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流民現象」為何層出不窮?統治者對此如何解決?

2020-12-04 陳瑤宇33

什麼是流民?流民指的是一些因為天災人禍等各種原因導致無家可歸,沒有住所沒有工作到處漂泊的難民。

在古代,不管是在哪一個王朝,一個國家不管發展的如何,總是少不了會有流民問題。就算是在經濟文化都非常繁榮的大唐朝時期,流民問題依舊在困擾著國家的發展。

流民問題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而且一般流民問題都是一種非常普遍而且長期存在的的問題,而想要解決流民問題則需要採取一定的手段。

唐朝時期,關中地區的流民現象百出,作為唐朝時期的統治中心,關中地區的流民問題對唐朝的發展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大量的流民因為不同的原因居無定所,漂泊他鄉。

那麼這大批的流民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唐朝當時對於流民問題又是如何妥善處理的呢?接下來我們將圍繞此問題來詳細了解。

唐朝關中地區流民的形成

流民也分為很多種,他們可能是來自很多不同階層的人們。但是總的來說,古代分的流民大部分都是農民。

而流民形成的原因則是非常的複雜,主要是由以下幾個原因形成:

(1)受到自然災害的迫害

古代農民百姓生活來源主要是以自給自足為主,農民民基本都是自己種植糧食,他們的生活基本都是依靠農作物來維持。

因此,一旦天公不作美,水災、蝗災、旱災、冰雹以及地震等自然災害來臨了,種植的糧食就被毀,進而就會導致糧食短缺,甚至引發饑荒,最終受苦受難的就是那些農民百姓,他們不得不舍家棄業,四處逃亡求生。

(2)各種戰亂帶來的影響

只要出現戰爭,不管戰勝的是哪一方,受苦受難的終究是老百姓。但是戰爭畢竟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也是很難避免的。

戰爭之下,百姓受的苦是最慘重的,他們被迫離家,打贏了,也可能家園被毀,工作丟失,流離失所,到處漂泊;打輸了更是要面臨家破人亡的境地。

唐朝時期的戰爭時有發生,特別是在安史之亂以後,叛亂加重,關中地區被叛軍攻佔,形成大片的逃亡人群。再加上後來唐朝興長的藩鎮割據現象更是使得人們四處逃散,關中地區一片慌亂。

(3)受到政策壓迫影響

政府為維持統治向百姓收取過高的稅負,並且不定時地徵集農民勞動力,要求農民服兵役勞役。許多百姓很難忍受這些沉重的稅負和勞役,於是就出現了百姓逃離他鄉,躲避徭役的現象。

同時唐朝時期土地兼併的現象也經常發生,官員權貴對土地的大量兼併使得農民的土地被大量剝奪。

特別是關中地區土地兼併現象尤為嚴重,因為那裡有著豐富的水利設施可以用來灌溉土地,富商權貴們越加執著於土地的兼併。

而農民們自然熬不過富商大賈們的種種壓迫,因此他們只能放棄土地,走向逃亡之路。

統治者如何解決關中地區的流民問題?

(1) 抑制土地兼併

土地兼併問題帶給農民巨大的困惑,農民失去土地就很難維持自身生活,最終成為流民,這對於國家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政府不會任由土地兼併的現象越發嚴重,歷朝歷代都出臺對於土地兼併的一些法則,比如頒布法令來保護農民家鄉的財產等。但是這些法令對於流民問題只是起到一點點作用,對於土地兼併問題終究是不能根本阻止的。

(2)減輕農民賦稅,賑濟受災農民

沉重的賦稅引起人民的逃亡,統治者對於此問題也曾採取一定的措施,比如在發生災害之後減少農民的賦稅,這對於流民的形成也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而天災很多時候是我們預測不到的,所以平時就應該注重對於糧食的儲存,提前儲存糧食才能人民的饑荒災害,減少流民的形成。

同時,面對自然災害的來臨,政府也會針對災害問題對於受災害的人民給予一定的救助。比如開放糧倉,賑濟災民,還有就是低價出售糧食,為那些無家可歸的難民提供展示的避難住所。

這一系列的賑濟災民的行為對於抑制流民的形成都有一定的成效。

結語

唐朝關中地區流民的形成受到各種不同因素的影響,政府對此作出了一定的舉措,雖然流民問題依舊存在,但是社會對此的影響還不算太大,相對來說唐朝依舊還是得到了平穩發展。

流民問題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流民的大量形成對於國家的穩定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相關焦點

  • 將權力從中央下放到地方,唐朝君主明知不對,為何還會設立節度使
    唐朝的衰落是每一個喜歡大唐的人都不想見到的一個事實,大唐曾經的繁榮與輝煌是每一個國人都為之驕傲的。然而如果細細追究唐朝滅亡的原因,我們可以找出很多條來,不過最讓人感到驚異的那就是唐朝的藩鎮制度了。我們也都知道,向來中央朝廷與地方的權力分割,一直是一個政權最主要的問題。
  • 唐朝佛法大興,僧眾、寺院數量暴漲,唐朝後期為何寺眾居家「修行」
    唐朝僧眾眾多,和外界交流的大多數也是僧人。佛法交流,另外高管,顯貴居士眾多。其中新羅,日本等地的僧人也多入唐修行,求法。但在唐後期,多地卻出現了僧人居家現象。這其實是僧團嚴重膨脹,寺院的建造無法同僧人數量同步,唐後期寺院經濟不景氣,經濟逐漸衰退,還有各個地方的僧人或與世俗家庭的關係分割不清等多種原因所導致。
  • 陪伴唐朝走完一生的吐蕃帝國到底是如何覆滅的呢?
    導語:與其他大一統王朝一樣,唐朝的邊境也有許多少數民族政權,其中持續時間最長的就是吐蕃帝國,吐蕃帝國建立於公元618年,與唐朝同一年建立,覆滅於公元842年,可以說吐蕃帝國幾乎陪伴唐朝走完了它的一生。青藏高原地區各部落原本各自為政、分散孤立發展的情況逐漸被改變,通過一系列建設,各部落政權逐漸結成聯盟,藏地語言以及整個地區在文化層面上得到相互溝通,青藏高原地區的文化得到了整合與壯大,那麼吐蕃帝國究竟是如何覆滅的呢?
  • 「葡萄美酒夜光杯」,唐太宗都愛的飲品,為何在唐朝如此受歡迎?
    唐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非常興盛的一個朝代,那一時期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那時候的人們不僅僅是為了吃飽穿暖,希望有更豐富的飲食方面的生活,酒行業在唐朝時期發展的是非常迅速的。唐朝時期宴會唐朝可以說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最為強盛的一個朝代之一,在軍事方面的實力唐朝初年是非常強的。消滅了很多的勢力,進行了中原地區的統一,並且採取了對外蓄力的情況。
  • 流民與浪客
    大多數人,成了流民和浪客。——————————————————————生活就是一個周末接著另一個周末,祝大家晚安
  • 機油增多、機油蓋乳化現象,到底如何解決?
    在眾多車主歡喜之餘,有一部分車主反映,自己的愛車出現了"機油增多"和"乳化"現象,其中也有一些是豐田車主。這則消息對於一向表現出色的豐田來說,可謂是一個"深水炸彈"。不過,還有很多豐田車主表示疑問,為何他們並沒有出現此類情況?而"機油增多"和"乳化"現象,又是由於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 統治者描繪的康乾盛世,卻被一群外國人預言道:不出百年必將滅亡
    比如唐朝時,國家強盛貿易繁榮,相鄰的小國都十分羨慕,紛紛派使者前來學習,借鑑經驗。能被外人豔羨的盛世繁榮才能稱作真正的盛世!因此,判斷一個盛世是不是真的存在的標準,不是去聽這個國家的百姓,或者國家統治者的看法。而應該去聽周邊國家百姓的意見。從他們口中,你才能了解到關於這個國家的人民是不是還在憂愁溫飽,社會是不是還在被戰亂所困,國家是不是真的繁榮強盛。
  • 只因解決了四大難題
    朱高熾 但是,與其他「短命」皇帝不同,後世對朱高熾的評價卻非常高,認為他是一代英主,將朱高熾和兒子朱瞻基執政的十年合稱「仁宣之治」,與漢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
  • 古代統治者為何管控食鹽買賣?鹽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
    到了西漢初年,統治者一開始是對鹽業持以開放態度的,實際上這令當時的鹽商鹽販、各地王侯通過生產、銷售食鹽迅速囤積了大量的財富。 有些地方的富紳、王侯還因為有巨額財富的支撐而敢於豢養私人武裝力量,試圖與中央統治者抗衡,一度威脅到了皇權統治。
  • 帶你了解唐朝服飾特點及南北方差異
    唐朝為中國封建社會輝煌時期,具備雄厚的經濟及政治基礎,加之文化與藝術的繁榮,對當時的服飾產生一 定影響。唐朝的服飾除雍容華美外,所產生的進步服飾文化更是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因此,文章針對唐朝服飾特點及南 北方差異展開討論,對唐朝服飾所具備的開放性、包容性、功能性及個性等特點予以分析。
  • 怛邏斯戰役——唐朝如何退出中亞(上)
    唐朝武力解決突騎施的反叛之後,與阿拉伯帝國已直面相向,至此,兩大強權在中亞的戰爭似已無可避免。 唐玄宗天寶十年(751),是唐朝歷史上一個舉足輕重的年份。國內仍是「稻米流脂粟米白」的開元盛世,但在大唐遙遠的邊疆,卻發生了一件不但影響世界歷史格局,而且隱隱預示大唐盛世危機的大事。
  • 偉大的朝代——唐朝歷代帝王簡述(一)
    1、唐高祖唐高祖李淵唐高祖李淵(566年出生於長安,635年逝世於長安)是唐朝的開國皇帝。其母是元貞太后獨孤氏,和隋朝獨孤皇后是姐妹。李淵的父親李虎是西魏的太尉,死後被追封為唐國公。李淵七歲時他父親逝世,他世襲為唐國公。李淵是隋煬帝的姨表兄弟,他的母親和隋煬帝的母親是鮮卑貴族獨孤氏的親姐妹,他曾深受隋煬帝的重用。
  • 室內汙染中氡氣超標的現象需要如何解決?
    這幾年來,隨著工業的不斷發展,我們生活中所面臨的空氣汙染現象越來越嚴重,尤其是眾多的化學汙染更是嚴重危害我們的健康,今天我們為大家介紹的就是空氣汙染中的氡氣超標現象。
  • 帝國的詭詐——唐朝的反間計,吐蕃為何屢屢中招?
    短短30年後,同樣的計策,唐朝又用了一次。這次倒在反間計下的,是吐蕃另一個權臣世家「韋」氏。為什麼相同的計謀,吐蕃會屢屢中招呢?我們通過反間計成功的另外一個案例,來解析一下吐蕃君臣政治的結構。曰:『臣之弟為線氏殺害矣,應如何賠償抵命?』森波傑竟曰:『線·探熱頓孔身為內相我不好說也,以善誅不善,誅則誅矣,何用抵償?』此言一出,韋·義策極其不滿。恰逢,娘氏也與位極人臣的念幾松發生了矛盾,蘇毗國主依舊秉持了偏袒的態度。
  • 唐朝:趙元楷媚主貶官 諂諛獻媚自取其辱
    誰是談臣、俊臣,誰喜歡逢迎諂諛,又如何識別呢?只有在平時的觀察中注意其行為表現,在遇到事情時察其言而觀其行。唐太宗有過這樣一件軼事。宇文士及在隋朝是出名的佞臣,歸附唐朝以後做過殿中監。有一次,唐太宗在御花園中一棵大樹下面小憩,指著這株大樹誇讚:「這真是嘉木呀。」宇文士及此刻也在一旁,當即隨聲附和,跟著讚嘆不已。
  • 同是洗雪國恥,為何漢朝用了七十年,唐朝只要三年?
    與漢朝的國家相比,天下破損,人口枯萎,漢高祖之旅都收集了參差不齊的車和馬的慘狀,和建在戰亂廢墟上的唐朝一樣,宅基地太好了。開國時大唐王朝,人口經濟損失到唐太宗即位時的貞觀元年,到唐朝的關中和山東地區,依然每年都有旱霜。北方的大地曾經是「千裡無鉛」。但是拋棄了這個爛攤子的短命繡球,給唐朝留下了重要的遺產——糧食。
  • 當地理型的鄉名變為願景型,不僅是性質的改變,還是統治者的需求
    不過,鄉的存在不變,不代表它其中的一些細節不變,比如,兩宋時期統治者就對"鄉"做了一次變更,而變更的內容正是"鄉名"。一、為何在眾多行政規劃中選擇了"鄉"兩宋時期,統治者承襲唐代的政治制度的同時,吸取了唐末藩鎮割據的潛在危害性,為了防止"安史之亂"再次重演,宋代取消了藩鎮,此後宋代的主要地方行政設置便固定在了路、州、縣三級,而"鄉"正是縣以下的行政規劃單位。"
  • 活在熱帶的大象,為何與元朝統治者「糾纏」,還生出「象文化」?
    安囊管的進貢並不能自己做主,而是要聽從來自元朝統治者的索要。沒有按時交付時,還會受到強烈的催促,並施以重壓。雖然有主動進貢的大象,但遠遠不能滿足統治者對於大象的需求。由此可見,大象在元朝的統治者心目中的重要性,所以向周邊國家掠奪索要都是一種常態。
  • 美人紅妝色正鮮,側垂高髻插金鈿:妝中窺唐,唐朝雍貴的面妝之美
    一、不同時期的唐裝與唐妝的搭配各有特色,初唐、盛唐由樸素向豔麗轉變的的美人初唐時期,唐朝的社會還在戰火的餘煙中蕭條喘息,貞觀初年的自然災害加重了社會生活的苦難,所以在社會初期,統治者以隋朝為鑑,禁止奢侈浮華的作風,崇尚勤儉良德。生產力上大力扶植,輕徭薄賦,讓百姓的得以休養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