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權力從中央下放到地方,唐朝君主明知不對,為何還會設立節度使

2021-01-09 小盡愛綜合

唐朝的衰落是每一個喜歡大唐的人都不想見到的一個事實,大唐曾經的繁榮與輝煌是每一個國人都為之驕傲的。然而如果細細追究唐朝滅亡的原因,我們可以找出很多條來,不過最讓人感到驚異的那就是唐朝的藩鎮制度了。

我們也都知道,向來中央朝廷與地方的權力分割,一直是一個政權最主要的問題。從商周到秦漢,再到後來的明清地方,如果做大就會使中央朝廷變得軟弱。中央朝廷軟弱了,就沒有足夠的財政去維護自己的統治,那麼這個朝代政權便會走向衰退或滅亡,這也是非常合理的。

而唐朝也是這樣,唐朝初年皇帝的權力是多麼的大,可是到了後來唐朝的君主不知為何卻主動把自己的權力向下分割,交給了地方的統兵大將。這樣就把中央應該用武的莫大權力分解到地方,使得中央的統領部隊的權力得到了限制。而這也為後來的地方做大造反中央埋下了一個很大的隱患。

其實剛開始,大唐是一直向外擴張的,畢竟當年欺負過唐朝的人可不少,特別是對於北部的草原和西部的西域,包括吐蕃都一直擁有著軍隊與其進行周旋。而由於打仗時期一般唐朝都設立一個臨時大總管,主管軍隊的作戰。不過在平常還是有著很多的民族會來挑釁大唐,但是並不值得專門再去派一個大總管進行討伐。因此到了後來唐朝對外的攻勢逐漸變換,變成開始守好自己打下的疆土,因此便選擇在邊疆設立幾個統一的軍鎮,讓這些地方的軍隊去負責邊疆的防禦。這樣就能夠去完美的應對軍隊的統帥,以避免出現一個統兵大將權力過大威脅皇權的樣子。

而往後發展,為了能夠方便這些軍隊自己提供自己的屯田,還有軍事物資等,也就賦予了這些比較大的軍隊將領的一些權利,這就逐漸形成了後來地方的較大權力節度使的出現。

而事實上還有另外一種說法,那就是唐朝的土地再也無法使唐朝的均田制繼續發展,而這一個稅制的崩潰也威脅了唐朝的財政。所以為了能夠儘快的解決這一矛盾,大唐的統治者們才想到利用節度使去安穩這種比較混亂的制度,這也是後來為什麼在戰亂途中,大唐也緊接著去調整財稅制度的原因。

相關焦點

  • 高考歷史高頻考點複習|專題一:中國古代君主專制的演進
    這是中國古代史中經常會涉及到的一個重要考點,從歷年的考試試題中,我們可以看到貫穿的一條主線就是君主專制在不斷的加強。但,君主專制演進中,不同的時期,所採取的措施是不相同的,所以高考試題相對來說,考的比較靈活。首先跟學生講清君主專制的概念。指出宰相制度的調整隻是其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 秦國對山東士子的吸引力在哪,為何這些人明知是火坑還會往裡跳?
    到了戰國時期,秦國沒落一直沒有好轉,秦國君主傳到了秦獻公這裡,秦國積貧積弱到了極點,又加上連年對外的戰爭,秦國衰亡已成為必然趨勢。但,秦國出了一個秦孝公,一切的厄運似乎嘎然而止。不過,戰國時期入秦為官的山東士子下場都不好,為何他們還爭著去送死?秦國對山東士子的吸引力到底在哪,為何這些人明知是火坑還會往裡跳?入秦山東士子的下場。
  • 我國現存唯一的唐朝丹書鐵券,曾失蹤數十年,在黃巖被漁夫撈出
    意思是對於有道之人,君主是不能夠將他當做臣子看待的。 雖然帝王對有德有功之士做不到平起平坐,但對於功勳卓越的臣子,有些帝王會賜其免死特權,這塊鐵片就是歷史上的「免死牌」,名為錢鏐鐵券。
  • 帝國的詭詐——唐朝的反間計,吐蕃為何屢屢中招?
    此時的吐蕃,內有大臣叛亂、外有小邦反抗,再不設立大相主持政局,已難解其憂。(一定程度也是安撫豪門)因此,不設大相的歷史也隨之結束,曲·莽布支拉松被任命為大相,但不久其獲罪被革,韋·乞力徐尚輾隨之被任命為大相。
  • 陪伴唐朝走完一生的吐蕃帝國到底是如何覆滅的呢?
    公元821年也就是長慶元年,吐蕃帝國派遣使者到唐朝朝拜並且請求與唐朝會盟,雙方在長安締結了友好的盟約。並且吐蕃和唐朝先後在唐都長安和邏些舉行了隆重的會盟儀式,雙方在盟文強調要世代永遠和好相處、不再發動戰爭。公元823年,吐蕃帝國在拉薩建立了兩國之間的會盟碑,這塊盟碑至今還屹立不倒,在現在成了漢藏兩族人民友誼的象徵。
  • 明朝君主專制的強化及國家機構的進一步集權化
    第一節 明初的機構設置與廢相後對機構的大調整中國歷史上的封建國家機構設置,至明代已經發展到君主專制絕對化的階段。明初的國家機構是在元末農民大起義,推翻元朝統治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國君主,曾根據新的形勢,對元朝及歷史上的機構設置進行了權衡取捨,作出了許多修正和補充,終於形成了比元朝君主集權制更加強化的國家機構模式。
  • 安南都護府作為唐朝六個重要的都護府之一,為何南詔國也想來爭?
    下面我就說說南詔國以及與唐朝的恩怨。一、南詔國的前世今生周之季世,楚威王曾遣將軍莊蹻到達滇池,遂王其地,子孫相繼稱王。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 109年),取滇王國置益州郡,東漢明帝增置永昌郡(治不韋,今雲南保山北)。蜀漢時,諸葛亮平定南方,又增置興古(郡治宛溫,今雲南硯山西北)、雲南(郡治弄棟,今雲南姚安北)二郡,以後南朝又增置不少郡縣。
  • 郡、州、道、路、省——看我國古代地方一級行政區的變遷
    中央官職如此,地方官職亦如此。我國古代在地方開始劃分行政區,始於春秋,在秦朝正式確立。晉室南遷後,為了維繫故土之情,開始將北方的州郡名義上保留在南方,即「僑置州郡」,於是南北方設立的州越來越多。西晉統一天下之時,全國有21州,而到了南北朝時期,天下竟有300多個州,州的範圍連秦漢時期的郡都不如,行政區劃混亂之極。
  • 外國人要想在唐朝當官,需要走什麼程序?
    唐朝都城長安是當時的世界中心,大量的國外商人、使者、留學生匯集到長安,長安城的外國人佔到了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唐太宗更是意氣風發的寫下——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而朕獨愛之如一。不可思議的是,朝廷還允許外國人在中國政府做官。他們既為自己的國家帶去先進的漢文化,也為中國帶來五彩的文化氣息。
  • 中央—地方關係中不同層級政府的教育行為:基於對地方教育制度創新...
    從土地分配、商業開發、基礎設施建設和財稅到立法和執法,地方政府在所有地方事務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1994年實施分稅制改革,中央和地方財政"分灶吃飯",財政分配的重心開始向中央集中。但在此後幾輪的體制改革中,地方政府獲得了相當大的發展自主權和財政分配權,負責發起和協調地方改革,擁有的資源遠比財政收入雄厚,但中央政府仍然具有高度集中的地方首腦任命和協調官員的權力。
  • 唐朝佛法大興,僧眾、寺院數量暴漲,唐朝後期為何寺眾居家「修行」
    一、 為何佛寺興盛之時卻出現寺眾居家現象在唐後期,尤其興盛佛教,招來了許多的僧人。漸漸地僧團規模逐漸擴大。據相關記載,788年時,僅有僧尼310人,而到了800年、九世紀末十世紀初,分別增長至427人和1169人。在看寺院時,規模擴張最龐大的是尼寺。
  • 怕新上司和監軍宦官掐架波及,唐朝判官玩「失聯」,他的預感準嗎
    新上司嚇跑的人797年,唐朝義成軍節度使去世,大擺酒宴的監軍宦官薛盈珍聽說姚南仲來接任,竟公然放話說:「他不過一個書生罷了,哪是當大將軍的材料!」驕橫和不屑之色溢於言表。那麼,姚南仲是不是個會被宦官隨意「揉搓」的草包呢?
  • 怛邏斯戰役——唐朝如何退出中亞(上)
    在阿拉伯帝國擴張的同時,唐朝也在向中亞延伸自己的勢力範圍。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唐大將蘇定方攻滅西突厥,唐高宗龍朔元年(661),西域吐火羅款塞來附。唐朝任命王名遠「為吐火羅道置州縣使」,在「自于闐以西,波斯以東,凡十六國」的王都,分別設立都督府,下設州縣數百個。這些新設立的都督府,隸屬於安西大都護府。
  • 為何說陽謀比陰謀更毒?歷史上的三個陽謀,明知是火坑也得跳
    為何說陽謀比陰謀更毒?歷史上的三個陽謀,明知是火坑也得跳一個善於謀略的人主要講究的就是一個策略。計謀的意思就是指一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計劃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劉徹為了加強自己中央的位置,他開始減弱周邊地方的一些勢力,但是如果就這樣貿貿然地行動,肯定會引來周邊地區的不滿,所以他想到了推恩令。在這個制度實行之後,那些土地都會被諸侯分子下面的兒子,如果有王侯敢不分,那一定會被朝廷給盯上,如果分出自己的土地,那自己手裡的勢力就減弱了,最後這樣下來就只有一個朝廷是最大的。
  • 聞名於世的凌煙閣對於唐朝歷代帝王而言究竟有何價值?
    大家都知道凌煙閣吧,凌煙閣原本是長安城裡的一個不起眼的小樓閣 ,但是到了太宗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它就被賦予了別樣的意義,裡面裝裱了大唐24位開國功臣,成為了唐太宗創建的一種表彰制度。凌煙閣「表彰」建閣到完善的時間貫穿了初唐至晚唐的二百多年歷史,可以說它是一本活生生的唐朝歷史書,先後有:唐太宗,唐代宗,唐德宗,唐宣宗,唐昭宗五位皇帝表彰功臣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