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時代
日本的飛鳥奈良平安時代,在中國恰好是最為鼎盛的、擁有強盛的國力和高度文明的唐朝時期。唐朝時代除了開放包容對待各種外來文明,兼收並蓄,也向四方廣泛傳播唐文化。而且這個時期無論是經濟、政治制度還是文化,唐朝都對世界產生無比深遠的影響。
該時代的服飾,就很好的融合了北方遊牧民族、西域服裝、以及亞洲其他地區的服飾特點,大膽開放且豔麗多姿,而且這種服飾文化也被不斷傳播出去。這個時期中日有了又一次友好的服裝交流,唐服漂至日本並最終演變為日本的民族服飾:和服。
日本服飾唐風化的外層表現
中國的專業縫紉人才帶動發展日本手工業技術
早在秦漢時代的大陸移民來到日本,就帶去了先進的手工業技術,這其中就包括紡織縫紉技術。魏晉時期,日本國聘請過中國專業的縫紉人才,例如雄略天皇時期中國南朝就派出過縫衣技工,日本還組織有關人士到中國觀摩學習,日本派出遣唐使多達20多次,這些交流人士在對日本古代製造技術的發展中產生了很重要的作用。
關於這一點還有記載《正倉院刊》"唐代運來的各種高貴織物對日本的技術有啟發。"而這些珍貴絲織物也保存在日本的很多寺院裡。
魏晉時期
印染和絲織品的傳入使服飾多樣化
麻織品和絲織品是唐朝的主要紡織物。這個時候像班布、胡女布、綾羅等都已經存在。而日本早期使用類似於麻布、棉粗布、科布等的植物纖維作為服飾材料,而唐代的紡織和印染技術的傳入是的面料發生很大變化。唐朝的服飾也是經過融合的文化,它具有胡地和魏晉時期的風格,花樣種類多紋路也複雜,在服裝史上來看也是創作的高峰代表時期。日本受中國文化崇尚自然的影響,也添加很多自然事物表達對自然的敬畏和熱愛。
唐朝服飾絢麗多彩 這也歸因於印染技術的成熟,而當這一技術傳入日本之後,女子對和服的顏色也有了很多的要求。款式:唐朝的女裝有一種叫做襦裙服,是一種十分基礎的常服。日本的和服就是在這個基礎上演變來的,當然由於是從吳地傳入日本所以又被稱為和服。
日常服飾與妝容的學習改變
作為服裝的點綴,髮飾妝容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為唐朝女子追求美與時尚,所以妝容配飾也十分豐富多彩,她們會梳很高的髮髻,戴簪釵,畫黛眉塗唇脂,配玉佩香囊手鐲等,日本女子就會梳類似的髮髻。
唐代女子
唐代男子的常服,因為穿著便利,所以在日本的飛鳥奈良時期變得普遍。聖德太子的一幅畫像就是描述穿唐服的打扮,也從中看出他對唐文化的喜愛還有極力模仿中國的決心和力度,而唐代的常服也是日本文官的朝服。奈良時期的女子著裝也與唐朝女子十分相近。至於服飾的圖案花紋設計,就更是受到漢文化的影響了。因為日本早期的服裝以素色為主,幾乎不會施花紋裝飾。而之後唐文化的輸入就開始改變:比如出現各種中國古代的圖騰性的動物和植物。
等級森嚴:中國古代的服飾制度
服飾制度與封建社會等級是同步發展的
服飾等級在中國歷史悠久,中國服飾制度於夏商時期初步建立,至周代已趨於完善,並作為禮治的一部分。那時便有"見其服而知貴賤,望其章而知其勢",至於秦代則是最早利用服色制度區分官員等級的朝代。但早期的服色制度都很簡單。
唐朝時期由於達到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濟和政治都很穩定。所以這一時期的膚色制度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相比之前其他朝代,十分細緻,例如在出場不同的場所王室公卿們會有不同的服裝搭配,以此來顯示本階級的尊貴和威嚴,社會地位完完全全展現在其服飾當中。也即是說在這個過程中,封建服飾等級自秦漢至明清一直存在且更加完備和嚴格。
唐朝男子服飾
開放的唐文化下依然存在著的服飾制度
儘管唐朝幾乎擁有著封建王朝中最開放的文化環境,和寬鬆的文明,但服飾等級觀念卻一直存在,並不減弱。例如對皇帝、皇太子、皇室成員、各級官吏之間在出席不同場合規定要不同的著裝風格,且服色等級制度非常明確嚴格細緻。
由於服色制度的一度沿用,它除了在中國服飾史上起了無比重要的影響之外,還影響了當時同屬於中華文化圈的其他各個國家。而此時正處於飛鳥時代的日本就是其中之一。它的統治者聖德太子對唐文化喜愛至極並且積極引進,唐朝服飾制度也就被帶到日本並產生影響。
服飾制度是如何一步步影響日本的
中國的服飾制度對日本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奴隸制末期社會發展被阻礙,社會矛盾開始加劇,改革對當時的日本迫在眉睫。於是它的領導人開始學習和借鑑隋唐時期的文化來推進本國文化的發展,其中就包括對服色等級制度的學習,在學習中還發展出自己的一套等級制度來。這一時期的職官服裝的改變體現在冠位制的成熟化,絲織物的多樣化,樣式的制度化,色彩的等級化等四個方面。
唐代官員服飾
冠位制:建立與逐步增加和最終定型
聖德時期日本意圖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挽救社會危機。之後頒布"冠位十二階",首創冠位制度,開創新的時代篇章。孝德天皇時期將這個冠位增加"十三階冠位",和十九階,其後天皇也分別增至二十六階、四十八階等。這種增加與當時的官員職位增多有關,於是需要冠位制來匹配當時的官僚體制。
文武天皇時期所頒布的《大寶律令》中提到:"始依新令。改制官位名號。……停賜冠,易以位記。"
即停止冠位而使用位號。《衣服令》則是首次改位號的表現。也就是到這個時候,冠位制定型了。
絲織物:影響大到在書籍中記載
有關絲織物的發展,冠位十二階中"布料選用粗厚棉綢"說明當時已擁有的衣服材質就包括了棉布和絲綢等,不過種類並不豐富。之後由於中日兩國的交流日益增多,中國的很多絲織物都傳入了日本,日本的紡織業也得到了發展。可以生產錦、綾、羅、綺等日本的紡織相關書籍中也有這些漢字的出現,不過這些作為高級紡織品也只有達官顯貴才可以消受了。在日本的寺院正倉院中至今仍收集著很多來自唐朝的絲織品。
絲織物
多元的服裝樣式也均依據唐朝制度
服裝樣式也有了改變,例如"服裝為立領,改右衽為左衽,筒袖衣,下穿白表袴,系帶並垂結於前"《冠位十二階》裡這樣記載當時的服裝規定。
《大寶律令》中則規定日本無論男女,均要在典禮或儀式等重大場合穿禮服,官員在宮廷時穿朝服,平民在進宮時穿制服,遵循當時的中國服裝制度。之後的《衣服令》也詳細規定了以上這些制度。此外還有多樣的色彩體現官階等級的表現。
服飾制度在日本的獨立化本土化發展和作為政治工具的一面
唐風服飾的盛行的平安時代以及之後遣唐使終止後,日本服飾走向獨立發展奠定了基礎。朝廷的禮服由於不常使用,逐漸形同廢止,而且形制上與奈良時代相比也有了較大改變。而在朝服基礎上,發展出公卿的。束帶"和女子的"十二層單衣"(裳、唐衣、桂),逐漸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服飾。
總之,奈良時代的唐風服飾在平安初期達到其頂點之後,次第向"和風化"變化發展,如禮服的衰退、朝服的變形和多樣化,其結果是形成平安後期的"束帶"和"十二層單衣"。這些服裝樣式大體保留在後世的公家服飾中,乃至於今天的日本服飾,仍然帶有唐風餘韻。
平安時代女子服飾
飛鳥奈良時期日本對中國服飾制度的學習本質上是社會等級制度的政治改革,是日本隨著學習中國隋唐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而同時進行的,意義重大。 眾所周知,服飾具有區分角色、身份和地位的社會功能,尤其是在中國封建社會,服飾的這些社會功能尤為突出。中國的服飾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日本通過學習中國的政治制度,引入並確立了唐風化的服飾制度。 而當日本開始在隋唐之際完成封建化進程後,作為工具的服裝等級制度也就失去了其工具性,便開始作為民間文化自由發展而來。這也豐富了日本的服裝文化,為和服的獨立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