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別名袁州、宜春侯國,隸屬江西省,有「月亮之都」「亞洲鋰都」之稱。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然而宜春特色美食有哪些美食讓你流連忘返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細數一下那些記憶深刻的美食吧!
首先推薦宜春的炒土扎粉、炒米麵。扎粉在有些省份也叫米粉,例如湖南、廣西。近兩年風行吃萬載羅城的土扎粉,現在大小酒店都有這道主食,街頭小攤或小餐館的多以宜春自製的普通扎粉為多。炒扎粉配以小南瓜、肉絲、辣椒等佐料,有些也以青菜、豆芽、韭菜花等為佐料,最關鍵的一道佐料是米酒,米酒放的好,炒扎粉的味道自然就活了起來。
宜春大包子是宜春著名小吃,以其獨特的口味令許多市民朋友和遊客朋友垂涎欲滴,不僅是宜春人早餐的最愛,還是遊客餐桌上必點的美食之一,宜春大包子以明月山奔月包最具有代表性:大包子個大餡足,尋常賣小籠包的籠子只夠蒸一個宜春大包子;大包子的用料講究,餡料採取自然生態養生無公害,選肉必須是深山裡人戶散養的土豬肉,肥瘦比例明確要求,先不用機器絞,全是靠人工剁碎,當天的餡料當天用完,保證味道鮮美。
宜春的粉米蒸肉有其地方特色,粘香可口,肉爛易嚼,肥香不膩,烹飪過程內需要3個多小時的加工而蒸出來的美食,可見多麼入味,顏色漂亮,香味撲鼻,廣受青睞。宜春大大小小的餐廳內都會有你這道名菜。
銅鼓包圓,包圓是贛西北銅鼓客家人飲食文化的代表,主要採用香芋和紅薯粉精製而成,佐以鮮肉、冬筍為餡,口感柔韌爽滑,有韌性,營養豐富。銅鼓包圓一般為三角形,代表銅鼓客家人根在中原、來自閩粵贛、情系銅鼓的客家情結。
凍米糖,宜春傳統名點,具有色澤晶亮,香甜鬆脆,入口消融,飽食不膩,營養豐富,老少皆宜等特點。用優質糯米,純淨茶油或新鮮豬油,潔白沙糖,透明飴糖,芳香桂花,紅色面絲等為原輔材料。
據傳在清乾隆年間,有個財主想顯示自己大方,快過年了,於是請9位給他做事長工們吃飯,但又不想出破財,只給了廚娘5斤五花肉,廚娘拿到就想5斤肉怎麼夠長工們吃啊,正著急中,想起廚房碗櫃中有包用剩的生粉,而靈機一動,就想何不將生粉與五花肉加以發揮,做一道菜呢!說做就做,做好後,端於財主看,財主嘗了嘗,覺得此菜味道不錯,又因肉色以金黃色為主,而冠名黃金肉。這樣就創造出一道流傳後世的美味佳餚。解放後,政府認為黃金肉是勞動人民智慧創造,以黃金肉冠名太過富貴,又因此菜肉質酥軟、味美、外形酷似松果而改名「松肉」。
樟樹清湯 ,被列為全國名優小吃的樟樹清湯,亦稱餛飩、雲吞、抄手,樟樹傳統稱之為「猴子」包面。有著數百年的歷史,從明末清初開始成形,是一道久享盛名的風味小吃。傳統的樟樹清湯除了在街邊路口、碼頭、車站擺攤設點外,主要以供夜宵為主,業主挑著清湯擔,搖著小銅鑼,走街串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