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是中原衣冠舊族後裔,從古時的中原南遷後,一直以虛歲來表達歲數,而沒用周歲。這個計算方法自祖先源遠流長的客家民系形成以來,一直延用至今。
客家人用虛歲計年歲,是運用古代天文曆法的科學知識而開始產生。
古代的天文曆法是以直觀感覺的現象,去建立天文觀察的曆法,以太陽升起和降落一次稱之為「日」;以月亮的圓缺變化一次稱之為「月」;以寒來暑往、草木枯榮一周期稱之為「年」。期三百有六旬有六,以閏月四時成歲《尚書堯典》。
以天幹地支記歲法推算年齡,並以12種動物(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形象相屬對應記年齡。使每一個人都有固定不變的屬相。
每一個人,不論你的生命的一年中佔有多大份額,哪怕是一天,也必須是一個屬相年歲就算一歲。
客家人的祖先是很早就認識「年」的現象。
由於客家的先祖受到時間、空間和文化科學知識的限制,認識事物從比較原始性的思維出發,即一種較為低級的形象思維,把一個物體作為一個整體看待如1塊石頭、2塊石頭、3塊石頭,而無法抽象化思維理解成1、2、3的數字概念,不能理解年、月、日是一種時間現象。
把「年」、「歲」作為一個具體物體,這一「先驗性論」就好像是客家祖先的「銘言」,「把一個年歲作為增加一個歲數」。
雖然人類的思維從形象思維已過渡到抽象思維,但由於客家人有「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言指銘言屬用)的傳統一直流傳下來,所以客家人從出生、上族譜、上新丁、入學、做生日、壽終等,一直以來還用虛歲來計算歲數。
點擊以下可進入↓↓↓
點擊下端推廣,了解更多生活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