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有著「尊人者人尊之,敬人者人敬之」的一句古訓,他們帶著尊敬稱呼他人,走進大山,走出圍龍、大海,去謀求生存安居和事業興旺發達。
客家人是衣冠之族後裔,知書達理的一支漢族民系,由於戰亂災荒,從中原遷徙到南方,在宗族關係,與當地土著民眾之間,從事生產生活交往融合中,將向對方的禮貌稱呼,認識到作為反映兩者之間的遠近關係的基礎;一個得體的稱呼,會使對方如沐春風,成為良好的社交的開端。因此客家人對親友、同事乃至陌生人都十分重視禮儀稱呼。
對親人熟人的稱呼禮儀。依照關係密切的程度,按照親屬的性別、年齡、身份來確定稱呼,使用「姓加親屬稱謂」、「姓名或名加親屬的稱謂」,在正規的場合,以稱呼熟人的職務、職業,但對於長輩來說,用以親屬稱謂去稱呼他們。對於平輩則以稱姓名或用親屬稱謂,年齡稍大的直接稱年少的名,夫妻間互稱姓名,還可以用暱稱,但要注意場合,在父母孩子面前和公開場合,一般都不使用。稱呼晚輩,則稱其親屬稱謂,或者直呼其名,這樣顯得更親切。當晚輩成了家而且有了自己的子孫後代,一般都不直呼其名,因顯得有些失禮了。
對父母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父母單稱:家父、家嚴;家母、家慈。父去世稱:先父、先嚴、先考。母去世稱:先母、先慈、先妣。兄弟姐妹稱:家兄、家弟、舍姐、舍妹。兄弟代稱:昆仲、手足。夫妻稱:伉儷、配偶、伴侶。
同輩去世稱:亡兄、亡弟、亡姐、亡妹、亡妻。別人父母稱:令尊、令堂。別人兄妹稱:令兄、令妹。別人兒女稱:令郎、令媛。妻父稱:丈人、嶽父、泰山。別人家庭稱:府上、尊府。自己家庭稱:寒舍、舍下、草堂。男女統稱:男稱鬚眉、女稱巾幗。夫妻一方去世稱:喪偶。老師稱:恩師、夫子。學生稱:門生,受業。學校稱;寒窗、雞窗。同學稱:同窗。
對社會間的人士,認真地視以不同對象,區別禮貌地稱呼。
對於同志的稱呼。對同志的稱呼流行於新中國成立後,這一稱呼不分男女長幼,地位的高低,除親屬之外,所有人都親切地稱呼同志。改革開放後,對公務員、軍人和國內普通的公民都用這一稱呼,但對兒童、不同政治信仰、不同國家的人多視其身份來稱呼。
對於先生的稱呼。在舊時一般對父輩、老師稱呼先生。現在對所有的成年男子,包括西方國家成年男子,以及對在知識界中高學問的女子都稱呼為先生。
對於老師的稱呼。這一稱呼一般用於學校中傳授知識,或同行同領域之間,有資深知識的人員,如在文藝界都尊稱其老師。
對於師傅的稱呼。對工商戲劇行業中傳授技藝的人的一種尊稱,但有職稱有學位的人,則多稱其身份職位。
對陌生人的稱呼。通常有兩種方式:一、根據人的具體年齡、性別、職位稱其為「同志」、「朋友」、「先生」或「小姐」等。對男人可稱為「先生」。對未婚女性稱為「小姐」,已婚女性側稱為「夫人」、「太太」。二、對陌生人可以互稱謂。根據雙方的親屬關係、雙方的年齡差距、性別可互稱親屬稱謂。如:「大伯」、「阿姨」、「老爺爺」、「叔叔」、「大嫂」、「大姐」等。
客家人講究稱呼對方的技巧。在日常生活的交談中稱呼對方時,一般要加重語氣,通常稱呼完以後稍停頓一會兒,然後再談要說的事,認為這樣能引起對方的注意,他會認真地聽下去。如果你的稱呼很輕又很快,不僅讓對方聽著不太順耳,還會聽不清楚,就難於引起聽話者的興趣,讓人感覺你不太注重對方的姓名,而過分強調要談的事情。所以,一定要把對方的完整稱呼,認真、清楚、緩慢地講出來,以顯示對方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