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了解唐朝服飾特點及南北方差異

2021-01-07 南觀井

唐朝為中國封建社會輝煌時期,具備雄厚的經濟及政治基礎,加之文化與藝術的繁榮,對當時的服飾產生一 定影響。唐朝的服飾除雍容華美外,所產生的進步服飾文化更是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因此,文章針對唐朝服飾特點及南 北方差異展開討論,對唐朝服飾所具備的開放性、包容性、功能性及個性等特點予以分析。同時從服制形式、足衣、佩飾 等方面對南北方所存在的差異予以探討。

唐朝為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為亞洲政治、 經濟的中心,社會風氣也因政治經濟的繁榮、文化的昌盛 而變得開明、自由。在此社會環境下,唐朝服飾風格產生 一定變化。唐朝服飾同其他朝代相比,服飾形式方面或 更深層次的服飾內涵方面均較為開放、輕鬆,更具有進 步性。基於此,文章對唐朝服飾特點及南北方差異予以研 究,望藉此對推動中國文化繁榮發展起一定積極意義。

唐朝服飾特點

唐代服飾向人們呈現的狀態多為開放的,為一種自 內向外的張力,並未有內向的自省性。此種張力的外在體 現手段即為服飾的外在形式。服飾的圖案飾物、色彩、外 形為構成服飾外在形式的三要素。①寬大的外形、裸露的 局部。從敦煌壁畫可知,唐朝服飾多以寬鬆為主。服飾藉助高系腰帶突顯身材修長,以輕薄面料營造飄柔的感覺。 尤其唐朝中後期服飾,更為寬大,一件衣物需六幅布帛制 成。寬博為唐朝服飾所追求的特點之一,除可體現唐朝的 繁榮外,寬大的衣物也可提高穿著者舒適度,在一定程度 上表明,將人體於束縛中解放。唐朝時期僅有身份者方可 著開胸衫,如永泰公主可半裸胸,歌女也可半裸胸取悅統 治階級,而百姓家女子則不可半裸胸。雖然半裸胸裙裝僅 局限於少數貴族女性間,但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思 想開放程度。②豔麗的色彩。唐朝服飾中,女性服飾以黃 色、紫色及紅色等暖色調為主要顏色。除女性服飾色彩豔 麗外,男性官服色彩也尤為豐富。自唐高祖後,將三品官 服顏色設定為紫色,將五品官服顏色設定為淺咖啡色,將 六品官服顏色設定為深綠色,將七品官服顏色設定為淺綠色,將八品官服顏色設定為深青色,將九品官服顏色設定 為淺青色,而庶民、宮外之人服飾顏色則為白色或黃色。 由此可見,唐朝服飾顏色尤為豐富。③服飾圖案豐富性。 唐朝工藝裝飾多選用花卉圖案,構圖豐滿、圓潤且自由活 潑,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唐朝的開放與繁榮。

因唐朝同周邊民族政治及經濟等交流頻繁,為外來 文化進入中原創造良好條件。加之中原經濟基礎雄厚,促使中原有廣闊胸襟接受並包容異族文化。在此背景下,當 時的中原服飾融合異族服飾元素。其中較為突出的現象為 胡服在中原的盛行。胡人為漢族人對北方民族的稱呼。初 唐至盛唐期間,契丹及匈奴等北方遊牧民族同中原交往 頻繁,受絲綢之路影響,北方服飾元素對中原服飾影響較 大。伴隨胡人而來的典型代表是胡服,並在中原諸城盛 行。胡服為唐朝文化交流空前繁榮的主要象徵。唐朝服飾 於少數民族服飾、外族服飾中吸取特色,服飾構成元素更 加豐富,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唐朝服飾的發展,為中華服飾 發展注入新的審美。此外,胡服同寬鬆的唐代漢服形成對 比,使得中華服飾向多元化發展,對後世服飾發展、審美 產生深遠影響。

唐朝時期存在一個有趣現象,即唐朝女性喜愛衣著男 性服飾,可能同唐朝統治者出身於胡族、社會崇尚武力相 關。唐朝社會女性所參與的社會活動較多,著男裝較為方 便;唐朝社會的開放、尚武為女性著男裝提供社會背景。 在當時社會背景下,女性在日常活動中穿著男性服飾所具 備的功能性更為理想。由此表明,唐朝服飾已萌發服飾的 功能化意識。唐朝前期,女性多追求個性美,服飾顏色方 面並未對官方的服飾顏色限制予以重視,戴胡帽、著胡服極為盛行;在女性妝面方面,多以濃妝豔抹為主。這一定 程度上表明,現代社會中所追求的個性在唐朝時期便已初 見端倪。

唐朝服飾的南北方差異

履為當時社會較為正規的鞋子,式樣及名目眾多。不 僅有男性所穿著的履,也有專門向女性供應的履。履的制 式通常為高頭大履,雖可向人呈現出逍遙之態,但在日常 生活中行動不便。北人多著靴,南人多著屐。北方為靴。 靴是胡服之一,且在匈奴等北方遊牧民族中尤為盛行。據 《北堂書鈔》記載:「石虎皇后出,女騎千人,腳皆五色 靴。」靴所具備的保暖性能,可適應北方寒冷的天氣。除 官員武士著靴外,平常百姓也著靴。靴在北方尤為普遍。 南方為屐。北方人著的靴也傳入南方,但傳播範圍較小, 可能同北方氣候寒冷而南方氣候溫和相關。氣候條件差異 是產生南屐北靴格局的一項重要因素,且穿著寬鬆的屐也 同南方士人悠縱輕慢、空疏狂放的風度相適應。

配飾方面,南方人士、北方人士二者間的最大差別在:北方人士尤為注重革帶,多佩戴革帶等飾品。如胡人 所製作的碟蹼帶實用性較強。此革帶由帶鉤、帶身及碟蹼 三部分構成,革帶上可掛日常物品。此種既可束腰又可佩 戴眾多飾物的碟蹼帶對遷徙不定的遊牧民族而言尤為實 用,因此受北人喜愛。 唐朝男子佩飾的一項顯著特點是男子腰間的環帶與 七事。其中環帶即為有環的革帶,此種帶是胡服的一項遺 制。隋唐時期無論文武百官、帝王貴臣或庶民百姓,均可 用於腰間。而七事,指掛於環帶上的多種飾物。 唐朝女子的佩飾從考古資料和文獻上看,南北方差 異不大。項飾分為項鍊、瓔珞及項圈等;臂飾分為手鐲及 臂釧等;腰飾分為香囊及玉佩等。以瓔珞為例,瓔珞原裝 飾於佛像頸間,隨佛教傳播至中國,其由上、下兩部分組 成。瓔珞上半部為半邊圓形金屬圈,下半部為由珠玉寶石 所構成的項鍊。臂釧也被稱作跳脫,為金屬絲經盤繞多匝 後形成,形狀類似於彈簧,也有以多個手鐲合併而形成的 飾物,套於手臂,盛行於宮女和仕女群體中。香囊製作材 料多為金、銀,鏤空,上下兩半球扣合方式為子母口,內 裝有兩個同心圓環,環內又放置一小香盂,同心圓環間、 小金盂間均以對稱活軸連接,無論如何轉動,香盂裡的香 灰都不會產生倒置、灑落現象。

盛唐時期形成開放的服飾文化、服飾面貌,對中國封 建社會有重要意義。唐朝服飾的進步,為中國服飾融合優 秀元素產生啟迪,並對後世的服飾審美意識、服飾態度產 生深遠影響。且因中國地域遼闊,各地區氣候條件、地理 條件等均存在較大不同,南北方風俗習慣存在一定差異, 使得中國服飾文化具備多元化等特點,一定程度上豐富中國服飾文化,並為中國服飾文化繁榮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相關焦點

  • 看長安十二時辰,了解唐朝女子服飾和妝容,為什麼以袒露為美
    導語:看長安十二時辰,了解唐朝女子服飾和妝容,為什麼這麼潮,以袒露為美。唐代婦女服飾:唐代是一個開放的年代,受到胡服等影響,婦女服飾款式繁多,其中最主要發服飾有襦裙服,上身穿襦,下身穿裙,所謂的襦相當於現在一種短袖上衣(衫);下身的裙,通常為百褶裙,上身襦一般領口很大,袒露出雪白肌膚,而裙子很長,裙腰很高,一般都束至胸部,有一種線條美。
  • 服飾特點是什麼
    胡服指當時「胡人」的服飾,與中原地區寬衣博帶的服裝有較大差異,特徵是衣長齊膝,腰束郭洛帶,用帶鉤,穿靴,便於騎射活動。秦漢時期的衣料較春秋戰國時期豐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發展。西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張騫奉命兩次出使西域,開闢了中國與西方各國的陸路通道,成千上萬匹絲綢源源外運,歷魏晉隋唐,迄未中斷,史稱「絲綢之路」。於是,中華服飾文化傳往世界。
  • 飛鳥奈良時代:日本服飾走「唐風化」路線,服飾與等級制度並駕齊驅
    唐朝時代除了開放包容對待各種外來文明,兼收並蓄,也向四方廣泛傳播唐文化。而且這個時期無論是經濟、政治制度還是文化,唐朝都對世界產生無比深遠的影響。 該時代的服飾,就很好的融合了北方遊牧民族、西域服裝、以及亞洲其他地區的服飾特點,大膽開放且豔麗多姿,而且這種服飾文化也被不斷傳播出去。
  • 非洲的降水特點及其對植被的影響,小編帶你來了解
    我們都知道非洲被赤道穿過,它的降水也受赤道移動的影響,那麼今天我們就介紹一下非洲的降水特點及其對植被的影響,大家一起來看看吧下圖中標出的降雨帶在南北方向上的擺動,與這種熱量帶的擺動存在著某種聯繫。潮溼和乾燥地帶會在南北兩個方向上發生移動,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由此在非洲大陸的西部產生了七個氣候帶。在赤道以北,最北邊是地中海沿岸的狹長地帶,降雨集中在冬季。向南是遼闊的撒哈拉沙漠地帶,以北回歸線為軸從東到西橫跨了整個大陸,雨量稀少。再向南是略窄一些的蘇丹地帶,夏季多雨,冬季乾燥。然後便是赤道地區,終年降雨不斷,在正午太陽直射時雨量最大。
  • 看《長安十二時辰》,了解唐朝觀賞植物,崇尚牡丹、柳枝審美文化
    導語:看《長安十二時辰》,了解唐朝觀賞植物,唐人為何崇尚牡丹花、柳枝和蓮花等植物審美文化!《長安十二時辰》真實再現了唐朝人生活場景,無論是建築造型,室內裝飾,還是女子服飾、妝飾甚至插花藝術都是原型再現,將民間生活展示的身臨其境的感覺,人物身上的配飾,棺材店鋪裡的唐三彩,工匠刀具,倒出來的紅酒無不彰顯著盛世繁榮,風土人情,萬國來朝之瑰麗美。
  • 橫斷山脈:這裡曾決定唐朝的命運
    琿瑊將大軍留在身後,只帶六十人的衛隊到達結盟地點。吐蕃突然發動襲擊,將衛隊砍殺殆盡。荒亂中琿鹹逃到帳篷背後,找到一匹馬,爬上奔馳十餘裡,躲入唐軍大營中,才逃過一劫。 短短一段時間,吐蕃和唐朝都把對手耍了一遍。開始是唐朝違反承諾,後來是吐蕃背棄盟約。至此,彼此之間再無信任可言。雙方重回戰爭狀態,一切都訴諸於武力行為。
  • 不同朝代的漢服,版型和形制都不同,你更喜歡哪些?
    作為漢民族傳統服飾的漢服,從黃帝即位到明末清初時,漢服都是人們的日常衣著服飾。同中國其他傳統文化一樣,漢服文化也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在不同的時期都有相應的改變。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下。秦漢時期,由於國家統一,服裝風格也趨於一致。
  • 南北方人的生活差異到底有多大,6張圖片告訴你一切
    南北方人的生活差異到底有多大,7張圖片告訴你一切文/小代歷史說集一直以來我國就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各個地方的風景名勝數不勝數,而且風景也是各具特色的,有人曾經說過世界上不會有兩片一樣的葉子,當然人也是這樣
  • 與唐朝同生同死的吐蕃帝國
    在唐朝崛起的時候,吐蕃也在崛起,在唐朝衰落的時候,吐蕃也在衰落,在唐朝四分五裂名存實亡的時候,吐蕃也一樣地方割據走向末路。在中國的歷史上總會出現一個強敵來與王朝抗衡,其他王朝外敵均在北方,唯獨唐朝徵服北方後,卻被西方的吐蕃擋住。
  • 韓國人稱中國人偷走韓服飾文化,網友:我笑了
    看到這可可心裡不禁想到,這韓國人又搞出了什麼么蛾子,那麼事情經過是怎樣的呢,接下來就讓可可帶大家了解一下吧。,old先也不甘示弱,拿出了證據回擊說這是我們中國明代的服飾。經過查閱資料,可可了解到這頂帽子很早就出現在中國,畫手old先也在推特下方列出了證據,說明帽子的出處分別來自於2020「華裳九州「中國華服文化的活動。
  • 為什麼北方供暖而南方不供暖?科學告訴你-導熱 北方人 熱傳導 暖氣...
    當你的雙手浸泡過冷水以後,立即摸高於水溫的物體,會有一種溫暖的感覺,哪怕那個物體的溫度遠遠低於你的體溫。想必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也就是說,你的感覺並非那麼「忠誠」地反應外界的環境,偶爾也會「欺騙」你一下。冷熱反應的是熱量的流向問題,而不是絕對溫度。你的溫暖錯覺實際上來源於你的局部溫度(雙手)與物體的溫度差異,而不是你的體溫與氣溫的溫差。
  • 北方養蜂,可不可以南花北移,提前定地繁殖,有什麼注意事項?
    廣東梅州梅縣石扇鎮中蜂養殖戶和金柚種植戶為您解答:北方養蜂,可不可以南花北移,提前定地繁殖,有什麼注意事項?我國地域遼闊,氣候不一,形成南北地區養蜂的巨大差異。因而,以前追花逐蜜的蜂農(現在也還有少部分)基本上都會利用這種由於地區差異出現的繁殖情緒,長距離南運繁殖,然後再回到北方採集夏季大蜜源。這種辦法是可取的,但是會增加養蜂的生產成本,經濟效益不穩定以及養蜂人員勞動強度太大等諸多問題,頻繁轉運對蜂群也有一定的影響。
  • 男女情感究竟有什麼差異?這些特點你都知道嗎
    男女情感究竟有什麼差異?這些特點你都知道嗎男性和女性完成了人類的物種,從表面上看,他們之間存在著可以從遠處看到的差異。正是這些身體上的差異,比如女性的乳房,男性的面部和身體上的頭髮,起到了它們之間的磁性吸引作用。
  • 魏晉南北朝以後,小麥為何逐漸取代小米,成為北方最重要的主食?
    其實就古時候而言,小麥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得到古代農戶們的重視,相反同為北方農作物的小米卻一直佔據著五穀中的重要地位,甚至還有著「南稻北粟」的說法,那麼小麥又是怎樣一步步完成逆襲,成為北方最重要的主食的呢?
  • 《潮起海之南》取景檳榔谷 深度挖掘非遺文化
    海南衛視《潮起海之南》取景檳榔谷 「海南人」伊恩帶你玩轉趣味非遺 「波隆,你好,黎家歡迎你!」英國旅遊達人伊恩穿著黎族傳統服飾,在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用剛剛學會的黎語向遊客朋友問好,金髮碧眼的「海南人」吸引眾多遊客的圍觀。5月9日至11日,海南衛視《潮起海之南》欄目攝製組在檳榔谷取景拍攝,深度挖掘海南民族文化新體驗,介紹黎族傳統非遺、趣味民俗、特色美食的獨特魅力。
  • 為什麼北方供暖而南方不供暖?科學告訴你
    當你的雙手浸泡過冷水以後,立即摸高於水溫的物體,會有一種溫暖的感覺,哪怕那個物體的溫度遠遠低於你的體溫。想必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也就是說,你的感覺並非那麼「忠誠」地反應外界的環境,偶爾也會「欺騙」你一下。冷熱反應的是熱量的流向問題,而不是絕對溫度。你的溫暖錯覺實際上來源於你的局部溫度(雙手)與物體的溫度差異,而不是你的體溫與氣溫的溫差。
  • 通過地圖看唐朝版圖變遷:一個龐大帝國,最後走向瓦解!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二個繁榮強盛的大一統王朝,巔峰時期面積達1237萬平方公裡,而到了唐朝末期卻僅剩下300多萬平方公裡。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本人今天將通過地圖的形式讓你感受大唐從建國到巔峰再到滅亡的289年曆程。 在講唐朝之前,還是要先提一下隋朝。
  • 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走紅 穿越唐朝 你的一天怎麼過
    三秦都市報記者帶你將時針撥轉到公元8世紀的唐玄宗時期,以時間為坐標軸,揭秘一個普通唐朝人的日常。凌晨3點:鼓聲中 108坊的門漸次打開唐代的長安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國際大都市,是世人都嚮往的天朝上國。不少來自高麗、百濟、新羅、日本等國的商人、使節與朝貢者慕名前來長安城。
  • 你還在用地域來區分南北方人?今天22:30檔付巧妹開講,帶您探尋古人類基因裡的奧秘
    01 「甜鹹之爭」熱火朝天南北方人究竟有什麼本質差別?豆腐腦到底是鹹的好吃還是甜的好吃?吃粽子你是「甜黨」還是「鹹黨」?網絡上熱火朝天的「甜鹹之爭」中南北方人分立兩派在為「口味信仰」辯論得熱火朝天之餘大家是否思考過用地理區域來劃分南北方人真的無懈可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