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衰落是每一個喜歡大唐的人都不想見到的一個事實,大唐曾經的繁榮與輝煌是每一個國人都為之驕傲的。然而如果細細追究唐朝滅亡的原因,我們可以找出很多條來,不過最讓人感到驚異的那就是唐朝的藩鎮制度了。
我們也都知道,向來中央朝廷與地方的權力分割,一直是一個政權最主要的問題。從商周到秦漢,再到後來的明清地方,如果做大就會使中央朝廷變得軟弱。中央朝廷軟弱了,就沒有足夠的財政去維護自己的統治,那麼這個朝代政權便會走向衰退或滅亡,這也是非常合理的。
而唐朝也是這樣,唐朝初年皇帝的權力是多麼的大,可是到了後來唐朝的君主不知為何卻主動把自己的權力向下分割,交給了地方的統兵大將。這樣就把中央應該用武的莫大權力分解到地方,使得中央的統領部隊的權力得到了限制。而這也為後來的地方做大造反中央埋下了一個很大的隱患。
其實剛開始,大唐是一直向外擴張的,畢竟當年欺負過唐朝的人可不少,特別是對於北部的草原和西部的西域,包括吐蕃都一直擁有著軍隊與其進行周旋。而由於打仗時期一般唐朝都設立一個臨時大總管,主管軍隊的作戰。不過在平常還是有著很多的民族會來挑釁大唐,但是並不值得專門再去派一個大總管進行討伐。因此到了後來唐朝對外的攻勢逐漸變換,變成開始守好自己打下的疆土,因此便選擇在邊疆設立幾個統一的軍鎮,讓這些地方的軍隊去負責邊疆的防禦。這樣就能夠去完美的應對軍隊的統帥,以避免出現一個統兵大將權力過大威脅皇權的樣子。
而往後發展,為了能夠方便這些軍隊自己提供自己的屯田,還有軍事物資等,也就賦予了這些比較大的軍隊將領的一些權利,這就逐漸形成了後來地方的較大權力節度使的出現。
而事實上還有另外一種說法,那就是唐朝的土地再也無法使唐朝的均田制繼續發展,而這一個稅制的崩潰也威脅了唐朝的財政。所以為了能夠儘快的解決這一矛盾,大唐的統治者們才想到利用節度使去安穩這種比較混亂的制度,這也是後來為什麼在戰亂途中,大唐也緊接著去調整財稅制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