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儒家經典,或者說,說起中國古代的這些經學大家,大家能夠想起的那些人,大多前到春秋戰國、漢初,往後就到了宋明了。其實,在先秦時期,諸子百家雖然文化興盛,但是只流傳在上流人士之中。並且,這些百家學說,各自有各自的弟子和傳承。在這樣的傳承之下,雖然各家都有各家的經典,但還是難以被整合,方便更多的人學習和理解。
這就像現代人學習的時候,只有教科書,卻沒人幫著梳理知識點。古人還要更慘一點,他們不但沒有人幫著梳理知識點,而且連教科書都不確定。雖說儒家經典、四書五經,在歷朝歷代,都有傳播,但僅僅《春秋》一本書就有三部傳記,更多的書本典籍,讓人不知道該從哪裡看起。這就需要有著名的學者,以自身的所學,畫出哪些書更基礎、更值得一看,就像現在學習的畫重點一樣。
古時候給學子們劃重點的導師們,大多會享有配享孔廟的權利,也有許多被後人們尊為聖人。比如程朱理學的程頤兄弟、朱熹,又比如陽明心學的王陽明,王守仁。這些都被後世的學子們尊為聖人,其高度幾乎可以與孔子,孟子二人相比擬。因為他們所作所為,著書立說,為後世的學子指了一條明路,這是功在千秋的壯舉。
而在宋明理學之前,還有一些人曾經整理儒學經典。其中有一位,在唐朝時也被尊為二十二先師,享受到了配享孔廟,追封爵位,立祠以紀念的至高榮耀。這個人的名字叫做鄭玄。他是東漢末年時候的人,年輕的時候家裡面非常的貧困,甚至家中一度無法供應他讀書。他當時在家鄉擔任一個小吏的工作,在工作期間始終沒有停止學習,不止學習了儒家經典,還學習了算術。
後來鄭玄覺得自己能夠自己學習到的東西已經不多了,於是便開始了自己的遊學旅程。那個時候的學子們,在學的差不多的時候,都要出門遊學。鄭玄於是就去了關西,拜在了當時的名士馬融門下。馬融作為當時的名士,門下的弟子足有上千人,他雖然廣收門徒,可是卻不是每個人都親自帶在身邊教導的。
他教導徒弟的方式有點像現代的導師帶研究生,他親自教導幾位弟子,弟子再去教導其他的弟子。鄭玄一開始根本沒能走到馬融的面前,還是後來有一次,馬融和弟子們發現有一個天文問題自己算不出來,於是找來了鄭玄。鄭玄很快解出了答案,至此才跟隨在馬融身邊,隨時得到他的教導。等到鄭玄學成離開之後,馬融對身邊的人說,從此我的學識就要被這個人帶到東邊去了呀。
在東漢到魏晉時期,鄭玄所整理出的儒家經典和為儒家經典所作的註疏也許不夠被人重視。但到了唐朝,為了給科舉考試的考生們找到既通俗易懂,又已經整理編纂好的教材,鄭玄自然被捧到了極高的高度。不知道你是怎樣看待掙錢的呢?快留言告訴小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