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爐是明朝銅器的代表作 是古代仿製數量最多的銅器

2020-12-03 新快報
■宋畫《聽琴圖》,宋徽宗撫琴,爐置其右側香幾之上。
■15—16世紀「大明宣德五年監督工部官臣吳邦佐造」索耳橘囊爐。
■清 銅壓經銅爐
■清康熙馬槽爐
■宣德爐款識
■明代鎏金鋪獸首銜環缽盂式銅爐連座

明清時期的銅器,跟此前的銅器有一個本質的不同,開始使用黃銅,有別於青銅。用黃銅鑄造器物,從明宣德開始,因此,宣德爐由此得名。學者常華安認為,宣德爐是明朝銅器的代表作,是明代技術與智慧的結晶。但經歷了兩次歷史浩劫,已千不存一。

■收藏周刊記者 梁志欽

宣德皇帝下令鑄造一套新的禮儀用器

並模仿《宣和博古圖》進行鑄造

在永宣時期,皇宮裡,就成立了「御用監」。在明代,御用監就是專門給皇家宮廷,製作器物一個指定的部門。同樣的部門在清朝叫造辦處。由於經歷了元代蒙人統治後,宋代漢文化一代遭到中斷,而在明代有所恢復,尤其明初,對宋代漢文化的追溯尤為強烈。因此,明初時期,漢文化開始大力恢復,香文化是其中之一。宣德朱瞻基即位後,感到以前所用禮器粗糙,為宏揚漢文化事業,他要求「御用監」重新做一批鼎彝, 包括香爐、燻爐、方鼎、香瓶、大鼎……也就是後來所說的宣德爐或者宣銅。

呂震的《宣德鼎彝譜》寫道:「宣德三年,暹羅國王進貢,風磨銅數萬斤。」宣德皇帝由此下令用風磨銅鑄造一套新的禮儀用器,並模仿《宣和博古圖》進行鑄造。

學者常華安認為,宣德爐是中國古代繼商、周青銅器後,另一件傲人的銅鑄品,它是用金屬鋅鑄造的黃銅器,它在合金配製、熔煉、鑄造及表面處理技術上,都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是明朝銅器的代表作,是明代技術與智慧的結晶。

文獻記載,宣德皇帝對這批鼎彝的形制要求非常高。首先要求把銅爐反覆設計,繪成圖樣,製成爐譜後,同時他還要求設計者說出每個爐型的典故出處、來龍去脈的故事,經過多次篩選修改以後,由呂震或原工部官吏吳邦佐,親自拿給宣德皇帝過目,皇帝看了爐譜和典故,最終滿意以後,方可進行鑄造銅爐,銅爐鑄造出來後,進行篆刻宣德年號款識,比如,「大明宣德年制」、「宣德年制」、「宣德年」、「宣德」等。

宣德爐僅於宣德三年鑄造

成了銅香爐的代名詞

宣德爐的鑄造數量,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說5000多件,另一種則是18000件左右,甚至還有一種說法是宣德爐從來不存在,目前所言均為後世「偽造」。

1942年以後的宣爐研究者幾乎都同意趙汝珍在《古玩指南》中的見解,認為宣德爐僅於宣德三年(1428年)鑄造,宣德四年以後,因風磨銅、白水鉛(鋅)已用罄,即未再行鑄造。宣德五年以後,即有仿品出現,第一個仿製者可能就是曾參與的吳邦佐。以後越鑄越多,成為中國古代仿(偽)制數量最多的銅器,宣德爐也成了銅香爐的代名詞,甚至連一些與宣德爐毫不相關的民間制銅器、琺瑯器亦因偽稱宣德年制而被博物館珍藏。

研究學者常華安認為:「宣德五年以後所鑄的爐,不是仿宣即是偽宣。仿者就是打出自己的名號所仿製的爐,如甘文堂、水雲居、風月侶等120餘家;偽者就是偽稱宣德年制而不打出自己名號所偽制的爐。」

吳邦佐是仿宣的祖師爺

初期多為深色,後期變淡疑與鋅價有關

吳邦佐作為原工部官吏,曾參與宣德爐的製作,宣德五年辭官,並僱用了一些曾參與鑄造宣爐的工人,仿製宣銅爐。吳氏是仿宣的祖師爺,其款字或店號為琴書侶,對銅香爐的推廣貢獻不小。最早提到偽制宣爐的是刊於天啟六年(1626年)項元汴的《宣爐博論》:「真者十一,贗者十九。」初期偽制的宣爐多為深色,後來顏色越來越淡,這可能與當時鋅價越來越低有關。

常華安在文章中寫道:「在等級制度森嚴的明代,一個官員辭官去辦廠,製作銅爐,是不可思議的事,這也就是許多銅爐的印款上稱吳邦佐為工部官臣而無官銜的原因。至於有些銅爐的款字稱吳氏為工部尚書或工部侍郎應該是一種商人的促銷手段。凡是銅爐上有『吳邦佐監製』字樣者,應該均非吳氏監製。」

蚰龍耳爐、魚耳爐與朝天耳爐

是當時最滿意的三種爐形

宣爐的造型有數十種,每種均經工部反覆推敲後再由明宣宗「御定器式」,「付外照冊施行」。常華安認為:「蚰龍耳爐、魚耳爐與朝天耳爐是當時在製作宣爐時最滿意的三種爐形,也是專供皇帝與藩王使用之爐形,也是專供皇帝與藩王使用之爐形,製作數量較多,分布地域較廣,存世的機率也較高。製成後有一級品、二級品之分,一級品留宮中,二級品始分賜藩王。」

項元汴在《宣爐博論》中寫道:「宣廟隨敕工匠,煉畢十二,每斤得其精者才四兩耳。」因此,宣德爐在明代時已極為珍貴,市面的貨源大部分來自正德十四年(1519年)寧王哀壕之亂時平亂將士在江西南昌寧王府的掠奪物。一個宣德爐在明末時市價一百四五十金。《宣德銅爐歌》有「百金重購擬和璧」的描述,可見其價值不菲。此處的金可能是指黃金。宣德爐至清代已被視為稀世珍寶,1945年後,更是無價之寶。突然大量消失,乃明末李自成的銷毀。

據《明史》卷三載:「自成至,悉鎔所拷索金,及宮中帑藏器皿,鑄為餅,每餅千金,約數萬餅,騾車載歸西安。」宣德三年所鑄的宣爐,大部分存放在北京的宮中、府邸及附近廟宇之中,經此浩劫後,「百無一存,存者亦多損缺」。

常華安還稱:「1942年,缺乏資源的日本佔領軍,迫使北京居民『將家中所有銅製品(銅燭臺、銅香爐、銅門環、銅鎖等)一律繳出奉獻,不得藏私』,以供日軍製造彈藥。經此二度浩劫,宣爐已千不存一。」

延伸閱讀 文人與香

文人士大夫不僅視用香為雅事,更將香與香氣視為濡養性靈之物,雖不可口食,卻可頤養身心。

晚唐以來深受文人喜愛的印香(香粉迴環往復如篆字)即被賦予了豐富的詩意與哲理。歐陽修有「愁腸恰似沈香篆,千回萬轉縈還斷」;蘇軾有「一燈如螢起微焚,何時度盡繆篆紋」;辛棄疾有「心似風吹香篆過,也無灰」;王沂孫有「汛遠槎風,夢深薇露,化作斷魂心字」。

歐陽修為感謝蔡襄書《集古錄自序》,贈之茶、筆等雅物。此後又有人送歐陽修一種薰香用的炭餅「清泉香餅」,蔡襄深感遺憾,以為若香餅早來,歐陽修必隨茶筆一同送來,遂有「香餅來遲」之嘆。(《歸田錄》)

蘇軾曾專門合制了一種印香(調配的香粉,可用模具框範成篆字或圖案),送給蘇轍作壽禮,並贈詩《子由生日,以檀香觀音像及新合印香、銀篆盤為壽》。蘇轍六十大壽時,蘇軾又寄海南沉香(木)雕刻的假山及《沉香山子賦》。

  以上內容版權均屬廣東新快報社所有(註明其他來源的內容除外),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報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發表。

相關焦點

  • 追溯宣德爐的前世今生,緣何明代宣德爐成為中國銅器鑄造的巔峰?
    他認為當時宮廷祭祀用的銅器太粗糙,傳旨用這批銅重新鑄造一批禮儀用器。又是明朝宣德皇帝親自督造,這在歷史上實屬少見。明之前的傳統制爐,都是採用翻砂法的工藝。為了保證這批銅爐的質量,工匠們在冶煉中採取了新工藝——失蠟法。宣德三年(1428年),這批宣德爐製作成功,共3365件。宣德皇帝見每隻香爐器型雅致,寶光四射,不禁龍顏大悅,賞賜了有關官員,並下旨追加鑄造,數量達到了1.8萬件。
  • 贗品橫行的宣德爐,真面目到底是什麼樣的?
    宣德爐,是我國古代青銅器發展的巔峰狀態。作為一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創舉,它不僅將我國古代的銅合金技術發展到了巔峰,也開創了一代銅器之先河。 自創始之日起,宣德爐就以其獨特的文化藝術魅力得到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雅士、達官貴人的鐘愛,上至帝王將相,商賈,下至庶民無不為宣德銅器之魅力所折服。
  • 我國古代早期的銅器
    (一)古代銅器起源人們在祭祀、宴享、飲食、烹調及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器皿數量繁多,器質繁雜。但在古代各種質料還未被掌握的時候,平民百姓使用的唯一器具就是陶器,而帝王及王公將相等上層社會人物為了顯示自己地位的優越和身份的尊貴,都選擇使用銅器古代銅器之所以珍貴,是因為那個時候使用的銅器都是由紅銅製作的。
  • 『吉金延祚——陳聰宋代銅器自選集』
    宋人崇古尚禮,大量使用並仿製商周銅器,並以宋人審美改造器型,器用也由祭祀擴大到日用。文人士大夫階層對銅器的推崇,曾一度達到痴迷。這場由皇室引領的復古崇禮之風,到徽宗時達到極致,但不幸被隨後的數度「禁銅令」所遏制。因為商品經濟發達的宋代遭遇了「錢荒」,無奈之下,皇室被迫銷毀銅器,熔銅鑄錢。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銅器的被強制退出,給了宋瓷發揚光大的歷史契機。
  • 最具升值潛力的,陳設飾品,「傳世」銅器,「工藝銅質」同樣重要
    經常上手把玩銅器也不會受到傷害,還反倒能夠培養銅器的「皮殼」包漿,講究方法的適度盤養,可以使銅器包漿自然生動,具有玉一樣的光澤,包漿內斂而柔和。有些近現代按照傳統工藝製作的銅器,工藝好,數量少銅質精的,近現代銅器,經過細心的盤養,是很值得玩味陳設的飾品,也會有一定的價值增長。
  • 談談銅器化學做舊,如何分辨真偽
    我們都知道文物仿製從古到今,技術不斷「改進」,手段年年翻新。下邊介紹幾種造假最新手法,供文物收藏者鑑別參考。再去市場上廉價收購古代的銅錢,熔鑄銅器。也有的按照書上介紹的銅鉛比例配製。銅器制好後用玉雕機打磨內殼,待很薄後手感象真物時才罷。然後用酸拌銅屑糊滿銅器全身,放在能加溫的泥窯裡熱烘,大約七天到半月內即成。做成的銅器鏽色堅固不漏底,連範線範痕都能仿出。這種銅器還要後加工,這後加工技術才是新發明的撒手鐧呢?
  • 假銅器12種鏽色是怎麼作偽的?古銅器收藏你需要了解這幾種情況
    所以仿製的初心不一樣,也決定了仿製的成品質量,這就是仿製精品少的原因。唐天寶時期至南唐後主時期的200餘年時間裡,官府在江蘇省句容縣設置有造辦處,專門從事仿鑄古代各銅器,只是仍然純粹的在樣式仿製,大多刻有官方花押標誌。這期間的仿製品體態輕盈,花紋細緻,小巧玲瓏。也有略微帶些青綠色或硃砂斑的,只是都不能完全達到古代銅器那種瑩潤的程度。
  • 如何鑑別古代銅器的包漿與偽鏽
    古代銅器在藏市中日漸火熱,藏友通常判定銅器依靠銅鏽。那麼,在仿冒技術越來越高的今天,僅憑生鏽就能確定銅器有價值嗎?  銅器上歷史的積澱在業內被稱為「包漿」。多數經歷一定時間的古董都會形成一層「包漿」,而且時間越久「包漿」越明顯。所以選擇銅器看「鏽」並沒有錯,不過這個鏽是指「包漿」,而不是偽鏽。
  • 銅器如何保養如何清洗 銅器之美
    5、滑石粉,細木除鏽法:用160克細木,60克滑石粉,240可麥麩子和在一起,倒入50克左右的醋,拌成成漿糊狀,塗在生鏽的銅器上,風吹乾後,銅鏽即可除去。銅器的鑑定:銅器鑑定的傳統方法是對器物的類別、器形、紋飾、銘文、鏽色和鑄造工藝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對比來劃分和斷定該器年代、真偽和價值。
  • 鐵器時代·漢代銅器
    總的說來,和商周時代相比,禮器的比重大減,生活用品的種類和數量增多,而兵器則因被鐵器取代而不斷減少。匈奴、東胡、西南夷等少數民族的銅器,在種類、形制和紋飾方面都有其特殊的風格,與一般的漢代銅器不同。 傳世的銅器,在宋代以迄20世紀前期的許多金石學書籍中,頗有著錄。
  • 保養銅器有妙招
    【水洗】 清洗銅器須用蒸餾水  清洗銅器必須用蒸餾水,銅器身上存在油脂,可將蒸餾水適當加溫,用清洗劑如肥皂水、洗潔精等將器物浸泡一段時間再清洗。值得注意的是,經過清洗劑處理的器物,要用蒸餾水多次漂洗,以免清潔劑本身的酸、鹼等成分影響器物。  有些銅器上的附著物較為堅硬,不易一次洗掉,切忌在清洗時用金屬或硬物強行除去。
  • 古代青銅分三種,主要是銅錫合金,明清銅器大都是合金銅冶煉而成
    古代青銅分三種,主要是銅錫合金,明清銅器大都是合金銅冶煉而成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內容是關於明清銅器合金成分的。明清銅器大都是合金銅冶煉而成,商周青銅器也是合金銅,但其成分未必相同。
  • 製作銅器要眼明手快,工序大致相同
    生活中,人們離不開銅器,每連過節結婚,人們喜歡用閃亮的銅器烘託喜氣。那時,阿不力米提的父親和爺爺忙到幾乎沒有休息日說到那段銅匠的美好時光,阿不力米提一臉神往,手中正在敲擊的鐵錘也頓住了。製作銅器要眼明手快,工序大致相同,要先將銅片熔化鍛造成粗坯,接著依據所要製作的器具形狀用榔頭敲成生坯,再經過雕花、拋光、鍍錫等輔助工藝,一件光可鑑人的銅器就算完成了其中,打型是最難的工序,做銅器沒有任何模具,用料多少、弧度大小,全靠匠人的感覺。可阿不力米提做出來的銅器,無論是造型複雜的阿不都壺,還是10多釐米的銅勻都像用模具倒出來似的,令人不可思議。
  • 日本玉川堂銅器
    【漆息】金繕,珠寶,日本茶道具。微信號:qixitang33之所以能被稱為世界上的獨一無二,除了對長年累月所磨礪出來的製作技藝的代代相傳並使其發展,它還具備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獨特的顏色鑲嵌法和經長年獨自研發出的銅的著色技術:在銅器的表面烙上錫,再將烙印上錫的銅器浸入硫化鉀等液體中
  • 古董知識:銅器的保養需要遵循的原則!
    #銅器收藏我國銅器製造及使用的年代久遠,以奴隸佔有制生產方式為主導的夏、商、周及春秋都屬於青銅器時代。青銅為銅錫合金,具有熔點低,硬度大,耐磨,抗腐蝕性好的特點。而紅銅為硫化物或氧化物銅礦石冶煉得來的純銅,沒有人工加入錫或鉛使之成合金,硬度較差,但延展性優於青銅。黃銅古代指一種黃色的銅,今多指銅和鋅的合金。明宋應星《天工開物·銅》:「凡銅供世用,出山與出爐,止有赤銅。
  • 我國最早的冶銅術和出土銅器
    冶銅術的發明,是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最重要技術成果之一。目前已發現最早的銅器與製作銅器有關的遺蹟、遺物,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的山東、河南、陝西、山西、甘肅、青海等省的仰韶和龍山諸文化中。一·仰韶時期銅器1942年,在山西榆次源渦鎮發現一塊陶片上附有銅煉渣,年代為仰韶文化晚期。
  • 軒宇藝術:淺談銅器及清代銅錘介紹
    主要是銅錫合制的青銅器物,簡稱「銅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樂器、車馬飾、銅鏡、帶鉤、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出現並流行於4000年前直到秦漢時代,以商周器物最為精美。最初出現的是小型工具或飾物,夏代始有青銅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銅器品種已很豐富,並出現了銘文和精細的花紋。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器型多種多樣,渾厚凝重,銘文逐漸加長,花紋繁縟富麗。
  • 銅器收藏 源遠流長(圖)
    中國古代的銅器文化十分發達,並以製作精良,氣魄雄偉、技術高超而著稱於世。由於古銅器以其獨特的器形、精美的紋飾、典雅的銘文向人們揭示了古代時期的鑄造工藝,文化水平和歷史源流,因此被史學家們稱為「一部活生生的史書」。  剛剛收槌的北京保利春拍,一件西周成王·青銅疐簋拍出了632.5萬元;另一件西周夷王·青銅伯家父簋拍出了368萬元。
  • 商周時期四柱形銅器簡介
    從同出的其它青銅器上的銘文可知,這些器物屬於西周初年一個史官家族,為周康王時期擔任「作冊」一職的周文王之子畢公高的屬吏或其後裔嫡族擁有,下限不晚於周穆王時期,詳細考證參見《文物》雜誌1972年6期發表的《岐山賀家村出土的西周銅器》。這件調色器為了解西周時期史官書寫工具提供了很大幫助。廣州文物商店曾收藏一件獸形四柱形調色銅器,形制與賀家村這件銅器基本相同。
  • 蘇先生,一位銅器匠人
    蘇先生是一位銅器匠人。蘇先生帥氣的兒子是一個很實在的小夥子,他說他不太了解他爸爸的工作和他們家的店,只知道祖上也都是做銅器的。這鋪子堆滿了各種日常所用銅器,勺子、水壺、盆、湯鍋……我問,別人家的銅器店都裝修了,就您這店不裝修,為什麼您不花點錢裝修一下?蘇先生說,沒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