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7日訊,「人生難得幾回醉,不歡更何待……」掀開位於護國寺街的富華齋門帘,民國時姚莉的歌聲便傳入耳朵。和別處的點心鋪不同,富華齋的裝潢頗有舊時風情:大堂裡擺著八仙桌、官帽椅、羅漢榻等中式家具,翹頭案上還放著民國式樣的嫁妝瓷和座鐘,留聲機裡放著姚莉的唱片。穿旗袍的女店員站在櫃檯後笑盈盈地看著我,問我想要些什麼點心。
我低頭一看,只見富華齋餑餑鋪的櫃檯上用復古高腳碗盛著宮廷玫瑰酥、馬奶子糖沾、八寶缸爐、豌豆糕、瓜仁油鬆餅、芸豆卷等點心,水牌上還寫著果子乾、奶酪果子冰、杏仁豆腐等冷碗,我一下子挑花了眼。只見一位老先生掀了帘子走進來,熟絡地和店鋪經理打招呼,來取早早預定的重陽糕。
「我看見餑餑兩字就親切,感覺就像回到了小時候。」老先生邊等邊和我閒聊起來。他祖上是正紅旗,長年來這裡買孫尼額芬白糕和自來紅、自來白。「孫尼額芬就是滿語裡奶的意思,這裡的白糕口感細緻,奶香味也很濃。」
除了甜點,餑餑鋪裡也有鹹口兒,其中乾菜月餅最為出色。「乾菜月餅早年間是滿式餑餑,所用乾菜是北方的疙瘩櫻制幹發酵後而成,也有使用馬齒莧制幹發後而成的,與火腿、冬筍、冬菇配置成餡。」店內的趙師傅是富華齋創始人王希富的徒弟,他告訴我,這款月餅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期的正明齋餑餑鋪尚有生產,後逐漸消失,目前我嘗到的這款月餅是他師傅根據祖傳餑餑菜譜恢復而成。
「以前旗人吃餑餑,通常會配上奶茶。一碗奶茶和著兩個餑餑下肚,騎馬狩獵一天也不會肚餓。」趙師傅說話間,店員捧上來兩碗用蓋碗裝著的奶茶。奶茶甜中帶鹹,既有紅茶的醇厚,又有鮮奶的甘酥,回味間還夾雜著堅果的香味。「富華齋的奶茶是傳統的清宮做法,但就茶來說,用的不是普通的磚茶,而是上好的普洱。」
清宮做法是富華齋最大的特色。「想要挖掘出一些失傳已久的滿漢點心,難點在於吃過這些點心的沒多少人,會做的很多都已不在世了。」趙師傅告訴我,富華齋創始人王希富的外祖父陳光壽是清宮御廚,富華齋的餑餑是嚴格按照當年的清宮菜譜恢復的,「就拿桃酥來說,是要添加上好核桃的,否則怎麼叫做桃酥?只不過現在很多商家為節約成本都省掉了。」
「很多人說這個餑餑鋪怎麼裝修得這麼豪華,其實我們這行在過去叫糖餅業,做的大都是王公貴族才能消費的大買賣。」趙師傅表示,以往滿蒙人過節,比的就是餑餑桌子大小,因為像精細麵粉、松仁、核桃等本地不產,所以額外珍視,這一習慣在入關後仍有保留,「以往滿人是要拿餑餑供祖先的,餑餑鋪也就敢下料,挑選食材也非常講究。」
趙師傅告訴我,就拿翻毛月餅來說,正宗的翻毛月餅規格必須在半斤以上,用五仁做餡兒,「餅皮兒要做到見風就能翻,像鵝毛一樣飄起來,但吃到嘴裡必須綿軟,不能掉碎渣。」想要達到這樣的要求,只能靠手工製作,這也是為何目前富華齋在北京只有一家,暫無開分店的想法。
富華齋裡的餑餑也會根據季節變換而有所調整,比如前些日子賣的西瓜酪,由於這個時節的西瓜達不到食材要求,便下了架,換上更符合時令的重陽糕。在富華齋購買餑餑後,可直接在店內的臥榻上或圓桌前享用。能在一個天氣晴好的下午,喊上三五好友,像過去貝勒格格一樣倚在臥榻上,喝著奶茶,享用著一碟原汁原味的滿清餑餑,也是一件樂事。
富華齋位於新街口街道護國寺街85號,人均消費為51元左右,營業時間為周一至周日9點到21點,電話:8322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