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在南詔國之前,有一個白子國。但記載這個國度的歷史文獻甚少,故鮮為人知。白子國的後裔為了紀念先祖,在大理建了個「張家花園」。相傳是防制白子國王宮所建,是典型的白族民居。
來到大門,可見漢白玉鋪砌的五級臺階,數字五象徵著九五之尊,漢白玉象徵著主人家清清白白做人。
走進大門,就是白族建築中最為經典的建築形式——三坊一照壁。白族民居與其他民居不同,最好的方位不是坐北朝南,而是坐西朝東。因為蒼山在西,洱海在東的緣故。西坊是園主本人起居的住所,北坊是晚輩的居室,南坊是客房或書房。
西坊作為正房,白族家庭的一切婚喪娶嫁、待客交友的隆重禮儀都以此為中心舉行。祖先的靈位一般也設在正房樓上。
坊間的照壁上會寫上代表主人姓氏的文字。比如「紫氣東來、青蓮遺風」,代表姓李;「清白傳家」,代表姓楊;而張家花園的主人姓張,故寫著「百忍家風」。
每個姓氏都有故事,比如「百忍家風」來自張公藝。張公藝是中國歷史上治家有方的典範,家族九代同居,合家九百餘人,團聚一起,和睦相處,倍受歷代人民敬仰,傳為美談。唐高宗泰山封禪時,詢問其治家之法,以書「百忍」回答。
走過三坊一照壁,就進入另一個院子——四合五天井。它是白族建築中高規格的布局,四合是給長輩居住的。正中央的天井中鋪砌了鵝卵石,老人家每天晨起,可以赤腳在這裡散步,按摩足部,有延年益壽的功效。樓上的「美人靠椅」,寓意「越靠越年輕」。坐在椅子上,可觀院中四時之景。
屋頂上雕刻著各路神仙,代表著「人在做,天在看」,時刻提醒晚輩要孝敬老人。
雖是白族民居,卻吸取了各地精華。蘇州園林的亭臺樓閣,也可在此尋得。更令人意外的是園中的「西洋紅院」,吸納大理周邊13國的建築元素,羅馬柱、麻花柱、義大利地磚、波斯噴泉……異域風情撲面而來。
登上園中最高處,覽遍大理美景。雲霧繚繞的蒼山,波光粼粼的洱海,就在俯仰之間。
張家花園還可品白族三道茶,一苦一甜一回味,生活種種,都裝進茶裡。如果喜歡看白族舞蹈的人,也可到古戲臺觀賞演出。白族姑娘優雅的舞姿,令人想起蝴蝶泉畔的愛情故事。
張家花園,一個充滿白族風情的園子,如果想更了解白族文化,不妨到張家花園走一遭。
路線推薦:
自駕:從大理泊心雲舍·MCA出發,全程15分鐘。
公交:搭4路公車,玉局路上車,觀音塘下車,全程30分鐘。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攝圖網,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