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皇家冰嬉體育活動為主題的畫作
看過電影《老炮兒》的觀眾都會對影片開頭一個鏡頭記憶頗深,那就是寒冬的北京城,冰封的什剎海冰面上,馮小剛飾演的老炮兒六爺腳蹬冰鞋,動作嫻熟地在後海的冰面上滑來滑去。馮小剛在什剎海冰上的這一個電影橋段,無形中把北京的一項古老的冬季運動展現在了廣大觀眾面前,這就是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和廣泛群眾基礎的「滑冰」。
歷史上,滑冰這項體育運動在我國北方大地上源遠流長,當清代統治者定都北京後,更是把滑冰運動提升到了國家級別的高度,定為「國俗」,把滑冰這項活動稱為「冰嬉」,到了乾隆時期冰嬉運動達到了頂峰。
每到天寒地凍水成冰的嚴冬時節,結冰的水面上成了歡樂的海洋。清代皇家集結人馬,聚在西苑的太液池,進行著一場聲勢浩大的皇家冰嬉體育活動,其規模之大,前無類例。從八旗裡挑選善於滑冰的選手,配發相應的裝備,每個旗出200個人,組成滑冰隊伍,參加冰嬉的人員至少在1600名以上。當時的冰嬉活動主要在西苑太液池(今北京北海)舉行,有時也在中海舉行。
開始表演的第一個節目叫「搶等」,即現代所謂的速度滑冰。其比賽規則是在離皇上冰上御座二三裡外的地方,豎一個大旗,這個大旗就是滑冰的起點,終點則是皇帝在冰上御座的地點。官兵們排成一列準備就緒後,在大旗邊上一聲發令炮響,參賽的選手們腳蹬冰鞋,飛速出發,向著皇帝御座的終點急滑而去,事先有侍衛在冰床前,將選手們一一拉住。這是一項極具觀賞性的速度滑冰運動,然後根據名次高低對參與滑冰的八旗官兵進行獎勵。
第二個項目也非常精彩,就是射球,清代文獻上稱之為「搶球」。此項目比賽激烈,對抗性強,頗似現代的冰球比賽。參賽的八旗兵腳蹬有鐵齒的冰鞋,穿著紅色和黃色服裝排成兩隊。御前侍衛將事先準備好的皮球踢入隊列中,眾兵一哄而上,吶喊著奮力向球的落點滑去,你爭我奪,奪得球者再用力拋出,眾人再搶。八旗兵們喧笑著、追逐著,場面十分熱鬧,喊聲震天,皇帝和貴族王公們也都被其所感染而陶醉其中。這樣反覆多次,最後的勝利是屬於爭搶最勇猛和得球最多的人,但參賽隊員每個人也都會得到賞賜。
第三個項目是「轉龍射球」,即冰上射箭活動。這種冰嬉活動場面宏大,內容豐富,參賽者分為兩隊:一隊穿紅背心紅馬褂,另一隊穿黃背心黃馬褂。隊員背上分別按旗籍插著正黃、正白、鑲黃、鑲白等小旗,膝部裹皮護膝,腳穿著裝有冰刀的皮鞋。這項比賽最多能有1600人參加,冰場上靠近御坐處設有3個飾有彩旗的球門,各門上方正中懸一彩球,曰天球,下置一球,曰地球,兩隊隊員各自列成一路縱隊,在晶瑩的冰場上形成兩個捲雲形的大圈。選手們一邊滑行一邊還要做著各種動作,裡面有射手、旗手、雜技表演者相間,依次魚貫從門中穿過。射手有的瞄著彩球揚弓搭箭,有的過了旌門回首仰射;雜技表演更是精彩,有的弄幡耍刀,有的在飛舞的棍上倒立、旋轉,彩旗飄揚,你追我趕,場面十分壯觀,緊張而有規則,熱烈而不混亂。隨著一個個彩球落地,四周響起陣陣歡呼聲。
每年冬至過後,選手們開始集訓。內務府也開始預備冰鞋、行頭、弓箭、球架。選手有的身著馬褂,有的外穿背心,膝部裹著皮護膝。冰刀亦比較簡易,早期是在木板下鑲鋼條或鋼片,綁在鞋下。後發展為單刀式和雙刀式。滑冰中有多種套路,有速滑、花樣滑及技藝滑等,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同時還要為帝後準備好冰床。冰床為船形,製作極為考究,堅固而華麗。床上罩有黃緞蓋,如同車棚,床中鋪有蒙著貂皮的寶座,寶座下設有火盆,雖三九寒冬,床上卻溫暖如春。臘八前後,選定黃道吉日,命人先在「運動場」上做好各種準備工作,如擺放禮炮、設置旌門、排列隊形等。當時的運動場並不固定,有時在五龍亭附近,有時在闡福寺附近,有時在瀛臺附近,完全取決於冰層的薄厚和冰質光滑、堅硬程度。比賽和表演當日,乾隆皇帝親臨現場。當換乘的大轎輦,由人力緩緩牽引,行至湖心時,冰戲運動員們高擎大旗,爆竹齊鳴,身著彩裝、腰掛弓箭的歡迎隊伍迎面飛一般滑到皇帝面前行跪拜禮,然後表演各種花樣。
乾隆帝為我們創造了當時屬於世界前列的冰上文化,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寶藏,值得我們加以認真地發掘,這不僅對弘揚祖國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有著重要的價值,同時也對我們開展冰雪運動,有著重要的啟發和借鑑意義。(周京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