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俗語: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

2020-12-02 GO尋味

客家有河源作為客家地區,在清明節前後最流行的小吃那絕對非艾粄莫屬,這也是我們沿襲了上千年的習俗。

艾粄因加有艾草,故具有一定的藥用保健功能。有消食健胃,散寒除溼,消腫散結,平喘、鎮咳、祛痰、護肝利膽的作用。而且,艾草制糕點是廣泛流行於我國客家地區、江浙地區、福建地區及潮汕,江浙地區稱「青團」;粵東及臺灣客家地區稱「艾粄」;粵北及江西地區一般稱「艾米果」或「艾餈」。各地的製作方法及相關習俗都大同小異,甜餡或鹹餡、清蒸或煎炸的食用方法各有千秋。江浙一帶通常包入豆沙餡或其他甜餡製成團狀;而客家人一般將艾粄壓成扁圓狀,甜味為主;江西地區喜歡裹肉餡並且捏成餃子形。

句俗語,叫「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期間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

艾粄看起來工序簡單,做起來卻一點都不含糊。做艾粄,艾草最好選比較鮮嫩的,洗淨、搗爛、蒸熟以後,和著粘米粉或者糯米粉搓揉成團,在中間加入芝麻糖、眉豆等餡捏成甜鹹不同的口味。接著放進鍋裡,蒸上15分鐘後,色澤墨綠、香氣清爽、看著就能令人垂涎三尺的艾粄就出爐了。

清明將至,除了吃艾粄這個習俗,還有掃墓、踏青、插柳枝等多種習俗。清明節你們將如何度過?

相關焦點

  • 「客家十裡不同音」,而粄卻是客家人共同的思念
    於是客家人就使用當地的澱粉性原料為主食,逐漸創造出的現在的客家飲食文化。在這時的客家人,需要對南方進行開發,讓自己能在這個地方生活下去,於是進行著繁重的勞動。他們發現,糯米所產生的澱粉黏性強不易消化,吃下去後可以較長時間不覺得餓。於是粄在這時孕育而生,作為途中的點心,支撐客家人進行勞作。
  • 明日春分,俗語「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無路行」,啥意思?
    今天為你帶來的是:明日春分,俗語「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無路行」,啥意思?今天是3月19日,明日就是今年的第四個節氣,春分。春分是一個特殊的節氣,這一天全世界晝夜等長,智慧的古人早就發現了這一現象,總結出了「春分秋分,晝夜平分」的俗語。春分意味著春天已經完全到來,這個時候和風送暖、桃紅柳綠、鶯歌燕舞。
  • 清明節必吃的9種食物:蒿子粑粑、青團、節蛋
    蒿草粑粑味道比較甜,建議一次吃1~2個為宜。艾粄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首先是將採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淨,放鍋中煮熟後撈起,瀝乾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然後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艾草泥剁好後,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齊和拌成團。
  • 這些記憶中的「百年客家粄」,你都吃過哪些?
    五華縣技工學校的烹飪課室裡,「小廚們」一邊學一邊吃,紛紛豎起大拇指誇讚:「這釀粄肉餡飽滿、皮滑彈口、香而不膩!」 釀粄、甜粄、發粄、艾粄……作為客家人,粄的美味或許並不陌生。粄之於五華人,是兒時的母親手藝的味道,是縈留於口的家常美味。隨著歲月的甘醇從舌尖到心間,粄食文化早已與五華人的生活牢牢地聯繫在一起,深受老百姓的喜愛。
  • 苦齋菜吃過嗎?客家人稱苦齋婆,俗語:苦齋葉苦,常吃好比人參補
    苦齋菜你吃過嗎?客家人稱苦齋婆,俗語:「苦齋葉苦,常吃好比人參補」苦齋,學名敗醬草,廣東客家人稱其為苦齋婆或苦齋麻,為野生草本植物,四季常見,可食,味極苦,因味道另類,聞起來有一股類似「臭腳丫子」的氣味,讓人很容易識別。
  • 農村俗語「正月二十不見星,瀝瀝拉拉到清明」的真實含義
    農村俗語「正月二十不見星,瀝瀝拉拉到清明」的意思就是說:如果在正月二十這天晚上見不到星星的話,也就是陰天,那麼一直到清明節這段時間內雨水天就會比較多了,經常會瀝瀝拉拉的下雨。對於以前人們為何會有這樣的說法,下面就簡單聊一下,僅供參考:正月二十不見星,瀝瀝拉拉到清明」的理解有時候,一些地方也會說成「正月二十不見星,滴滴答答到清明」,其實是一樣的意思。對於古人會有這樣的氣象判斷,其實還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其實這是因為東南風的暖溼氣流和西北風的弱冷空氣對峙所形成的現象。
  • 清明前後,看到這個菜一定要買,這時最肥美,過季就不好吃了
    清明前後,看到這個菜一定要買,這時最肥美,過季就不好吃了清明在二十四節氣裡,是個跨界的異數,悲喜共生的存在,既是節氣,又是節日。《曆書》記:「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 今日臘月初一,農村俗語「臘月初一晴,天幹到清明」,是啥意思?
    在農村有「臘月初一晴,天幹到清明」的說法,這個說法是什麼意思呢?有沒有道理呢?臘月初一晴,天幹到清明的意思是,如果臘月初一這一天是晴天的話,那麼乾旱的天氣要一直持續到清明節前後,也就是說從臘月初一開始,一直到清明節,降雨都會很稀少。
  • 清明時節的英文表達,你知多少?-A+國際教育
    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清明取代了寒食節。拜介子椎的習俗也變成了清明掃墓的習俗了。無論以何種形式紀念,為了使紀念祖先的儀式更有意義,我們應該讓年輕一代的家庭成員了解先人過去的奮鬥歷史,當然,還要學習介子椎寧死不屈的氣節。
  • 清明為什麼要吃冷食?怎麼做網紅青團?實踐千百次的秘方告訴你!
    清明既是一個節氣,又是一個節日,清明開始,就進入春天的最後一個月,這是春光最明媚的時候。古人認為天有」八風「,其中一個風便是清明風,春分過後,清明風從東南方向吹來,此時,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這個節日定命名為清明。青團算是清明食物屆的不過氣網紅,青團源自古時寒食習俗。
  • 「客家美食」舌尖上的梅州
    到梅州一定要品嘗一面一湯,否則,腸子都會悔青了咯~紅 燒 肉2紅燒肉的做法多種多樣,梅州客家的紅燒肉卻是自有特色。紅燒肉以紅曲做配料(紅曲味甘性溫,入肝、脾、大腸經,具有活血化淤、健脾暖胃消食功效),既好吃又好看,肥而不膩,是名副其實的紅燒肉。
  • 農村俗語:「臘月初一晴,天幹到清明」,是啥意思?今年管用嗎?
    在農村俗語:「臘月初一晴,天幹到清明」,是啥意思?今年還管用嗎?今天荳子就根據了解到的信息和大家聊一聊這個話題。諺語解析:我們先來簡單地看一下農村俗語:「臘月初一晴,天幹到清明」 的字面意思。這個諺語用大白話說就是臘月初一這一天,如果是晴天的話,那麼天氣就會晴朗到清明。當然這裡的晴朗是相對的,是指天氣相對乾燥,少降雨的意思。
  • 農村俗語:二月清明莫上前,三月清明莫落後是什麼意思?
    清明節既是農村祭拜祖先的日子,又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一節,俗話說的好,清明前後種瓜點豆,過了清明節就可以種各種蔬菜了。每年的春分後十五天為清明,因此有時候會在農曆二月裡,有時候在農曆三月過清明節,那麼三月清明節時,有可能之前天氣格外溫暖,有很多年輕人就會急著把厚衣服早早脫了,清明前幾天就脫掉了,哪怕是出去旅遊也不帶厚實衣服,等突然出現倒春寒,就只有挨凍的份了,所以這個三月清明莫上前是指衣服別在清明之前就急著脫了。
  • 客家的小吃憶子粄
    億子粄是客家美味可口的小吃,來客家旅遊,一定要品嘗當地最正宗的億子粄,特別的好吃。下賣憶子粄的老闆娘,就有好幾個,都賣憶子粄很多年,一年四季都做憶子粄來售賣,維持生活賺錢。一般在下午售賣去。憶子粄只能當天做的當天吃,隔夜的邊冷了,在放鍋裡蒸熟,就變的不好吃了。憶子粄也有做法,就是香蕉葉網上實體店商店超市都沒有售賣,沒有香蕉葉就做不成了。只有種植香蕉樹的人們,才有香蕉葉能做憶子粄。
  • 文旅探訪報告|觀甘坑客家小鎮如何建設IP導向性旅遊特色小鎮
    公共配套設施一應俱全,美食、博物館、主題酒店的建設都較為完善,並且引入諸多特色文創店鋪為甘坑客家小鎮增加更多可看可遊的事物。甘坑客家小鎮的建設可以大致地分為以下五個方面:美食、文博館群、十大美景、文創遊樂和主題酒店。
  • 這24種山貨,只有客家人才吃過!
    如果你來自某個山水環繞的客家村落,你一定或多或少吃過或者見過下面這些野果,讓你回憶起多少童年的時光!肚兒「肚兒」也有人叫「飯蘿肚」,又名風流果、補腎果、壯陽果、長壽果。很多深山都有!小時候會用小刀在「肚兒」上開個孔,挖去果肉,當口哨吹!發出呼~呼~的聲音!
  • 「冬至不冷,夏至不熱」,農村的這句俗語,你同意嗎?
    文/雲在青山月在天「冬至不冷,夏至不熱」,農村的這句俗語,你同意嗎?但是我們可以通過現在的有關俗語,來了解有關歷史文化的發展軌跡。這也是對歷史文化傳承的一部分借鑑。大家知道一年四季的變化都是很快的。這也證明了時間是很快的。但農村有很多的俗語,都是今來傳承下來的歷史經驗總結。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今天就讓小編為大家盤點一下。大家也正好看看是否有道理。
  • 農村俗語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導語:農村俗語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大家好,歡迎大家關注「三農常識絮語」,絮語是一個專注於三農知識與三農政策的達人,一直關心著關於農村的那些事,天天為大家呈現與農村農民生活有關的話題!本文由百家號「三農常識絮語」原創,維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