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客家菜館並不多。前幾年離我們不遠的地方開了一家名叫「鹽焗雞」的客家菜館,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和別的餐館不同,這家餐館不管是涼菜還是熱菜都是明檔。涼菜你可以從冷櫃裡直接端了上桌,熱菜也是一盤盤的食材都已經搭配好了放在盤子上,你想點哪一盤,直接取下交給服務員讓後廚做就好了。
因為店名就叫鹽焗雞,所以著名的客家菜鹽焗雞當然是店裡的主打菜。大堂的牆上有關鹽焗雞製作方法的介紹,說是要把整隻雞放在鹽堆裡醃製封存,然後再上鍋蒸,這樣製作出來的雞肉鮮美入味,這種獨特的製作方法也讓我驚嘆不已。
客家菜館裡還有一道菜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釀豆腐。雖然這道菜的基礎食材就是豬肉餡和豆腐,但是和我最擅長的家常豆腐不同,這豬肉末是塞在豆腐裡面的。吃釀豆腐需要用勺子從豆腐的底部把它從盤子上起下來,然後從筷子幫忙順到勺子上,才能保證釀豆腐的完整性。放在嘴裡味道也是非常絕妙,鮮美的汁水中,豆腐的爽滑和豬肉的鹹香已經分不出你我,這兩樣食材好像天生就是一對,不這樣搭配都可惜了。
後來我才知道,釀指的是把一種或者幾種原料塞進或者夾進另一種原料中,然後加工成菜的方法。客家人喜歡釀,除了釀豆腐之後,在他們眼中沒有什麼東西是不能釀的:釀茄子、釀辣椒,釀蓮藕,釀苦瓜,你能想到的食材,客家人都能想辦法把肉餡放進去釀起來。
記得有一次我去鼓浪嶼,一個小吃店前圍滿了人。湊過去看,發現是一個廚師正在現做現賣釀雞蛋。只見他把雞蛋去殼下在沸水中,然後用一支筷子把雞蛋黃扎出一個小孔,用另一隻筷子把肉餡塞到小孔裡去,一邊塞還一邊讓雞蛋轉著圈,一會兒工夫蛋黃裡塞滿肉了,雞蛋的形狀竟然沒有散,蛋黃是蛋黃,蛋白是蛋白,懸浮在水面上,真是絕了。
據說,客家人喜歡吃釀的東西,是因為古時候有很多中原人來到嶺南之後,十分想念包子,餃子等等包餡類的家鄉菜,但是當地找不到麵粉,就只好用不同的原料包餡兒吃,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釀菜傳統。一般來說,做餡的食材會用到肥瘦相間的豬肉餡,也可以根據口味的不同,加入蝦仁,鹹魚,香菇等等一起剁成泥,塞在各種東西中。
而在眾多的釀菜中,最有名也最受大家歡迎的就是這道釀豆腐。豆腐要選用鹽滷或是石膏豆腐,豬肉帶一些肥的味道最好。把豆腐切成火柴盒大小的塊兒,在中間挖一個小洞兒,把豬肉餡一點一點塞進,完全是藝高人膽大的路數。把塞好肉的豆腐投到熱油中炸制表面金黃,再整齊地碼放在砂鍋中,小火高湯慢慢燉熟可以開吃了。
因為豆腐在客家話裡有「富貴」的意思,就像北方人春節都要吃餃子一樣,逢年過節,釀豆腐是客家人飯桌上的必有的硬菜。雖然是塊小小的豆腐,吃上一口就像回家了一樣,給漂泊在外的客家人以心靈的慰藉。每每吃到釀豆腐,我的思鄉病也會來的猝不及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