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看似簡單實則很有深度的問題。首先,騾子是馬和驢的後代,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是馬和驢生了騾子。但是,馬和驢究竟是什麼關係呢?它們之間到底存在「誰生誰」的關係嗎?這一切都要從馬科動物的進化開始說起。
家馬和家驢是怎麼來的?
現存人類所有的家禽和家畜都是由野生動物馴化而來的,家馬和家驢也不例外。家驢和家馬分別是由野驢和家馬馴化而來的。
驢的馴化
現存的野驢一共有兩種:亞洲野驢和非洲野驢,在亞洲野驢下一共有5個亞種(算上已滅絕的敘利亞野驢是6種),它們分別是:西藏野驢、蒙古野驢、土庫曼野驢、波斯野驢以及印度野驢,而在非洲野驢下僅有兩個亞種:索馬利亞野驢和努比亞野驢。
由於野驢的亞種多達7種,所以究竟哪種野驢是家驢的祖先成為了一個問題。為此,科學家搜集了來自於52個國家的427頭家驢進行了基因抽取,並且與現存的7種野驢進行基因對比,最後發現,家驢與非洲野驢的努比亞亞種的基因最為接近。因此,非洲野驢的努比亞亞種成為了家驢的祖先。之後,科學家根據最早的家驢遺骸研究發現,野驢成功馴化為家驢的時間約發生在距今約6000年前。
馬的馴化
同樣作為馬科動物,馬在人們心中的地位要高於驢,這是因為馬在人類發展的長河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最主要的就是成為了人騎乘的工具,戰爭的利器。
在許多資料中顯示,家馬是由普氏野馬馴化而來的,而普氏野馬出現的時間大約在距今約5500年前。但是,這個說法隨著一些遺址的發現,慢慢的被推翻了。因為,我國是最早馴化馬的國家之一,這一點從大汶口文化時期及仰韶文化時期遺址中出現的馬的遺骸就能看出,而這個時期距今 約6000多年前,顯然比普氏野馬要早。
因此,家馬的出現時間要比普氏野馬要早,所以科學家推斷,家馬是由比普氏野馬出現還要找的野馬種類馴化而來的,也就是說,很可能現在的普氏野馬是早期家馬的後代。
總的來說,家驢和家馬的馴化時間都差不多在距今約6000多年前,不同的是,家驢的馴化始於非洲,而家馬的馴化始於亞洲。
野馬和野驢的關係
從生物學分類上看,野馬和野驢同屬馬科馬屬動物,不同的是它們從種開始就已經分化了,這表明,野驢和野馬有著共同的祖先,且具有較近的親緣關係。那麼,野馬和野驢是什麼時候開始分化的呢?它們之間存在「誰生誰」的關係嗎?
馬科動物的進化史
在現存的馬科動物下,一共有三大類動物,它們分別是:驢、馬和斑馬。而這三大類動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它就是始祖馬。始祖馬是最早的馬科動物,它生活在距今約5000萬年前始新世的北美以及歐洲大陸上,它們與現在的馬科動物最大的不同就在腳趾上,始祖馬的前肢有4個腳趾,後腳有3個腳趾,而現存的馬僅有一個腳趾。而且始祖馬的體型也非常的小,肩高僅有38公分左右。
隨後,過了約500萬年,始祖馬進化為山馬。此時它的體型變大,肩高約在1米左右,到了距今約4000萬年前,山馬進化為漸新馬,與始祖馬不同的是,漸新馬的前肢已經進化掉了一個腳趾,而且中趾開始變大尤為粗大,而且它們的體型相較山馬又有了進一步的提升,但是相對來說不是特別明顯。
之後,又過了一千多萬年,約在距今約2300萬年前,漸新馬又進化成為了副馬。此時的副馬前後肢雖然都有3個腳趾,但是兩側的腳趾已經嚴重退化,不能著地,只有進一步粗大化的中指著地,而且此時副馬的肩高已經達到了1米。在副馬的生存期間,一部分的副馬從森林裡走了出來,不再以樹葉為食,而是選擇了更加開闊的草地,此時,副馬進化為了草原古馬。相比較上面幾個進化過程,副馬到草原古馬僅用了300萬年左右。從已發現的化石看,草原古馬有著比副馬更加修長的四肢,這代表它的奔跑能力已經開始激發。
從草原古馬開始,由於環境的變化,它們開始了漫長的適應過程,到了距今約530萬年前左右,草原古馬終於進化成了新的物種上新馬。此時的上新馬相較草原古馬體型更大,而且除了中趾外其餘的腳趾全部退化。在當下許多資料中顯示,真馬是由上新馬演化而來的,實際上,中間還有一個過渡物種,它就是恐馬。而真馬大約是在距今400萬年前遊恐馬演化而來的,與此同時,最早的野驢也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
因此,野驢和野馬最近的共同祖先是恐馬,它們從距今約400萬年前就開了分化,正是如此長的分化時間,讓兩個相近的物種的分化越來越嚴重,以至於到了今天成為了有生殖隔離的兩個物種。
總結
驢、馬和騾子之間有著很近的關係,因為騾子是驢和馬生殖隔離不完全的後代,而驢和馬有著共同的祖先,而且它們是在距今約400萬年前開始分道揚鑣的,並不存在誰進化了誰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