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本來是沒有騾子這種生物的,它是後來由馬和驢雜交所生。
騾子分為馬騾和驢騾,由公驢和母馬所生為馬騾,反過來則稱為驢騾。我國古書中稱公馬配母騾所生的後代為駏,稱公驢配母騾所生的後代為驉。
一般馬騾比常見,馬騾被認為是一個雜種優勢的典型案例。
騾的優勢:
1、耐力強,馱運能力強。
普通騾可以馱載100~150千克,並且可連續使役5天以上;在貧瘠荒涼的山區,很多地方機動車開不進去,只有崎嶇的羊腸小道,這時只要有一尺寬的路,騾子就能將東西馱上去。
2、耐粗飼食量小,抗病力強
騾子對飲水要求低,必要時鹽鹼水也可以飲用。沒有精料也不易掉膘和患病,而馬日常飼養一定要用精料。同等條件下,騾的食量只有馬的1/4,驢的1/2。
3、壽命長
騾的平均壽命長達35年,如果飼養的好,最長可達50年。平均使役年限20年,遠遠超過馬和驢。
所以在很多情況下,騾是很好的經濟畜力;
縱然騾子有很多基因雜交優勢,但是騾子卻是高度不育的。這是為什麼呢?
這要從減數分裂說起,減數分裂(meiosis)是有性生殖生物在生殖細胞成熟過程中發生的特殊分裂方式,又稱成熟分裂。簡單來說就是,一變二,二分四。母細胞DNA先複製一份,然後細胞再連續分裂兩次,這樣生成的4個子細胞的染色體數目,只有母細胞的一半。
騾子由馬和驢雜交而來,馬的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為32對,經減數分裂形成的生殖細胞有32條染色體;驢的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為31對,經減數分裂形成的生殖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為31條。當馬和驢交配後形成的受精卵內染色體數目為63條,為馬和驢生殖細胞染色體數據之和。所以騾子的體細胞內染色體的數目也就是63條。
當騾子性成熟以後,進行減數分裂生成精子或者卵子時,處於四分體階段的細胞內部沒有同源染色體,非同源染色體無法正常自由組合,染色體無法平均分配,這樣就會發生紊亂,不能產生正常的性細胞,無精或無卵,所以不育。當然極端情況下,如果騾子能產生正常的生殖細胞,雌雄騾相互交配,也是可以產生後代的,只是概率很低。
這在生物遺傳學上稱為生殖隔離,生殖隔離既包括交配不能產生後代也包括不能產生可育後代,騾的生殖隔離就是不能產生可育後代。
騾並不算是一個物種,因為騾自身是不能繁衍的。物種是一群可以交配並繁衍後代的個體, 但與其它生物卻不能交配,不能性交或交配後產生的雜種不能再繁衍。
騾的產生並非偶然,因為最新研究表明現代馬、驢和斑馬最近的共同祖先存在的時間大約在400-450萬年前。正是有這個共同祖先的前提,馬和驢的親緣關係比較近,其配子不僅可以彼此結合,而且還可以發育成完整的個體,所以當驢和馬進行雜交後,能產生騾,不然也許騾子並不能順利的繁育出來。只是隨著物種的繁衍進化,馬和驢之間產生了染色體差異,子代細胞中32+31的染色體數目,讓騾子無法生育後代。
中國在2400~250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就有了騾,但當時被視為珍貴動物,只供王公貴戚玩賞用。至宋代尚不多見。明代以後方大量繁殖作為役畜。
國外記載最早的是俄國人夫.格.米申柯1888年翻譯的Herodot所寫一書——《九本書中的歷史故事》,公元前600年左右的巴比侖被波斯帝國圍困時,為了保證戰爭的食物供給,有一支由騾子組成的運輸隊。
騾子因為其優良的經濟性,現在仍被人們繁育應用著。
在中國西南山區多用於馱運,如廣西「騾幫」。西北、華北和東北等地區多用於拉車碾磨。中國山東、陝西一帶產的大型騾在國際上享有盛名。
在國外也一樣,騾子是駐阿富汗美軍部隊以及中情局特戰部隊重要的運輸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