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元十年(794年)始,崔佐時順利到達南詔都城羊苴咩。他發現儘管南詔已決心歸附唐朝,但異牟尋仍害怕得罪吐蕃,都城中還住有許多吐蕃使者。清平官鄭回秘密會見了崔佐時,把南詔內部的實際情況一一向他通報,並為他出謀劃策。異牟尋正式接見崔佐時,因擔心吐蕃使者知道,便把會面安排在夜間。崔佐時向異牟尋宣讀了德宗詔書,異牟尋俯伏受詔。崔佐時勸異牟尋悉斬吐蕃使者,去掉吐蕃所立之號,獻出吐蕃所賜金印,恢復南詔舊名,異牟尋答應一一照辦。
正月初五,異牟尋率其子尋夢湊和高級官員與崔佐時率領的唐朝使團一起登上羊苴咩城附近的點蒼山神祠求天、地、水三大自然之神,五嶽四瀆之靈,來為雙方作證。異牟尋率文武大臣虔誠發誓:「請全部落歸附漢朝」,「誓為漢臣」,「永無離貳」。盟誓的文體製成四份,一份進呈唐朝天子,一份留存南詔的祖廟,一份珍藏於點蒼山神祠的祭壇石室,另一份沉入洱海之中。點蒼山會盟結束了天寶西洱河之戰以來南詔與唐朝對峙隔絕四十餘年的局面。南詔重新歸附唐朝,鞏固並擴大了唐在西南地區的統治。
唐朝實現了斷吐蕃右臂的戰略,南詔與唐朝形成掎角之勢,使吐蕃處於鉗形包圍之中,既不敢東犯河湟,又不能南侵雲南,從根本上改變了唐王朝在西南、西北邊疆的被動局面。吐蕃因奪取北庭(今新疆吉木薩爾)與回鶻大戰,死傷甚眾,便向南詔徵兵萬人。此時異牟尋已與唐使崔佐時在點蒼山結盟,公開棄蕃歸唐,而吐蕃尚一無所知。異牟尋計劃借徵兵之機襲擊吐蕃,因此佯示寡弱,僅答應發兵三千。吐蕃認為太少,南詔又答應增至五千。異牟尋命五千軍卒前行,自帥數萬大軍尾隨其後,晝夜兼行,乘其無備,突襲吐蕃於神川(今雲南中甸塔城),摧毀了金沙江上遊的鐵索橋,使吐蕃南下西洱河地區的通道被截斷,吐蕃兵馬溺死以萬計。
南詔收復了鐵橋以東城堡十六座,擒其王五人,降十餘萬人,並徵服施蠻、順蠻、麼些蠻等部。異牟尋派其弟湊羅棟、清平官尹仇寬等二十七人入唐朝獻地圖、貢方物。唐德宗賜齎有加,拜尹仇寬為左散騎常侍,封為高溪郡王。唐爭取南詔、環攻吐蕃的戰略取得了成效。六、雲南安撫司的設置貞元十年(794年)六月,應南詔的要求,唐廷派一個正式的高級官方使團出使雲南,]冊封南詔,用以確定南詔的名分,鞏固點蒼山之盟規定的雙方關係,工部員外郎袁滋主動承擔了這一重大使命。袁滋被擢拔為祠部郎中兼御史中丞,冊封為南詔使,持節前往雲南。
冊封南詔的使團以袁滋為正使,龐頎為副使,崔佐時為判官。同時組成雲南宣慰使團,以內給事具文珍為雲南宣慰使,成員還有判官劉幽巖、大使吐突承璀等。七月,賜南詔異牟尋金印銀窠,其文為:「貞元冊南詔印」。八月使團至成都,九月中,由韋皋派兵保護,從石門(今雲南大關縣豆沙關)入雲南。十月二十六日抵南詔都城羊苴咩,受到極為熱烈的歡迎,夾路馬步軍排隊二十餘裡,異牟尋出都城五裡迎候。二十七日,城內具儀禮設位,旌節當庭,東西持立,舉行莊嚴隆重的冊封儀式。南詔異牟尋及清平官以下,各具儀禮,面北序立。
宣慰南詔使東向立,冊立南詔使南向立。袁滋宣敕書,讀冊文。異牟尋表示:曾祖父開元中冊為雲南王,祖父天寶中又蒙襲雲南王。在相隔五十年後,「貞元皇帝洗痕錄功,復賜爵命,子子孫孫永為唐臣。」袁滋回朝,異牟尋遣清平官尹輔酋等七人入唐奉表謝天子,請頒正朔。貞元十一年(795年)三月,南詔使臣到達長安,受到盛情款待,並照例封官授爵。為加強對南詔的控制,鞏固點蒼山會盟的成果,唐設雲南安撫司,於九月加封韋皋為統押近界諸蠻及西山八國、雲南安撫使。
從此以後,凡任劍南西川節度使者,都兼任雲南安撫使,管轄雲南安撫司,成為一個制度,延至唐亡未廢。貞元十年(795年)後,雲南全部落歸唐朝。唐廷冊封異牟尋為「南詔」,即「雲南王」,並賜「南詔印」。「南詔」是其官爵官號。又以「南詔」統領疆域設置「雲南安撫司」,政區長官為「雲南安撫使」,由劍南西川節度使兼任,南詔由雲南安撫使節制。雲南安撫司是在南詔疆域內設置的一個羈縻府州,也就是臣屬於唐王朝,而享有充分自治權的行政區。
好了,本期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分享點讚,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鼓勵!如果想看更多就關注小編吧,每天都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