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凡是對古玩略知一二的人,一定都聽說過宣德爐的大名。但現今我們能見到的宣德爐大多卻是清代所制。為何在清代依然有著宣德爐的製作,它們是真品還是仿作,真正的明代宣德爐又是什麼樣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來探究一下宣德爐的前世今生。
明代永樂、宣德時期,經濟繁榮,社會穩定,各種工藝蓬勃發展,各種藝術品層出不窮。宣德三年,暹羅國(今泰國)向明王朝進貢了數萬斤黃銅,受到宣德皇帝的喜愛。他認為當時宮廷祭祀用的銅器太粗糙,傳旨用這批銅重新鑄造一批禮儀用器。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他是明成祖長孫,明代第五位皇帝,年號宣德,廟號宣宗。他責成宮廷御匠呂震和工部侍郎吳邦佐,參照皇府內藏的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等宋代名瓷的款式,以及《宣和博古圖錄》《考古圖》等史籍,設計和監製香爐。

據說,宣德皇帝非常重視這批銅器的煉製,曾特意問工匠:「如何才能使銅器煉好?」工匠戰戰兢兢地稟告皇帝:「要想製造好的香爐,銅至少要精煉六遍。」宣德皇帝財大氣粗,立即說:「就煉十二次吧。」工匠又說:「煉一遍,少一些。煉六次,一斤銅只剩一半,煉十二次,就只剩四兩了。」宣德皇帝金口玉言:「精煉次數不減,就煉十二遍,並加入金銀等貴金屬。」於是工匠們挑選了金、銀等幾十種貴重金屬,經過巨大的努力,極品銅香爐終於製作成功。

宣德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黃銅鑄成的銅器。又是明朝宣德皇帝親自督造,這在歷史上實屬少見。明之前的傳統制爐,都是採用翻砂法的工藝。為了保證這批銅爐的質量,工匠們在冶煉中採取了新工藝——失蠟法。宣德三年(1428年),這批宣德爐製作成功,共3365件。宣德皇帝見每隻香爐器型雅致,寶光四射,不禁龍顏大悅,賞賜了有關官員,並下旨追加鑄造,數量達到了1.8萬件。

宣德爐最妙在色,其色內融,從黯淡中發奇光。史料記載有四十多種色澤,為世人鍾愛,其色的名稱很多。例如,紫帶青黑似茄皮的,叫茄皮色;黑黃象藏經紙的,叫藏經色;黑白帶紅淡黃色的,叫褐色;如舊玉之土沁色的,叫土古色;白黃帶紅似棠梨之色的,叫棠梨色,還有黃紅色的地、套上五彩斑點的,叫仿宋燒斑色;比珠砂還鮮紅的斑,叫朱紅斑;輕及豬肝色、棗紅色、琥珀色、茶葉末、蟹殼青等等……這些香爐,絕大部分陳設在宮廷,也有一小部分賞賜和分發給皇親國戚、功名顯赫的近臣和香火旺盛的廟宇。自此,宣德爐作為政治權力的象徵和禮器使用,為統治者和天下民眾所敬重。但普通百姓只知其名,未見其形。經過數百年的風風雨雨,真正宣德三年鑄造的銅香爐極為罕見,因而考古界有專家學者把宣德爐定義為:泛指具有「宣德」款及按明代宣德銅器的用料和冶煉方法鑄造的銅爐。

今日故宮博物院中珍藏的明代宣德爐,最常見的是衝耳乳足爐。這種香爐器型古拙周正,比例適中,鑄造精良,包漿厚重自然,深受人們的喜愛。

宣德爐的問世,使中國銅器鑄造技術達到了一個巔峰水平。同時,由於宣德皇帝所實行的休養生息政策在當時促進了社會發展,人們祈求神靈保佑安寧生活永駐,從而賦予宣德爐美好的寓意。在此後很長的一段歷史中,宣德爐成為銅香爐的通稱。

因為明代宣德年間是銅香爐製作的巔峰階段,所以後朝歷代紛紛仿製,據說明朝中期就開始有很多人以重金求購宣德爐,到了明朝晚期,宣德爐的價格更高。所以從明代宣德年間到民國時期,仿製宣德爐活動從未間斷。有意思的是,最早的偽造者是宣德爐監造者之一吳邦佐。原來在宣德爐停止製造後,吳邦佐便召集原來鑄爐工匠,依照宣德爐的圖紙和工藝程序進行仿造。這些仿品工藝精,且原料和宣德爐基本相同,可與真品媲美。

如今,明宣德三年的宣德爐失落得幾乎無跡可尋,再加上仿製之風的盛行,讓許多人認為,目前所能見到的宣德爐,幾乎都是偽造品。可以說,宣德爐是史上最火的「贗品」。這也是當下學界對宣德三年所鑄宣德爐考證中最具爭議的點,但無論現存宣德爐是否是真品,宣德爐不容置疑的是明代工藝品中的珍品,宣德爐的鑄造成功,開了後世銅爐的先河,也成就了輝煌至極的中國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