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之中國花滑:明朝進入宮廷 清代被封為國俗

2020-11-22 搜狐網

  歲寒三友、冰嬉圖、梁祝化蝶……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出現在3月25日傍晚舉行的2015國際滑聯世界花樣滑冰錦標賽開幕式——3D多媒體場景秀《冰·源》上,伴隨著聲光電的結合,演員的精準滑行,一下帶領人們回到過往……

  據史料記載,「冰嬉」亦稱「冰戲」,早在《宋史》中就曾有記載。「冰嬉」在明朝進入宮廷,並在清雍正、乾隆時期迎來高峰。清代著名畫作《冰嬉賦》中曾描繪了滑冰者做大蠍子、金雞獨立、哪吒探海等類似如今花樣滑冰的姿勢。 連風靡一時的古裝電視劇《後宮甄嬛傳》也有類似的「冰嬉」場景。可見,清代是中國古代花樣滑冰的「黃金年代」。

  努爾哈赤的滑冰部隊

  說到「冰嬉」,在宋代就是皇帝喜歡熱衷的冰上娛樂活動。《宋史·禮志》就記載道:「觀花,作冰嬉」。

  明朝時,冰嬉被列為宮廷體育活動。據《倚晴閣雜鈔》記載,有錢人家的子弟就在北京積水潭的冰面上玩一種「冰床」,將十幾張床連在一起,上面擺上酒,一邊飲酒驅寒,一邊滑行。不過,在清朝前,除北方一些少數民族生活的地區外,冰上運動並不普及,而且形式也較為單一。

  清代之所以能成為中國古代花樣滑冰的「黃金時代」,這與統治者——滿人(前身女真人)的風俗習慣有著密切的關係。

  由於他們生活在現今的東北地區,受自然條件的影響,滑冰成為他們必要的技能。自己就是名「滑冰高手」的清太祖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中,充分地利用了這一點,組織了一支善於滑冰的高機動性部隊(類似於如今的「特種部隊」的概念)。歷史上,努爾哈赤麾下那支以滑冰聞名的費古烈部隊就曾在墨爾根城遭到蒙古的巴爾虎特部落圍攻時,完成過「天降神兵」的經典戰役。

  清兵入關後,也將「冰嬉」的習俗也帶進了關內,滑冰早期也成為軍事訓練的內容。每年,當湖面冰凍十分堅實時,清朝皇帝就要在北京的北海或中南海來校閱八旗清軍滑冰。

  據記載,參閱清軍每年10月份就開始備戰,經過重重選拔,每一個旗,前鋒統領和護軍統領各選出滑冰高手200人,總計有2000人參加校閱,由內務府提供冰鞋和服裝,分速滑和花滑兩種。整個校閱結束後,會根據參賽者的質量,按等次分別給予賞銀。

  乾隆皇帝定其為「國俗」

  在曾風靡全國,描述清雍正年間的古裝劇《後宮甄嬛傳》中,古人冰嬉的場景也是重頭戲。然而,這項運動真正迎來巔峰是在清朝乾隆年間,每年冬天於冬至到「三九」期間,在太液池上進行「盛典」。

  從那時起,「冰嬉」的軍事意義下降,娛樂性開始上升。據《日下舊聞考》記載:「冬月則陳冰嬉,習勞行賞。以簡武事而習國俗雲。」

  不少體育學者的研究表明,在古往今來的最高領導人中,只有乾隆皇帝對「冰嬉」如此重視和倡導。舉措包括制定常規制度,並設立獎勵機制。這其中,他曾讓一個自己苦練成才的苗族青年喜桂,特批加入八旗軍籍,並賜號「冰上燕兒」。另外,他善用宣傳手段,不僅自己為冰嬉寫序賦詩,還將其定義為「國俗」,後人研究其文章認為,從功能、性質上,乾隆對「冰嬉」有著高度的理性認識。

  乾隆皇帝還特令宮廷畫師繪製許多以此為主題的圖畫。如今,就保留有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由當年畫師張為邦、姚文瀚、福隆安等人合繪的《冰嬉圖》是一幅極為珍貴的文物,其主要畫面所顯示的是花樣滑冰和冰上雜技,將當時花樣滑冰的高超技藝,栩栩如生地呈現在人們面前:冰上健兒們姿態各異,各顯絕技,魚貫而行,組成一條巨龍,蜿蜒盤轉,非常壯觀。

  那時,花樣滑冰的動作有大蠍子、金雞獨立、哪吒探海、雙飛燕、千觔墜等動作,雜技則有射箭、爬竿、翻槓子、飛叉、耍刀、使棒、弄幡等,並在竿上、槓上、肩上、臂上表演倒立或扯旗等動作。

  愛新覺羅·寶廷在《偶齋詩草》中對當時的滑冰技術有過形象的描繪:「鐵若劍脊冰若鏡,似履踏劍摩鏡行。其直如矢矢遜疾,劍脊鏡面刮有聲。左足未住右足進,指前踵後相送迎。有時故意作欹側,凌虛自我隨縱橫。是耶洛仙非列子,風胡能御波能凌。」

  清代冰鞋就分單雙冰刀

  清乾隆年間起,溜冰器具也有了很大改善。從大多採用馬的脛骨製成的初期冰刀,逐漸出現木製的冰鞋和木製鑲鐵冰鞋。清代後期,我國的冰刀已升級為鐵製的。同時,冰鞋也出現了單冰刀、雙冰刀兩種不同的類型。

  雙冰刀比較平穩,適合初學者練習。與現在的冰刀不同的是,清代的冰刀都比較短,鞋的後跟有一部分下面沒有冰刀,這樣可以在需要時用鞋跟觸及冰面以便停止滑行,或改變滑行方向。

  隨著器材製作工藝的進步,這項運動在民間得到了快速發展。在一些民間的節日慶祝活動中,像舞龍、舞獅、跑旱船等也都移到了冰上,在滑行中進行,別有一番風韻。

  愛新覺羅·寶廷的《偶齋詩草》曾記載過:「朔風捲地河水凍,新冰一片如砥平,何人冒寒作冰戲……年年結隊嬉郊堝。」這說明當時不僅在宮廷,城郊滑冰的人也很喜歡這項運動;另外在《北京竹枝詞》中,有一首描寫初學滑冰摔倒的詩:「往來冰上走如風,鞋底鋼條製造工,跌倒人前成一笑,頭南腳北手西東。」語雖嘲謔,但反映了當時人們學習滑冰的熱情。

sports.sohu.com true 東方早報 http://sports.sohu.com/20161215/n475928272.shtml report 2243 歲寒三友、冰嬉圖、梁祝化蝶……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出現在3月25日傍晚舉行的2015國際滑聯世界花樣滑冰錦標賽開幕式——3D多媒體場景秀

");}

相關焦點

  • 清代宮廷的運動範兒
    ,動作嫻熟地在後海的冰面上滑來滑去。  歷史上,滑冰這項體育運動在我國北方大地上源遠流長,當清代統治者定都北京後,更是把滑冰運動提升到了國家級別的高度,定為「國俗」,把滑冰這項活動稱為「冰嬉」,到了乾隆時期冰嬉運動達到了頂峰。  每到天寒地凍水成冰的嚴冬時節,結冰的水面上成了歡樂的海洋。
  • 解讀中國古代宮廷「對食」史
    但是眾所周知,古代皇宮裡的宮女、太監都是沒有自由之身的奴隸,再加上太監又是有生理缺陷之人,這就不禁讓人感到好奇,宮女和太監到底是如何做夫妻的?中國古代宮廷是否真的存在「對食」一事呢?其實,「對食」就是古代皇宮裡的一種畸形婚戀,這種宮廷裡的畸形夫妻關係,就源於中國古代宮廷裡的淨身制度。古代宮廷需要大量差役從事一些力氣活,可是帝王為了保持皇室血統的純潔,又強制性要求男性閹割淨身入宮,如此以來,中國古代後宮便有了這樣一群喪失生育功能不男不女的畸形人:太監。
  • 清代皇家與鹿的故事:靈囿馴鹿不為賞
    前不久,故宮博物院請來了幾隻梅花鹿,作客御花園,不禁想聊聊清代皇家與鹿的故事。   示戎示儉:清朝鹿椅傳家法   我國是世界鹿類動物的主要發源地,其中梅花鹿、麋鹿、水鹿、馬鹿、白唇鹿,以及麝、獐、麂等產地皆在中國,而且我們祖先養鹿的歷史也非常悠久。
  • 從狹義和廣義的角度,認識清代宮廷中的御醫群體
    通常所說的御醫,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御醫是指太醫院的一個官名,自上而下分別有院使、院判、御醫、吏目等。但在清代的文獻中,我們發現一個廣義的概念,御醫往往是一個統稱。上至院使,下至吏目,太醫院裡的各級醫官都稱之為御醫。另外,從一些實例中發現,凡是為帝後服務,或聽候皇帝調遣、奉旨為病家診治的醫生都可以稱之為御醫。
  • 清代蟒袍有九蟒五爪,也有八蟒四爪,如何通過蟒袍來區分官員品級
    清代官制服飾中分為朝服和吉服,是王公大臣和文武百官最重要的官服。蟒袍原承襲於明朝官員蟒袍之制,以繡蟒多少為官製品級差異,繡蟒多則級別高,繡蟒少則級別低。此外,繡蟒的蟒爪數量也是劃分官位高低的一種形式,繡蟒相同但蟒爪數量不同,也是決定官員高低的標誌。
  • 明朝世界地圖,原版全部流落海外,中國在世界地圖的中心
    說到最早的世界地圖,我們不得不提到明朝的《坤輿萬國全圖》。這張地圖已經非常接近我們今天的世界地圖,中國第一次被放在世界地圖的中心。《坤輿萬國全圖》是明朝太僕寺少卿李之藻繪製的。它是以當時的西方世界地圖為基礎,改變了歐洲在地圖中心而東亞在世界地圖中,為中國繪製世界地圖開創了先例。清代,出於閉關鎖國政策的需要,甘龍皇帝親自下令燒毀《坤輿萬國全圖》。所以在鴉片戰爭期間,許多清朝官員甚至不知道英國在哪裡,離大清帝國不遠。《坤輿萬國全圖》包含豐富的地理信息,反映在四大洲和五大海洋中。
  • 我國清代世界地圖以北京為本初子午線
    新華網7月26日報導:通用的世界地圖都是以英國的格林威治天文臺為本初子午線,然而,在石家莊市博物館最新發現的一張清代中國人最早繪製的世界地圖卻表明,「京師」(北京)為本初子午線。專家說,以北京為本初子午線,在中外地圖史上絕無僅有。
  • 隴達‖定西再現衡之重器----話說清代箱匣式天平
    定西再現衡之重器----話說清代箱匣式天平隴達甘肅定西既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也是現今一塊龍脈綿長的文化熱土,奇妙非凡的收藏寶地。根據史料記載,1925年秋,在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饞口鎮發現的新莽權衡八件銅鑄計量器,在國內外收藏界產生了永久性的轟動效應,它是迄今為止無以匹配的國寶級文物,它在中國文物收藏史上以其絕無僅有的地位,成為絕難忽略的濃墨重彩之筆。無獨有偶,60年之後的1986年7月,一位酷愛文物的隴西收藏者,以慧眼之光在定西市渭源縣會川鎮一個中道沒落的富戶人家,淘到了一件塵封多年的清代箱匣式天平。
  • 追溯宣德爐的前世今生,緣何明代宣德爐成為中國銅器鑄造的巔峰?
    他認為當時宮廷祭祀用的銅器太粗糙,傳旨用這批銅重新鑄造一批禮儀用器。清代官帽耳大銅爐宣德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黃銅鑄成的銅器。史料記載有四十多種色澤,為世人鍾愛,其色的名稱很多。例如,紫帶青黑似茄皮的,叫茄皮色;黑黃象藏經紙的,叫藏經色;黑白帶紅淡黃色的,叫褐色;如舊玉之土沁色的,叫土古色;白黃帶紅似棠梨之色的,叫棠梨色,還有黃紅色的地、套上五彩斑點的,叫仿宋燒斑色;比珠砂還鮮紅的斑,叫朱紅斑;輕及豬肝色、棗紅色、琥珀色、茶葉末、蟹殼青等等……這些香爐,絕大部分陳設在宮廷,也有一小部分賞賜和分發給皇親國戚、功名顯赫的近臣和香火旺盛的廟宇。
  • 明朝第一開國猛將,死後封侯,朱元璋令畫師繪製身穿龍袍的全身像
    中國歷史上每個朝代都曾經發生過較大的農民起義,其中不乏有佼佼者稱帝一方 屢建奇功的常遇春赫然位居諸將前列,在史載中說道:「太祖所任將帥最著者,平章邵榮、右丞徐達與遇春為三」。雖然戰功赫赫的常遇春是主力王牌,但是朱元璋卻很清楚常遇春的缺點和優點:「性稍好殺而淫」,「雖不習書史,用兵輒與古合「,「身為大將,顧好與小校角力」;「遇春剽疾敢深入」,「當百萬之眾,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就是說:常遇春只是個將才,不能為帥。
  • 瀋陽故宮文創x 700CC | 始於大清開國,傳承宮廷古方
    追溯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奶茶這件事清朝皇帝早就喝出了花樣唐朝時期,茶葉通過茶馬互市進入西部遊牧地區後,逐漸有了奶茶,且漸漸發展為遊牧民族慣有的飲茶習俗。多穆壺原為蒙古、藏等少數民族盛放奶茶的器皿,後演化為瓷製陳設器。史料記載,皇室奶茶通過加入瓜子、芝麻等輔料,增加其營養、口感及香氣。對於熬製奶茶的水也頗有講究。水好,奶茶自然天天喝。
  • 寓意深遠的紋樣之美 NAZEN納珍匠心打造宮廷元素珠寶
    歐洲著名設計師歐文·瓊斯曾特意編著了一本名為《中國紋樣》的書來稱讚中國紋樣之美, 可見中國紋樣之美對於世界的影響之大。 故宮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及權利中心,匯聚了大量中國傳統紋樣之「美」的精華。 文化之美,萌化於自然,生長於傳遞。
  • 星空甜品 宮廷點心 夏日下午茶帶你告別煩悶
    漫步銀河和海底世界 星球甜品腦洞大開點綴在「銀河」之中的星球甜品是否讓你大為感嘆設計師的腦洞大開?創意十足的星空下午茶已進入了北京的部分高端酒店和西餐廳,並且衍生出宇宙、海底等不同的環境氛圍。當你化身太空人或潛水員,漫步銀河或海底世界,感受著口中絲滑的星球蛋糕,將會是一段獨特的下午茶體驗。
  • 在明朝還有人想長這樣呢
    那麼,先決條件來了,凡是靠譜的朱元璋畫像,就必須出自有身份的畫師之手,至少要進過宮廷、見過聖上,而且最好是明初完成的。這麼一來,絕大多數民間流傳的圖像,特別是明代中後期,甚至是清代才畫出來的朱元璋像,其可信度基本等同於您給玉皇大帝畫像,純憑想像得來,基本沒有可信度。那麼,哪些圖像可信度比較高呢?自然是藏於南薰殿的宮廷圖像。
  • 明朝《坤輿萬國全圖》,為何繪製有200多年後才發現的南極洲
    雖然愚昧的清朝人奉行"閉關鎖國"政策,最終釀成苦果,但是在清朝以前的朝代,都是積極向全世界開放交流;例如漢朝與隋朝,都有關於與世界各國緊密交流的記載史料,盛唐時期更是成為全世界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心,這一盛況一直延續到了明朝;在此前提下,1601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遠渡重洋來到大明
  • 清末越南宮廷老照片:身穿明朝服飾的文武官員,威嚴大象儀仗隊
    19世紀末期20世紀初期那時候中國處於清末時期,而越南則處於法國殖民統治的阮朝末期,當時的越南是殖民地下的封建時代。越南阮朝對於殖民者法國人來說是很稀奇的,當時到訪越南的法國人拍攝下當時阮朝宮廷許多珍貴照片。圖為法國人拍攝的順化紫禁城午門前的阮朝御林軍儀仗隊。
  • 大明開國第一武將,生前封侯,死後封王
    自秦末以來,中國歷史上就發動過許多較大的農民起義。而且數量不少,不下百起。有佼佼者帶領著他們發動起義。甚至有的佼佼者可以獨佔一方。但是大多數的獨佔一方都是短時間內或者是區域性的。想到這一個文化名人就會慢慢的浮現在我們的腦海當中,蜀國的開國皇帝劉備。雖然這些割據者都輝煌一時。
  • 明朝繪製的第一幅世界地圖,不愧是海洋強國 : 那時南海全是中國的...
    這個圖是地圖,叫《坤輿萬國全圖》,這是中國最早的世界地圖。1608年,明神宗下詔摹繪12份,以傳於後世。 鴉片戰爭爆發後,滿清朝廷沒有一個人知道英國在哪裡。更可悲的是,明朝已經繪製出較為準確的世界全圖,卻被乾隆下令銷毀、導致在中國失傳。 坤輿萬國全圖,傳教士利瑪竇主編,明朝官員李之藻發行。
  • 120餘件清代犀牛角作品欣賞
    雖以花瓣為形,紋飾上卻仿古,仿商用青銅器上紋飾。口沿內外和足牆陰刻回紋,身部以陰刻回紋為地雕飾平凸的饕餮紋,並高浮雕兩條威猛的螭龍,脛部淺浮雕葉脈紋。清廷匠師將花形和仿古兩種主要的犀角杯造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犀角具清熱消毒,止血滋補之良效,清代宮廷多將其製成酒杯以強身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