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草原上的「長跑健將」就是野驢本驢了!

2020-12-03 澎湃新聞

荒漠草原上的「長跑健將」就是野驢本驢了!

2020-11-24 10: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吃得苦中苦,方為自由驢。

從北京動物園的西北門進入,在左手邊的大型食草動物展區中,您會看到兩種珍貴的野驢,分別是亞洲野驢和西藏。

家驢是人們熟悉的家畜,一般個頭沒有家馬大,肩高為110—136釐米,體重130—260千克,但頭大,耳朵比家馬長,沒有額毛,頸部的鬃毛短而直立,四肢也比家馬細而長。▼▼▼

因此,我們可以在家驢形態的基礎上來欣賞這兩種野驢。先看亞洲野驢。它的體形比家驢大一些,耳朵和尾巴都不如家驢的長,外形強健剽悍,更像家驢與家馬雜交而生出的騾子,所以在它的產地也被人們叫做「野騾子」。亞洲野驢的肩高為100—150釐米,體重260千克左右。它的頭較短而寬,吻部稍圓鈍,吻部、耳內側為白色。背部的毛呈淡棕色並帶有沙土黃色,冬天較深,夏天較淺。鬃毛呈深棕色。腹部和四肢的上部及內側為乳白色,背部和腹部的毛色逐漸過渡,在腹側的上部有一個比較明顯的分界線。另外一個明顯的特徵是從肩部至尾基部有一條漂亮的深褐色背中線,在臀部處稍寬。此外,在它四肢端部後面的凹陷處各具兩個棕黑色的斑點。▼▼▼

再看西藏野驢。它的體形與亞洲野驢大體相似或稍大,但區別也有很多,首先是體色更深,夏季呈赤棕色;其背部和腹部之間的毛色界線也更加明顯,而且位置較低,位於腹側的下部;從肩部至尾基部的背中線更寬、更明顯,呈黑褐色。此外還有一個最突出的特點是在它的肩部的後側面有典型的白色楔形斑,自腹部向上延伸,前腹角呈弧形。▼▼▼

雖然這兩種野驢從外表上是能夠區分出來的,但總體上還是很相似,因此它們從前也被認為是一個物種的兩個亞種。但是,這兩種野驢都不是家驢的直系祖先,家驢是由產於非洲東北部的非洲野驢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時馴化而成的。據說,也有人試圖馴化亞洲野驢和西藏野驢,但它們的野性都較強,至今尚未能馴化成功,比人類馴養家馬的歷史還要長。雖然家驢的性情較為頑固,但卻具有耐力強、耐粗飼、聰明、能吃苦、行走穩健等優點,經得起暴風的摧殘,可以用來載物、載客、推磨及耕種等。有趣的是,人們發現亞洲野驢有時能與家馬進行雜交,產出紅白相間的「斑駁馬」。

在野外,亞洲野驢分布於亞洲的西部和中部一帶,包括我國新疆、青海、甘肅、西藏、四川西北部和內蒙古西部一帶,西藏野驢則分布於西藏、青海、四川、甘肅和新疆南部等地。野驢的生活環境多樣,在不同產地,分別棲息在氣候乾旱的草原、半荒漠、丘陵、山地和高原等地帶,最高可達海拔4000—5000米,比那裡生活的普氏野馬的活動範圍大得多,可以進入海拔較高的山嶽地帶。不過,野驢的棲息地也不十分固定,常常四處遊蕩,但活動範圍有明顯圍繞水源的特點。有很強的適應性,極為耐寒,不懼風雪,也不怕日曬,是非常典型的荒漠動物。▼▼▼

野驢性愛結群,由健壯的雄性擔任首領,並形成一定的社會序列。▼▼▼

春季和夏季多結成小群活動,白天覓食,夜間休息。秋季後則結成較大的群體,多時達到數百頭以至上千頭。它的胸肌比較發達,四肢略顯細長,剛勁有力,角質蹄形比家驢、家馬的較窄而高,因此很善於奔跑,迅速而又持久,能一口氣跑上40—50千米,最高時速可達64千米,是荒漠草原上的「長跑健將」。▼▼▼

野驢的尾巴細長,上半截2/3較細而缺毛,下半截1/3著生較多且長的尾毛,但深淺不一,中間色深,兩側和內側色淺,末端具穗毛,因此在奔跑的時候不會像野馬那樣揚起一條蓬鬆多毛的大尾巴。群體行走時很有秩序,由雄性首領當先開路,幼仔在中間,雌性在後面壓陣,很少發生混亂。它還喜歡洗浴,能遊泳,視覺和聽覺都很敏銳,警惕性很高。一般很少鳴叫,也不會發出家驢那樣的怪叫聲。只有雄性在失群、求偶、爭鬥時才嚎叫發聲,其聲音比較嘶啞低沉,與馬嘶相近。▼▼▼

在進食的時候,要派出「哨兵」在外面「站崗放哨」,遇有危險,即發出「警報」,由首領率領群體迅速逃跑。主要以戈壁的豬毛菜、野蔥、蘆葦、檉柳、節節草等沙生植物為食,在高山地區則以高山植物為食,其腸道可以在粗糙的食物中攝取很多的營養物質,在動物園也是主要以乾草為食。▼▼▼

有時野驢會同鵝喉羚等食草動物在一處覓食,但互不幹擾。為了尋找到充足的食物和水源,野驢每天要遊蕩20—30千米的路程。它較為耐渴,可以幾天不喝水,冬季缺水時也可以啃冰舔雪。

亞洲野驢於8—9月份發情交配,時常吧嗒嘴是雌性發情的最突出的標誌。為了爭奪雌性,雄性之間的爭鬥非常激烈,經常互相咬傷、踢傷,甚至鮮血淋漓,失敗者很難有與雌性交配的機會成為「光棍驢」。雌性一般每2年生一胎,懷孕期為12個月,每胎產1仔,產於翌年的6一8月份。幼仔適應環境的本能極強,出生後胎毛一幹即可直立起來吃奶,數小時後就能跟隨著雌性活動。▼▼▼

出生後50天左右開始吃草,哺乳期約為1年,3—4歲時性成熟。壽命為25—30年。

亞洲野驢和西藏野驢的數量從前都非常多,在荒漠和草原上常常能見到數百隻以上的大群,但是由於過度獵殺,特別是農田、牧場、油田和礦山等的大量開發,使它們的數量大為減少,棲息地迅速縮小,應該受到嚴格的保護。

(本文所有野驢圖片,均為作者拍攝)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草原上的一級保護「驢」:西藏野驢,翻譯翻譯什麼叫驢群責任感
    可能很多人覺得普通的哺乳動物草原動物而已,就是一個小毛驢嘛,有什麼可講的?其實不然哦,西藏野驢其實對我而言,是對家庭和生活的一個夢想的代表動物。首先:西藏野驢是個啥?  在我們亞洲的乾旱草原上,主要生活著有蹄類大型食草動物,小編大概可以把這些草原食草動物分為三種:歐洲野馬(Equus ferus ferus)、普氏野馬(Przewaoski's horse)和咱們青藏高原特有的西藏野驢(Equus kiang)。
  • 1萬多頭野犛牛,10萬多隻藏羚羊,8萬多頭藏野驢,這處草原很熱鬧
    人們說起野生動物,往往首先想到非洲大草原上的獅子,其實青藏高原腹地的羌塘大草原也是毫不遜色於非洲草原的野生動物王國。雖然這裡是人類的禁區,但是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卻讓它成為野生動物棲息繁衍的絕佳場所。 草原遍布著荒漠草甸,藍天白雲、碧波蕩漾仍掩不住連天的荒涼。
  • 驢蹄草 | 高山上的小黃花
    CFH全稱中國自然標本館,大致就是一個全民可參與的數字標本庫,可以上傳圖片、管理圖片、查詢或者鑑定物種。CFH 用起來十分方便,就是伺服器可能是土豆做的... 時不時就卡一卡。傳完後,看了一下個人統計:物種數 1885 種。算上沒鑑定的,鑑定不出來的,這些年我記錄到的物種應該在 2200-2400 種之間。
  • 馬、驢、騾子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誰生了誰?
    馬的馴化同樣作為馬科動物,馬在人們心中的地位要高於驢,這是因為馬在人類發展的長河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最主要的就是成為了人騎乘的工具,戰爭的利器。馬科動物的進化史在現存的馬科動物下,一共有三大類動物,它們分別是:驢、馬和斑馬。而這三大類動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它就是始祖馬。
  • 馬和驢交配出來是騾子,那斑馬和驢交配,後代有生殖能力嗎
    豹獅獸還有就是斑驢,斑驢是斑馬和驢交配而成的產物。頭像驢,身體像斑馬,身上還長著斑馬的斑紋。斑驢是很罕見的雜交動物,因為驢和斑馬的染色體不相容,所以成功誕下的斑驢很稀少。按照這種斑驢來看,斑馬和驢雜交而成的那種斑驢,應該叫做斑驢獸或者驢斑獸。我們現在要說的,就是這種野生的斑驢。這種野生的斑驢,又被稱為半身斑馬、擬斑馬,前半身像斑馬,後半身像馬,也就是說只有前半身是有條紋的,嚴格來說是普通斑馬的一個亞種。如果看到斑驢照片的話,你一定會認為這肯定是PS的,世界上哪裡就這麼巧有這種動物了。
  • 青梅竹馬斑馬和驢擦出火花 母驢懷上"斑馬驢"
    「很多人誤以為斑馬與驢生下的是斑驢,其實是斑馬驢。斑驢是另一個物種,在上世紀已經滅絕了。」陳甫介紹,斑馬驢性情更接近母親,耳朵與騾子類似,頸部和四肢像斑馬,身體則更像驢。
  • [每日一花]-驢蹄草(驢脾氣草)
    觀看,土豪不限。(在公眾號回復,獲取活動方式)視頻二:1968年的《新聞聯播》您看過嗎?分享給朋友!秋季分栽小鱗莖繁殖,培養1~2年後開花。也可播種與葉插繁殖。花冠長筒形鍾狀,花有濃黃、橙黃、青紫等色,或紅、黃、淡綠三複色。花朵美觀豔麗。
  • 埃及動物園"指驢為馬" 將驢畫成斑馬愚弄遊客
    開羅動物園被指將驢畫成「斑馬」,「愚弄」遊客  驢,怎麼變成「斑馬」?埃及的一家動物園,或許能給你答案。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27日報導說,位於開羅的一家動物園,給驢塗上了黑白條紋的顏料,來假裝斑馬。  然而,沒過多久,就露餡了。  18歲的馬哈穆德薩罕是秘密的發現者。
  • 尋遍世界,德州驢的祖先竟然是它!
    王長法說,和北京、濟南的野生動物園商量後,他們提前購買了麻醉劑,趁著動物園給野驢體檢的機會,先將野驢麻醉,這才完成採樣。還有一部分隊員趕赴非洲的肯亞、衣索比亞、埃及等地採樣。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遺傳保護條例,需要提前打通關係,且那裡的驢多是散養,需要僱傭當地工人協助,再加上語言不通、水土不服,這對團隊成員來說更是雙重挑戰。
  • 馬、驢、騾子的區別
    馬、驢和騾子都是常見的家畜,馬為奇蹄目馬科馬屬草食性動物,驢是奇蹄目馬科馬屬驢亞屬3種獸類的通稱,形象似馬,多為灰褐色,騾子是馬和驢的雜交種,大部分為公驢和母馬的雜交後代,很多人分不清馬、驢、騾子的區別,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吧!
  • 驢為什麼犟圖片表情包 朋友圈驢為什麼犟答案是什麼
    驢為什麼犟圖片!  最近大家都在朋友圈和抖音分享一個很有趣的圖片,上面是一個人牽著一頭很犟的驢,貌似大家都在尋找驢為什麼犟的答案,下面來看看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介紹,了解一下這個套路是什麼。驢為什麼犟圖片  驢為什麼犟?!
  • 啟功為什麼在課堂上學驢叫,還說驢的叫聲有四聲之分
    啟先生憑藉他的聰明才智,在課堂上還往往能講出匪夷所思、獨具隻眼的觀點。如在講詩文聲律和古代四聲時,他竟能得出驢的叫聲都有四聲之分的驚人之論。這是他讀《世說新語》得到的啟發。《世說新語》有兩處提到當時人學驢叫的故事,一處是《傷逝第十七》:「王仲宣(即王粲)好驢鳴,既葬,文帝臨其喪,顧與同遊曰:『王好驢鳴,可各作一聲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驢鳴。」另一處事跡大致相同,但人物不同,估計是記錄者採編來源有出入。於是啟先生就想,魏晉南北朝時期正是聲律被逐漸認識的時代,這些文人喜愛驢鳴應該與驢鳴有四聲有關。
  • 俗語說:「驢馬共槽,瘦馬不瘦驢」,是何意?老祖宗深諳處世之道
    俗語說:「驢馬共槽,瘦馬不瘦驢」,是何意?老祖宗深諳處世之道在農村,我們可以經常聽到老人說一些老話,但是這些老話我們都不怎麼聽過,書本上也不曾看見過,所以很多年輕人便說這些老話都是人們隨口瞎編的。但是為何把驢和馬放在一起,馬就會瘦,驢反而會變胖?這還要從它們的自身因素說起。首先就是驢的脾氣不太好,特別倔,也很容易發脾氣。而馬剛好相反,馬兒的脾氣一直都是比較溫順的。所以,驢就會經常欺負馬兒,因為它知道馬兒很溫順,不會動怒。
  • 家驢來自哪?東阿阿膠聯合中國科研團隊為全球驢「尋祖認宗」
    由於缺乏考古證據和全基因組多樣性數據,目前人類關於家驢的進化認識還不完整。為了填補這一空白,來自中國的研究團隊完成了國際首個組裝到染色體水平的家驢基因組參考圖譜,並分析了126頭家養驢和7頭野驢的基因組。前述研究歷時6年,完成了家驢的「尋祖認宗」。研究發現:世界上所有家驢均起源於非洲野驢。
  • 伊索寓言:驢和蚱蜢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雙語新聞>正文伊索寓言:驢和蚱蜢 2012-02-24 11:04 來源:[標籤:來源] 作者:   THE ASS
  • 科學網—英國動物園展出斑馬與驢雜交後代
    飼養員說,雄斑馬與雌驢所生的雜交斑驢茲伊(左)和斑馬和驢的雜交斑驢澤姆比(右)看起來更像驢子
  • 馬和驢都能生騾子,憑什麼騾子不能生育
    大家如果要去看馬,一般只能去草原上才能見到啦!其實原本在自然界中是沒有騾子這種生物的,是後來由馬和驢交配才產生的一個新物種。而騾子也分為兩種,一種是母馬和公驢交配產生的後代叫馬騾,一種是母驢和公馬交配產生的後代則叫驢騾。其實要記住它們的名字很簡單,反正它們都是騾子,看是什麼騾子就看它的母親是驢還是馬就好了。雖然馬能生育,驢也能生育,但是產下的騾子卻不能生育,這是為什麼呢?
  • 山東東阿推出中國驢交所 毛驢交易上了網際網路
    近日,中國驢交易所、東阿毛驢交易市場同時在山東東阿縣上線開市,以「網際網路+毛驢」的方式建成覆蓋全球的毛驢線上交易平臺,形成驢行業大數據。據了解,中國驢交易所致力於創建全球最大的驢網際網路平臺,建成「數據+電商+金融」3大核心業務平臺,實現對驢全產業鏈的平臺服務,推動驢全產業智慧化轉型升級。
  • 世界上最浪漫的企鵝,沿著海灘牽鰭散步發出驢一樣的叫聲
    兩隻企鵝在南非的海灘上蹣跚行走,鰭就像牽著的兩隻手。這片海灘位於開普敦以南約30英裡處,是非洲企鵝的棲息地。這些企鵝也被稱為驢企鵝。有人說,這就是愛。因為它們生活在南非和納米比亞共和國海岸線,叫出的聲音像驢。英語裡更是直接使用「jackass"(公驢)一詞作為它們的外號。義大利都靈大學的研究者為了弄清非洲企鵝到底為何化身叫驢,在兩年間花費數月時間對都靈動物園裡的一群非洲企鵝進行了跟蹤拍攝。原來,這種神似驢叫的聲音是非洲企鵝們求偶時的專用,既能用來吸引異性的注意,也有炫耀自家房產之意。
  • 「通河三粉驢」越叫越響
    韓秀平給自家的驢王加精飼料。每天清晨,槽頭的「驢王」扯著脖子一叫,家住通河縣祥順鎮向陽村的韓秀平就該起床、鍘草、備料了。驢棚內連大帶小60多頭驢,不是「驢王」的妃嬪,便是它的子嗣。韓秀平說,每次餵料必須得先餵「驢王」,否則它扯脖子叫喚個沒完。在通河縣祥順鎮向陽村,自從8年前村裡開始養驢,清晨村裡最先傳出的不是雞鳴,而是驢叫。每群驢都有一個「驢王」,它帶頭一叫,四下立即響應,引來一大片叫聲。如今,向陽村三粉驢的名氣逐漸擴大到全鎮、全縣乃至鄰縣。「三粉驢」又稱「肉驢」,是我國大型驢種之一,目前已被國家列為地方品種保護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