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是詩歌中絕對缺少不了的必需品,有的詩歌只描述一個意象,也有的詩歌是多個意象的組成描寫,水、鳥、木、花、魚等都是詩人筆下的主角,尤其是魚,作為一種意象在魏晉南北朝向唐朝的更迭時期也有了新的發展。
魚作為中國先古時期漁民們的生存物品一直到升華成勞動人民精神世界的一種意象,其種類多樣,內涵豐富。
今天我們要探討的意象就是魚中的種類之一—鯨魚在文學作品和詩歌中的演變過程以及其背後的原因所在,魏晉時期鯨魚在詩歌和文學作品中出現的概率相當低,只是一些零散的單一的一種象徵性的描寫。
到南北朝時期有了一些發展,一直到盛唐詩歌中對作為意象的鯨魚綜合的、複雜的描寫,標誌著盛唐鯨魚詩歌的全面繁榮。
一、盛唐時期人們開始對鯨魚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經過魏晉時期混亂動蕩的社會局面之後,中國歷史發展到隋唐初期相比於隋唐時期已經算得上是十分安穩、百姓安居樂業的時期了,更別說盛唐時期經濟、政治、文化、思想甚至是對外的外交都發展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國了。
應該說,盛唐時期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社會中對於文化的包容性比較強,所以這一時期詩人和文學家們的作品雖然也會受到時代背景的影響,但大都是能夠直接抒發自己的意願和情感的。
首先,因為經濟十分發達,對外大開國門,所以人們有更多機會出海,見識到越來越多奇異和神秘的大海和物種,應該說在,這一時期相比於魏晉時期,人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鯨魚,因此社會中對於鯨魚種類、外形、樣貌、大小等這些詳細的信息了解的就會變得更多也更加詳細。
再有就是這一時期並不像魏晉時期社會以黑暗動蕩為主的單一背景,這一時期的詩人和文學家們大都經歷過出世和入世的一段時期,也有許多對海外的世界,擁有神秘的物種和奇珍異寶的世界比較嚮往的文學家們,也有在政治上擁有廣大的志向的詩人、政治家們。
這些知識分子在抒發情感時,多用鯨魚、鯤鵬這樣的意象自比。除此之外,社會中政治方面因為經濟發達和社會穩定,一些貪官汙吏也不在少數,社會中也有一些頑固跋扈的貴族們。
總之,盛唐時期,人們有了更多的機會了解到海外的世界,和更多的渠道認識到鯨魚的全貌,社會環境也給了知識分子們更多表達自我的機會,他們的情感和見解更加豐富,所以對於鯨魚的描寫進入了詳細、複雜以及更加充分的展現。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對鯨魚的了解所知甚少
中國古代時期人們對鯨魚的了解基本上都是基於以往歷史中的神話傳說和文獻記載,真正見到鯨魚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所以長期居住在內陸的人們都是從別人寫的對大海和鯨魚的描述中認識和了解到的,一般是分為以下兩種表徵意義。
1.正面:作為一種體型巨大、神力非凡、渾身是寶的海上神獸而存在
中國歷史上,古人在描述大海的時候,鯨魚是經常出現的動物之一。
葛洪在《西京雜雲記》中寫道,「昔人有遊東海者,得至一孤州,其侶歡然。下石植纜,登州煮食。食未熟而州沒,在船者斬斷其纜,船復漂蕩。向者孤州乃大魚,怒掉揚鬣,吸波吐浪而去,疾如風雲。」還說道「大魚晶大如小島。」這裡的魚就是說的鯨魚。
崔昉在《述異記》中也提到的對鯨魚眼睛的描寫,「南海有珠,即鯨魚目瞳,夜可以鑑,謂之夜光。」就是說鯨魚的眼珠是在夜晚會發光的一種珠寶,除此之外,在許多神話傳說中人們還將鯨魚同「鯤鵬」、「龍鳳」等這些具有鮮明的神話色彩的動物等同放在一起,給鯨魚注入了強大、自由的神仙主義色彩。
這也許也是後來秦始皇和漢武帝在皇家園林修築的池苑中,經常喜歡雕刻石鯨作為裝飾品的的原因所在,其表徵的是一種磅礴強大的氣勢,同時還兼具積極的神化特性。
2.反面:作為一種專橫跋扈、欺小凌弱的海上惡霸而存在
除了一些比較正面的意象表徵之外,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鯨魚作為一種反面形象的出現也不在少數。
《左傳》中將鯨魚視為強霸弱小、危害人間的社會反面人物,「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鯨妄而封之,以為大戮,於是乎有京觀,以懲淫惡。」鯨鯢說的就是對社會不義的人,借著自己的龐大來欺凌弱小,吞食次於其物。
《爾雅翼》中對於鯨鯢的解釋為,「然京觀喻之,獨言鯨鯢者,蓋鯨U導從數萬子跋扈大海中,有渠魁之義。且其死也有彗星應之而出。」也就是說鯨魚代表的是邪惡的力量,鯨鯢死而彗星出,而彗星的出現在中國古代象徵著災難,戰爭、饑荒、災害、疫病等等。
我們知道的魏晉時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段比較黑暗動蕩的時期,因此這樣的社會局面和情況帶給詩人們和文學家們以極大的精神衝擊和震蕩。
故而在魏晉之後一直到南北朝的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在社會中文壇中有一定地位的詩歌和文學的代表作品,大都是詩人和文學家們在思想文化內容上注入了作者對社會黑暗現狀的不滿。所以說這一段時間的詩歌和文學作品已經成為知識分子們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和抗爭的一種最為直觀的方式。
三、文學源於現實:鯨魚運用於現實的程度不同
依照魏晉時期和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背景來說,詩歌和文學作品在表達和敘述上都比較直觀,像「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欲死不能得,欲生無一可」,「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等等這些相對來說直抒胸臆的比較多。
實際上,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大都是直接抒發和表達,他們對於社會動亂帶給人們的巨大的災難的控訴,對於處於水深火熱中的百姓們的同情。
但是對於造成這些社會災難和動亂的始作俑者,就只能使用相對來說比較隱晦的表達,或是使用意象參照,或是引用歷史作為警告,總之只能進行比較模糊的影射和警告。
所以說,這一時期對於鯨魚這種意象的使用比較少,因為鯨魚作為積極的意象具有比較豐富的表達,而作為反面的意象表徵,只有通過描述鯨魚的巨大吞食小魚的這種表達來隱晦的表示社會中統治階級荼毒百姓和荒淫無度的統治的抨擊可抗爭。
而處於政治高壓下的知識分子們沒有能力也沒有勇氣發出反對和抗爭的聲音,因此,他們大都只是表示自己對於百姓們的同情和社會黑暗的無奈,只有社會中一小部分的詩人們通過鯨魚來隱晦的表達和抒發自己對於統治階級的不滿。
除了上面我們說到的社會環境對文學界產生的影響之外,不同時期社會中文學的風格也影響著詩歌中和文學作品中關於鯨魚的表述和描寫。
從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代表「建安七子」來說,他們更多的是表達對現實世界的不滿,接著就是尋找自己的歸屬,甚少會有對於統治階級殘暴統治和對人們造成的災難的抨擊和反抗,他們在某種程度上引領了這一時期文學界的風氣。
而從唐朝時期來說,詩歌的繁榮帶給社會的影響也就更大。
我們以李白為例,他的詩歌傳唱度比較高,而他的風格是屬於相對自由奔放的追求自我的概念,並且他對於社會中統治階級的不滿也敢於直視和反擊,這些都與鯨魚的意象十分契合,在某種程度上也推動了鯨魚文學在社會中的繁榮和推廣程度。
四、結論
總之,在不同時期要比較同一種文學特點的發展,其獨特的社會背景絕對是佔據最大部分的要素所在,像魏晉時期單一的社會背景,和盛唐時期更加開放和包容的社會背景就肯定不一樣。
與此同時,流行文化和代表人物在文學界的影響和作用就會更大、更明顯,文學界接受和承認這種文化和文學特點,它就會更大概率的在社會中流傳和推廣起來。
所以說,除了魏晉時期和盛唐時期不同的社會情況之外,不同時期引領社會文學發展的代表人物的習慣和風格也會多多少少的對此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