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源自網絡
1.言為士則,行為世範
【原文】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範,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為豫章太守,至,便問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曰:「群情慾府君先入廨。」陳曰:「武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暖。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大意】陳仲舉這個人,言行堪稱士林典範,他一直胸懷大志,有澄清天下的氣象。他被貶到江西南昌做太守時,下車伊始,就打聽當地名士徐孺子家住哪裡,要去探望。手下人說大家在官署等待多時了。陳仲舉說:「周武王剛得天下,坐席還沒坐熱乎,就去商容住過的地方拜訪,我禮敬賢人,有何不可?」
影視作品中的陳蕃形象 圖片源自網絡
【故事】唐代著名詩人王勃有一首千古名篇《滕王閣序》,裡面有一句膾炙人口的詩句:「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這句詩是寫洪州(今天的江西南昌)這個地方物產豐富、名人輩出。
《世說新語》開篇第一則,講的就是「徐孺下陳蕃之榻」的典故。
說這個典故,首先要了解陳蕃其人。
陳蕃像 圖片源自網絡
陳蕃就是陳仲舉,這個人是東漢名臣。《世說新語》評價他「言為士則,行為世範」,這是非常高的評價。我們通過史書上記載他的幾則小故事,來看看他是否能夠得上這八個字的評語:
陳蕃算是名門之後,祖父曾做過河東太守。但等到他這一輩的時候,就家道中落了,他少年時,在家中讀書,不修邊幅,屋內屋外非常汙穢。他父親的好友薛勤來看他,見到家中很亂,就問他為何不好好打掃一下?
陳蕃很自負地說:「大丈夫當以澄清天下為己任,哪能把精力耗費在打掃一間屋子上面?」(大丈夫處世,當埽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薛勤聽了,暗暗豎起大拇指,覺得後生可畏,將來這個小夥子一定能夠做出一番事業。
陳蕃一生,遵循了少年時的志向和初心,為澄清天下,奔走呼號。年紀稍大,陳蕃被舉為孝廉,擔任郎中、議郎、樂安太守等。由於為人正直清廉,官聲很好。大將軍梁冀派人找他辦事,他非但不見,還把來人打死了,由此開罪了梁冀,被貶到修武縣令。
後來,因政績卓著,陳蕃又被朝廷提拔重用,但很快,他強項耿直的毛病又犯了,給漢桓帝上述,反對朝廷裡的請託之風,被政敵彈劾,後來被外放到豫章做太守。豫章的治所就在江西南昌,也就是文章開頭說的陳蕃到任後不直接到官衙,先打聽徐孺子的下落了。
講到這裡,好像陳蕃除了愛抬槓,也沒啥特別牛的事情,怎麼就「言為士則,行為世範」了呢?別著急,他的牛X事跡在後面呢。
在江西幹得不錯,陳蕃後來又被朝廷起用,尚書令、大鴻臚、光祿勳,一路向上的同時,也伴隨著經常提朝中大臣仗義執言而被短暫貶官的經歷。值得注意的是,擔任光祿勳後,陳蕃開始參與朝廷選拔任用官員的工作,他剛直不阿、藐視權貴的勁頭上來了,這在士林學子中為他贏得了非常高的支持率, 但同時也受到豪門子弟的嫉恨,最終,陳大人再次「中招」,被罷官回家。
過不多久,朝廷再次啟用,這也體現出在陳蕃在「硬剛」中累積人氣,在累積人氣中獲得支持的鬥爭哲學。這回,他被任命為尚書僕射、太中大夫、太尉,逐漸進入到權力的核心層。
東漢末年,漢桓帝寵幸宦官佞臣,朝政汙濁不堪。陳蕃繼續挺著自己的硬骨頭,和宦官作鬥爭,甚至為了救因宦官打壓的朝臣,和漢桓帝公開叫板。在一次次苦口婆心的勸諫、上述中,漢桓帝終於忍受不了陳蕃的叨逼叨,找了個藉口,把他罷免了。然而,正是這樣一次次曲線救國的不懈鬥爭,也為陳蕃贏得了舉世公認的直名,也使他成為天下士人的榜樣,陳蕃與劉淑、竇武被並成為東漢「三君」。
漢桓帝 圖片源自網絡
後來,漢桓帝駕崩,竇皇后掌權。當初漢桓帝冊立皇后時,原本想立自己的寵妃田氏為後,陳蕃帶著滿朝文武向皇帝進諫,認為田氏門第卑微,不如竇氏根紅苗正,系出名門,沒辦法,漢桓帝立竇氏為後。
圖片源自網絡
竇皇后掌權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起用陳蕃並任命他為太傅,位列三公,海內人望,無人能及。漢桓帝駕崩第二年,漢靈帝即位。竇皇后又提出加封陳蕃為高陽鄉侯,食邑三百戶,但陳蕃十次上書,堅決沒有同意。這也看出陳蕃確實高風亮節,不慕虛榮。
這時,宮中宦官專權的亂象愈演愈烈,陳太傅當然忍不了,他聯合竇太后的父親大將軍竇武,準備誅殺宦官,然而,不幸走漏了風聲,宦官們假借竇太后的名義誅殺了竇武,又將70多歲的陳蕃逮捕下獄,在獄中殺害了他。
陳蕃死後,他的家人被發配流放,門生故吏免職圈禁,兒子陳逸被一位門生朱震藏了起來,才免於一死。
一代名臣,最終落得個身首異處,也使得桓靈二帝之後的大漢王朝,更加風雨飄搖,也為三國時代的到來,埋下了禍根。
陳蕃的故事講完了,回頭來看「徐孺下陳蕃之榻」。
陳蕃被貶為豫章太守時,他到任後第一件事就是打聽當地名士徐孺的下落。徐孺,名稺(稚),世稱「南州高士」,他的一生中,曾屢次被朝廷及地方徵召,終未出仕。陳蕃在南昌,曾邀請徐孺到自己的府上,二人坐而論道、高談闊論。徐稺到陳蕃府中小住幾日離去後,陳蕃就命人把徐稺用過的榻掛起來,意思是除了徐稺,別人是沒有資格用這張榻的。
徐孺 圖片源自網絡
後來,陳蕃回到朝中後,多次向漢桓帝舉薦徐稺,但徐稺始終堅辭不受。對於東漢末年的朝局,他洞若觀火,評價說:「大樹將顛,非一繩所維。」直到最後,陳蕃死於閹宦之亂,而徐稺一生,始終固守清貧,自耕自足,只吃自己種出來的莊稼,高尚的德行被鄉裡所稱道,名傳後世。
該怎麼評價陳蕃和徐孺兩種人生觀帶來的兩種結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