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4 10: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吃得苦中苦,方為自由驢。
從北京動物園的西北門進入,在左手邊的大型食草動物展區中,您會看到兩種珍貴的野驢,分別是亞洲野驢和西藏。
家驢是人們熟悉的家畜,一般個頭沒有家馬大,肩高為110—136釐米,體重130—260千克,但頭大,耳朵比家馬長,沒有額毛,頸部的鬃毛短而直立,四肢也比家馬細而長。▼▼▼
因此,我們可以在家驢形態的基礎上來欣賞這兩種野驢。先看亞洲野驢。它的體形比家驢大一些,耳朵和尾巴都不如家驢的長,外形強健剽悍,更像家驢與家馬雜交而生出的騾子,所以在它的產地也被人們叫做「野騾子」。亞洲野驢的肩高為100—150釐米,體重260千克左右。它的頭較短而寬,吻部稍圓鈍,吻部、耳內側為白色。背部的毛呈淡棕色並帶有沙土黃色,冬天較深,夏天較淺。鬃毛呈深棕色。腹部和四肢的上部及內側為乳白色,背部和腹部的毛色逐漸過渡,在腹側的上部有一個比較明顯的分界線。另外一個明顯的特徵是從肩部至尾基部有一條漂亮的深褐色背中線,在臀部處稍寬。此外,在它四肢端部後面的凹陷處各具兩個棕黑色的斑點。▼▼▼
再看西藏野驢。它的體形與亞洲野驢大體相似或稍大,但區別也有很多,首先是體色更深,夏季呈赤棕色;其背部和腹部之間的毛色界線也更加明顯,而且位置較低,位於腹側的下部;從肩部至尾基部的背中線更寬、更明顯,呈黑褐色。此外還有一個最突出的特點是在它的肩部的後側面有典型的白色楔形斑,自腹部向上延伸,前腹角呈弧形。▼▼▼
雖然這兩種野驢從外表上是能夠區分出來的,但總體上還是很相似,因此它們從前也被認為是一個物種的兩個亞種。但是,這兩種野驢都不是家驢的直系祖先,家驢是由產於非洲東北部的非洲野驢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時馴化而成的。據說,也有人試圖馴化亞洲野驢和西藏野驢,但它們的野性都較強,至今尚未能馴化成功,比人類馴養家馬的歷史還要長。雖然家驢的性情較為頑固,但卻具有耐力強、耐粗飼、聰明、能吃苦、行走穩健等優點,經得起暴風的摧殘,可以用來載物、載客、推磨及耕種等。有趣的是,人們發現亞洲野驢有時能與家馬進行雜交,產出紅白相間的「斑駁馬」。
在野外,亞洲野驢分布於亞洲的西部和中部一帶,包括我國新疆、青海、甘肅、西藏、四川西北部和內蒙古西部一帶,西藏野驢則分布於西藏、青海、四川、甘肅和新疆南部等地。野驢的生活環境多樣,在不同產地,分別棲息在氣候乾旱的草原、半荒漠、丘陵、山地和高原等地帶,最高可達海拔4000—5000米,比那裡生活的普氏野馬的活動範圍大得多,可以進入海拔較高的山嶽地帶。不過,野驢的棲息地也不十分固定,常常四處遊蕩,但活動範圍有明顯圍繞水源的特點。有很強的適應性,極為耐寒,不懼風雪,也不怕日曬,是非常典型的荒漠動物。▼▼▼
野驢性愛結群,由健壯的雄性擔任首領,並形成一定的社會序列。▼▼▼
春季和夏季多結成小群活動,白天覓食,夜間休息。秋季後則結成較大的群體,多時達到數百頭以至上千頭。它的胸肌比較發達,四肢略顯細長,剛勁有力,角質蹄形比家驢、家馬的較窄而高,因此很善於奔跑,迅速而又持久,能一口氣跑上40—50千米,最高時速可達64千米,是荒漠草原上的「長跑健將」。▼▼▼
野驢的尾巴細長,上半截2/3較細而缺毛,下半截1/3著生較多且長的尾毛,但深淺不一,中間色深,兩側和內側色淺,末端具穗毛,因此在奔跑的時候不會像野馬那樣揚起一條蓬鬆多毛的大尾巴。群體行走時很有秩序,由雄性首領當先開路,幼仔在中間,雌性在後面壓陣,很少發生混亂。它還喜歡洗浴,能遊泳,視覺和聽覺都很敏銳,警惕性很高。一般很少鳴叫,也不會發出家驢那樣的怪叫聲。只有雄性在失群、求偶、爭鬥時才嚎叫發聲,其聲音比較嘶啞低沉,與馬嘶相近。▼▼▼
在進食的時候,要派出「哨兵」在外面「站崗放哨」,遇有危險,即發出「警報」,由首領率領群體迅速逃跑。主要以戈壁的豬毛菜、野蔥、蘆葦、檉柳、節節草等沙生植物為食,在高山地區則以高山植物為食,其腸道可以在粗糙的食物中攝取很多的營養物質,在動物園也是主要以乾草為食。▼▼▼
有時野驢會同鵝喉羚等食草動物在一處覓食,但互不幹擾。為了尋找到充足的食物和水源,野驢每天要遊蕩20—30千米的路程。它較為耐渴,可以幾天不喝水,冬季缺水時也可以啃冰舔雪。
亞洲野驢於8—9月份發情交配,時常吧嗒嘴是雌性發情的最突出的標誌。為了爭奪雌性,雄性之間的爭鬥非常激烈,經常互相咬傷、踢傷,甚至鮮血淋漓,失敗者很難有與雌性交配的機會成為「光棍驢」。雌性一般每2年生一胎,懷孕期為12個月,每胎產1仔,產於翌年的6一8月份。幼仔適應環境的本能極強,出生後胎毛一幹即可直立起來吃奶,數小時後就能跟隨著雌性活動。▼▼▼
出生後50天左右開始吃草,哺乳期約為1年,3—4歲時性成熟。壽命為25—30年。
亞洲野驢和西藏野驢的數量從前都非常多,在荒漠和草原上常常能見到數百隻以上的大群,但是由於過度獵殺,特別是農田、牧場、油田和礦山等的大量開發,使它們的數量大為減少,棲息地迅速縮小,應該受到嚴格的保護。
(本文所有野驢圖片,均為作者拍攝)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