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詭詐——唐朝的反間計,吐蕃為何屢屢中招?

2020-12-05 藏地讀行

原創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2020-01-14 09:37:58

大帝國的詭詐:必殺軍神論欽陵的陽謀,終結了吐蕃的一個時代中,講到了唐朝用反間計,逼殺吐蕃軍神論欽陵的歷史。

短短30年後,同樣的計策,唐朝又用了一次。

這次倒在反間計下的,是吐蕃另一個權臣世家「韋」氏。

為什麼相同的計謀,吐蕃會屢屢中招呢?我們通過反間計成功的另外一個案例,來解析一下吐蕃君臣政治的結構。

一、家族背景及源起

韋氏是吐蕃古老的家族之一,關於其家族的起源,主要有兩種觀點:

一種認為其吐蕃六氏族之一;

另一種認為是吐蕃四大氏族(賽、穆、頓、董)中「董氏」的一個分支。

吐蕃贊普達日年賽(松贊幹布祖父)時期,西藏各政權間兼併加劇,拉薩河流域地區僅餘兩大勢力,一為森波傑達甲吾,另一為森波傑棄邦孫

森波傑達甲吾的家臣念幾松背叛,殺其國王投奔棄邦孫

森波傑棄邦孫統一拉薩河流域後,成立雅魯藏布江以北的霸主,這就是屢見於史料的蘇毗女國(孫波)。

此時,原為森波傑達甲吾家臣的韋氏、娘氏,也就成了蘇毗的臣屬,家族代表分別是韋·義策韋·庫古兄弟二人。

一次,韋·庫古與人發生爭鬥被殺,哥哥韋·義策至國主面前伸冤,要求賠償。

但國主森波傑棄邦孫卻說:「殺你弟弟之人,乃是我的內相,品級高於你兄弟,殺了就殺,何用賠償?」

《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記載:「森波傑之岸本官韋·庫古、線·埠熱頓孔二人於陳巴湖邊格鬥,線氏竟將韋氏殺害。韋之兄弟名韋·義策者,至森波傑前訴冤。曰:『臣之弟為線氏殺害矣,應如何賠償抵命?』森波傑竟曰:『線·探熱頓孔身為內相我不好說也,以善誅不善,誅則誅矣,何用抵償?』

此言一出,韋·義策極其不滿。

恰逢,娘氏也與位極人臣的念幾松發生了矛盾,蘇毗國主依舊秉持了偏袒的態度。

娘氏韋氏兩家一拍即合,遣使渡江南去,聯繫吐蕃王國,行臥底之事。

就在雙方積極聯絡之時,吐蕃贊普達日年塞卻撒手人寰。

繼任贊普南日倫贊(松贊幹布)繼承了父親未盡的夢想,在韋氏、娘氏的配合下,一舉滅亡了蘇毗。

《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記載:「贊普埠倫贊(南日倫贊)親率精兵萬人,啟程遠徵。娘·曾古與農·準保兩人在達巴夏如山此側,設哨瞭望,以充耳目。韋·義策與蔡邦·納森兩人充贊普進軍之嚮導。遂攻破宇那堡寨,滅頑敵魁首森波傑,芒波傑孫波逃盾突厥。」

憑藉滅亡蘇毗的大功,韋·義策獲得墨竹地方的奴隸1500戶,韋氏、娘氏、農氏、蔡邦氏,成了吐蕃王國著名的四大貴族。

《漢藏史集》記載:「達日年賽的兒子為朗日倫贊,他在位時由韋·朗心兒、蔡邦·那迎那森、娘·曾古、農·盤額松等人擔任大臣。

松贊幹布時期,由於後藏系大臣瓊保·邦色的挑唆,蘇毗系代表娘氏家族以謀逆之罪被滅族。

詳見拙作《吐蕃權臣錄:敢和松贊幹布叫板的大相——詭殺同僚,徵服象雄》

韋氏成了蘇毗系大臣的代表,為了平衡朝中各系大臣權利,松贊幹布與韋·義策及七位大臣進行了盟誓。

通過這次結盟,吐蕃王室與韋氏代表的蘇毗系,達成了政治互信,穩定了吐蕃的政權結構。

松贊幹布任命韋·吉桑達囊為四茹中下衛茹的茹本,封夏格三部為韋氏家族的封地。

此時的韋氏家族,既有人擔任「論」,還有人擔任內相,可謂既有封地,又是重臣和軍隊長官。

但隨著松贊幹布英年早逝,吐蕃王朝進入了噶爾家族長達50年的弄權歲月。即便韋氏有人為相,也只能淪為看熱鬧的角色。

詳見拙作:《吐蕃第一權臣世家——祿東贊和兒子們的炫目時代》

祿東贊

二、有存在感的配角

松贊幹布於649年去世後,祿東贊權傾吐蕃,無人敢立其右。

《舊唐書·吐蕃傳》載:「弄贊子早死,其孫繼立,復號贊普,時年幼,國事皆委祿東贊」。

在噶爾家族獨攬相權的歲月裡,任何人都是配角,甚至吐蕃王室淪為龍套的地位。

在一幹龍套中,有權站在噶爾氏身邊的,就只有韋氏一門了。

至少,韋氏家族的韋·松囊、韋·東功還有機會見諸史冊,而韋·松囊在贊悉若為相期間,以副相身份任職。

作為吐蕃王權與相權天平上的砝碼,韋氏副相的存在,多少可以平衡一下噶爾家族的權重。

隨著,赤都松贊逐漸長大,為贊普奪回權柄,也為自己奪回權利。包括韋氏在內的舊貴族,越來越緊靠在贊普周圍,直到噶爾家族於698年覆滅。

雖其後,因噶爾家族弄權的陰影太大,導致吐蕃王室6年內,不敢再任命大相。而採取了王太后赤瑪倫坐鎮拉薩主內,贊普赤都松贊親自帶兵駐外的政治格局。

但身為王室的鐵桿擁躉,韋氏家族依舊積極協助贊普的計劃。松芒波傑在南方武力擴展時,他身邊的七勇士中,便有韋氏家族的韋·東功

就在吐蕃王室勢頭漸起之時,再一次重創襲來,遠徵南詔的赤都松贊,於704年(武周長安四年)猝然斃命於軍中。

吐蕃女政治家——沒廬·赤瑪倫

贊普之死,讓吐蕃再掀狂瀾,叛亂之火迅速燃遍大地。

《舊唐書·郭元振傳》中記載:「吐蕃國中大亂 ,嫡庶競立, 將相爭權 ,自相屠滅……兼以人畜疲癘, 財力困窮。」

由於繼任贊普赤德祖贊(野祖茹)母妃缺乏執政能力,太皇太后沒廬·赤瑪倫再度出山,攝政8年。(這是吐蕃史上唯一一次由女性攝政的案例。)

此時的吐蕃,內有大臣叛亂、外有小邦反抗,再不設立大相主持政局,已難解其憂。(一定程度也是安撫豪門)

因此,不設大相的歷史也隨之結束,曲·莽布支拉松被任命為大相,但不久其獲罪被革,韋·乞力徐尚輾隨之被任命為大相。

一直忠心耿耿跟隨王室的韋氏家族,走到了舞臺中央,成了繼噶爾家族後的另一個政治豪門。

《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記載:「父王去世時,王子尚未成年,部分臣民趁機謀叛……任命韋·乞力徐尚輾為大倫。這年,出兵鎮壓額悉立等小邦叛臣。」

其後,韋·乞力徐尚輾任職17年(705—721)直到去世,續任大相依舊是韋氏的韋·綺力心兒藏熱,任職5年(721—725)。

兩年後,第三個韋氏家族大臣——韋·悉諾邏恭祿出任大相,這就是本文的主角,那個倒在唐朝反間計中的吐蕃名將。

三、威壓河西的吐蕃名將

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後,韋·悉諾邏恭祿開始對唐進攻中嶄露頭角。

雖然,他第一次由主導的攻勢,被唐將王君憑藉天氣因素擊敗,唐軍也藉此報了大非川的一箭之仇。

詳見拙作《被宰相斥為「有勇無謀,心存僥倖」,卻報了大非川的一箭之仇》。

悉諾邏恭祿很快便還以顏色,次年9月,他重整軍馬再入河西。

唐軍猝不及防下,被蕃軍攻克重鎮瓜州(酒泉瓜州縣),瓜州刺史田仁獻王君的父親,都做了俘獲。

手裡捏著這倆「寶貝」,悉諾邏恭祿一邊拆毀瓜州城牆,一邊派當地僧人給王君捎話,「將軍常以忠勇許國,何不一戰?」

面對準備充分的吐蕃軍隊,王君在涼州「登城西望而泣,竟不敢出兵」

此戰之勝,讓吐蕃獲得唐軍囤積在瓜州城的全部物資。這些物資不僅用於供應河西唐軍,其中還有唐朝經營西域的儲備。

《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對此戰收穫的記載為:「那時唐廷疆域十分遼闊,北方的突厥諸部也歸屬唐朝,大食以下均屬唐之疆土。唐廷從上方取來的眾多寶物,原先儲存在瓜州城,吐蕃攻佔後將其全部接收,上層仕人因之得到許多財寶,屬民黔首也普遍獲得上好唐絹。」

一戰成名的悉諾邏恭祿聲威大震,在此年冬天受封為大相,一時風光無兩。

此後,悉諾邏恭祿連續主導了多次河西攻勢,雖都被續任河西節度使蕭嵩挫敗,但他卻依舊在吐蕃「威名甚盛」。

開元十六年(728),一個不是機會的機會,被蕭嵩抓住了。

是年十月,多次進攻無果的吐蕃,準備歇口氣,攢足了力氣再戰,便派使臣趕赴長安,商討和談會盟之事。

這種打打停停的節奏,在唐蕃兩國間已是常態了。雖然唐蕃國戰一百多年間,大戰170餘次,但兩國互使則多達290餘次。

但這次來到長安的蕃使,卻受到了非同一般的接待,不但獲封「鎮將」頭銜,還御批穿「緋服」(四、五品才允許穿的紅色官服),這讓蕃使也有點懵圈。

可就在蕃使返程不久,大相韋·悉諾邏恭祿突然厄運臨頭,迅速消失在歷史的記憶裡。

敦煌藏文文獻對此的記載為「獲罪譴」,吐蕃外戚沒廬氏家族(太皇太后沒廬·赤瑪倫的同族)的窮桑俄芒繼任為新大相。

敦煌吐蕃歷史文書《大事紀年》中:「冬,及至龍年(728年),贊普駐於札瑪牙帳,韋·悉諾邏恭祿獲罪遣。"

悉諾邏恭祿因何獲罪,藏文史料沒有明言。但漢地史籍《兩唐書》、《冊府元龜》、《資治通鑑》中卻有比較詳細的描述。

《舊唐書·吐蕃傳》:「時(開元十五年)悉諾邏恭祿威名甚振,蕭嵩乃縱反間於吐蕃,雲其與中國潛通,贊普遂召而誅之。」

由此可見,藏史中「獲罪遣」顯然是曲筆了,唐史記載的「召而誅之」更貼近事實。

負責傳遞消息的,很有可能就是那個,無端享受高規格款待的蕃使。

否則,給他栽贓的「與中國潛通」罪證,很難直接傳到赤德祖贊耳朵裡。

而悉諾邏恭祿「獲罪遣」後,盛極一時的韋氏家族遭受重創。

要知道,自噶爾家族覆滅之後,韋氏在24年間可不僅僅出了三代大相,還有兩位任過相位(「論」)

而在悉諾邏恭祿獲罪後的30年裡,韋氏再無一人走入吐蕃權利核心。直到757年,韋·囊熱蘇贊才重回核心出任大相。

但必須要看到,韋氏家族與我們之前寫到權臣娘氏、噶爾氏不同,娘氏被滅族後,百餘年間一蹶不振;噶爾氏則在覆滅後,家族殘餘乾脆投奔了唐朝。

而韋氏一門雖遭此重創,但不過30餘年後便復起,可見其樹大根深之態。

詳見拙作《被皇帝判為「繡花枕頭」,卻實現人生逆襲,反間計弄死吐蕃大相》

四、唐朝反間計屢獲成功的原因

必須要看到,無論唐朝君臣怎樣謀劃,都沒有直接左右吐蕃政治走向的能力。

導致噶爾家族覆滅、韋氏家族重創的原因,都源於吐蕃內部王權與相權的撕裂。

噶爾家族從649年開始,祿東贊擔任大相18年,其子贊悉若續為大相18年,論欽陵為相13年,操控權柄50年。

韋氏則接過了噶爾氏的槍,在其後24年中主政21年

這兩大家族,基本壟斷了公元728年前所有的大相,長期把持著吐蕃的政治權力。

唐朝時隔30年,再次使出反擊計,又準確觸動了吐蕃王室的夢魘,讓開始有權臣傾向的韋氏慘遭打壓。

為瓦解相權的威脅,在王室扶持下,外戚「尚」族正式崛起。

赤德祖贊任命沒廬·窮桑俄芒為續任大相,開王室外戚獨自擔任大相的先例。

同時也奠定了,吐蕃後期以沒廬氏為代表的王室外戚,連續擔任大相的政治格局,吐蕃政權進入外戚「尚」族主政的時代。

此後至吐蕃政權滅亡前的114年中,「尚」「論」呈現梅花間竹的執政狀態,外戚的「尚」族(沒廬氏、蔡邦氏、那囊氏、琛氏)擔任了約76年的大相。

吐蕃的「尚」與「論」達成權利平衡後,唐朝再無反間計成功的案例。

這足以說明,吐蕃王室在引入外戚勢力平衡後,王權與相權的對立變得相對緩和。

在加上眾相制對大相權力的分解,已不存在用「與中國潛通」理由栽贓,誘發王、相對立的基礎了。

參考書目:

《唐代吐蕃的氏族》_林冠群;

《唐代吐蕃眾相制度研究》_林冠群;

《吐蕃統一政權韋氏家族探究》_劉志國;

《公元650—820年唐蕃關係述論》_馬大正;

《韋·悉諾邏恭祿獲罪遣:吐蕃貴族論與尚的政治博弈》_黃辛建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家鄉特色籤約內容

詳解歷史細節,釐清來龍去脈,視角不同的中國歷史!

歡迎關注「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相關焦點

  • 與唐朝同生同死的吐蕃帝國
    在唐朝崛起的時候,吐蕃也在崛起,在唐朝衰落的時候,吐蕃也在衰落,在唐朝四分五裂名存實亡的時候,吐蕃也一樣地方割據走向末路。在中國的歷史上總會出現一個強敵來與王朝抗衡,其他王朝外敵均在北方,唯獨唐朝徵服北方後,卻被西方的吐蕃擋住。
  • 陪伴唐朝走完一生的吐蕃帝國到底是如何覆滅的呢?
    導語:與其他大一統王朝一樣,唐朝的邊境也有許多少數民族政權,其中持續時間最長的就是吐蕃帝國,吐蕃帝國建立於公元618年,與唐朝同一年建立,覆滅於公元842年,可以說吐蕃帝國幾乎陪伴唐朝走完了它的一生。一、頻繁的戰爭削弱了吐蕃帝國的國力(1)公元755年唐朝爆發了「安史之亂」 ,唐朝自此由盛轉衰,吐蕃帝國卻自此進入國力強盛之期,帝國版圖空前擴大。但是盛極必衰,之後頻繁的戰爭使吐蕃的國力逐漸削弱,唐朝緩過來之後多次派將領攻打重創吐蕃帝國。
  • 歷史上的吐蕃帝國究竟多強大?吐蕃帝國是怎麼毀滅的?
    歷史上的吐蕃帝國究竟多強大?吐蕃帝國是怎麼毀滅的?   吐蕃的確可以說陪伴唐朝走完一生,兩個帝國幾乎同時建立,交往爭鬥幾百年,又幾乎同時滅亡。唐朝的歷史大家比較清楚了,這裡就簡要介紹和分析吐蕃的興衰之路。
  • 唐朝最大的敵人,幾次攻陷長安,吐蕃帝國為何實力這麼強?
    整個吐蕃在西南地區可以算得上是最強的了,而且在當時整個世界來說,它也能夠和唐比肩的強國,處在那個位置的吐蕃還和西部最強的阿拉伯有過多次的交手,可以說也是它的存在間接幫助了唐避免了和阿拉伯直接的衝突,那麼這個吐蕃為什麼就能有這麼強的實力呢?
  • 吐蕃帝國最強盛的時候,為什麼不南下進攻印度,一舉拿下印度?
    吐蕃帝國最強盛的時候,為什麼不南下進攻印度,一舉拿下印度?吐蕃帝國是在青藏高原上存在過的一顆明珠,曾經它的光芒足以震懾東方,在中國古代發生過很多次遊牧文明跟農耕文明的碰撞,很多時候這些放牧的民族擁有強健的體魄,在性格上也比較的曠野,但是在建立了自己的政權之後,開始發展農業,畢竟在古代農業才是立國之本,但是在青藏高原的吐蕃卻實現了遊牧和農耕這兩種文明的融合,也是在歷史上很少見的。
  • 吐蕃強盛時期佔領過恆河流域嗎
    全盛時期的吐蕃也並非只與唐朝作戰,事實上吐蕃在其鼎盛時期向四面八方均有所擴張。公元715年吐蕃聯合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國)攻打西域的費爾幹納盆地地區。公元751年之戰後大食(阿拉伯帝國)勢力進一步滲透到西域地區。從此西域地區開始呈現出唐朝、吐蕃、大食三方爭雄的格局。這一時期吐蕃時而與大食結盟對抗唐朝,時而又出於自身利益與大食爭奪西域。
  • 神秘吐蕃王朝,軍事實力完虐大唐,為何迅速覆滅回原始部落
    說起吐蕃,相信大家並不陌生,尤其在看一些歷史片、武俠片,就經常會提到吐蕃的一些人物和事件,歷史上神秘的吐蕃王朝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政權呢?為何在鼎盛時期又會迅速瓦解呢?對吐蕃歷史的了解大多來自於唐朝的對外交流活動,很少有專門記錄吐蕃的通俗作品,但越是這樣,後人越是被它的神秘所吸引。真想不到這麼強大的政權,怎麼會誕生在當時蠻荒的雪域高原,鼎盛時期甚至堪比大唐,多數人會有疑問:青藏高原能養這麼多人嗎?能負擔得起持續高昂的戰爭費用嗎?社會制度文化能支撐起這個王朝嗎?
  • 全盛時的吐蕃可與唐朝相匹敵,那它是怎麼走向滅亡的?
    盛極一時吐蕃曾經攻入過唐朝都城長安,最終又是怎麼滅亡的呢? 吐蕃王朝是西藏歷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是由松贊幹布所建。唐太宗時期文成公主入藏和親就是嫁給了松贊幹布,文成公主給吐蕃帶來了大唐的文化和先進的技術,使得吐蕃與大唐的關係變得親密。
  • 吐蕃大軍打到恆河流域後,為何沒有趁機徵服印度
    公元8世紀,吐蕃經過多年的發展以及和唐朝的貿易往來為 成為了當時的一流強國,為了擴張需要,吐蕃曾兩次入侵印度,一直打到了恆河畔,去始終沒有選擇徵服印度,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吐蕃大軍止步恆河的呢?
  • 通過地圖看唐朝版圖變遷:一個龐大帝國,最後走向瓦解!
    唐高宗在位時期,唐朝疆域達到了頂峰。公元650年,車鼻可汗(後東突厥)被剷除;公元657年,蘇定方剿滅西突厥,其地成為安西都護府轄區;公元660年,契丹、奚歸附唐朝,朝鮮半島的百濟也被唐朝所滅;公元663年,新羅降唐,唐朝在此地設置雞林州,同年吐谷渾為吐蕃吞併;公元668年,唐朝大軍攻滅高句麗。這時唐朝疆域達到最大,為1237萬平方公裡。但這一疆域維持的並不長久,漠北地區幾年後就脫離了唐朝的統治。
  • 盛極一時的吐蕃帝國,在信仰佛教之後,逐漸失去了戰鬥力
    盛極一時的吐蕃帝國,在信仰佛教之後,逐漸失去了戰鬥力!西方學者在談到古代東亞歷史的時候,常常這樣說:漢族是東亞唯一的文明民族,但是被一群野蠻民族包裹著。這裡的野蠻民族,並不是風俗上的野蠻,而是文明上的未開化。
  • 橫斷山脈:這裡曾決定唐朝的命運
    全文共4079字 | 閱讀需9分鐘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上,唯有一次決定中原王朝命運的戰爭,就是發生在僻處西陲的橫斷山脈上,唐朝與曾經崛起過的強大的吐蕃帝國之惡戰。
  • 怛邏斯戰役——唐朝如何退出中亞(上)
    除了固守其腹心區域——小亞細亞和巴爾幹半島的拜佔庭帝國外,還有東亞的大唐帝國(唐朝)與阿拉伯半島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國。唐朝佔據東亞,阿拉伯帝國佔有西亞以及非洲北部、歐洲的一部分,中亞地區則夾在兩大帝國中間,成為二者的緩衝地帶。但隨著兩個帝國勢力向中亞地區的延伸,從7 世紀中葉開始,兩大帝國在中亞就摩擦不斷,並最終爆發了戰爭。
  • 大唐女皇和她的帝國
    貞觀期間,唐朝勢力如日中天,周邊各國紛紛上表臣服。中亞各小國、青藏高原的吐蕃各部,東北地區的靺鞨國、渤海國、扶餘國,東北亞半島的高麗國、新羅國,東洋的大和國,中南半島的安南國、暹羅國和蒲甘國都派遣使節,向唐朝稱臣。
  • 大非川戰役,唐帝國為何被吐蕃打得大敗
    對此,陳寅恪先生曾說:「唐關中乃王畿,故安西四鎮為防護國家重心之要地……」莫高窟第159窟:吐蕃贊普禮佛圖由於安西四鎮對關隴平原重要性極大,唐帝國迅速做出了反應。四月九日,唐高宗任命薛仁貴為邏些道行軍大總管,左衛將軍郭待封、左衛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為副手,率兵10萬於八月西擊吐蕃。唐帝國這次用兵,可以說在規模上堪比唐太宗貞觀八年徵伐吐谷渾。
  • 唐朝疆域最西到達了鹹海、波斯?譚其驤將地圖開疆玩到了極致
    679年,唐朝滅了西突厥可汗阿史那都支,於是在碎葉(託克馬克)建立新的據點。從此,安西四鎮就演變成為了碎葉、龜茲、于闐、疏勒。交河古城——安西都護府駐地安西四鎮的設置並非是穩定的,四鎮經常因為戰爭的失敗而宣告撤銷。如650,唐高宗「罷四鎮」,安西都護府也遷回西州。657年,唐朝滅阿史那賀魯,安西四鎮又恢復。670,吐蕃攻陷龜茲,四鎮再罷。674年,四鎮復歸於唐朝。
  • 地球歷史上的十大超級帝國有哪些呢?帝國何止十個呢?
    作為中國第一個超級帝國,漢帝國給了中華民族永遠的符號,今天的漢族,我們的母語,都是以「漢」命名。2、唐帝國618年,李淵建立唐朝,隨後大舉消滅割據勢力統一中原。626年,李世民繼位,貞觀之治由此開始,唐朝的對外擴張也隨即拉開。
  • 大唐帝國最遺憾的一場戰役,決定了之後千年的亞洲版圖(上)
    西域完全納入唐朝版圖。   公元661年,龍朔元年,唐朝成立波斯都督府,封波斯王子卑路斯為「波斯王」,名義上,波斯納入大唐統治範圍。   此後,唐朝在西域和中亞與吐蕃、突厥等民族展開了長期的拉鋸戰,並且一度佔據上風,勢力範圍最遠擴張到了鹹海沿岸,直逼西亞。
  • 世界文明史:南詔與唐朝形成掎角之勢
    他發現儘管南詔已決心歸附唐朝,但異牟尋仍害怕得罪吐蕃,都城中還住有許多吐蕃使者。清平官鄭回秘密會見了崔佐時,把南詔內部的實際情況一一向他通報,並為他出謀劃策。異牟尋正式接見崔佐時,因擔心吐蕃使者知道,便把會面安排在夜間。崔佐時向異牟尋宣讀了德宗詔書,異牟尋俯伏受詔。崔佐時勸異牟尋悉斬吐蕃使者,去掉吐蕃所立之號,獻出吐蕃所賜金印,恢復南詔舊名,異牟尋答應一一照辦。
  • 為什麼有人說唐朝鼎盛時期領土看著比清朝大,實則比清朝小很多?
    導讀:關於題主這個提問小編不敢苟同:什麼叫唐朝鼎盛時期的領土實際比清朝小很多呀?請問有什麼根據嗎?唐朝鼎盛版圖出現在唐高宗李治龍朔年間,在徵服高句麗和百濟後版圖面積達到1237萬平方公裡。歷史上有多少王朝的能突破這個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