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時期的風流名士,天下人共同的老師,黃叔度到底是怎樣的人?

2020-12-05 隨手談詩

《世說新語·德行》2

周子居常云:「吾時月不見黃叔度,則鄙吝之心已復生矣」。

時月,虛指一段時間;鄙吝之心則是庸俗小氣之意。這一篇內容很短小,意思也很明了,周子居說:我一段時間見不到黃叔度的話,整個人都變得賤兮兮的。

周子居和黃叔度何人也?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

周子居

周乘,字子居,其人在《後漢書》一類的正史中幾乎沒有提及,反倒在《世說新語》一類的文學筆記中常見記載,從各種資料中得到的信息,大體上可以確定周子居這個人官很大,拜侍御史、公車司馬令,也曾擔任過泰山太守,政績非常好,很受人民群眾愛戴,並且此人從小就很聰穎,為官方面,不畏強權,交友方面,非黃叔度、陳仲舉一類的人,都入不了他的發言,可見還是很傲嬌而且頗有風骨的一個人。

據說有一次,太守李倀選了周子居、黃叔度等留人去參加考試,結果還沒出行,李倀就死了,於是他們就留下來參加李太守的葬禮,李倀的妻子卻說你們的前程重要,別因為葬禮而耽誤了你們考試。周子居嘆曰:「不有行者莫宣公,不有止者莫恤居。」就是說,考試還是參加葬禮,這是一個問題。要各具其人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經過商議之後,六人決定,讓周子居與另一人去考試,黃叔度等四人則留下了參加喪禮。

東漢民俗著作《風俗通義》諷刺周子居這種行為,說他「去喪即寵」,為了功名而不為師友守喪,是不孝、不知禮教的表現。而宋代筆記小說《五總志》又贊其「時人以為知禮」,這是完全相悖的兩種說法,可見人生之不易,無論你處於何種考量,做出何種選擇,在旁人眼中,總是有不一樣的看法。

值得一提的是,《五總志》入《四庫全書》,是後世帝王親自批示後編選的著作,說明後世文人是認可周子居的做法的。且周子居的事跡入《世說新語》「德行」、「賞譽」兩篇,其人在當時又頗具美名,從一定程度上似乎也能印證時人對周子居的看法,而《風俗通義》中「去喪即寵」的諷刺,大概率只是作者應劭的個人看法了。

黃叔度

黃憲,字叔度,和周子居是老鄉。

他出身貧賤,父親是一名牛醫,但此人的德行卻是棒棒噠,好到啥程度呢,據《後漢書》載,黃憲同郡有個叫戴良的人,家境富裕,十分孝順,而且樂善好施,經常幫助窮人,然而此人有一個不大不小的缺點——才高倨傲,這也沒辦法,人家身世背景好,自己又爭氣,稍微膨脹一下也不算什麼大事。

但就戴良這樣一個人,每次去見黃憲,都要精心整理儀容,生怕對黃憲有一絲一毫不尊敬,每次見完之後回到家都悵然若失的樣子,他母親就會問:「汝復從牛醫兒來邪?」戴良回答說:「瞻之在前,忽焉在後,所謂良之師也」。

戴良這句回答,原是顏回為表達對老師孔子的崇拜時所說,評價之高可見一斑,而她母親這句問更不得了,以至於「牛醫兒」成了形容貧賤但有聲望的人的專有名詞。

那麼,戴良為什麼會用顏回來比喻黃憲呢?故事還要從黃憲十來歲說起:

十多歲的小黃,曾偶遇潁川名士荀淑,一老一少就這樣清談了起來,談完之後荀淑當場就拜服了,對黃憲一口一個顏子地叫著。這個顏子,就是讓孔子見一次跨一次的顏回。

在那個時代,潁川荀氏可是數一數二的高門大戶,門生遍布天下,族人也是一個賽一個有本事,荀淑你也許不太熟,他有八個兒子,世稱「荀氏八龍」,他還有個孫子,名叫荀彧,有個曾孫,名叫荀攸,熟悉《三國演義》的朋友,對這倆人應該不陌生吧,那可是真正的人中龍鳳啊。

黃憲被稱為「顏子」,這可不是小圈子裡的商業互吹,而是天下公認,因為他的學識和德行,時人共譽其為「師範」。可以說黃憲的人生十分傳奇了,也難怪周子居這樣的名士會說,一段時間見不到他,自己就變得思想骯髒了,因為黃憲這樣的天下共師,確實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足以讓人驅除邪惡卑鄙之心。

以人為鏡

在魏晉時期,名士風氣盛行,人們都或多或少會有從行為舉止方面,標榜自己「名士風流」的小九九,更有甚者在我看了,有些沽名釣譽的成分在其中(也許是我小人之心了)。然而正是因為如此,才更能顯出周子居這短短一句話的難得——人人都爭著自我標榜,他卻自我「貶低」,說自己有「鄙吝之心」,要消除這種鄙吝之心,唯一辦法就是見見黃叔度。

其實,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別人,同時也被別人影響著,但影響人的方法各不相同,有些人坐擁大量財富,他們憑藉「首富」為人所知;有些人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他們掌控著國家甚至世界的命運;有些人名氣很大,一呼便有千百萬粉絲響應;還有些人僅僅憑藉內在的涵養和學識,也許他們都是牛醫兒,開不起豪車、住不起豪宅,但他們能獲得大多數人的尊重。

古人說「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黃叔度這樣的人,就好比我們身邊的一面鏡子,內心的善與惡他們都可以映照出來,多與黃叔度們交往,如沐春風,在他們的浸潤下,進入一種你從未達到過的崇高世界,你會發現自己的精神境界和自身價值,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說,就是淨化心靈。

相關焦點

  • 魏晉風骨與名士風流《公子不勝衣》體不勝衣佳公子,文筆乾淨治癒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魏晉背景的小說,女主重生。男主性格很鮮明,是濁世風流,翩然一世的體不勝衣佳公子,女主溫暖明亮,恩怨分明,是名士之女。荀謙:愛她就帶她一起去死,愛她就別讓她把你看透魏晉風骨,名士風流體不勝衣病弱公子×明媚純善名士之女【精彩節選】【橘子點評】這本小說文筆比較古色古香
  • 魏晉南北朝時期,小說的強烈興盛,這對後世文學發展有何貢獻?
    在人們的影響中似乎明清時期才是小說繁榮昌盛的時期。我國四大名著中除《紅樓夢》以外,其餘3本都為明代所寫。而在中國古代的魏晉南北朝得到小說發展,大家又知道多少呢?對於後世的文學發展又有怎樣的貢獻呢?莊子魏晉南北朝其為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
  • 老莊思想對魏晉文學的影響
    老莊思想在魏晉時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與當時動蕩的社會環境脫不開關係。當時司馬代魏,推行以孝治國,推崇名教、儒家思想。然而實際上名教成為了司馬氏爭權奪利的遮羞布。這極大地引起了廣大士子、名士的憤慨,因而大多名士選擇崇信玄學而抨擊儒學。這就使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與文人形象不可避免地沾染了老莊氣息。
  • 老莊賦予魏晉靈魂,風骨使隱逸更為超脫
    老莊思想在魏晉時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與當時動蕩的社會環境脫不開關係。當時司馬代魏,推行以孝治國,推崇名教、儒家思想。然而實際上名教成為了司馬氏爭權奪利的遮羞布。這極大地引起了廣大士子、名士的憤慨,因而大多名士選擇崇信玄學而抨擊儒學。這就使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與文人形象不可避免地沾染了老莊氣息。
  • 這些古代的才女們,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謝道韞謝道韞出身於中國古代頂級的門閥陳郡謝氏,陳郡謝氏起與魏晉時期,那個時代魏晉時期自從經歷的八王之亂,你方唱罷我登場是常態,王凝之又是個書呆子,恰逢孫恩之亂,他作為主管一郡的軍政大員,不想法組織士兵拒敵,反而不加設防整天焚香禱告。最後海盜頭子孫恩帶兵長驅直入,王凝之及他的兒子們全部遇難,無一倖免。而謝道韞則組織僕婦與盜匪對抗到底。
  • 媽媽去世了,他吃了一隻豬,喝了兩壺酒,約人鬥地主!
    都說「魏晉風骨」,今天跟大家聊聊,魏晉時期的奇人奇事。有一位叫王戎的哥們,特別摳,摳到什麼地步呢?他家種了幾棵李子樹,比外面的品種好吃,因此賣得特別好。可是王戎並不高興,他在心裡盤算起來:萬一別人買了我的李子,再用我的李子核,種出同樣鮮美的李子,可咋辦?於是他想了一個好辦法,賣李子前,先把李子核一個個鑽爛,這樣就沒人能盜種啦!
  • 魏晉名士為何好清談?避世的文化模因、亂世的時勢激蕩,還有墮落
    這個時期,士族精英集體墮落,陶淵明這種人還算是名士,但也徹底不跟社會合作了;而另一伙人就只能說是不要臉了,瘋狂地玩清談,實際卻在自我標籤、沽名釣譽。01.清談的歷史淵源任何潮流、任何風氣、任何學說,都不是無根無由的突然而至。你總能找到它的歷史淵源。
  • 魏晉南北朝時期,第二次大規模的民族融合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黃河流域的蠻、夷、戎、狄少數民族與華夏族融合。並於秦漢華夏族發展成為漢族,特點是在中國腹心地區進行的,形成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漢族。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北方民族融合是我國歷史上第二次大規模的民族融合。
  • 北方話諷刺人「白脖兒」,起源於東晉時期一個典故
    北方話諷刺人「白脖兒」,起源於東晉時期一個典故文/張秀陽「白脖兒」本來指的是一種烏鴉,因只有脖子上有白色羽毛,故稱為「白脖兒」。多生長在非洲大陸,埃及、南非皆有。中國也可以看到這種烏鴉。但在中國北方方言中有些地方說人「白脖兒」是罵人。抗日戰爭時期,北方淪陷區老百姓背後叫皇協軍二鬼子為「白脖兒」。現在中國北方方言,特別是河南一些地區,叫人「白脖兒」,指在某些方面不懂裝懂,被內行看穿的人。多為貶義,具有諷刺意味,有的朋友之間表達此意也說「你真白脖」,含有開玩笑的意思。「白脖兒」詞語來源於白頸烏鴉。
  •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東晉才女謝道韞幸與不幸的一生
    在魏晉那個講究門第和出身的時代,謝道韞可謂「含著金湯匙出生」:叔父謝安,東晉名相;父親謝奕,安西將軍;兄長謝玄,帶領東晉軍打贏著名的「淝水之戰」 。——可謂「一門父兄,能文能武」。謝道韞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其才識亦非常人可比。
  • 楊琳:魏晉名教自然論在《紅樓夢》中的投射與人生啟示
    1魏晉名教自然論的產生與發展與魏晉時期時代社會特點緊密相關。魏晉時期社會動蕩,政權更迭頻繁,亟需維護社會秩序的倫理規範。在此背景下,何晏與王弼提倡名教,希望以名分、名節和功名的方式,把符合封建倫理綱常,禮教道德的觀念、行為和節操在社會中樹立起來,在民眾皆慕其名、追隨其行,擇善從之的情況下,實現對社會的道德教化。
  • 曹操說:寧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但他從未辜負這兩人
    特別是他說的一句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加深了他作為奸雄的人設。即使曹操是一個奸雄,但是這兩個人他終其一生都沒有辜負過他們。一個是曹操帳下頂級謀士,有鬼才之稱的郭嘉郭奉孝,另一個就是義薄雲天的五虎上將關羽。郭嘉和曹操第一次見面後,曹操說過郭嘉是幫助他實現偉大事業的人,郭嘉說曹操是他的真正明主。
  • 文化的多元與民族大融合——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亦稱「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古代自秦統一以後出現的第一次大分裂時期。其分裂的時間實際上在東漢末年就已開始了。 東漢後期,宦官、外戚交替執政,政局混亂不堪。北方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後於公元439年被鮮卑族建立的北魏統一,進入北朝時期。北魏後來分裂為東魏、西魏兩個王朝,東魏、西魏不久又被北齊、北周所替代,最後,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公元581年,北周外戚丞相隋王楊堅篡位,建立隋朝。在南方,東晉滅亡後進人南朝時期,分別經歷了宋、齊、梁、陳四朝。公元589年,隋兵大舉南下,滅亡南朝陳,統一中國。
  • 漢末三國時期的歌謠中提及了哪些名士?
    漢末時期天下動蕩,也隨之產生了不少知名人物,世人們對於他們的事跡各有評定。本篇就來聊聊漢末時期那些歌謠中的人物。翻看《三國志》、《後漢書》可以看到一些「童謠」、「謠」、「諺」、「為之語」、「歌」、「謗」等詞,其後就會提及世人們對於某些人、某些事的評論。
  • 許仙為天下人成魔,白素貞為許仙屠盡天下人
    在近期熱播的《新白娘子傳奇》中,該劇講述了許仙與白素貞的愛情故事,相比於老版的電視劇來說,有了較大的改動,還是很值得一看的,在劇中許仙與白素貞的相遇到相守充滿了坎坷,只是最後許仙為了天下人最終成了魔,白素貞為了救許仙要屠盡天下人,讓人看了後不禁感嘆情侶之間不同的心態。
  • 魏晉政治與族群︱京都學派視野中的司馬炎
    是書自1995年出版以來,廣受學界好評,至今五度再版,被川本芳昭等學者稱為「是把握魏晉時期的必讀書目」。魏晉時期歷史變幻紛繁,八王之亂一段尤為複雜。宇都宮清吉認為貴族的底盤就是廣大的鄉村豪族,他們在農村中佔據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優勢,但又具備自律性,與農民一起形成一個「鄉村共同社會」。谷川道雄和川勝義雄將之進一步發展為「豪族共同體」理論,提出漢代鄉村社會中出現了富裕豪族和貧農的階級分化,但豪族發展為封建領主的傾向被自耕農所遏止,雙方最終形成了「指導與信從的精神性倫理關係」。魏晉貴族的政治與社會地位主要來自於對鄉裡社會及其輿論的支配。
  • 章太炎逸聞趣事:唯英雄真本色,是名士自風流!
    然而就是這麼一位令人矚目的名士,性情卻非常古怪,特立獨行不說,還常有非常之舉。一生留下了數不清的逸聞趣事,一段一段的,令人忍俊不止。下面,讓我們從浩瀚的故紙堆裡,擷取幾則鮮為人知的逸聞,讓舊時畫面重新回放。作為歷史看客,我們只需靜靜地品讀,就可感受到大師與眾不同的魅力。
  • 孤煙萬裡 雨樹荒丘 江湖路遠 誰寄風流?
    欲把酒思量,竹林深處,魏晉風流。南鄉子.無題夢裡亦南牆。回首天涯陌路長。醉臥人情事故裡,冰涼。古道長亭一詩狂。………………雪色點星霜。萬戶燈明是他鄉。憔悴劉郎歸何處,無妨。自古風流是書香。青玉案.偶感之東風若為無情故,人不寐,愁滿腹。錦繡江山十萬蠹。神鴉社鼓,昇平永駐,一脈相承處。
  • 古代科舉教科書大師,東漢時期的經學大家,比程朱更早
    一說起儒家經典,或者說,說起中國古代的這些經學大家,大家能夠想起的那些人,大多前到春秋戰國、漢初,往後就到了宋明了。其實,在先秦時期,諸子百家雖然文化興盛,但是只流傳在上流人士之中。並且,這些百家學說,各自有各自的弟子和傳承。
  • 魏晉時期鯨魚詩零散單一,無「內涵」,為何到了唐朝會全面繁榮?
    一、盛唐時期人們開始對鯨魚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經過魏晉時期混亂動蕩的社會局面之後,中國歷史發展到隋唐初期相比於隋唐時期已經算得上是十分安穩、百姓安居樂業的時期了,更別說盛唐時期經濟、政治、文化、思想甚至是對外的外交都發展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