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粄?這個詞對大多數非客家地區的小夥伴來說,可能會覺得陌生。
粄出自於古漢語,現在是客家話和海南話中的特色詞彙,也可以寫作、。
「反」為「飯」的省字,而「米」則代表著這是「大米製品」,「米」「反」聯合起來的「粄」就代表著「大米製品食物」,粄泛指用米漿、米漿製成的食物。
為什麼客家人熱衷於粄
客家人的祖先從中原遷徙到了南方山區,同時也帶來了北方的麵食文化。但是南方並沒有麵粉。於是客家人就使用當地的澱粉性原料為主食,逐漸創造出的現在的客家飲食文化。
在這時的客家人,需要對南方進行開發,讓自己能在這個地方生活下去,於是進行著繁重的勞動。他們發現,糯米所產生的澱粉黏性強不易消化,吃下去後可以較長時間不覺得餓。於是粄在這時孕育而生,作為途中的點心,支撐客家人進行勞作。
艾粄
艾粄,是清明粄的一種。看到艾粄,可能有小夥伴一下想到了江浙地區著名的「青團」,兩者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青團,造型小巧,它基本呈現為一個小小的團狀:而艾粄,就顯得厚實許多了。如果兩者進行對比,青團是一個圓滾滾的可愛小孩,那艾粄就是一個厚重樸實的大胖子。
(艾粄)
客家人向南遷移後,多居住於山谷地區。特別是清明時節,總是多陰雨溼氣重。而艾草有一定的健胃消食、散寒祛溼等功能。於是客家人在這個時期出門踏青掃墓時總會順路採摘一些艾草、鼠麴草、雞矢藤等植株用於製作清明粄。
艾粄也有甜鹹之分,客家人主要以甜餡為主,喜歡在餡料裡面加入黑芝麻、花生、白糖等製成甜餡;而江西地區喜歡將艾粄做成肉餡並揉捏成餃子形狀。
大籠粄
說到大籠粄,這可是客家人粄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呀。
大籠粄,又稱為甜粄,與北方的「年糕」相似,寓意著生活美滿。由於祭神祭先祖是常常用大籠粄來供奉,於是也被視為過年過節、喜事的食物。
「不蒸甜粄不過年,沒有甜粄不成禮」,到現在,許多客家人仍保留著自家製作大籠粄的傳統,每當有客人來訪,會將家裡準備好的大籠粄送出,作為回禮以及祝福。
元宵節後第一個傳統節日,每年的正月十二,是天穿節,是紀念女媧補天拯救人類的紀念日,這個節日普遍在北方及客家地區流傳。在這一天,客家人會把元宵節特地留存下來的一部分大籠粄煎好,每個人都不能吃,而是要拿著煎好的大籠粄滿屋子去找縫隙,並在上面抹上一點兒,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稱為「補天穿」。
蘇軾有一句詩歌「一枚煎粄補天穿」,就是在指客家人補天穿的習俗。
在部分客家農村,有著在天穿節用線穿過大籠粄的做法,這個也是「補天穿」,但是這個習俗已經慢慢消失。
在大籠粄上承載著的,不只有對禮儀情誼和美好生活的嚮往,還有對過去所發生的一切的敬重。
蘿蔔粄
冬至,客家人稱之為「過冬」,這可是個大節日。所以在客家地區有「冬至大過年」的說法。
蘿蔔粄看似就是長大的餃子,餡料以白蘿蔔絲為主,以臘肉、蝦米、臘腸為輔。將餡料放入麵皮中包好後,可煎可煮可炸,不論哪一種做法,都能煥發出獨特的風味。
蘿蔔粄作為客家人的特色美食,在承載著太多的記憶與意義。每到冬至這一天,家裡的長輩認可孩子的成長,會對孩子說「又長大一歲啦」,而蘿蔔粄,是全家人過冬的食物,在孩子眼中是自己成長了一歲的「儀式證明」。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一歲歲長大,孩子欣喜於自己的成長。終於一天,孩子終於離開了家鄉開始為了理想飄蕩。
每到這一天,歸期未歸的遊子們總是特別的思念家鄉。思念家鄉的親人,也思念蘿蔔粄。沒有蘿蔔粄,就不叫過冬,在外的遊子會不斷想念的家鄉的味道,這是客家人刻在骨子裡的思念與羈絆。
客家人是一個包容性極強的群體,骨子裡記憶和傳承著來自祖地的傳統與記憶,生活中並不排斥融合與改變。南北碰撞發生在客家人身上,最終發展出了獨特的客家人文化。
「客家十裡不同音」,不同的客家人不盡相同,各具特色,但因為其共同的文化,就像這些小小的、美味的粄,而緊緊凝結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