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時期鯨魚詩零散單一,無「內涵」,為何到了唐朝會全面繁榮?

2021-01-13 騰訊網

意象是詩歌中絕對缺少不了的必需品,有的詩歌只描述一個意象,也有的詩歌是多個意象的組成描寫,水、鳥、木、花、魚等都是詩人筆下的主角,尤其是魚,作為一種意象在魏晉南北朝向唐朝的更迭時期也有了新的發展。

魚作為中國先古時期漁民們的生存物品一直到升華成勞動人民精神世界的一種意象,其種類多樣,內涵豐富。

今天我們要探討的意象就是魚中的種類之一—鯨魚在文學作品和詩歌中的演變過程以及其背後的原因所在,魏晉時期鯨魚在詩歌和文學作品中出現的概率相當低,只是一些零散的單一的一種象徵性的描寫。

到南北朝時期有了一些發展,一直到盛唐詩歌中對作為意象的鯨魚綜合的、複雜的描寫,標誌著盛唐鯨魚詩歌的全面繁榮。

一、盛唐時期人們開始對鯨魚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經過魏晉時期混亂動蕩的社會局面之後,中國歷史發展到隋唐初期相比於隋唐時期已經算得上是十分安穩、百姓安居樂業的時期了,更別說盛唐時期經濟、政治、文化、思想甚至是對外的外交都發展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國了。

應該說,盛唐時期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社會中對於文化的包容性比較強,所以這一時期詩人和文學家們的作品雖然也會受到時代背景的影響,但大都是能夠直接抒發自己的意願和情感的。

首先,因為經濟十分發達,對外大開國門,所以人們有更多機會出海,見識到越來越多奇異和神秘的大海和物種,應該說在,這一時期相比於魏晉時期,人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鯨魚,因此社會中對於鯨魚種類、外形、樣貌、大小等這些詳細的信息了解的就會變得更多也更加詳細。

再有就是這一時期並不像魏晉時期社會以黑暗動蕩為主的單一背景,這一時期的詩人和文學家們大都經歷過出世和入世的一段時期,也有許多對海外的世界,擁有神秘的物種和奇珍異寶的世界比較嚮往的文學家們,也有在政治上擁有廣大的志向的詩人、政治家們。

這些知識分子在抒發情感時,多用鯨魚、鯤鵬這樣的意象自比。除此之外,社會中政治方面因為經濟發達和社會穩定,一些貪官汙吏也不在少數,社會中也有一些頑固跋扈的貴族們。

總之,盛唐時期,人們有了更多的機會了解到海外的世界,和更多的渠道認識到鯨魚的全貌,社會環境也給了知識分子們更多表達自我的機會,他們的情感和見解更加豐富,所以對於鯨魚的描寫進入了詳細、複雜以及更加充分的展現。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對鯨魚的了解所知甚少

中國古代時期人們對鯨魚的了解基本上都是基於以往歷史中的神話傳說和文獻記載,真正見到鯨魚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所以長期居住在內陸的人們都是從別人寫的對大海和鯨魚的描述中認識和了解到的,一般是分為以下兩種表徵意義。

1.正面:作為一種體型巨大、神力非凡、渾身是寶的海上神獸而存在

中國歷史上,古人在描述大海的時候,鯨魚是經常出現的動物之一。

葛洪在《西京雜雲記》中寫道,「昔人有遊東海者,得至一孤州,其侶歡然。下石植纜,登州煮食。食未熟而州沒,在船者斬斷其纜,船復漂蕩。向者孤州乃大魚,怒掉揚鬣,吸波吐浪而去,疾如風雲。」還說道「大魚晶大如小島。」這裡的魚就是說的鯨魚。

崔昉在《述異記》中也提到的對鯨魚眼睛的描寫,「南海有珠,即鯨魚目瞳,夜可以鑑,謂之夜光。」就是說鯨魚的眼珠是在夜晚會發光的一種珠寶,除此之外,在許多神話傳說中人們還將鯨魚同「鯤鵬」、「龍鳳」等這些具有鮮明的神話色彩的動物等同放在一起,給鯨魚注入了強大、自由的神仙主義色彩。

這也許也是後來秦始皇和漢武帝在皇家園林修築的池苑中,經常喜歡雕刻石鯨作為裝飾品的的原因所在,其表徵的是一種磅礴強大的氣勢,同時還兼具積極的神化特性。

2.反面:作為一種專橫跋扈、欺小凌弱的海上惡霸而存在

除了一些比較正面的意象表徵之外,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鯨魚作為一種反面形象的出現也不在少數。

《左傳》中將鯨魚視為強霸弱小、危害人間的社會反面人物,「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鯨妄而封之,以為大戮,於是乎有京觀,以懲淫惡。」鯨鯢說的就是對社會不義的人,借著自己的龐大來欺凌弱小,吞食次於其物。

《爾雅翼》中對於鯨鯢的解釋為,「然京觀喻之,獨言鯨者,蓋鯨U導從數萬子跋扈大海中,有渠魁之義。且其死也有彗星應之而出。」也就是說鯨魚代表的是邪惡的力量,鯨鯢死而彗星出,而彗星的出現在中國古代象徵著災難,戰爭、饑荒、災害、疫病等等。

我們知道的魏晉時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段比較黑暗動蕩的時期,因此這樣的社會局面和情況帶給詩人們和文學家們以極大的精神衝擊和震蕩。

故而在魏晉之後一直到南北朝的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在社會中文壇中有一定地位的詩歌和文學的代表作品,大都是詩人和文學家們在思想文化內容上注入了作者對社會黑暗現狀的不滿。所以說這一段時間的詩歌和文學作品已經成為知識分子們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和抗爭的一種最為直觀的方式。

三、文學源於現實:鯨魚運用於現實的程度不同

依照魏晉時期和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背景來說,詩歌和文學作品在表達和敘述上都比較直觀,像「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欲死不能得,欲生無一可」,「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等等這些相對來說直抒胸臆的比較多。

實際上,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大都是直接抒發和表達,他們對於社會動亂帶給人們的巨大的災難的控訴,對於處於水深火熱中的百姓們的同情。

但是對於造成這些社會災難和動亂的始作俑者,就只能使用相對來說比較隱晦的表達,或是使用意象參照,或是引用歷史作為警告,總之只能進行比較模糊的影射和警告。

所以說,這一時期對於鯨魚這種意象的使用比較少,因為鯨魚作為積極的意象具有比較豐富的表達,而作為反面的意象表徵,只有通過描述鯨魚的巨大吞食小魚的這種表達來隱晦的表示社會中統治階級荼毒百姓和荒淫無度的統治的抨擊可抗爭。

而處於政治高壓下的知識分子們沒有能力也沒有勇氣發出反對和抗爭的聲音,因此,他們大都只是表示自己對於百姓們的同情和社會黑暗的無奈,只有社會中一小部分的詩人們通過鯨魚來隱晦的表達和抒發自己對於統治階級的不滿。

除了上面我們說到的社會環境對文學界產生的影響之外,不同時期社會中文學的風格也影響著詩歌中和文學作品中關於鯨魚的表述和描寫。

從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代表「建安七子」來說,他們更多的是表達對現實世界的不滿,接著就是尋找自己的歸屬,甚少會有對於統治階級殘暴統治和對人們造成的災難的抨擊和反抗,他們在某種程度上引領了這一時期文學界的風氣。

而從唐朝時期來說,詩歌的繁榮帶給社會的影響也就更大。

我們以李白為例,他的詩歌傳唱度比較高,而他的風格是屬於相對自由奔放的追求自我的概念,並且他對於社會中統治階級的不滿也敢於直視和反擊,這些都與鯨魚的意象十分契合,在某種程度上也推動了鯨魚文學在社會中的繁榮和推廣程度。

四、結論

總之,在不同時期要比較同一種文學特點的發展,其獨特的社會背景絕對是佔據最大部分的要素所在,像魏晉時期單一的社會背景,和盛唐時期更加開放和包容的社會背景就肯定不一樣。

與此同時,流行文化和代表人物在文學界的影響和作用就會更大、更明顯,文學界接受和承認這種文化和文學特點,它就會更大概率的在社會中流傳和推廣起來。

所以說,除了魏晉時期和盛唐時期不同的社會情況之外,不同時期引領社會文學發展的代表人物的習慣和風格也會多多少少的對此產生影響

相關焦點

  • 我國中古時期伎樂藝術具有哪些特點?
    從秦漢到隋唐五代這一時期的歷史將近1200年,屬於中國古代樂舞史上三大歷史分期的第二個階段,以歌舞大曲為主的中古伎樂時期。它改變了上古時期華夏文化相對封閉的格局,逐漸形成華夏伎樂與西域伎樂相互交流融合。自此,西域伎樂的東漸和歌舞伎樂形態的盛行,成為中古時期樂舞的主要潮流,直至隋唐。漢初承襲了秦代的樂府機構。樂府的主要任務是採集民間歌謠,它的設立促成了漢代民間音樂的繁榮。漢代的鼓吹樂、相和歌等民間音樂在各階層受到廣泛歡迎。
  • 將權力從中央下放到地方,唐朝君主明知不對,為何還會設立節度使
    唐朝的衰落是每一個喜歡大唐的人都不想見到的一個事實,大唐曾經的繁榮與輝煌是每一個國人都為之驕傲的。然而如果細細追究唐朝滅亡的原因,我們可以找出很多條來,不過最讓人感到驚異的那就是唐朝的藩鎮制度了。我們也都知道,向來中央朝廷與地方的權力分割,一直是一個政權最主要的問題。
  • 個子矮的人,在唐朝會怎樣?你可能會被送進動物園,每天供人觀賞
    而大唐盛世在歷史上是非常有名的,錦衣華服、詩人飲酒對詩,社會開放,經濟繁榮,因此許多人投了唐朝一票。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唐朝還是一個看身高的朝代,個子矮的人穿越到唐朝,很有可能會被送進動物園,每天供人觀賞。在唐朝時期有一個叫「貢人」的政策,說得好聽點是為朝廷推薦的人士,直白一點就是向朝廷進獻不同於常人的人。
  • 看《長安十二時辰》,了解唐朝觀賞植物,崇尚牡丹、柳枝審美文化
    導語:看《長安十二時辰》,了解唐朝觀賞植物,唐人為何崇尚牡丹花、柳枝和蓮花等植物審美文化!《長安十二時辰》真實再現了唐朝人生活場景,無論是建築造型,室內裝飾,還是女子服飾、妝飾甚至插花藝術都是原型再現,將民間生活展示的身臨其境的感覺,人物身上的配飾,棺材店鋪裡的唐三彩,工匠刀具,倒出來的紅酒無不彰顯著盛世繁榮,風土人情,萬國來朝之瑰麗美。
  • 此「花」在唐朝甲天下,神農本草經也有記載,可能誕生於上古時期
    本期文章,花間語錄小編要給大家分享的便是中國傳統十大名花裡歷史最悠久的一種,此「花」在唐朝甲天下,神農本草經也有記載,可能誕生於上古時期。此「花」在唐朝甲天下,神農本草經也有記載,可能誕生於上古時期此「花」就是大名鼎鼎的「牡丹花」了,提起牡丹花,相信大家都知道它是「花中之王」,它與一代女皇武則天的傳說也是家喻戶曉,很多唐朝大詩人更是用華麗的辭藻讚美過它,因此,在大家心中,總有一種錯覺,那就是牡丹花好像是始於唐朝,似乎是唐朝才被人們認識。其實,不是這樣的,牡丹花的歷史是比唐朝更悠久的,很可能上古時期就有了。
  • 魏晉南北朝時期,小說的強烈興盛,這對後世文學發展有何貢獻?
    小說的類別是多樣的,因此以豐富的內容與精彩的敘事,從而吸引到大量的讀者。在人們的影響中似乎明清時期才是小說繁榮昌盛的時期。我國四大名著中除《紅樓夢》以外,其餘3本都為明代所寫。而在中國古代的魏晉南北朝得到小說發展,大家又知道多少呢?對於後世的文學發展又有怎樣的貢獻呢?
  • 中國古代建築簡史:魏晉時期的石柱類建築有古希臘風格
    高臺建築 到了漢末,佛教傳入中國最特出的特點是開始出現了木構樓閣 漢代祭祀建築遺址 魏晉南北朝時期
  • 古代看似簡單的女子畫眉,其實內涵深遠,寓意深刻
    就拿古代女子畫眉來說,畫眉在古代對女子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每個朝代因為民風和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眉型也會不太一樣,有象徵著唐朝繁榮大氣的遠山眉,也有象徵宋朝溫婉文弱的柳葉眉,每一個女子眉黛的背後,都是一個朝代的經濟,文化,民風民俗的體現。而且女子畫眉和男子戴冠一樣,對她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不僅是儀容儀表的體現還是一個女人精緻自愛的表現。
  • 魏晉南北朝為何天文學發展迅猛?玄學盛行,人們對「天」感到好奇
    而魏晉南北朝時期作為封建歷史時期一個頗有特殊意味的時期,不僅政治經濟文化等事業迎來了發展的嶄新局面,其天文學的發展也稱得上是「同時代最豐富、最先進」。連先進的天文學研究也要不時地參考中國古代天文學研究理念和成果,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天文學成就更是碩果纍纍,是古代天文學發展歷程中史無前例的「黃金時代」。
  • 老莊思想對魏晉文學的影響
    老莊思想在魏晉時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與當時動蕩的社會環境脫不開關係。當時司馬代魏,推行以孝治國,推崇名教、儒家思想。然而實際上名教成為了司馬氏爭權奪利的遮羞布。這極大地引起了廣大士子、名士的憤慨,因而大多名士選擇崇信玄學而抨擊儒學。這就使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與文人形象不可避免地沾染了老莊氣息。
  • 遼國曾鼎盛一時,為何滅亡後不見契丹蹤跡,很可能從東北到了雲南
    說是起源於匈奴主要是因為兩者的服飾比較相近,不過這是宋朝時期的說法。說是鮮卑後裔則是因為,契丹中傳說人死後要魂歸黑山,而黑山正是鮮卑人的所在地,比如《遼史》還有《契丹國志》等書就是這麼記載的。至於二者結合體的說法,則是因為魏晉時期的民族大融合,而契丹又正好同時具備匈奴和鮮卑人的特性。
  • 明教的第一次大起義為何發生在混亂的五代時期
    明教或者叫摩尼教傳入中國的時間最早可以追溯到初唐時期,「摩尼」是這一崇尚光明的教派的創始人,所以東傳後教徒們也用他來代指本教,其正式名稱應該叫明尊教。摩尼是三世紀時波斯薩珊王朝的人,他創立此教的時間大致相當於中國魏晉時期,但直到數百年後的唐朝才被來華經商的粟特商人帶來中國。
  • 洛陽牡丹節盛況空前,唐朝寫牡丹的詩有幾百首,這五首最為經典啊
    一,李白的《清平調》這首詩,其實已經點化了牡丹(木芍藥),來自於天宮王母娘娘宮殿的神話傳說。清平調唐朝:李白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這句詩其實李白點化了牡丹(木芍藥),來自於天宮王母娘娘宮殿的神話傳說。背景故事:據《松窗雜錄》記載:「開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藥,即今牡丹也。開元天寶花呼木芍藥……」。開元,天寶都是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號。
  • 唐朝「流民現象」為何層出不窮?統治者對此如何解決?
    在古代,不管是在哪一個王朝,一個國家不管發展的如何,總是少不了會有流民問題。就算是在經濟文化都非常繁榮的大唐朝時期,流民問題依舊在困擾著國家的發展。流民問題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而且一般流民問題都是一種非常普遍而且長期存在的的問題,而想要解決流民問題則需要採取一定的手段。
  • 帶你了解唐朝服飾特點及南北方差異
    唐朝為中國封建社會輝煌時期,具備雄厚的經濟及政治基礎,加之文化與藝術的繁榮,對當時的服飾產生一 定影響。唐朝的服飾除雍容華美外,所產生的進步服飾文化更是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因此,文章針對唐朝服飾特點及南 北方差異展開討論,對唐朝服飾所具備的開放性、包容性、功能性及個性等特點予以分析。
  • 老莊賦予魏晉靈魂,風骨使隱逸更為超脫
    老莊思想在魏晉時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與當時動蕩的社會環境脫不開關係。當時司馬代魏,推行以孝治國,推崇名教、儒家思想。然而實際上名教成為了司馬氏爭權奪利的遮羞布。這極大地引起了廣大士子、名士的憤慨,因而大多名士選擇崇信玄學而抨擊儒學。這就使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與文人形象不可避免地沾染了老莊氣息。
  • 文化的多元與民族大融合——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亦稱「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古代自秦統一以後出現的第一次大分裂時期。其分裂的時間實際上在東漢末年就已開始了。 東漢後期,宦官、外戚交替執政,政局混亂不堪。 從190年漢獻帝即位到589年隋文帝楊堅滅亡南朝陳重新統一中國,共400年的時間,其間除西晉曾短暫統一外,中國一直處於分裂、戰亂狀態。
  • 如果人死後,沒有親人給他燒紙錢會怎樣?燒紙錢真只是封建迷信嗎
    它又是為何產生的呢?根據我國的古代傳說來看,人死去之後就會來到地府,為了能夠讓親人在地下世界能夠過得安心,所以便要給親人燒錢用,到了現在還出現了紙別墅紙汽車等等。而紙錢的產生也是由來已久,至少要早於唐朝,因為唐朝王建的詩句「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那得到黃泉」就可以知道在唐朝燒紙錢為亡者祭奠已經成為了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