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記憶中的「百年客家粄」,你都吃過哪些?

2020-12-02 騰訊網

伴隨著熱氣騰騰的五華釀粄出鍋,秋日的氛圍也變得越發濃烈。五華縣技工學校的烹飪課室裡,「小廚們」一邊學一邊吃,紛紛豎起大拇指誇讚:「這釀粄肉餡飽滿、皮滑彈口、香而不膩!」

釀粄、甜粄、發粄、艾粄……作為客家人,粄的美味或許並不陌生。粄之於五華人,是兒時的母親手藝的味道,是縈留於口的家常美味。隨著歲月的甘醇從舌尖到心間,粄食文化早已與五華人的生活牢牢地聯繫在一起,深受老百姓的喜愛。

經過百年的傳承,五華的客家粄迎來了新發展。五華縣按照「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的部署,在保留傳統做法之外加以創新改良,做出多種餡料和口味以滿足廣大「吃貨」的需求。目前,五華正加快建設標準化生產車間,提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推廣和弘揚客家傳統飲食文化。

經過改良創新後的粄種類繁多,顏色、形狀、大小各不相同。張炳鋒 攝

傳百年文化

粄食成為五華傳統美食之一

「粄是我們客家人逢年過節的儀式感,過去只有在過年過節的時候才能吃到。」高級中式麵點師古肖輝做粄已有15年的經驗。

他回憶道,粄在五華有上百年的歷史,以前每逢長輩在家裡做了粄,總得先攔著偷吃的小孩。長輩會一邊將粄分為好幾份,一邊念叨著「這一份先拜神」「這一份送親戚」……年年如此。「久而久之,長大後的我也漸漸明白,粄這個味道是能勾起無數客家人濃濃的鄉愁。」古肖輝說。

說到底,何謂「粄」?

「粄」最早起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化形成於唐宋時期。梅州客家人對「米粄」的熱愛,其根源在於對北方麵食文化的複製和回憶。「粄」是客家方言中的特色詞,在《大宋重修廣韻》的米部中記錄為「粄,米餅」。由此可見,這是客家人用米仿造麵食製作出了「粄」這種食物。

「粄」其實是一個古語詞,《玉篇》記載:「粄,米餅。」而在現代漢語中,唯獨客家話裡保留了下來,相當於常說的「糕」,其他方言鮮有使用,成為了客家方言的特色詞。對五華人而言,粄不僅是特有的風味小吃的詞彙表達,也早已融入了當地的飲食文化之中。

粄也與先祖的不斷遷徙奔波有關。如今的粄便是在遷徙、定居後文化間相融合的產物,經過時代演繹,粄涵蓋的種類不斷增多,有用大米做的,也有用糯米粉做的,還有用木薯粉做的。

過去,五華人多數以打石為生,為了應付大量的勞動,五華的粄主要以糯米產物為主。因為糯米含較多的澱粉、黏性強,不易消化,其製品入胃後能維持久而不覺飢餓。

秉承祖居地的飲食文化傳統,五華人吸收遷徙中諸多飲食特色開創出來的粄食文化。如今,粄食文化已經成為五華傳統文化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每一道粄食都蘊含著吉祥如意的寓意,更是被一代一代五華人完好地傳承至今。

走創新路線

傳統釀粄出新花樣帶來好銷量

在傳統的農耕社會,客家人的餐桌上一年四季都離不開粄。五華的眾多粄中,要屬五華釀粄最為傳統和家常。

「釀」是客家方言,是「塞、包」的意思。據說當年先祖們從北方中原南遷到南方山區,懷念餃子的味道,但是因為南方沒有麵粉,所以只好用糯米粉代替,釀粄便就此誕生了。

只見古肖輝左手託住一張皮,右手抓起一把肉餡放入。緊接著快速把裹著肉餡的釀粄皮一提一捏,立馬變得圓鼓鼓,一個飽滿的釀粄就做好了。

記者發現,五華釀粄的包法很簡樸,只是把皮包住肉餡即可,外觀樸素沒有花紋。「這樣包肉餡放得才多咧!如果要捏出花紋,肉餡的空間就會變小。」古肖輝笑著說,別看這個釀粄簡單沒花樣,是需要長期的手上功夫。

要想包出的釀粄整齊漂亮,口感筋道,釀粄皮很重要。「釀粄的皮是由糯米粉和粘米粉按2:1的比例混合,再加80℃開水糅合而成的。用手工把麵團揉成『三光』狀態,即手光、盆光、面光。」古肖輝說,這樣的皮才有筋力和彈性。

這肉餡也有講究,傳統的釀粄餡料是由五花肉加上幹蔥頭混合而成。古肖輝告訴記者,包肉餡有個小技巧,「將炒熟的肉餡放入冰箱冷藏,將豬油凝固,這樣包的時候豬油就不會漏出來。」

熱氣騰騰的釀粄,在今天依然散發著濃鬱的古樸風味,並被現代人不斷傳承和創新,登上了大雅之堂,五華釀粄便是其中一個成功案例。

「過去的人為了充飢,釀粄個頭很大,一個就有100g,大家吃一個就飽了。經過改良後,一個只有40g,比較精緻。」古肖輝說,五華人把粄做出了新花樣,成為色香味俱全的佳餚,而且帶旺了銷量。

所指的新花樣,是五華釀粄衍生出來的各類粄:高山紅薯粄、粟米香芋粄、艾草芝麻粄、紅糖發粄等等。

據了解,經過改良創新後的粄,種類繁多,顏色、形狀、大小各不相同。例如高山紅薯粄,原材料採用五華當地的農特產品紅薯,內餡是芝麻,一口咬下去,既有紅薯的軟糯口感,也有芝麻的濃鬱香味,輕鬆徵服食客的味蕾。「這道高山紅薯粄,為我贏得了全國海峽客家烹飪大賽的特金獎!」古肖輝的自豪感溢於言表。

樹品牌形象

標準化生產推動客家美食出圈

過去,客家粄類大多是街頭巷尾攤檔經營為主,出品較為古樸、粗糙,精緻欠佳,難以「走出去」,因此影響力也遠遠不及其他地方小吃。為了解決客家粄類「養在深閨人未識」這一問題,五華開始了思考。

「粄食味甜可口、老少皆宜,是一種健康有益的食品,近年來得到越來越多食客的青睞和喜愛。」國家級烹調技師、五華餐飲協會負責人李慶泉說,多數家庭或作坊只會在特定時令生產製作粄,市場上不乏需求,但卻難以滿足。因此,粄標準化、規模化生產的念頭開始顯現。

「我們目前正在註冊商標、研究制定各種粄的生產工藝流程及標準、申請食品生產許可證等。」古肖輝說,他們正在加快建設標準化車間,進行規模化生產,把五華的各類粄推向市場,打響品牌。

原始的客家飲食以滿足溫飽為主,造成了客家菜的原汁原味。在追求精緻生活的今天,接下來五華將在製作上追求多變,在口味上追求多味,在外觀上追求美,做到色香味俱全,進一步在市場上得到認可。

「接下來,規模化生產的各種條件打造好後,我們計劃把草藥種植、紅薯種植等,與精準扶貧緊密聯繫起來,通過採取『公司+農戶』的模式,統一標準種植、保價收購,帶動更多貧困戶脫貧致富。」李慶泉介紹。

熱氣騰騰的釀粄,在今天依然散發著濃鬱的古樸風味。張炳鋒 攝

為了在打造品牌上下工夫,統一製作標準,對菜品進行升華、包裝,賦予其更多文化內涵,五華縣在五華縣技工學校成立了「五華縣粵菜(客家菜)技能大師工作室」,設立了陳鋼文(國家級)技能大師五華工作站,進一步推動「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

走進五華縣技工學校設立的「梅州五華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展示館」,琳琅滿目的美食介紹讓人應接不暇。記者前往「客家粄」這一板塊,以假亂真的各類客家粄道具,讓人垂涎欲滴,只見標籤上記錄著:五華釀粄、發粄、高山紅薯粄、大布七月七藥粄……

不僅如此,五華縣技工學校設立了烹飪專業,目前有320多名學生。五華通過授人以漁的模式,培養一批又一批新一代客家菜初中高級技師,全力為客家菜發揚光大鍛造中堅力量。同時,五華設立短期的「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培訓班,至今已培訓350多人。

原標題:

百年客家粄創新之旅

五華縣深化推進「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

【來源】南方日報·梅州觀察

【記者】汪思婷

【通訊員】張炳鋒

【作者】 汪思婷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相關焦點

  • 客家小吃——味酵粄
    每逢農曆的六月初六這天,家裡的老人就喜歡自己做一道傳統的客家小吃。相信有部分人聽過「味酵粄」,這個習俗在我記憶中一直延續到今。恰逢今天也是農曆的六月初六,給大家講講這客家味酵粄吧粘米粉倒入涼水攪拌均勻,如果想口感韌一點可以攪拌久一些,這樣的粄蒸出來更勁道。
  • 「客家十裡不同音」,而粄卻是客家人共同的思念
    什麼是粄?這個詞對大多數非客家地區的小夥伴來說,可能會覺得陌生。粄出自於古漢語,現在是客家話和海南話中的特色詞彙,也可以寫作、。在這一天,客家人會把元宵節特地留存下來的一部分大籠粄煎好,每個人都不能吃,而是要拿著煎好的大籠粄滿屋子去找縫隙,並在上面抹上一點兒,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稱為「補天穿」。蘇軾有一句詩歌「一枚煎粄補天穿」,就是在指客家人補天穿的習俗。
  • 客家的小吃憶子粄
    億子粄是客家美味可口的小吃,來客家旅遊,一定要品嘗當地最正宗的億子粄,特別的好吃。下賣憶子粄的老闆娘,就有好幾個,都賣憶子粄很多年,一年四季都做憶子粄來售賣,維持生活賺錢。一般在下午售賣去。全部都是騎著自行車,自行車後座,掛著兩個木桶,左邊裝著甜的憶子粄,右邊裝著鹹的憶子粄,放著大喇叭一般播放憶子粄到處售賣,人們一聽到大喇叭喊的憶子粄,就知道有賣就來買。有個賣憶子粄的老闆娘,不同的是大喇叭播放的是憶子粄燒。顧客一聽,憶子粄是熱氣騰騰的,不是冷的。
  • 客家人客家美食味酵粄
    大家好,我是客家中仔,味酵粄是我們廣東客家菜,這是一種風味獨特,可切片,加入其他材料一起炒食,也可單獨作為一種早餐。我們客家人都作為早餐或者下午點心食用,這種便宜而好吃的味酵粄,特別受到我們客家人的歡迎。
  • 小康餐桌·粵菜說〡一個粄,濃縮滿滿客家情
    【粵菜·客家篇】 粄,讀音『bǎn』,是客家米食中的特色,也是客家人的專屬記憶。 粄的演變史也是客家人生產生活的進程史,如今粄雖已不是主食,但絕對是客家特色風味小吃代表之一。
  • 客家香蘭PANDAN喜粄
    客家香蘭PANDAN喜粄 10 醒發30分鐘後,直接把煮爐調至大火直到蒸爐的水滾開(約3分鐘),然後調至中火繼續蒸12分鐘。
  • 走街竄巷 ▏了解「客家人」特色小吃「粄」一道古老的傳統美食
    hello,各位小夥伴大家好,今天要分享的主題是「客家傳統美食」粄」粄是客家話中的特色詞彙,類似於謎語中的粿,一般只用米漿或米粉製成的糕點,少部分用粗糧、麵粉等做的果品。在一些客家地區,也叫「粄」。客家「粄」濃縮了滿滿的客家情,也傳承了印刻在骨血裡的客家魂。客家人做「粄」通常是有時令之分的,例如:過年做「蒸甜粄」、清明做「艾粄」、冬至做「蘿蔔粄」,所以客家人過每一個節日都有自己的儀式感,每逢過年,客家人大多都有「蒸甜粄」的習俗,「甜粄」又稱大龍粄是客家地區的年糕,寓意來年生活甜甜美美。
  • 「客家美食」舌尖上的梅州
    清 明 粄 13每年的清明節,在客家地區,大家都要到野外踏青,趁便採摘些鮮嫩的薴葉、艾葉、白頭翁、魚腥草、雞屎藤和使君子等青草,用於做青粄,俗稱清明粄。清明粄的做法:先將採回的各種青草嫩葉洗淨、去梗,放入鍋中煮沸後,撈起置大盆中以清水浸泡。
  • 蔡英文就職宴會8道主菜曝光 客家炒粄條入選(圖)
    圖為客家炒粄條。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中新網5月6日電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蔡英文就職宴會選在臺北萬豪酒店舉行。民進黨5日公布,除前菜外,前後共8道,食材來自臺灣本地。
  • 客家俗語: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
    客家有河源作為客家地區,在清明節前後最流行的小吃那絕對非艾粄莫屬,這也是我們沿襲了上千年的習俗。艾粄因加有艾草,故具有一定的藥用保健功能。有消食健胃,散寒除溼,消腫散結,平喘、鎮咳、祛痰、護肝利膽的作用。
  • 【尋味客都】之「味」你而來,食在蕉嶺
    蕉嶺冬筍是蕉嶺縣,十大長壽食品之一無論煮、炒、涼拌都能hold住的神仙美食。 客家人有一百種方式吃粄「清明粄、卜粄、味酵粄......」,在蕉嶺最具特色的便是【三圳釀粄】
  • 客家人這樣過冬至!
    融匯世界的客家 展示客家的世界 我們致力於客家文化傳承和產業發展 講好客家故事,帶您領略絢麗客家風情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我們客家人有「冬至大過年」之說,在這個重要的日子,
  • 嶺南寫真:僑鄉大埔美食街展現客家悠久美食文化
    中新社梅州11月13日電 題:僑鄉大埔美食街展現客家悠久美食文化  作者 楊草原 古敏靈 鄧廣敬  客家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有著「客家傳統美食之都」美譽的廣東大埔美食就很好地詮釋了客家飲食文化。港澳臺同胞及海外華僑每回桑梓,總要品嘗一下家鄉的傳統食品,以慰思念故土之情。
  • 客家地方的佛曲說唱都是鮮明的,這些都是客家地方的特色
    本文系作者但地心下一直相獨家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客家地方的佛曲說唱鮮明,這些是客家特色,這些曲它全部是用客家方言說唱,大量運用民諺和俗語,為客家地區的群眾所喜聞樂見。說唱也不例外,有些甚至是整章整節重複,如:《亡魂離別嘆》《沐浴》中已經出現過一次,在《關燈》中又出現,只有個別字句稍有變動而已!
  • 這些「年味」得安排上……
    小時候 過年必吃的這些年貨 你今年還吃得到嗎?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要製作一些米橙過年,俗稱「打米橙」。有著「冇米橙不過年」的說法。 作為客家人的一項傳統習俗,客家米橙製作技藝已傳承幾百年,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成為客家民俗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快來看一看你都吃過哪些?
    你是江西哪裡人?你們那裡的特色美食又是什麼?小編為大家盤點江西11個市的特色美食,一起來看看吧!如果這些你都吃過了,那肯定很幸福!,據說立夏日吃了不會生痱子。
  • 珠海八大特色小吃,你吃過幾個?
    你知道珠海有哪些特色小吃呢?1 蝦米餈蝦米餈是鬥門區的非物質文化美食,是珠海有名的小吃之一。蝦米餈從往日的午間小食到如今是人們的早點,是鬥門鎮一直流傳至今的傳統民間小食,已有幾百年歷史。蝦米餈好吃,而且營養價值高,正宗口味的蝦米餈在製作上很講究。
  • 你找到過幾家?
    大叔笑著說:只要你想吃,天上飛的,地上行的,水裡遊的咩都有。 一餐下來心滿意足。,排隊的隊伍從沒消失過。無論點什麼,份量超足,人均不過二十塊,就可以吃到一份想念已久的客家美食~ / 【店名】糯米坊客家小吃 【地址】廣州紫來大街27號之一(地鐵站江南西D出口步行340米) 【人均】17元 【營業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