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十裡不同音」,而粄卻是客家人共同的思念

2020-12-02 醜怪耶哦

什麼是粄?這個詞對大多數非客家地區的小夥伴來說,可能會覺得陌生。

粄出自於古漢語,現在是客家話和海南話中的特色詞彙,也可以寫作、。

「反」為「飯」的省字,而「米」則代表著這是「大米製品」,「米」「反」聯合起來的「粄」就代表著「大米製品食物」,粄泛指用米漿、米漿製成的食物。

為什麼客家人熱衷於粄

客家人的祖先從中原遷徙到了南方山區,同時也帶來了北方的麵食文化。但是南方並沒有麵粉。於是客家人就使用當地的澱粉性原料為主食,逐漸創造出的現在的客家飲食文化。

在這時的客家人,需要對南方進行開發,讓自己能在這個地方生活下去,於是進行著繁重的勞動。他們發現,糯米所產生的澱粉黏性強不易消化,吃下去後可以較長時間不覺得餓。於是粄在這時孕育而生,作為途中的點心,支撐客家人進行勞作。

艾粄

艾粄,是清明粄的一種。看到艾粄,可能有小夥伴一下想到了江浙地區著名的「青團」,兩者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青團,造型小巧,它基本呈現為一個小小的團狀:而艾粄,就顯得厚實許多了。如果兩者進行對比,青團是一個圓滾滾的可愛小孩,那艾粄就是一個厚重樸實的大胖子。

(艾粄)

客家人向南遷移後,多居住於山谷地區。特別是清明時節,總是多陰雨溼氣重。而艾草有一定的健胃消食、散寒祛溼等功能。於是客家人在這個時期出門踏青掃墓時總會順路採摘一些艾草、鼠麴草、雞矢藤等植株用於製作清明粄。

艾粄也有甜鹹之分,客家人主要以甜餡為主,喜歡在餡料裡面加入黑芝麻、花生、白糖等製成甜餡;而江西地區喜歡將艾粄做成肉餡並揉捏成餃子形狀。

大籠粄

說到大籠粄,這可是客家人粄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呀。

大籠粄,又稱為甜粄,與北方的「年糕」相似,寓意著生活美滿。由於祭神祭先祖是常常用大籠粄來供奉,於是也被視為過年過節、喜事的食物。

「不蒸甜粄不過年,沒有甜粄不成禮」,到現在,許多客家人仍保留著自家製作大籠粄的傳統,每當有客人來訪,會將家裡準備好的大籠粄送出,作為回禮以及祝福。

元宵節後第一個傳統節日,每年的正月十二,是天穿節,是紀念女媧補天拯救人類的紀念日,這個節日普遍在北方及客家地區流傳。在這一天,客家人會把元宵節特地留存下來的一部分大籠粄煎好,每個人都不能吃,而是要拿著煎好的大籠粄滿屋子去找縫隙,並在上面抹上一點兒,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稱為「補天穿」。

蘇軾有一句詩歌「一枚煎粄補天穿」,就是在指客家人補天穿的習俗。

在部分客家農村,有著在天穿節用線穿過大籠粄的做法,這個也是「補天穿」,但是這個習俗已經慢慢消失。

在大籠粄上承載著的,不只有對禮儀情誼和美好生活的嚮往,還有對過去所發生的一切的敬重。

蘿蔔粄

冬至,客家人稱之為「過冬」,這可是個大節日。所以在客家地區有「冬至大過年」的說法。

蘿蔔粄看似就是長大的餃子,餡料以白蘿蔔絲為主,以臘肉、蝦米、臘腸為輔。將餡料放入麵皮中包好後,可煎可煮可炸,不論哪一種做法,都能煥發出獨特的風味。

蘿蔔粄作為客家人的特色美食,在承載著太多的記憶與意義。每到冬至這一天,家裡的長輩認可孩子的成長,會對孩子說「又長大一歲啦」,而蘿蔔粄,是全家人過冬的食物,在孩子眼中是自己成長了一歲的「儀式證明」。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一歲歲長大,孩子欣喜於自己的成長。終於一天,孩子終於離開了家鄉開始為了理想飄蕩。

每到這一天,歸期未歸的遊子們總是特別的思念家鄉。思念家鄉的親人,也思念蘿蔔粄。沒有蘿蔔粄,就不叫過冬,在外的遊子會不斷想念的家鄉的味道,這是客家人刻在骨子裡的思念與羈絆。

客家人是一個包容性極強的群體,骨子裡記憶和傳承著來自祖地的傳統與記憶,生活中並不排斥融合與改變。南北碰撞發生在客家人身上,最終發展出了獨特的客家人文化。

「客家十裡不同音」,不同的客家人不盡相同,各具特色,但因為其共同的文化,就像這些小小的、美味的粄,而緊緊凝結在一起。

相關焦點

  • 客家人客家美食味酵粄
    大家好,我是客家中仔,味酵粄是我們廣東客家菜,這是一種風味獨特,可切片,加入其他材料一起炒食,也可單獨作為一種早餐。我們客家人都作為早餐或者下午點心食用,這種便宜而好吃的味酵粄,特別受到我們客家人的歡迎。
  • 走街竄巷 ▏了解「客家人」特色小吃「粄」一道古老的傳統美食
    hello,各位小夥伴大家好,今天要分享的主題是「客家傳統美食」粄」粄是客家話中的特色詞彙,類似於謎語中的粿,一般只用米漿或米粉製成的糕點,少部分用粗糧、麵粉等做的果品。在一些客家地區,也叫「粄」。客家「粄」濃縮了滿滿的客家情,也傳承了印刻在骨血裡的客家魂。客家人做「粄」通常是有時令之分的,例如:過年做「蒸甜粄」、清明做「艾粄」、冬至做「蘿蔔粄」,所以客家人過每一個節日都有自己的儀式感,每逢過年,客家人大多都有「蒸甜粄」的習俗,「甜粄」又稱大龍粄是客家地區的年糕,寓意來年生活甜甜美美。
  • 這些記憶中的「百年客家粄」,你都吃過哪些?
    伴隨著熱氣騰騰的五華釀粄出鍋,秋日的氛圍也變得越發濃烈。五華縣技工學校的烹飪課室裡,「小廚們」一邊學一邊吃,紛紛豎起大拇指誇讚:「這釀粄肉餡飽滿、皮滑彈口、香而不膩!」 釀粄、甜粄、發粄、艾粄……作為客家人,粄的美味或許並不陌生。粄之於五華人,是兒時的母親手藝的味道,是縈留於口的家常美味。
  • 客家人有一百種方式吃粄(ban)
    最好吃的莫過於釀粄,外焦內香,也是煎的。甜粄、艾粄是客家人的最愛。印粄,滿滿的芝麻香。 客家的粄很難被定義。從外形看,有的像潮汕的粿,有的像廣府的糕,有的又像北方的餃子和包子,但又不盡相同。比如客家最常見的艾粄,可以做成餅當零食,也可以切成薄片炒菜吃,可以配糖,也可以配醬油、鹽。 不同的季節,吃的粄也不一樣。清明艾粄、薴麻粄,夏天吃仙人粄,冬至蘿蔔粄,過年吃大龍粄、番薯粄、鵝湯粄等。
  • 客家的小吃憶子粄
    億子粄是客家美味可口的小吃,來客家旅遊,一定要品嘗當地最正宗的億子粄,特別的好吃。下賣憶子粄的老闆娘,就有好幾個,都賣憶子粄很多年,一年四季都做憶子粄來售賣,維持生活賺錢。一般在下午售賣去。全部都是騎著自行車,自行車後座,掛著兩個木桶,左邊裝著甜的憶子粄,右邊裝著鹹的憶子粄,放著大喇叭一般播放憶子粄到處售賣,人們一聽到大喇叭喊的憶子粄,就知道有賣就來買。有個賣憶子粄的老闆娘,不同的是大喇叭播放的是憶子粄燒。顧客一聽,憶子粄是熱氣騰騰的,不是冷的。
  • 小康餐桌·粵菜說〡一個粄,濃縮滿滿客家情
    【粵菜·客家篇】 粄,讀音『bǎn』,是客家米食中的特色,也是客家人的專屬記憶。 粄的演變史也是客家人生產生活的進程史,如今粄雖已不是主食,但絕對是客家特色風味小吃代表之一。
  • 客家小吃——味酵粄
    每逢農曆的六月初六這天,家裡的老人就喜歡自己做一道傳統的客家小吃。相信有部分人聽過「味酵粄」,這個習俗在我記憶中一直延續到今。恰逢今天也是農曆的六月初六,給大家講講這客家味酵粄吧粘米粉倒入涼水攪拌均勻,如果想口感韌一點可以攪拌久一些,這樣的粄蒸出來更勁道。
  • 「客家美食」舌尖上的梅州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吃貨一族,ID:Afoodies】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舌尖上的梅州梅州古稱「嘉應州」,是中國客家民系最後成熟的地域,也是全世界客家華僑的祖籍地和精神家園,素有「世界客都」之稱。在梅州,常見的客家美食可分為客家菜餚和客家小吃兩大類。客家菜與潮菜、廣州菜並稱為廣東三大菜系。
  • 客家人這樣過冬至!
    融匯世界的客家 展示客家的世界 我們致力於客家文化傳承和產業發展 講好客家故事,帶您領略絢麗客家風情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我們客家人有「冬至大過年」之說,在這個重要的日子,
  • 客家香蘭PANDAN喜粄
    客家香蘭PANDAN喜粄蒸好後, 把蒸爐的蓋打開一個小縫,讓喜粄在裡面冷卻5分鐘後才取出。 11 擱置至完全冷卻後才享用。
  • 客家俗語: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
    客家有河源作為客家地區,在清明節前後最流行的小吃那絕對非艾粄莫屬,這也是我們沿襲了上千年的習俗。艾粄因加有艾草,故具有一定的藥用保健功能。有消食健胃,散寒除溼,消腫散結,平喘、鎮咳、祛痰、護肝利膽的作用。
  • 嶺南寫真:僑鄉大埔美食街展現客家悠久美食文化
    中新社梅州11月13日電 題:僑鄉大埔美食街展現客家悠久美食文化  作者 楊草原 古敏靈 鄧廣敬  客家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有著「客家傳統美食之都」美譽的廣東大埔美食就很好地詮釋了客家飲食文化。港澳臺同胞及海外華僑每回桑梓,總要品嘗一下家鄉的傳統食品,以慰思念故土之情。
  • 蔡英文就職宴會8道主菜曝光 客家炒粄條入選(圖)
    圖為客家炒粄條。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中新網5月6日電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蔡英文就職宴會選在臺北萬豪酒店舉行。民進黨5日公布,除前菜外,前後共8道,食材來自臺灣本地。
  • 客家人待客,怎能少了這道菜,客家老妹教你這樣做,進來看看吧
    客家人待客,怎能少了這道菜,客家老妹教你這樣做,進來看看吧。大家好,我是歡歡,熱愛下廚,喜歡把最簡單的食材做出最好的味道,祝大家健康快樂每一天。我們客家人,團結奮進,吃苦節儉熱情好客是我們的標籤。我們客家人多住在山區,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農產品,以水稻為主。客家地區的水田,近山用溪水,靠河用河水。皆以水車灌水入田。現在科技發達了,改用抽水機灌溉良田。家裡會養些雞鴨鵝豬牛,過年必會宰一頭自家養的大肥豬,過個豐盛的新年。我們也有自己特色的美食平時過節家裡來親戚都會雞鴨鵝待客。
  • 北海客家的源流及分布研究
    此外,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北海客家的遷徙歷程中還有因支持國家建設而出現的「水庫移民」現象,隨著這種水庫移民而出現的北海客家居住地的調整分布,對北海的人口文化結構產生了重要影響。珠鄉客家地區現存的最大規模的水利工程——璋嘉隧道,是客家人一鋤一鏟開挖而成的。這條三十公裡長的排灌渠道,在客家人世世代代耕墾的田園山林中穿過,為此,客家人作出了最大的貢獻。
  • 科學探索:基因研究發現客家人的真正起源
    基因調查提供的證據:「檢測了福建寧化境內的105個姓氏的393個樣品,其中一些姓氏有不同的血緣分支,所以總共獲得279個姓氏家族的樣本。在這些姓氏家族中,絕大部分(將近三分之二)的父系血緣來自北方中原漢族,小部分來自百越族群和苗瑤族群(畲族)。寧化是客家祖地,而寧化的客家姓氏與其他客家地區的客家姓氏分布也很類似。
  • 客家釀豆腐,詳細做法介紹,不用石膏豆腐,釀起來不易碎,很美味
    客家釀豆腐、客家釀苦瓜,以及客家釀茄子,被稱為「客家三釀」。作為一個地道客家人,這些「釀菜」也是我們從小吃到大的客家美食。今天開始,我將挨個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幾道客家「釀菜」的製作流程,以讓大家更好地了解我們的客家美食與文化。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客家三釀」之首——客家釀豆腐。
  • 講述三代女性生命故事 客家音樂歌舞劇《天光》臺北登場
    新華社臺北5月17日電(記者石龍洪 陳鍵興)融合傳統與現代經典元素、講述臺灣六堆地區三代客家女性的生命故事,客家音樂歌舞劇《天光》19日和20日將在臺北的戲劇院登場。  17日,在此間舉辦的記者會上,《天光》創作團隊宣布了上述消息。據介紹,「天光」在客家話中意為天亮,象徵著光明和期待的未來。
  • 客家人為什麼用虛歲計算年齡?
    客家人是中原衣冠舊族後裔,從古時的中原南遷後,一直以虛歲來表達歲數,而沒用周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