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為中國封建社會輝煌時期,具備雄厚的經濟及政治基礎,加之文化與藝術的繁榮,對當時的服飾產生一 定影響。唐朝的服飾除雍容華美外,所產生的進步服飾文化更是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因此,文章針對唐朝服飾特點及南 北方差異展開討論,對唐朝服飾所具備的開放性、包容性、功能性及個性等特點予以分析。同時從服制形式、足衣、佩飾 等方面對南北方所存在的差異予以探討。
唐朝為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為亞洲政治、 經濟的中心,社會風氣也因政治經濟的繁榮、文化的昌盛 而變得開明、自由。在此社會環境下,唐朝服飾風格產生 一定變化。唐朝服飾同其他朝代相比,服飾形式方面或 更深層次的服飾內涵方面均較為開放、輕鬆,更具有進 步性。基於此,文章對唐朝服飾特點及南北方差異予以研 究,望藉此對推動中國文化繁榮發展起一定積極意義。
唐朝服飾特點
唐代服飾向人們呈現的狀態多為開放的,為一種自 內向外的張力,並未有內向的自省性。此種張力的外在體 現手段即為服飾的外在形式。服飾的圖案飾物、色彩、外 形為構成服飾外在形式的三要素。①寬大的外形、裸露的 局部。從敦煌壁畫可知,唐朝服飾多以寬鬆為主。服飾藉助高系腰帶突顯身材修長,以輕薄面料營造飄柔的感覺。 尤其唐朝中後期服飾,更為寬大,一件衣物需六幅布帛制 成。寬博為唐朝服飾所追求的特點之一,除可體現唐朝的 繁榮外,寬大的衣物也可提高穿著者舒適度,在一定程度 上表明,將人體於束縛中解放。唐朝時期僅有身份者方可 著開胸衫,如永泰公主可半裸胸,歌女也可半裸胸取悅統 治階級,而百姓家女子則不可半裸胸。雖然半裸胸裙裝僅 局限於少數貴族女性間,但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思 想開放程度。②豔麗的色彩。唐朝服飾中,女性服飾以黃 色、紫色及紅色等暖色調為主要顏色。除女性服飾色彩豔 麗外,男性官服色彩也尤為豐富。自唐高祖後,將三品官 服顏色設定為紫色,將五品官服顏色設定為淺咖啡色,將 六品官服顏色設定為深綠色,將七品官服顏色設定為淺綠色,將八品官服顏色設定為深青色,將九品官服顏色設定 為淺青色,而庶民、宮外之人服飾顏色則為白色或黃色。 由此可見,唐朝服飾顏色尤為豐富。③服飾圖案豐富性。 唐朝工藝裝飾多選用花卉圖案,構圖豐滿、圓潤且自由活 潑,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唐朝的開放與繁榮。
因唐朝同周邊民族政治及經濟等交流頻繁,為外來 文化進入中原創造良好條件。加之中原經濟基礎雄厚,促使中原有廣闊胸襟接受並包容異族文化。在此背景下,當 時的中原服飾融合異族服飾元素。其中較為突出的現象為 胡服在中原的盛行。胡人為漢族人對北方民族的稱呼。初 唐至盛唐期間,契丹及匈奴等北方遊牧民族同中原交往 頻繁,受絲綢之路影響,北方服飾元素對中原服飾影響較 大。伴隨胡人而來的典型代表是胡服,並在中原諸城盛 行。胡服為唐朝文化交流空前繁榮的主要象徵。唐朝服飾 於少數民族服飾、外族服飾中吸取特色,服飾構成元素更 加豐富,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唐朝服飾的發展,為中華服飾 發展注入新的審美。此外,胡服同寬鬆的唐代漢服形成對 比,使得中華服飾向多元化發展,對後世服飾發展、審美 產生深遠影響。
唐朝時期存在一個有趣現象,即唐朝女性喜愛衣著男 性服飾,可能同唐朝統治者出身於胡族、社會崇尚武力相 關。唐朝社會女性所參與的社會活動較多,著男裝較為方 便;唐朝社會的開放、尚武為女性著男裝提供社會背景。 在當時社會背景下,女性在日常活動中穿著男性服飾所具 備的功能性更為理想。由此表明,唐朝服飾已萌發服飾的 功能化意識。唐朝前期,女性多追求個性美,服飾顏色方 面並未對官方的服飾顏色限制予以重視,戴胡帽、著胡服極為盛行;在女性妝面方面,多以濃妝豔抹為主。這一定 程度上表明,現代社會中所追求的個性在唐朝時期便已初 見端倪。
唐朝服飾的南北方差異
履為當時社會較為正規的鞋子,式樣及名目眾多。不 僅有男性所穿著的履,也有專門向女性供應的履。履的制 式通常為高頭大履,雖可向人呈現出逍遙之態,但在日常 生活中行動不便。北人多著靴,南人多著屐。北方為靴。 靴是胡服之一,且在匈奴等北方遊牧民族中尤為盛行。據 《北堂書鈔》記載:「石虎皇后出,女騎千人,腳皆五色 靴。」靴所具備的保暖性能,可適應北方寒冷的天氣。除 官員武士著靴外,平常百姓也著靴。靴在北方尤為普遍。 南方為屐。北方人著的靴也傳入南方,但傳播範圍較小, 可能同北方氣候寒冷而南方氣候溫和相關。氣候條件差異 是產生南屐北靴格局的一項重要因素,且穿著寬鬆的屐也 同南方士人悠縱輕慢、空疏狂放的風度相適應。
配飾方面,南方人士、北方人士二者間的最大差別在:北方人士尤為注重革帶,多佩戴革帶等飾品。如胡人 所製作的碟蹼帶實用性較強。此革帶由帶鉤、帶身及碟蹼 三部分構成,革帶上可掛日常物品。此種既可束腰又可佩 戴眾多飾物的碟蹼帶對遷徙不定的遊牧民族而言尤為實 用,因此受北人喜愛。 唐朝男子佩飾的一項顯著特點是男子腰間的環帶與 七事。其中環帶即為有環的革帶,此種帶是胡服的一項遺 制。隋唐時期無論文武百官、帝王貴臣或庶民百姓,均可 用於腰間。而七事,指掛於環帶上的多種飾物。 唐朝女子的佩飾從考古資料和文獻上看,南北方差 異不大。項飾分為項鍊、瓔珞及項圈等;臂飾分為手鐲及 臂釧等;腰飾分為香囊及玉佩等。以瓔珞為例,瓔珞原裝 飾於佛像頸間,隨佛教傳播至中國,其由上、下兩部分組 成。瓔珞上半部為半邊圓形金屬圈,下半部為由珠玉寶石 所構成的項鍊。臂釧也被稱作跳脫,為金屬絲經盤繞多匝 後形成,形狀類似於彈簧,也有以多個手鐲合併而形成的 飾物,套於手臂,盛行於宮女和仕女群體中。香囊製作材 料多為金、銀,鏤空,上下兩半球扣合方式為子母口,內 裝有兩個同心圓環,環內又放置一小香盂,同心圓環間、 小金盂間均以對稱活軸連接,無論如何轉動,香盂裡的香 灰都不會產生倒置、灑落現象。
盛唐時期形成開放的服飾文化、服飾面貌,對中國封 建社會有重要意義。唐朝服飾的進步,為中國服飾融合優 秀元素產生啟迪,並對後世的服飾審美意識、服飾態度產 生深遠影響。且因中國地域遼闊,各地區氣候條件、地理 條件等均存在較大不同,南北方風俗習慣存在一定差異, 使得中國服飾文化具備多元化等特點,一定程度上豐富中國服飾文化,並為中國服飾文化繁榮發展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