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梅州11月13日電 題:僑鄉大埔美食街展現客家悠久美食文化
作者 楊草原 古敏靈 鄧廣敬
客家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有著「客家傳統美食之都」美譽的廣東大埔美食就很好地詮釋了客家飲食文化。港澳臺同胞及海外華僑每回桑梓,總要品嘗一下家鄉的傳統食品,以慰思念故土之情。
近日,中新社記者專程來到位於大埔湖寮同仁路的美食街,感受獨特的客家飲食文化的魅力。
漫步在狹長的美食街,兩邊的美食店飄來陣陣香味,讓人垂涎欲滴。記者發現,這裡的美食及幾乎涵蓋了大埔的各種美味,如百侯薄餅、筍粄、算盤子等客家傳統小吃及釀豆腐、苦筍煲、全豬煲等客家傳統名菜,吸引不少本地人及外來遊客前來品嘗。街邊的古老建築散發著濃濃的歷史氣息,與美食相得益彰。
據《大埔美食街志》記載,湖寮同仁路老街始建於清初,由本地名流商賈出資興建,全長330米,有店鋪116間,多為磚木結構二層樓房,距今有300多年歷史。2004年6月,大埔縣委、縣政府把改造老街作為實施「人文興縣」發展思路的舉措之一,斥資300多萬元人民幣對老街全面整飾,恢復其歷史風貌,併集全縣客家美食於此,冠名「大埔美食街」。
大埔小吃品種繁多、風味獨特,有「客家小吃王國」之稱。在美食街經營「成記薄餅」十幾年的店主蕭建成告訴記者,薄餅是大埔的傳統美食,有二百多年歷史。相傳清乾隆年間,在陝西任按察使的大埔百侯人楊纘緒,回家為母親祝壽,為孝敬母親,帶侍從家廚回百侯擺壽宴,其中有一道點心「薄餅」,不曾想母親頗喜食之。為了讓母親以後能吃到「薄餅」,便叫其家廚留下,把此手藝傳於當地。
蕭建成說,製作薄餅,首先將麵粉做成薄薄的餅皮,再將肉、豆腐乾、香菇、蝦仁等餡料包入餅皮紮好。2005年,百侯薄餅被評為「廣東客家名小吃」,2009年又被評為「中華名小吃」。
廣東飲食文化研究會專家許名橋曾對大埔小吃作出這樣的評價:大埔小吃繼承和發揚了中原飲食的傳統,同時採擷了遷徙沿途的飲食精華,並吸納了客家贛閩粵大三角當地土著飲食文化以充實自身文化的發展。
筍粄是大埔的又一著名小吃,據美食街一家筍粄店主黃賽華介紹,筍粄的麵皮以薯粉為原料,內餡以竹筍、豬肉為主,輔以蝦米、魷魚絲、香菇,將麵皮製成薄度小圓形粄塊後,裹住內陷,捏穩封口成半月形即成。
據了解,客家先民從中原遷移到南方定居後,也帶來了中原的飲食習慣,逢年過節都要包「餃子」,但定居到南方,當地不產小麥,因而弄不到包餃子的麵粉,聰明的客家人便把當地種植的山芋、薯根製成澱粉作麵皮,用當地盛產的竹筍、香菇以及肉料變通製成形似「餃子」的筍粄,而作為節日賀歲食品,這樣,筍粄就形成久負盛名的客家小吃。
「每年都有不少泰國、香港等地的旅遊團來這裡吃筍粄。」黃賽華笑著說。
近年來,大埔積極弘揚美食文化、推動菜餚創新、樹立小吃品牌,取得了顯著成效。2011年2月17日,大埔首屆客家美食節在大埔縣城美食街拉開帷幕,就吸引了1000多名海內外遊客慕名前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