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齋菜你吃過嗎?客家人稱苦齋婆,俗語:「苦齋葉苦,常吃好比人參補」
苦齋,學名敗醬草,廣東客家人稱其為苦齋婆或苦齋麻,為野生草本植物,四季常見,可食,味極苦,因味道另類,聞起來有一股類似「臭腳丫子」的氣味,讓人很容易識別。
歷史以來,客家地區一直流傳著貧苦農民以苦齋為生的農村俗語:「冷天無衣裳,熱天一身光。吃的苦齋飯,喝的苦齋湯。」客家人一直深信:「苦齋花香,常吃身體硬邦邦。苦齋葉苦,常吃好比人參補。」常食苦齋者皆知,它苦盡甘來的感覺,讓人更加懷念過去的歲月,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
野苦齋,在廣東粵北地區是有名的常用藥效野菜,其苦中帶甜,清爽可口,是一味中藥,具有清熱解毒,清肝明目,祛溼等功效。清貧的鄉下人尤其鍾愛它,或拿新鮮的苦齋葉與肉絲伴炒,或拿曬好的苦齋幹與骨頭燉湯,不論男女老少,都愛吃。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我喜歡吃苦齋,同時也十分享受摘苦齋的樂趣。野生的苦齋常生長在鄉間路旁、荒地,或田梗、溪邊,若在幾場雨下來,田梗路邊的蘆茅草叢生,新長出來的苦齋苗也一叢緊挨著一叢,齊楚楚地挺立在蘆茅草叢堆裡,顯得虎虎生威,嫩綠的小葉子上舉著幾顆亮晶晶的小水珠,它們一個個就像是臂彎粗壯的大力士。
苦齋長勢雖好,可採摘起來並非易事。你須得仔仔細細地扒開混生在一起的蘆茅草,還得提防著帶刺的矮樹叢,時刻小心翼翼,以防傷著自己,一時大意,或稍不留心,就有可能被蘆茅草劃破皮膚,被矮樹叢刺傷手指,若是腳下鬆軟的黃土一往下滑,你就極有可能猝不及防地跌了個四腳朝天,不免引來周邊一陣哈哈大笑。好不容易費了好大的勁,才勉強摘個夠一餐的量,這時,你全身上下就有幾處大大小小的傷口,這就算是吃苦齋須付出的代價吧!但這跟一餐鮮美清甜的苦齋炒肉相比,實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野苦齋,其葉部發達而有苦味,當地的人們常以其嫩葉做湯或炒食,客家人食用苦齋有著悠久的歷史,鮮葉和幹品均可食用,幹品多用來做湯,亦常用做草藥,具有清涼降火,消炎解毒的功效,或用苦齋加水煎湯,代茶飲;外用可將苦齋洗淨絞汁,加少量鮮薑汁混勻,敷於瘡瘍部位,有利於傷口癒合,緩解疼痛。
野苦齋生性味苦,卻又蘊含著絲絲清甜,採摘野苦齋的過程中亦是布滿艱辛與苦澀,卻也樂趣無窮,真如明代文學家劉基在給朋友章溢的書齋所寫的《苦齋記》裡所言:「樂與苦,相為倚伏者也。」人們只知道樂是樂,卻不知道苦也是一種樂,也許清貧的鄉下人愛吃苦齋,就是喜愛這種樂從苦中來的甘甜滋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