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南的某個角落裡,坐落著很多美麗、神秘又古老的建築,歷經數百年的風雨飄搖,仍然矗立不倒,它們是歷史的見證者,它們也是歷史本身。
金殿
又名銅瓦寺,位於昆明市區東北7公裡處鳴鳳山上的太和宮道觀內。因用黃銅鑄成,在陽光照耀下,光芒四射,映照得翠谷幽林金光燦爛,故名金殿,是我國現存最大的純銅鑄殿。
圖源/昆明市金殿名勝區
金殿初建於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由雲南巡撫陳用賓仿照湖北武當山天柱峰的太和宮及金殿樣式建造,供奉北極真武大帝,周圍建磚牆保護,有城樓、宮門等建築,稱太和宮。
崇禎十年(1637年),由巡撫張鳳山將銅殿拆運至賓川雞足山,現存金殿為清康熙十年(1671年)平西王吳三桂重建。
金殿的鬥拱、梁架、藻井以及外簷裝修等均仿木建形式;門窗、格扇用鏤空及浮雕方法刻鑄出龍鳳花草及錦繡圖案,十分精美。
圖源/昆明市金殿名勝區
深深的庭院內還有明代所植的一株山茶、兩株紫薇,每年春、夏開放,花紅似火。相傳,當年吳三桂、陳圓圓常在夏日三伏天,坐在紫薇樹下談笑風生。
地址:昆明市盤龍區金渾公路
圓通寺
圓通寺位於昆明市區內的圓通街,它始建於唐朝南詔時代,初名補陀羅寺。它是昆明市內最大、最古老的寺院,已有1200多年的建寺歷史。
補陀羅寺存在了400多年,毀於元初的戰火,寺宇成為廢墟。元大德五年(1301年)至延佑六年(1319年),元人用了18年的時間,在補陀羅寺廢墟上重建規模較大的寺院,並更名為圓通寺。明朝時,圓通寺得到擴建,山頂又新建接引殿。
千年來,圓通寺樓閣獨特,山石嶙峋,削壁千仞,林木蒼翠,吸引歷代詩人墨客留下了許許多多讚美的詩句,並被譽為「螺峰擁翠」、「螺峰疊翠」,一直是昆明的八景之一,如同一座漂亮的江南水鄉園林。
地址:昆明市五華區圓通街
真慶觀
昆明真慶觀古建築群,由紫微殿、老君殿、都雷府、火神廟、鹽隆祠等殿宇組成,是昆明市區現存佔地面積最大(佔地32畝)、保存元明清三代建築風格最完整的道教古建築群。
真慶觀始建於元代,最初稱真武祠,內供真武大帝及龜蛇二將。明代著名道士劉淵然(號長春真人),因秉性剛直,忤逆權貴,被貶謫雲南時即在觀內居住。明洪熙初年(約公元1425年),劉淵然奉明仁宗詔徵回京,受封"兼領天下道教",遂將真武祠改為真慶觀。
劉淵然的弟子蔣日和也被加封為"明顯道弘教法師",做了真慶觀的住持。明正統年間,蔣日和"募材鳩工",主持了真慶觀的重建和擴建工程,使其規模遠遠超過了元代的真武祠,成為接受詔命使節往來昆明時的休憩之所。
真慶觀主體建築,由前殿、紫微殿、老君殿等建築物構成。三殿坐北朝南,建在同一軸線上。推開兩扇朱漆金釘大門,步入前殿天井,花木扶疏,東西兩側的迴廊,把前殿與紫微殿連接起來。
地址:昆明市盤龍區拓東路82號
大觀樓
大觀樓公園,古稱近華浦,在昆明城西南,明初沐英在此建"西園",瀕臨滇池草海北濱。清同治五年(1866年)馬如龍《重建大觀樓記》記載:"昆垣多山而少水,故滇池稱巨浸焉,池之湄有浦,曰近華,因其近太華而名。"
而大觀樓始建於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因其面臨滇池,遠望西山,盡攬湖光山色而得名。
乾隆年間,孫髯翁為其撰寫一百八十字長聯,被譽為"天下第一長聯",由名士陸樹堂書寫刊刻,毛澤東評價其"從古未有,別創一格",大觀樓因長聯而成為與黃鶴樓、嶽陽樓、鸛雀樓齊名的中國四大名樓。
地址:昆明市西山區大觀路72號
陸良大覺寺
陸良大覺寺全稱"大覺禪寺",位於陸良縣城的老四方街,因其地處古魯昌城之北,古名亦稱"北禪寺"。
大覺寺建於元朝,是陸良最早的佛家禪院。明清鼎盛時期,大覺寺系滇東第一流大剎,其名望可與西山華亭寺、太華寺相併列。明清時期流傳於雲南的古典小說《紫溪傳》和金庸先生的《天龍八部》中均描述過大覺寺。
地址:曲靖市陸良縣真理街137號
建水文廟
建水文廟始建於元朝至元二十二年,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經歷代50多次擴建增修,現存規模、建築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都僅次於山東曲阜孔廟和北京孔廟。
圖源/建水文廟
正面22扇格子門所雕飛禽走獸,形態各異;玻璃瓦的屋頂,光彩奪目。廟宇周圍古柏森森,顯得莊嚴肅穆,雄偉壯觀。
庭西有兩株共生樹,一為柏樹,一為榕樹,歷經數百年的風風雨雨,它們已經緊緊纏在一起。
地址:建水縣臨安路中段孔子聖像附近
大姚白塔
大姚白塔位於雲南省大姚縣西城門外的寶頂山頂,始建於746年(唐代天寶年間),是雲南早期舍利塔的實物例證,是雲南絕無僅有的一座藏式喇嘛塔。
大姚白塔比人們熟悉的北京妙雲寺白塔、西藏的喇嘛白塔、五臺山白塔這三座元代所建的白塔約早五百年。
大姚白塔由須彌座塔基、八角形塔身和紡錘體塔頂三部分組成,塔高18.4米,整座塔用梵文印模青磚和漢字印模磚砌成的,梵文磚上印有佛經。
地址: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縣西苑路
墨江文廟
墨江文廟位於墨江縣城東北角,始建於清道光元年(1821年),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佔地7600平方米,整個建築共分六層,有198級石階直通其上。
墨江文廟位於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城東北九疊聯珠"第六峰上,為墨江最大的古建築群,又是迤南道上除建水文廟之外的較大文廟。
墨江文廟的修建還一段傳奇的故事,清代舉人金堂借上京趕考之便,繞道山東曲阜,僱請匠人用高梁杆按孔子廟原型穿鬥而成模型,帶回墨江(原名他郎)按比例仿建而成。
地址: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縣聯珠鎮東正街37號
崇聖寺三塔
崇聖寺是南詔國和大理國時期建築的一組頗具規模的佛教寺廟,南詔豐佑年間曾有殿宇千間,大理國時期是皇家的寺院。
崇聖寺三塔位於原崇聖寺正前方,呈三足鼎立之勢,西對蒼山應樂峰,東對洱海,是大理歷史上規模最為宏大的古剎。
只是壯觀廟宇在鹹同年間已毀,只有三塔完好地保留下來,如今「勝地標三塔,浮圖秘鬼工」,崇聖寺三塔是大理「文獻名邦」的象徵,是最古老最宏偉的建築之一。
崇聖寺三塔由一大二小三閣組成。南北小塔均為十級,高42.17米。大塔又名千尋塔,有十六級,高69.13米,當地稱它為"文筆塔"。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尋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衛,雄偉壯觀。
地址: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大理鎮人民北路
拖姑清真寺
拖姑清真寺總佔地面積4000平方米,位於魯甸縣城東部約10公裡的桃源回族鄉拖姑村,始建於雍正八年(1730年),是雲南省五大古寺之一,在昭通地區一百多座清真寺中首屈一指,在雲南省有"祖寺"之稱,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拍攝\後期 李銳
全寺由正殿、喚醒樓、無倦堂、後亭、廂房、水房、照壁等構成四合院,共有殿閣樓亭30餘間。2014年,經過魯甸6.5級強震後,它依然完好無損。
地址:昭通市魯甸縣拖姑小學附近
來源:微遊雲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