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各位小夥伴大家好,今天要分享的主題是「客家傳統美食」粄」
粄是客家話中的特色詞彙,類似於謎語中的粿,一般只用米漿或米粉製成的糕點,少部分用粗糧、麵粉等做的果品。在一些客家地區,也叫「粄」。客家「粄」濃縮了滿滿的客家情,也傳承了印刻在骨血裡的客家魂。
客家人做「粄」通常是有時令之分的,例如:過年做「蒸甜粄」、清明做「艾粄」、冬至做「蘿蔔粄」,所以客家人過每一個節日都有自己的儀式感,每逢過年,客家人大多都有「蒸甜粄」的習俗,「甜粄」又稱大龍粄是客家地區的年糕,寓意來年生活甜甜美美。在廣東客家地區過年客人來訪,有「蒸甜粄」的人家,都會把家裡的「粄」切下一塊送給客人作為回禮,還有人家會特地做給外嫁女兒當回禮,希望女兒和女婿的生活越過越紅火,越過越幸福。
「甜粄」切成薄薄的一小塊,可蒸可煎,無論哪一種吃法,都香甜美味、口感軟潤。每年的正月二十,客家人稱為「天穿日」一些人家會把過年蒸的「甜粄」留到這一天,這一天家裡的婦女、老人要早早起來煎「甜粄」,煎好後先不能吃,要把「甜粄」拿去在房屋裡的牆縫裡抹一點,這叫做「補天穿」,這個節日源於女媧補天的傳說,人們感念女媧補天拯救人類,把這一天定為紀念日,同時也是古代人們期盼風調雨順、農業豐收,安樂平和的節日。
在客家地區有一句流傳的俗語,叫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
艾粄也叫清明粄,於江浙地帶的青團有異曲同工之處,客家人南遷後,多居住在山區,如梅州、惠州、河源、贛南和龍巖等地,清明時節雨水多溼氣重,而艾粄因為加了艾草,可健脾胃。所以客家人在半山掃墓,踏青之餘,都會採摘一些新鮮的艾草,一般清明節前的艾草是最適合採摘食用的。
新鮮的艾草,洗淨焯水弄碎,然後加入到準備好的鹽米粉和糯米粉中開始和面,艾粄有甜鹹之分,主要是餡料的不一樣。甜的一般是芝麻、花生、白糖餡兒,鹹的則根據各地各家不同的口味,放入辣味、蘿蔔絲、蝦米、筍、鹹菜等。
客家人的艾粄一般為扁圓狀,有的還會用模具印上龜甲花紋,使之成為硬粄,在客家人的家裡幾乎每家都有一個木製的印務,有圓形的,也有桃形。模具裡是雕刻精緻寓意吉祥的花紋或文字,在這小小的模具裡,是承載著對傳統習俗的尊重,也是客家人對家的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