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7月20日訊(通訊員 薌城宣 閩南網記者 梁政 文/圖)得天獨厚的物候條件和文化積澱,讓漳州這座城市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美食地標資源。近年來,漳州市充分發揮地標帶動效應,形成「一縣一優質地標產業」的特色農業發展格局,構建以地標產品為支撐,從一產延伸到二產連結到三產的現代農業產業鏈,努力實現地標產業的全面發展。
截至2019年9月末,漳州全市有效地理標誌商標(產品)達140件,居全國設區市第三位。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地理標誌商標產品產值達580億元,約80%農村人口受益。漳州水仙花、平和琯溪蜜柚、南靖蘭花、雲霄枇杷、華安鐵觀音、白芽奇蘭、詔安紅星青梅、竹塔泥蚶等八件地標獲得馳名商標保護。琯溪蜜柚、東山白蘆筍入選「中歡10+10」地理標誌互認試點項目。
這座花果之城、魚米之鄉在犒賞漳州人的味蕾同時,也在用一個個地標美食與文化符號相融合,打造專屬這座城市的新IP。
7月20日漳州將舉行的全市文化旅遊體育會展夜間經濟融合發展大會,讓我們從美食開始認識漳州這座城。
★相關新聞:
仲夏閩南 有味漳州——超in的地
文|陳子銘
年少時聽人說,生在杭州,食在漳州。不知是何出處。
但漳人閒適,有吃為證。
漳州古早味最撫凡人心
在美食的江湖裡,漳州古早味最撫凡人心,兩三百種小食,夠人一年忙的。
林語堂愛蘿蔔糕,有她和水仙花,開年的幸福感會很足。許地山的落花生,能變出許多消閒花樣。
最脫俗的四果湯,冰涼清爽,沒一點菸火氣,像男孩女孩做的白日夢……人間世,誰肯花時間這般照顧自己的腹心?這種適意,你懂的。
夏日的味道,有點嗨
魯面是地標式美食,照顧北人的厚重和蠻夷的輕盈。配方口感超強,高湯做底,山珍和海味勾出的味道撩人魂魄。盛夏,幼筍上市,粘著昨夜地氣的筍尖,切絲作料,好味被汁水溶解,夏日的愉悅纏繞於舌側。鋪上青綠的芫荽,撒上金黃的蒜丁,空氣中胡椒香芬浮動,美好的一天開始了。
手抓面是魯面的姊妹篇,食法灑脫。陽光普照,一籮筐面,一籮筐五香豆乾,在小鳥的輕唱中登場。你心裡發一聲吶喊,兩手並用,五味綻放於掌心,快樂舞蹈於舌尖,如閩南熱情奔放天氣。海海人生,這樣嗨出來。有笙歌的夜筵,看見她,也不違和。
說到底,食物的性情如人的性情,食到極致,就是人生。
在地人的味蕾,歡喜就好
在地菜餚看當下,不講家世,歡喜就好。水邊的城市,客人南來北往,味蕾全是閱歷。在地人的祖上多來自北邊,又有幾百年走南洋的經歷,食物基因包容味覺多元。江南和嶺南的味道,可;西北的、西南的,可;「娘惹」的,也可。味覺隨人脾性,照顧好自己很重要,接納別人也很自然。
漳州味道,一向混搭。最潮的飯桌,清爽與火熱碰撞,天南地北的吃法,雜陳而不亂,章法還是有的。就像在地人愛唱的歌仔戲,明明是閩南風,好像少不了京劇、潮劇的味兒。
時令,一種味覺信仰
隨性歸隨性,時令要求和食材來源卻極講究。土樓的食趣味在一個「土」字。土雞、土鴨、土菜、土酒,全是時光與山野的氣息,讓你以為做個村夫挺好。東山海邊有時令漁歌:「一吾鯃二紅鯋,三鯧四馬鮫,五鮸六加蠟,七小管八墨賊,九是狗母,十是犁頭鯊,十一是紅瓜,十二是龍蝦甲釣白帶。」東山島在東海和南海交匯,海貨磅礴,滋味鮮美。
烹煮時心思用在火候,一根蔥兩瓣蒜,幾滴油料勾勒,便是至味。處理食材似無為,去雕飾,卻不潦草。汪曾祺在雲霄吃蠔煎、西施舌及血蛤,頗得要領。那日,他還飲了黃酒。
喝酒時,滿街的花開了
暮春初夏,雨水厚了起來,有枇杷、青梅、楊梅輪番上市,正是造酒時節。
新摘的果子與糖霜被封閉在酒中,盛夏時飲用,輕盈若小令。如等桂黃時,另有成熟的韻味。飲酒時,看鳳凰、藍楹花開滿街,這個季節也就醉了。喝了青梅酒,荔枝、龍眼、石榴也上市了。
這日子,天藍得要命,那是夏日的倒影。
聽蟬,想吃茶
《詩經》說,「五月蟬鳴」,本季的第一聲輕唱,勾人茶思。漳人制好茶,明人說:「武夷巖茶漳人制」。漳人制八仙、水仙、本山,自己吃,銷洋人,皆有名。近來有人做白芽奇蘭,也好。漳人制好瓷,驚豔新舊大陸,稱「克拉克瓷」。世間事,茶瓷相知,便是好事。
吃茶時,看宋人造的子城榕蔭蔽日,看南洋風的廊街人來人往,看暮光從臺灣路那頭照了過來,石板路金晃晃的,有鴿子在燕尾脊上飛,錦歌在街上唱……
那滋味,叫時光煮水。
責任編輯:曾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