分多至六橫和八橫的,橫是隨家族發展可要不斷添加的,正屋也有多種結構,如「上三下三」、「上五下五」和「上七下七」等。。隨著橫的增加,圍龍也不斷增加。可以二橫一圍龍,四橫二圍龍,六橫三圍龍等,其規律是豎橫以偶數增長,圍龍以奇數增加。梅州興寧有一座圍龍屋,多達十橫五圍,十分壯觀。堂也有多至至四堂和五堂的,但圍龍的多少與堂的多少無關,只與橫的多少有關。

客家民居都表現出對外封閉、對內開放的特性,因此客家人在建造圍屋時就將日常所需充分考慮進去:把水井、曬穀場、菜地和牲畜房、果樹和魚塘等等統統納入圍屋建造範圍,從而做到足不出戶即可自給自足。 這使得一座圍龍屋足以集中居住十幾戶、幾十戶甚至上百戶人家。

01圍龍屋的築法與特性

圍龍屋是一種富有中原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築,一般都有二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歷史。圍龍屋的客家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建築風格處處展示了客家的民風民俗和人文歷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徵。

圍龍屋主要原料為土、石和木料,故為生土建築,主要結構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立牆,二是木架構系統,房屋本質上就由這兩部分組成,尤其在中堂,牆主要起隔擋作用,並不承重,所以整個結構實際上是木架構系統。

圍屋土牆的表面

圍龍屋牆體地基般用石頭砌築,大約一米高,受風雨面的牆會特別加固,以保護牆基。牆面一般為實牆面,不開窗或開小窗,基本無大窗。牆體本身為窮土牆 ,俗稱"行牆多為板築,也有泥磚砌成。不論是窮土牆還是泥磚牆,主要都由三合土 構成,即用黃泥、石灰和砂共同攪拌而成,一般比例為1:1:2 {清官式石橋做法〉中也曾對此作說明 "灰土即石灰與黃土之混合,或謂三和土 按四六摻合,石灰四成,黃土六成」,這裡黃土與石灰比例與前述差別不大,可為印證。

在三合土中,黃泥自然是基礎材料,來自地面表層以下的田泥,粘性較好,不容易碎裂。石灰則是重要材料,必須要將其置於三合土中攪拌多次,放置-段時間才能用。就是為了讓石灰多浸泡些時間,如果石灰浸入的時間短,三合土裡面就會有石灰粒,容易起泡,目後施在牆上則會鼓出氣泡,這類瑕疵嚴重的話會影響牆體的堅固性。

此外,許多房屋還會摻加大量稻杆、竹條等,拌好後讓牛將其踩勻,以增加窮土間張力,堅固牆壁。部分有雄厚財力的圍龍屋如丙村溫公祠,其牆體還會摻加黃糖和糯米漿(糯米侵到粥狀,增加牆體粘性)如此則不容易開裂,即使歷經風雨致牆體裡面部分露出,整體都不會現塌,這也是溫公祠能屹立數百年不倒的重要原因之一。

秀土牆多為版築,即按照預計牆體厚度,兩邊置放木板,其尺寸-致,一般情況下每塊約為長3米,高0.4或0.5米,兩塊木板間距 0.2 米。木板四個角都有光滑的柱子串通加以固定,突出木板的柱子外用插銷栓上,內填三合土,然後人在站上面,用工具大力窮實,如此一層層搗錘而成。

為了保證牆體堅固性,一般每人每日搗錘泥飯的工作量都有限制,一天只做兩三塊泥板,以保證泥板能得到充分晾曬,這樣牆體日後就不怕雨水侵襲,因此,要建築一座大屋,至少需要有幾茸的時間。秀築牆體之後,還需在牆面抹灰 和壓漿,之後再用軟尺打磨光面,一般會磨多次。有凹或凸的地方分別要補上或刮掉,最後完成抹乾工序,如此摸上去砂不會棘手,撫之光滑舒適。此外,在牆角轉彎處還會橫置木頭於內牆,約 30公分離便壘一整條大木,以加強牆壁轉角處的張力。這樣精工細作之下的牆壁不僅非常堅實,甚至在一些尤為堅固的老屋如丙村溫公祠,在牆上釘普通釘都很難釘進去,而且使用壽命長,如興寧上長嶺村四角樓,牆壁三百多年了,還完好無損。所以圍龍屋的牆壁即使歷經數百年風吹雨打,牆體也不容易損壞,即使出現損毀,也往往是整個老屋最後破敗的部分。

圍龍屋頂為"人字"坡形,見圖三,瓦面的傾角約三十度,經驗證明這個坡度既不容易"溜瓦也不容易從瓦縫倒灌雨水。屋面的最頂部為屋脊,也是屋面最需加國之處,故需砌棟,用瓦做骨,外抹石灰沙漿。這樣即使石灰開裂,也還有一層瓦可以防水。在屋脊上,往往會放置有許多瓦片,稱為"子孫瓦"寓意子孫滿堂,像瓦片-樣層層疊疊,這也是客家人最重要的共識性期盼之一。當然,它也有實用性,碰到屋面在風吹雨打中損毀掉落部分瓦片的情況,這些子孫瓦可以立即作備用瓦補上,以免房屋漏水。不過,其主要作用還是展示"子孫滿堂"之寓意。

屋脊之下是屋面,其構建之初是架楝釘橡。橡子一律是頭向上,尾向下,數量上往往是"鑲單橡雙穰數一般為九穰左右。在圍龍屋的橡上,末置望板,而是直接鋪青瓦,俗稱"百子瓦」,取百子千孫之意。橡間距一般是六寸或七寸,恰好是擱置一塊瓦的寬度,這樣可在兩橡之間將瓦成"四"形仰放,此為"陽瓦"。然後再在兩列並排放置的陽瓦上覆一層"凸"形放置的瓦,此又稱為"陰瓦"這樣陰陽瓦互相結合,可避免雨水的滲入。

屋頂瓦片的順序也有一定講究,要求每片瓦都從屋脊至屋簷的方向依次疊放,瓦間距為←寸,即所謂的"寸瓦"。在接近簷口位置的數片瓦片會略有些翹起,這是處於為避免瓦片在風吹雨打中下滑形成"溜瓦"的考慮。在瓦片的末端,會量有瓦當,用來擋住屋頂坡面瓦的下滑,也即同樣具有防止"溜瓦"功用。國龍屋的瓦當 般呈扇形,客家人又稱為"瓦嘴用石灰砂漿固定。

回龍厚的屋頂高低也有不同,蘊含著風水之意。房屋左邊也即左橫層或者圍屋的左半部分可以建得比右邊高,意味著左青龍右白虎,所謂"青龍可以高萬丈,白皮不可以高一拳"。關於橫層與堂屋間的高度關係,以興寧 長嶺村大變頂為例,一般憤屋屋頂高度應離十堂屋,因為主屋為回龍屋的中心『類似"主家橫屋的重要性次之,居住人口的輩分也較低,類似"坐家那麼橫原傲的高 就對"主家"好.反之 則對"主家不好。因此,通常情況 ,第一橫的橫屋屋頂高度要比堂屋頂高4寸,第二橫的又要比第一橫高4寸,堂房間也因各堂重要性不同而 存在高度不同, 下堂、中堂和上堂屋頂依次升高,各堂之間~~差也是約 4寸,也寓"人往主高處走 水往低處流"之意 。

02建築布局

大部分圍龍屋的前半部分是半月形的池塘,後半部分是殘月形的圍屋,池塘和房屋之間是禾坪(曬穀場)。最基本的圍龍屋的結構是「兩堂兩橫一圍龍」,而大規模的圍龍屋是在此基礎上逐步增加的。從一個屋的規模也可看出某家族的人丁興衰。儘管規模不盡相同,但圍龍屋的基本設施都「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主要包括:風水塘、禾坪、大門、鬥門、伸手、正堂、花胎、龍廳、排水溝、走廊、天井、巷道、正屋、花廳、花階、圍屋、雜屋、廁所和畜棚等。

建築結構前低後高,錯落有致,主次分明,有利於採光、通風、排水及排汙。關閉了通向外界的大門,這裡就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小社會,規模較大的圍屋可供百多戶人家同住。

03堂屋、橫屋和圍

圍龍屋的主要部分是府第式的堂橫屋(即「堂屋」和「橫屋」)。所謂堂屋,就是位於建築中軸上的方形廳堂,一般都在三堂兩橫以上。三堂為上堂、中堂、下堂,又叫三進或三串。

上堂,俗謂「祖公廳」,即宗祠,用以設祖宗牌位和祭祀香案,自上堂前面逐級降低,顯祖宗之尊貴。

中堂供族人聚集慶典之用,是宗族舉辦各種禮儀活動的場所;在封建社會沒有公辦學校,中堂亦作為宗族書室,即書房,請私塾先生負責教育後代,大型的書室稱「書院」。

下堂進深小,呈長方形,為門廳,婚喪禮儀時作神壇和轎夫席位。廳與廳之間有屏風相隔,屏風分一個正門和兩邊側門成品字形,正門用柱礎撐起雕刻的石柱或木柱,正門上方的橫匾刻有堂號或家風,以勉勵後人。上廳在簷和廳口裝有木雕的簷屏。富裕人家往往會花大筆資金,精心設計屏風圖案,廳中安裝豪華的罩燈和宮燈,屏風與牆之間安置雕花的木屏和雕刻的龍柱(雕刻有龍的圖騰的石柱),顯得金碧輝煌。

所謂兩橫,是指三堂兩側上下連排的房門對著堂屋的橫屋,堂橫屋間以天井相隔,又以走廊相連。橫屋一般與堂屋成對稱結構,或依建築規模分橫、四橫、六橫或八橫不等。橫屋視其長短需要設有廳,俗謂「花廳」,是公共會客廳。

所謂「圍屋」是指堂橫屋後面半月形的圍屋,一般作廚房、倉庫、廁所、豬圈和雞窩之用,而中間那間則是龍廳,它正對「祖公廳」(上堂),較兩邊的房間略大,作祭拜神明之用。

04花胎

圍屋與堂橫間的半月形斜拱地面稱「化胎」(俗稱花胎、花頭),一般鑲有鵝卵石,此處可作晾曬東西的活動空間。這種半圓形龜背造型有利於排水和灌溉。化胎是圍龍屋重要的文化符號之一,其功能俗謂主管「丁」,寓意為祈禱宗族人丁興旺,有化育萬物的之意,是全屋的風水寶地。故化胎的坡面斜度、形狀和朝向也要由風水師依據建屋者的生辰八字決定。較為講究的花階把兩角做成三級臺階,根據客家人的風水觀,花階的尺寸即使是少了或者多了一釐米也會影響到子孫後代的運氣和屋主的財運。

在正屋與化胎之間,開一深溝,作為圍屋與正屋的分界,其主要作用在於排水,以免正屋潮溼。靠化胎部分築有護牆,在護牆與圍屋中軸線的交匯處,立有五顆形狀不一的石塊,俗謂「五星石伯公」,安放「五方龍神」位。其按五行八卦中的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來排列,因客家人認為它們是構成宇宙萬物的五種基礎元素,圍龍屋擁有了這五行,便擁有了與大千世界一致的結構要素和結構秩序。道、陰陽、天、地、人等概念已化為圍龍屋的內在靈魂,被有機地融合在建築要素中,寓意著家族之興旺與人才輩出。

05門

堂橫屋正面一般都依橫屋開有側門,有多少橫就有多少個側門。禾坪前方的大門稱為外大門(俗稱「鬥門」),鬥門分左右兩扇,左右鬥門的根本區別在於:左邊的大門比右邊的大門更高、更寬敞。在平時,左鬥門是不能開啟的,住戶們都是從右邊的鬥門進出,只有當家中來了身份顯赫的達官貴人或家族要操辦大喜事,如迎親或族中長輩來臨時方可敞開左鬥門迎接貴客,它象徵客家人的傳統禮節。客家人源於河南地區正宗的中原漢族文化,在幾次大遷徙的過程中一直都保留了尊禮重長、崇尚文化的優良傳統和風俗習慣,在此更能體現出來。

禾坪與屋宇之間的大門是屋宇的正門,位於屋宇中軸線的正前方。大門的側邊還有出入方便的小門。

圍龍屋的大門都做得非常牢固,門板的木料很厚實,並且多設置兩個以上的門閂。兩扇門板還帶有企口,一扇凸起,一扇凹進,對應關緊以後,兩扇門板之間將嚴絲合縫,從外邊幾乎不可能將門閂挑開。

06禾坪、風水塘、伸手、水井和風水林

在堂橫屋門前有長方形的禾坪(或叫曬坪),可作曬穀物和其他農作物之用。亦可作為逢年過節和婚喪事宜的活動空間。禾坪的寬度十分講究,一般與正屋高度一致,尺寸由特有的一種「魯班尺」測量吉兇後而定。

禾坪前有半月形的池塘,稱為「風水塘」或「半月池」。池塘可用來蓄水防旱和養魚灌溉,兼具一定的調節屋宇周圍氣溫的作用以及蓄水滅火的功能。在客家人的風水觀念中,水塘之水是宗族藏風聚氣之處,俗謂水主管「財」。水被看作「財源」的象徵 ,《人 山眼圖說》:「夫水本主 財 ,門開則財來 ,戶閉則用不竭。」在廣東省河 源市東源縣蘇家圍的實地調查走訪 中,從 當地一 位六十多歲的老婆婆 口中得知,當地客家人蓋新房 前必請風水先生相地 ,風水先生說門前有個池塘就 會有風水 ,這樣家裡就會有人 當官 。

客家人相信 :有 山就有水 ,有水就有財 。池塘可隨圍屋的擴建而進行人工擴大,客家人認為其建造寬度必須超過分別位於左右側門邊上的兩個狗洞之間的距離,才能保證風水「不外流」。如果從空中俯視會看到圍龍屋前有半月形水塘,後有半月形圍屋,兩個半月結合,包圍正屋,在數學上形成一個呈圓形的幾何圖案,讓圍屋的輪廓構型顯得非常和諧。

古人相信「天圓地方」,圍龍屋的圓形正體現 了客家人對天地宇宙的認識 ,而圍龍屋 中圓與方 的 建築結合 ,正體現 了禮神、敬天的觀念 。正如有的學 者提出,客家圍龍屋建築風水術體現了傳統《周易》 文化天人合一 的思維模式 ,它模仿 的是《周易》的太 極圖式 ,展示 的是 宇宙生化模 型 :從建築形廓來看 , 客家圍龍屋外 圍圓 ,內裡方 ,由天圓地方的宇宙圖式 構成其建築形廓 ;天在上 ,地在下,中間是建築物 ,讓 天地陰陽之氣在建築物 中交接。廣 東道教活動 中心、位 於廣州市花 都區的圓玄 道觀中的元辰寶 殿為半圓形 (加上正殿前的小廣場 ),中間是供奉鬥 姆元君的正殿 ,正殿為方形 ,殿外小廣場前有一個玄 武池 ,合起來是一個完整的圓形 ,與客家圍龍屋 的建 築圖式不謀而合 ,可見道家思想在建築中的滲透。

其實這種方 、圓的建築結構 ,早 在半坡遺址 中 就 已經出現 。考古發現,半坡遺址大致有方形和圓 形兩種 。圓形一直 以來被視為最簡單、最富於象徵意義 的一種圖形 ,也被視為最完美 的形象 。雖然有 學者認為 ,古人總把關 於地球和宇宙的形象描寫成 球形 、圓面或環形 ,這些描寫並不是基於觀察 ,而是 由於人們在描繪那些不可知的形狀或空間關係的時 候 ,總是儘量以一種最簡單的形式 (往往採用 圓形) 和關係去描 寫它們 。中國人追求圓滿 、團圓,祈 禱生生不息 ,對 圓形 的喜愛 ,內裡有著深刻的民族文 化和社會心理 ,而建築恰恰是植根於文化制度 、文化心理與集體無意識 中,且被制度化 、形態化和社會化 了的體現 。正 由於此 ,圍龍屋的半月池是必不可 少的建築本身的一部分。

圍龍屋半月池的其他文化 內涵 ,除了上文所說 是太極 圖的一個部分 ,顯示的是剛與柔 的結合 ,這是 陰陽交媾的另一表現形式 ,同樣有生殖崇拜 的內涵 之外 ,還有另外一些文化含義 ,例如水可以用於化煞 等等。

在池塘前進入門坪處,左右橫屋各伸出兩間或四間,兩鬥門則會在請風水師擇方位後建於橫屋兩邊伸出的部分,而左右鬥門與外圍牆相接的部分,就謂之「左右伸手」。

客家民居無一例外地都有一口水井。只是水井的建造方位會因建築環境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大部分水井被安排在右伸手附近。水井也兼有水塘的部分作用,但還可直接作為飲用水源。

此外,圍龍屋後面有風水林,一般種植有耐貧瘠、生命力較強的紅栲、楠木和竹類等樹木,起著固水土、擋風沙、調節氣候和美化環境的作用。

07圍龍屋的種類

08圍龍式圍屋

又稱半圓形圍屋,是廣東客家民居中數量最多的一種圍屋。主要分布在廣東省的興寧市、梅縣等地,在東江流域以至珠江口流域的深圳和香港也都可以見到。是一種類似中原漢族府第風格的殿堂式民居建築,是客家圍屋中最常見的一種構型,是集中國傳統禮制、倫理觀、陰陽五行、風水地理觀、哲學思想及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典型民居建築。

此類圍屋一般背靠山坡而建,其結構以中間的正堂或堂屋為基準。正堂一般是二進至三進,呈方形結構,分為上堂、中堂和下堂(三進)。正堂左右兩旁有同樣是方正結構的橫屋,簡稱為「橫」。自正堂向外以同心 (幾何)半圓形的房屋結構一層層擴張,其後圍部分建成馬蹄狀,叫「圍龍」,每一層稱為一「圍」或一「圍龍」。圍龍的層數和一側橫屋的排數一般是相等的。普通的圍龍屋有「兩堂兩橫一圍龍」(中間有個正堂、兩側各有一排橫屋、對應一層圍龍)、「三堂二橫一圍龍」、「四橫一圍龍」(一圍龍對應兩排橫屋)、「四橫雙圍龍」(兩層圍龍)等等,最多可達「十橫五圍龍」之多。圍龍屋前一般會有一個半圓形的人工水塘,使得其俯視效果總體如同一個太極的圖案:陸上屋為陽,屋前水為陰。這也是客家文化中的風水理論的體現。

龍式圍屋採用漢民族傳統建築工藝中最先進的「抬梁式」和「穿鬥式」混合結構,布局嚴謹,講究座向,主次對稱,外型堂皇美觀,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和實用價值。

具有代表性的圍龍式圍屋建築有梅州大埔縣黃塘鄉的張弼士故居「光祿第」、黃砂鄉的「進士第」、梅縣松口鎮的「仁厚溫公祠」以及銅琶村的「榮祿第」等。

09方形圍樓

方形圍樓有形式多樣,如閩西的方形土樓和粵北的方形碉樓等。方形圍樓通常呈正方形和長方形。閩西的方形土樓,是指用數層高的夯土牆於四周圍合,圍內各層多為木結構的通廊式住房,其中心為一矩形內院。這種圍樓對外封閉、對內敞開,外觀龐大,如同一座土堡。

這種方形圍樓在與閩西鄰近的廣東饒平、蕉嶺、大埔和豐順等地有零星分布。

10圓形圍樓

圓形圍樓是一種環形土樓,也有人稱之為「寨」、圓樓或圓寨。呈圓形布局,氣勢高大宏偉,堪稱世界民居奇觀。圓形土樓內部結構分「通廊式」和「單元式」兩種。土樓的直徑由幾十米至上百米不等。圓形土樓與方形土樓一樣,土樓內房舍結構多為單元住房。由於其正圓形的外形和全封閉的設計,較早為世人所知。客家式圓樓可能是圍龍式的客家圍屋和閩南當地的福佬人的土樓結合的結果。和圍龍式的客家圍屋相比,圓形土樓具有更強的防禦性功能。修築圓樓需要用到質地特殊的黃土,將剛挖好的黃泥堆放三個月,經過特殊的發酵過程而行成「熟泥」,再經過數道攪拌程序,將煮至融化的糯米漿加入黑糖或蜂蜜,再倒入熟泥中一起攪動,方能作為建築材料使用。

這種圍樓在臺灣的客家人傳統聚居區也有分布,自詔安來到臺灣雲林的詔安客可能在當地找不到合適的建材,而無法建造圓樓,只能建造ㄇ字形的房子,並連成集村的形式。

這種類型在福建比較常見,稱為福建土樓。著名的有永定初溪土樓群、洪坑土樓群、高北土樓群,南靖田螺坑土樓群、河坑土樓群,華安縣大地土樓群,以及衍香樓、振福樓、懷遠樓、和貴樓。

11橢圓形圍屋

橢圓形圍屋是將一般的圍龍式圍屋的前坪(本來是水塘的部分)也圍起來,稱為前圍,從而成為一個類似於帶跑道的足球場的形狀。這種圍屋比起圍龍式圍屋來也是更加強調防禦性。與「閩西式」通廊房結構的圓形土樓相比,在外形上有所變化。

據深圳博物館黃崇嶽、楊耀林先生調查,共發現六座橢圓形圍屋。其代表性建築有閩西的長汀縣塗坊鄉的「為南堂」、潮州饒平饒洋藍畲村的泰華樓、梅州興寧黃陂的石氏中山公祠和羅崗劉氏恆豐樓、梅州大埔湖寮黃氏中憲第以及臺中東勢的圍龍屋群落。

12槓式圍樓

是客家民居中較為簡單的一種民居類型,因其縱向排列,山花朝前,故稱槓式圍樓。又因縱列式橫屋如同轎子兩側之槓桿而得名。槓式圍樓最少有二槓,多至八槓。在槓式圍樓中,堂屋被夾在槓與槓之間,顯然放大了「槓」,縮小了「堂」並抬升了「槓」的高度。但在平面布局上,堂仍具有決定房屋整體朝向的作用,而且必須正對大門。槓式圍樓在粵東的梅縣、大埔分布較多,如梅縣雁洋的葉劍英故居、西陽的林風眠故居、蕉嶺的謝晉元故居、大埔的「拱辰樓」(即田家炳舊居)和「萬卷樓」等等。

13半月形圍樓

外形與梅州地區興寧市、梅縣區的圍龍式圍屋的後圍相似,有的以兩個或三個半月形重疊,高二層,第一層為單元式住房,圍與圍之間有寬約數米至十餘米不等的巷道。粵東半月形圍樓多見單圍,半月形內環廣場中間建有二堂或三堂式的祖祠,前面照例有禾坪、池塘。亦有環內空曠的半月形圍樓,空地作為晾曬東西和舉行活動的空間。

半月形圍樓主要分布在與閩西交界的廣東大埔、饒平等地,其中饒平的饒洋、上饒、上善數量最多,梅州市梅縣區東部也有零星分布。

14四角樓和其他角樓

分布於粵東北地區的四角樓,與「閩西式」方形土樓和贛南「土圍子」有著淵源傳承關係,更突出防禦功能。四角樓的主要形狀是方形,圍屋四角加建碉樓。四角樓的外形和內部結構變化多端,粵東與粵北兩地又有各自的特點。

粵東四角樓一般中軸為堂屋,堂數以三堂居多,左右橫屋和上堂外牆相連成圍,四角建高出橫屋和堂屋一至二層的碉樓,碉樓凸出簷牆一米多,其內廣設用以窺視外部的「望孔」和槍眼,可居高臨下對房屋周圍和瓦面進行監護,便於防禦外敵。正面有三門,中間(堂屋)為大門(正門),左右兩側橫屋為小門(側門),門前與圍龍式圍屋的布局相同,都有禾坪、前護牆和半月形池塘。禾坪兩邊建「轉鬥門」。有些四角樓中間不建堂屋,以形成更大空間,四周槓屋環列,這種布局有利於防衛,如梅州興寧市崗背村的「躲世圍」,當地傳說古時每逢戰亂或鬧匪,附近村莊的居民都會遷入該樓躲避固守。

粵北和河源的四角樓更富於變化,除碉樓頂有呈各種鍋耳狀的裝飾外,還有二碉樓甚至多至四碉樓、六碉樓或八碉樓的四角樓,幾十年前往往還會有一個望樓者位於其中實時偵察圍樓外部。 很多方形的圍樓主要分布在贛南,也稱為四角樓。和圓形圍樓一樣,四邊一般有二至四層的圍樓,總體形如堡壘。中間仍然保持「三堂二橫」的祠堂形式,或者濃縮為一間祖祠。

四角樓既有被動防守又有主動抗擊的特點。梅州境內分布有典型的四角樓建築,並以梅州五華縣、興寧等地為多。代表性的方形圍樓有關西新圍和燕翼圍、梅州五華縣的李惠堂故居「聯慶樓」、梅州興寧羅崗村的「善述圍」、葉塘村的「磐安圍」和新陂村的「馨梓圍」等。

此外還有八角形圍樓,是方形和圓形土樓的綜合體,其建築方法、用材和建築結構與圓形土樓最為接近,而其施工難度要大得多。建築這種多稜角的樓宇,就面積和實用性等方面與方形和圓形土樓相比,沒有明顯的優越性。這種土樓僅在廣東饒平發現兩座,其中一座為位於三饒南聯村的「道韻樓」。

15走馬樓

外形呈一字形、凹形或曲尺 (工具)形。多倚山而建,分上下兩層,底層為廚房、農具雜物房、畜欄和廁所等,上層為居室和倉庫等。

走馬樓的主要建築特性是:在二樓外部有一條用木料建成的長廊,以適應山區潮溼和多雨的氣候特點;既可防山洪和避潮,也可防盜及防野獸;能保持居住環境的乾爽、衛生和通風。這種建築既美觀又實用。

其代表性建築有梅州大埔的「衍翼樓」、興寧坭陂的「進士第」和「福公屋」等。

16城堡式圍樓

這種圍樓外牆用「三合土」夯築或以青磚壘砌,是東江流域、深圳和香港客家的一大特色民居,是堂橫式圍屋、圍龍式圍屋和四角樓的綜合體,並吸收了廣府民居的優點。保留了梅州客家圍屋的堂屋、橫屋、禾坪、月池和鬥門等主要結構,四周由二層圍樓所包圍。有些城堡式圍樓在保留四角碉樓的基礎上,在後圍中央增建「望樓」,望樓是全樓的最高點。其頂層周圍還建有「走馬樓」。

這種圍樓有較為豐富的外部裝飾設計。圍屋四周建有「女兒牆」,屋簷上有用青磚砌成的數層菱角牙子;二是碉樓和望樓的頂端兩側(山花)大都做成「鍋耳」狀,並有「挑頭」裝飾。圍樓四周(前排稱倒座)是二層或三層高的單元式住房,內低外高,通常有一廳、二房、一天井和二廊。堂屋和橫屋多為二層高的單元式房間。進入大門穿過門廳為天街,天街將圍樓與堂屋、橫屋隔開。有些大門內建仿牌坊式建築,上有灰塑圖案和石刻。

17五鳳樓

此類民居建築形式幾乎失傳,只在客家人最早的聚居地,如贛南和閩西地區存留下來。五鳳樓屬堂橫式圍屋的一種,通常沿著山坡地勢而建,呈階梯式的建築結構。其主要特點是:以中軸線上的敞廳堂、敞廊和天井構成三位一體的「廳井」空間,左右有平衡對稱的廂房。中軸和橫屋部分均以「四架三間」為基本構圖,橫屋偶數對稱。由於整體結構高低有序,屋頂瓦面層層錯落,成疊式瓦面,一般為五疊,一層層的瓦頂瓦簷有如五鳳展翅,故名「五鳳樓」。五鳳樓整體構型高低呼應、左右對稱,從建築後部觀察,整座樓宇前低後高,突出中軸,堂屋高橫屋低,廂樓部分突起,形同筆架,故又名「筆架樓」。代表性的建築有福建永定區 (龍巖市)的「福裕樓」、興寧新陂的「劉氏五堂屋」等。

這種圍樓既突出了客家民居的平面結構與特點,也保持了中原地區四合院和殿堂式結構組合特色,即廳堂、天井、天街、禾坪和池塘等配套成為一體,既完整,又實用。

18中西合璧式

是具有特殊風格的客家僑鄉民居建築形式的一種,屬於混合型民居建築。擁有客家傳統的房屋結構,並結合了西洋的建築藝術風格。

中西合璧式圍樓的建築出現年代較晚,最早出現於晚清,但大都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後的產物。漂泊海外的客家遊子們在國外經商致富,不忘故土,眷戀民族的傳統生活,榮歸故裡後即常建造此類房屋。他們受到南洋及西洋文化思想的影響,基於傳統圍龍屋或堂橫屋的平面布局,作局部略微改動後設計建造。如有些屋式將弧形的圍龍和花頭部分變成了長條形或直線形,橫置如枕,當地人稱「枕頭屋」或「火船屋」等。其門窗、廳堂加之西式裝修,尤其是增設陽臺的做法,使古老深沉的傳統建築煥發出清新的氣息。

代表性建築有梅縣的「南華又廬」、「萬秋樓」、聯芳樓、大埔百侯的「肇慶堂」和「海源樓」(又稱「中西合璧屋」)等。

19圍村

顧名思義,圍村是由圍樓或石砌圍牆圍攏起來的村莊,故有人稱之為「寨」。圍村四周石牆高壘,固若金湯,顯然是出於防禦的需要。

圍村主要分布在客家人與廣府人的臨界點或雜處地。在粵北、深圳和香港地區有較多的圍村。分布於深圳的客家圍村,主要特點是橫縱成行成列的房屋,四周被圍樓或圍牆包圍,平面呈方形,四角設碉樓。圍內的住房多為單元房,有鬥廊式或「大齊頭」(一廳一房)等戶型。其中單姓圍村在中軸線上設祠堂,而多姓圍村則各姓家族中均設有祠堂。客家人圍村與廣府人圍村的主要區別之一在於前者大門口有禾坪和池塘。

圍村有的呈方形,有的呈不規則的圓形。圍內房屋有的排列有序,有的相對凌亂。此外,圍村內的住房形式多樣,有單間式的,也有堂橫屋和單元式的。

梅州豐順縣 有一個「建橋圍村」,四面環水,圍內是一座座獨立的堂橫屋。

#福建旅遊打卡#

相關焦點

  • 江西龍南每走幾步就有座圍屋,是世界之最,僅一個小鎮就有20多座
    龍南有個裡仁鎮,是龍南通往外界的重要交通樞紐,是龍南火車站和即將於2021年9月開通的贛深高鐵龍南東站的所在地。名字取自於倫語中的「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意思是選擇住處,就要選擇有仁德的地方,才是美好的。裡仁鎮境內有20多座圍屋。一場關於「客家文化場域下的宿集實踐」圓桌論壇正在裡仁鎮客家酒堡進行得如火如荼。
  • 見書:贛州圍屋之雅溪古村、燕翼圍、烏石圍烏石圍
    客家先民始於秦徵嶺南融百越時期,至宋朝逐漸南遷的漢人在贛江、汀江、梅江衝擊而成的三江平原上形成了客家民系 ,發展成了贛州 、汀州(今分屬龍巖和三明 )、梅州、河源 、惠州 、韶關 、深圳等客家主要聚居地 。  客家人構築的圍屋,源於東漢的塢堡,這種建築形式在兩晉南北朝時曾盛行中原。
  • 客家地方的佛曲說唱都是鮮明的,這些都是客家地方的特色
    本文系作者但地心下一直相獨家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客家地方的佛曲說唱鮮明,這些是客家特色,這些曲它全部是用客家方言說唱,大量運用民諺和俗語,為客家地區的群眾所喜聞樂見。客家地區的圖像又如:深山樹木葉些些,今日子女無親爺。從此難見親爺面,目汁雙雙衫袖遮!
  • 文旅探訪報告|觀甘坑客家小鎮如何建設IP導向性旅遊特色小鎮
    甘坑客家小鎮基於原始文化底蘊,以客家文化為根,除了建設基礎設施以外,還創造出小涼帽IP,以此作為跳板從特色小鎮升級為以IP為導向的旅遊特色小鎮。華僑城從親子遊的角度著手,採用"文化+科技"的方式建造小涼帽VR體驗;採用"文化+休閒"的方式打造小涼帽農場、小涼帽劇場、小涼帽之家主題商店等。
  • 鐵場村無一處工廠 客家人有一座金山
    鐵場客家圍屋車還沒到,遠遠看到被鐵場村民稱為「走馬樓大屋祠」的韓氏圍屋。這是鐵場村最大的客家圍屋,如同一卷打開的泛黃的線裝書擺在眼前,滄桑恢弘。鐵場村位於清溪茅輋水庫的上遊,為了保護清溪茅輋水庫的飲用水源,30多年來該村沒有建一家工廠。
  • 搓澡搓下來的泥究竟叫什麼?
    這個據說南方人幾乎不用   北方人離不開的玩意兒   在身上輕輕那麼一搓   然後就會掉一層皮泥   對於這泥   各地還有不同的稱呼方式   然後你皮膚還要分泌油脂、汗水   再加上空氣中灰塵附著   所以最後就會有一層的廢物在表皮上
  • 北回歸線的綠洲南崑山附近有個「農民畫」特色村,村民古屋內作畫
    龍門有一個地方「嘉義莊」一直令我難忘的。在嘉義莊,極具嶺南建築風格的堂屋被改建成專門的農民畫創作室。堂屋的上棟成了農民畫培訓、創作廳,並提供畫畫用具,村民在此集中作畫。同時,嘉義莊是一個有著500餘年歷史的客家古村,傳說在清朝時,嘉義莊的人口由梅州嘉應縣搬遷到這裡的三四戶人家發展而成。由王、黃兩姓人家在這裡共建了客家圍龍屋,並且兩姓家族的代表人物王祥林、黃茂昌義結金蘭,並將村莊取名「嘉義莊」,以紀念先祖來自嘉應。
  • 客家藝高人膽大 什麼東西都可以釀起來 一盤豆腐竟然釀出思鄉病
    北京的客家菜館並不多。前幾年離我們不遠的地方開了一家名叫「鹽焗雞」的客家菜館,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和別的餐館不同,這家餐館不管是涼菜還是熱菜都是明檔。涼菜你可以從冷櫃裡直接端了上桌,熱菜也是一盤盤的食材都已經搭配好了放在盤子上,你想點哪一盤,直接取下交給服務員讓後廚做就好了。
  • 湖南衡陽老麻鴨兩食:白斬鴨美味,但客家鹹鴨更勝
    另半隻做蒸客家鹹鴨,鴨雜炒青椒,鴨油用來煮青菜。放純淨水,剛好淹沒半隻麻鴨的量。水滾後,把火調小到略滾即可。生雞熟鴨,浸白斬鴨不用想白切雞那麼顧慮火候。(最好用純淨水,因為鴨湯濃度不夠,純淨水煲的湯,比自來水甜口好多)之前做白斬鴨,浸20分鐘基本就可以。但這隻鴨比較老身,一直到40分鐘,筷子才能勉強插進鴨腿肉裡。
  • 建議你玩草缸最好用水草泥
    以上圖片來源於淘寶不是說上述那些玩法有什麼問題,人各有志嘛。這篇文章主要為大家討論草缸的底床。水草泥能調節水質,可以起到軟水降酸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呈現原生水質狀況。要知道,目前中國大陸有很多地區的水質其實並不能達到水草種植的要求,所以這個能力非常重要。當然,我不是說除了水草泥之外的其他底床不好,只是相對水草泥來說,其他類型的底床總是有這樣那樣較為突出的問題,綜合下來用水草泥養水草是最便捷、最省心的。如果說非要找水草泥的缺點,那就是價格。
  • 這24種山貨,只有客家人才吃過!
    如果你來自某個山水環繞的客家村落,你一定或多或少吃過或者見過下面這些野果,讓你回憶起多少童年的時光!肚兒「肚兒」也有人叫「飯蘿肚」,又名風流果、補腎果、壯陽果、長壽果。很多深山都有!小時候會用小刀在「肚兒」上開個孔,挖去果肉,當口哨吹!發出呼~呼~的聲音!
  • 洗澡搓出的黑泥是什麼?顯微鏡下放大100倍,看看就知道了
    洗澡搓出的黑泥是什麼?顯微鏡下放大100倍,看看就知道了如今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對於生活品質的需求,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在之前那個經濟與物資都比較匱乏的年代裡,人們通常10天半個月都不洗一次澡,隨著人們的思想越來越開放,對於美好品質也有了更深層次的要求,甚至有的人每天都必須洗一次澡,如果不洗的話,還會感到十分難受。其中不免就會從中搓出一些泥,那麼洗澡搓出的黑泥到底是什麼呢?
  • 紫砂泥中所謂的老泥與新泥究竟是怎麼回事?
    而且即使同一色類中也會因泥料不同呈現不同顏色,這是因為紫砂礦石中含有的金屬元素各有不同,同一金屬元素在不同礦脈中含量也有差別。而紫砂壺的燒成溫度在1100度至1200度,這個溫度區間是大部分金屬元素作為陶瓷著色劑的最佳還原溫度,這樣紫砂壺就呈現出了非常豐富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