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先生,一位銅器匠人

2021-01-15 別樣


必須得先自首寫這個內容是因為「我太任性」,才有勇氣繼續寫下去。


我們是《別樣》所以介紹的事情必須要別樣是不是?但是仔細想來,這家店其實是絕大多數人路過都不太會注意的鋪子。


一眼望去,其實並不算是太特別。注意,這鋪子是特別,但不是「太」特別。





我去年路過這鋪子,蘇先生在店門口敲敲打打的樣子讓我印象很深刻。


總在網上看到文章說日本手藝人如何有工匠精神,然後說國內現狀如何如何,我內心氣不過(雖然其實沒必要生氣,但無奈還是要抱不平),一直想寫一篇國內傳統手藝人的故事(當然,其實國內這類型的文章還是挺多的,不過是我自己想寫罷了)。


找了好久,終於找到了蘇先生的店。


蘇先生是一位銅器匠人。






我一腔熱血,但發現蘇先生就是一個偉大的雞湯終結者,所以國內手藝人的讚歌寫不成了。


假如你還願意聽我講這「失敗」的採訪經歷,我真是太高興了。


蘇先生有一個帥氣的兒子,在店門口玩手機。






蘇先生帥氣的兒子是一個很實在的小夥子,他說他不太了解他爸爸的工作和他們家的店,只知道祖上也都是做銅器的。


然後他很熱情的說,可以介紹他的堂哥和大伯給我採訪,他堂哥和大伯是做銅器很成功的,上過很多報紙雜誌,還上過各種電視,包括《天天向上》。他們很會做推廣,開了好多家分店。


他說,我爸爸不會做推廣,只會埋頭做東西。


所以他們家就只有這小小的鋪子。


這鋪子確實很小。目測,不超過5平方米。當然,我對平方沒有概念,瞎猜的,重點是,確實很小。是整條街上最小的銅器鋪子。





但我就是喜歡這鋪子給我的感覺。


古樸。有味道。


這鋪子堆滿了各種日常所用銅器,勺子、水壺、盆、湯鍋……





而蘇先生是我看到的整條街上唯一一個在店門口做銅器的手藝人。


兩次見他,他都是在同一個位置工作。一次是去年,一次是最近。


蘇先生一輩子都在做這一件事情,從十幾歲到現在。






蘇先生一直在打磨著一個小銅器。


我問蘇先生帥氣的兒子,那是什麼?


他說,是刀。


後來小鮮肉有事先走了,我坐在蘇先生旁邊。






蘇先生問我,你知道這是什麼嗎?


我說,你兒子剛剛說了,是刀。


蘇先生說,不是。這是刮痧用的。然後在胳膊上比劃了一個刮痧的姿勢。






我問,那這東西做到什麼程度算是好?


蘇先生說,得用身體感受,不能刮出血。


我問,這東西得做多久啊?


蘇先生說,你都在這裡呆了這麼久了,你說得多久。


我,……


好吧,反正是挺久的。






我說,之前網上很多文章都寫日本匠人有工匠精神……


蘇先生說,我們也有啊,我們祖輩就是這樣傳下來的。


是理所當然的語氣。


但是就沒有下文了。不說話了。手頭還不停的在打磨。






我問,別人家的銅器店都裝修了,就您這店不裝修,為什麼您不花點錢裝修一下?


蘇先生說,沒錢。




旁邊坐了蘇先生的哥們,來串門子。


蘇先生的哥們說,不是沒錢,是這樣才好看,那樣裝修土死了,現在這樣古色古香的才最好。你不覺得麼?


我說,我也這麼覺得。


所以我不去採訪別的鋪子,偏偏就喜歡蘇先生的店。


蘇先生的哥們說,你多拍拍照片,把他放到網上去,多給他宣傳宣傳。



其他的銅器店基本都是裝修成這個樣子

這圖放出來,我覺得我會被這兩家店的老闆揍

他們無辜躺槍啊……

但必須得有對比圖,才更彰顯蘇先生的店不一樣



我好像最近智商降低,淨問一些很蠢很俗的問題,寫出來都羞愧。(不要拆穿我「最近智商降低」是在狡辯)


我問,您喜歡這工作麼?


蘇先生說,喜歡,肯定喜歡啊,不做這個就吃不上飯了,怎麼能不喜歡。






店裡所有的銅器都是經過蘇先生的手打磨出來的。


蘇先生帥氣的兒子之前跟我說:做銅器太枯燥了,每天就是重複、重複,挺無聊的。年輕人不願意做的。


我也這麼覺得,我尊敬蘇先生也是因為若是讓我每天都做這樣重複的事情,我肯定要瘋掉的,因為自己不行,所以尊敬可以做到的人。


像蘇先生這樣一輩子只做一件事情的人,是只有我們父輩才能夠的,我們這一代沒幾個人可以一輩子只做一件事情了。這大部分是時代造成的,是一種現象而已,沒有優劣的分別。





蘇先生沒有學生。一身手藝也沒有傳人了。


我問到此處的時候,蘇先生已經顯得有些不耐煩了,他說,你去對面那條街上吧,那邊也有好玩的。


手頭依然不停在打磨著。好幾個小時,中途除了站起來喝水、抽菸、以及跟別人說說話,一直在打磨著那個小玩意。


我想死皮賴臉再多呆一會兒。


蘇先生又重複了一遍那話。


我突然想到我曾說過的一句話「我在專心工作時,別在我旁邊叨叨叨,煩不煩啊」。要是我在寫稿的時候有人在我旁邊一直叨叨叨,我也會很煩的。


所以我應該撤退,讓他專心工作才是。


所以我起來打了個招呼,走了。


蘇先生跟我擺擺手,繼續磨、磨、磨。





後來我在網上查到一篇文章,叫《中國正在失去18樣東西:記憶中的傳統手藝和手藝人》,其中一樣就是「銅匠」。


在我呆在那裡的幾個小時,有一個人詢問一個燒水壺的價格。


蘇先生說,一千四。


那顧客說,怎麼這麼貴啊,我在其他鋪子問過的價格比你這裡便宜呢。然後意欲離開。


蘇先生不說話。


我說,這些東西都是他手工做的呢。他自己做的。


那顧客說,真的?!


然後近身又去看了一眼那燒水壺。


然後,走了。





點擊下列文字,查看更多別樣故事:




相關焦點

  • 李永憲:童正恩先生是一位真正的科學家
    在科幻迷眼裡,童恩正是一位才華橫溢的作家。在考古學界,他則是一位著名的考古學家,甚至是一位對學科做出極大貢獻的科學家。川大考古系原系主任李永憲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特別提到了已經病故的川大考古人童恩正先生。據他介紹,正是童恩正先生在上世紀80年代提出了邊地半月形文化傳播帶,以一個大時空和大視野來宏觀地觀察研究東亞的歷史和文化,啟發了研究者的思維方向。為此,在日本舉行的一個國際考古學會上,還專門舉行了一個分會場紀念童恩正先生。
  • 製作銅器要眼明手快,工序大致相同
    生活中,人們離不開銅器,每連過節結婚,人們喜歡用閃亮的銅器烘託喜氣。那時,阿不力米提的父親和爺爺忙到幾乎沒有休息日說到那段銅匠的美好時光,阿不力米提一臉神往,手中正在敲擊的鐵錘也頓住了。製作銅器要眼明手快,工序大致相同,要先將銅片熔化鍛造成粗坯,接著依據所要製作的器具形狀用榔頭敲成生坯,再經過雕花、拋光、鍍錫等輔助工藝,一件光可鑑人的銅器就算完成了其中,打型是最難的工序,做銅器沒有任何模具,用料多少、弧度大小,全靠匠人的感覺。可阿不力米提做出來的銅器,無論是造型複雜的阿不都壺,還是10多釐米的銅勻都像用模具倒出來似的,令人不可思議。
  • 保養銅器有妙招
    水洗、除塵、藥洗、塗層要得當  最近幾天,喜愛收藏銅器的鄭州市民陳先生遇到了煩心事兒,一些心愛的藏品因為保養不當生鏽了,他想知道如何進行得當的保養。  本報藏金鑑寶專家認為,新收藏的銅器,大部分都需要進行清潔處理,主要是除掉藏品上的汙垢,如土斑、鏽斑、油垢、汗漬等,因為這些東西不但損害器物,還可能對收藏者身體不好。
  • 『吉金延祚——陳聰宋代銅器自選集』
    宋人崇古尚禮,大量使用並仿製商周銅器,並以宋人審美改造器型,器用也由祭祀擴大到日用。文人士大夫階層對銅器的推崇,曾一度達到痴迷。這場由皇室引領的復古崇禮之風,到徽宗時達到極致,但不幸被隨後的數度「禁銅令」所遏制。因為商品經濟發達的宋代遭遇了「錢荒」,無奈之下,皇室被迫銷毀銅器,熔銅鑄錢。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銅器的被強制退出,給了宋瓷發揚光大的歷史契機。
  • 銅器如何保養如何清洗 銅器之美
    5、滑石粉,細木除鏽法:用160克細木,60克滑石粉,240可麥麩子和在一起,倒入50克左右的醋,拌成成漿糊狀,塗在生鏽的銅器上,風吹乾後,銅鏽即可除去。銅器的鑑定:銅器鑑定的傳統方法是對器物的類別、器形、紋飾、銘文、鏽色和鑄造工藝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對比來劃分和斷定該器年代、真偽和價值。
  • 蘇城最後一位蛇醫
    朱雪根——『蘇城最後一位蛇醫』俗話說「驚蟄一聲雷,蛇蟲百足都出來」。3月5日驚蟄,葑門片區(雙塔街道)二郎巷社區特邀轄區居民朱雪根師傅為廣大居民講解老蘇州民俗中的驚蟄文化。朱雪根祖傳的蛇醫生意日益清淡,蛇醫這個傳統行當正逐步退出歷史舞臺,他因此被居民稱為「蘇城最後一位蛇醫」。「驚蟄,顧名思義,是說到了這個節氣,冬眠的爬行動物會漸漸甦醒過來。按照傳統說法,這個時候,蛇、蜈蚣、蟾蜍等『五毒』開始離開自己的巢穴外出活動,人們遇到『五毒』的概率自然也會隨之上升。驚蟄過後,大家應當儘量遠離河灘、草叢等地帶,避免被『五毒』咬傷。」
  • 銅器收藏 源遠流長(圖)
    鬱新生青銅器藏品之一  為了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上海古玩有限公司與收藏家鬱新生先生合作,近日在城隍廟麗水路88號3樓舉辦「古銅器文化展」。本次展覽分別展示了飪食器、酒器、水器等不同類型的古銅器百多件。大多是老三代(夏商周)的典型器。
  • 歸隱皖南深山,錘鍊匠心銅器
    辭職後赴雲南學習手工銅器製作,師從雲南省金屬工藝大師、雲南省首席技師、江川炊鍋王六代傳人楊攀林大師;雲南省金屬工藝大師、麗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納西族白沙古鎮最後的打銅匠和善均老師;雲南省鏨刻名匠洪藝軒老師。創立禪銅小屋後,融合雲南等地不同工藝技術賦予手工銅器全新的靈魂,擅長百餘種不同器型的製作,主攻銅茶器與花器。
  • 青藏高原上的中國匠人精神是一位30多歲的混血女匠人!
    Kim就從一位拉薩裁縫行會的老人口中,聽說過這種犛牛絨,代表著藏族貴族的衣著品味。Kim想也許可以在高原做作坊,把犛牛絨加工成精美的圍巾、披肩。於是德清來到甘南,我們上文說到的,佐蓋多瑪鄉仁多瑪村,德清找到父親以前的舊交Amchotsang一家,打算說服他們加入自己的計劃。這時候她才發現,不同於拍紀錄片的旅居,真正想融合,才不是換件衣服吃點青稞面就可以獲得藏民的信任。
  • 我國古代早期的銅器
    但在古代各種質料還未被掌握的時候,平民百姓使用的唯一器具就是陶器,而帝王及王公將相等上層社會人物為了顯示自己地位的優越和身份的尊貴,都選擇使用銅器古代銅器之所以珍貴,是因為那個時候使用的銅器都是由紅銅製作的。
  • 日本玉川堂銅器
    【漆息】金繕,珠寶,日本茶道具。微信號:qixitang33之所以能被稱為世界上的獨一無二,除了對長年累月所磨礪出來的製作技藝的代代相傳並使其發展,它還具備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獨特的顏色鑲嵌法和經長年獨自研發出的銅的著色技術:在銅器的表面烙上錫,再將烙印上錫的銅器浸入硫化鉀等液體中
  • 鐵器時代·漢代銅器
    匈奴、東胡、西南夷等少數民族的銅器,在種類、形制和紋飾方面都有其特殊的風格,與一般的漢代銅器不同。 傳世的銅器,在宋代以迄20世紀前期的許多金石學書籍中,頗有著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考古調查發掘工作中又有了大量的新發現,為研究漢代銅器提供了更為豐富、可靠的資料。
  • 商周時期四柱形銅器簡介
    從同出的其它青銅器上的銘文可知,這些器物屬於西周初年一個史官家族,為周康王時期擔任「作冊」一職的周文王之子畢公高的屬吏或其後裔嫡族擁有,下限不晚於周穆王時期,詳細考證參見《文物》雜誌1972年6期發表的《岐山賀家村出土的西周銅器》。這件調色器為了解西周時期史官書寫工具提供了很大幫助。廣州文物商店曾收藏一件獸形四柱形調色銅器,形制與賀家村這件銅器基本相同。
  • 如何鑑別古代銅器的包漿與偽鏽
    古代銅器在藏市中日漸火熱,藏友通常判定銅器依靠銅鏽。那麼,在仿冒技術越來越高的今天,僅憑生鏽就能確定銅器有價值嗎?  銅器上歷史的積澱在業內被稱為「包漿」。多數經歷一定時間的古董都會形成一層「包漿」,而且時間越久「包漿」越明顯。所以選擇銅器看「鏽」並沒有錯,不過這個鏽是指「包漿」,而不是偽鏽。
  • 宣德爐是明朝銅器的代表作 是古代仿製數量最多的銅器
    ■明代鎏金鋪獸首銜環缽盂式銅爐連座 明清時期的銅器
  • 匠人集結,在拈花灣造物、讓生活與自然連接
    童書業先生在《瓷器研究》一書中寫道。大家是否認同呢?宅sir最近看了個紀錄片,吳曉波頻道的《這個國家的新匠人》,裡面講到了新匠人這麼一類人群,他們秉承著我國自古的匠人精神,只專注於做好一件產品,比如小小的一包茶葉、一個收音機、一輛自行車...他們是創業者,也是造物者。
  • 古董知識:銅器的保養需要遵循的原則!
    #銅器收藏我國銅器製造及使用的年代久遠,以奴隸佔有制生產方式為主導的夏、商、周及春秋都屬於青銅器時代。青銅為銅錫合金,具有熔點低,硬度大,耐磨,抗腐蝕性好的特點。而紅銅為硫化物或氧化物銅礦石冶煉得來的純銅,沒有人工加入錫或鉛使之成合金,硬度較差,但延展性優於青銅。黃銅古代指一種黃色的銅,今多指銅和鋅的合金。明宋應星《天工開物·銅》:「凡銅供世用,出山與出爐,止有赤銅。
  • 談談銅器化學做舊,如何分辨真偽
    再去市場上廉價收購古代的銅錢,熔鑄銅器。也有的按照書上介紹的銅鉛比例配製。銅器制好後用玉雕機打磨內殼,待很薄後手感象真物時才罷。然後用酸拌銅屑糊滿銅器全身,放在能加溫的泥窯裡熱烘,大約七天到半月內即成。做成的銅器鏽色堅固不漏底,連範線範痕都能仿出。這種銅器還要後加工,這後加工技術才是新發明的撒手鐧呢?
  • 甘肅男孩挖出8件銅器,賣出後遭不斷轉手,現成為博物館鎮館之寶
    這60大洋在當時對於秦家,已經可以說是一筆巨款了,以為自己佔到了便宜,結果古玩店老闆一轉身就以10倍價格賣給了一位古董商,而這8件青銅器可是比黃金還要珍貴百倍的,因為這8件青銅器的遺址早已絕跡了。古董商更是用這幾件銅器賺得盆滿缽滿,有2件被一家古玩店收購,剩下的6件最終落到了一個名叫楊慕時的手中,他是一位旅長,本想帶著這6件銅器離開蘭州,但最後迫於社會輿論的壓力,無奈便將珍貴的銅器捐贈給了蘭州民眾教育館,一時間便吸引了眾多專家和學者前往觀賞。
  • 假銅器12種鏽色是怎麼作偽的?古銅器收藏你需要了解這幾種情況
    不過,在眾多古玩收藏中銅器卻是個例外,仿製銅器也會被藏家看中。銅器中的仿製精品,其工藝和藝術價值能與真器相媲美。但如果是偽制的,不論製作得如何精美,也不被世人所接受。因為偽制與仿製不同,仿製在於以古人為師求新,偽制在於欺瞞世人,所以造假者應該被鄙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