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先生憑藉他的聰明才智,在課堂上還往往能講出匪夷所思、獨具隻眼的觀點。如在講詩文聲律和古代四聲時,他竟能得出驢的叫聲都有四聲之分的驚人之論。這是他讀《世說新語》得到的啟發。《世說新語》有兩處提到當時人學驢叫的故事,一處是《傷逝第十七》:「王仲宣(即王粲)好驢鳴,既葬,文帝臨其喪,顧與同遊曰:『王好驢鳴,可各作一聲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驢鳴。」另一處事跡大致相同,但人物不同,估計是記錄者採編來源有出入。
於是啟先生就想,魏晉南北朝時期正是聲律被逐漸認識的時代,這些文人喜愛驢鳴應該與驢鳴有四聲有關。於是他進一步推論:驢叫喚時發出「嗯啊嗯啊」的聲音「嗯」就是平聲,「啊」就是上聲,幾聲之後,還要長嘶一聲,發出一個降調的「啊」,那就是去聲,最後再打兩個響鼻,發出「特、特」的聲音,那就是短促的入聲。於是他就在課堂上繪聲繪色地表演起驢叫,引得同學無不大笑,但大笑之後,無不佩服啟先生的聰明才智,居然能從一則看似無關緊要的記載中發現如此重大的玄機。
不料,這個「包袱」還沒抖完,啟先生接著說,有些人想考證中國的四聲是怎麼來的,有些「言必稱希臘」的人,竟說中國的四聲是從希臘傳到印度,再從印度傳到中國的。那麼且問,中國的驢是從哪來的?難道也是從希臘、印度傳來的嗎?與其考證中國的四聲是從哪來的,不如先考證一下中國的驢是從哪來的。聽眾聽到這裡,掌聲雷動。
沒想到的是,啟先生還有更戲劇性的「包袱」繼續演繹:「20世紀50年代,一次我去遊潭柘寺,那時交通不發達,上下山要騎驢。不料下山時驢猛地一低頭,我就順著驢脖子直接出溜下去了,摔了個嘴啃泥。我想這可能是驢嫌我學它叫學得不好,冒犯了它老人家,藉此懲罰一下我。」聽啟先生說完這故事,人們更是笑得前仰後合。
啟先生曾把驢叫有四聲這一發現告訴過語言學家王力先生,王先生說:「語言學家陸志韋也曾說過驢有四聲,但只是口頭說過,沒有具體的闡釋,你們二人顯然是暗合。」這樣看來,驢叫有四聲己經得到三位語言學家的認可,而啟先生的說法最為詳盡具體,如果要申請專利,啟先生可算第一發明者吧。
摘自《啟功評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