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流民?流民指的是一些因為天災人禍等各種原因導致無家可歸,沒有住所沒有工作到處漂泊的難民。
在古代,不管是在哪一個王朝,一個國家不管發展的如何,總是少不了會有流民問題。就算是在經濟文化都非常繁榮的大唐朝時期,流民問題依舊在困擾著國家的發展。
流民問題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而且一般流民問題都是一種非常普遍而且長期存在的的問題,而想要解決流民問題則需要採取一定的手段。
唐朝時期,關中地區的流民現象百出,作為唐朝時期的統治中心,關中地區的流民問題對唐朝的發展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大量的流民因為不同的原因居無定所,漂泊他鄉。
那麼這大批的流民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唐朝當時對於流民問題又是如何妥善處理的呢?接下來我們將圍繞此問題來詳細了解。
唐朝關中地區流民的形成
流民也分為很多種,他們可能是來自很多不同階層的人們。但是總的來說,古代分的流民大部分都是農民。
而流民形成的原因則是非常的複雜,主要是由以下幾個原因形成:
(1)受到自然災害的迫害
古代農民百姓生活來源主要是以自給自足為主,農民民基本都是自己種植糧食,他們的生活基本都是依靠農作物來維持。
因此,一旦天公不作美,水災、蝗災、旱災、冰雹以及地震等自然災害來臨了,種植的糧食就被毀,進而就會導致糧食短缺,甚至引發饑荒,最終受苦受難的就是那些農民百姓,他們不得不舍家棄業,四處逃亡求生。
(2)各種戰亂帶來的影響
只要出現戰爭,不管戰勝的是哪一方,受苦受難的終究是老百姓。但是戰爭畢竟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也是很難避免的。
戰爭之下,百姓受的苦是最慘重的,他們被迫離家,打贏了,也可能家園被毀,工作丟失,流離失所,到處漂泊;打輸了更是要面臨家破人亡的境地。
唐朝時期的戰爭時有發生,特別是在安史之亂以後,叛亂加重,關中地區被叛軍攻佔,形成大片的逃亡人群。再加上後來唐朝興長的藩鎮割據現象更是使得人們四處逃散,關中地區一片慌亂。
(3)受到政策壓迫影響
政府為維持統治向百姓收取過高的稅負,並且不定時地徵集農民勞動力,要求農民服兵役勞役。許多百姓很難忍受這些沉重的稅負和勞役,於是就出現了百姓逃離他鄉,躲避徭役的現象。
同時唐朝時期土地兼併的現象也經常發生,官員權貴對土地的大量兼併使得農民的土地被大量剝奪。
特別是關中地區土地兼併現象尤為嚴重,因為那裡有著豐富的水利設施可以用來灌溉土地,富商權貴們越加執著於土地的兼併。
而農民們自然熬不過富商大賈們的種種壓迫,因此他們只能放棄土地,走向逃亡之路。
統治者如何解決關中地區的流民問題?
(1) 抑制土地兼併
土地兼併問題帶給農民巨大的困惑,農民失去土地就很難維持自身生活,最終成為流民,這對於國家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政府不會任由土地兼併的現象越發嚴重,歷朝歷代都出臺對於土地兼併的一些法則,比如頒布法令來保護農民家鄉的財產等。但是這些法令對於流民問題只是起到一點點作用,對於土地兼併問題終究是不能根本阻止的。
(2)減輕農民賦稅,賑濟受災農民
沉重的賦稅引起人民的逃亡,統治者對於此問題也曾採取一定的措施,比如在發生災害之後減少農民的賦稅,這對於流民的形成也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而天災很多時候是我們預測不到的,所以平時就應該注重對於糧食的儲存,提前儲存糧食才能人民的饑荒災害,減少流民的形成。
同時,面對自然災害的來臨,政府也會針對災害問題對於受災害的人民給予一定的救助。比如開放糧倉,賑濟災民,還有就是低價出售糧食,為那些無家可歸的難民提供展示的避難住所。
這一系列的賑濟災民的行為對於抑制流民的形成都有一定的成效。
結語
唐朝關中地區流民的形成受到各種不同因素的影響,政府對此作出了一定的舉措,雖然流民問題依舊存在,但是社會對此的影響還不算太大,相對來說唐朝依舊還是得到了平穩發展。
流民問題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流民的大量形成對於國家的穩定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