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得先自首寫這個內容是因為「我太任性」,才有勇氣繼續寫下去。
我們是《別樣》所以介紹的事情必須要別樣是不是?但是仔細想來,這家店其實是絕大多數人路過都不太會注意的鋪子。
一眼望去,其實並不算是太特別。注意,這鋪子是特別,但不是「太」特別。
我去年路過這鋪子,蘇先生在店門口敲敲打打的樣子讓我印象很深刻。
總在網上看到文章說日本手藝人如何有工匠精神,然後說國內現狀如何如何,我內心氣不過(雖然其實沒必要生氣,但無奈還是要抱不平),一直想寫一篇國內傳統手藝人的故事(當然,其實國內這類型的文章還是挺多的,不過是我自己想寫罷了)。
找了好久,終於找到了蘇先生的店。
蘇先生是一位銅器匠人。
我一腔熱血,但發現蘇先生就是一個偉大的雞湯終結者,所以國內手藝人的讚歌寫不成了。
假如你還願意聽我講這「失敗」的採訪經歷,我真是太高興了。
蘇先生有一個帥氣的兒子,在店門口玩手機。
蘇先生帥氣的兒子是一個很實在的小夥子,他說他不太了解他爸爸的工作和他們家的店,只知道祖上也都是做銅器的。
然後他很熱情的說,可以介紹他的堂哥和大伯給我採訪,他堂哥和大伯是做銅器很成功的,上過很多報紙雜誌,還上過各種電視,包括《天天向上》。他們很會做推廣,開了好多家分店。
他說,我爸爸不會做推廣,只會埋頭做東西。
所以他們家就只有這小小的鋪子。
這鋪子確實很小。目測,不超過5平方米。當然,我對平方沒有概念,瞎猜的,重點是,確實很小。是整條街上最小的銅器鋪子。
但我就是喜歡這鋪子給我的感覺。
古樸。有味道。
這鋪子堆滿了各種日常所用銅器,勺子、水壺、盆、湯鍋……
而蘇先生是我看到的整條街上唯一一個在店門口做銅器的手藝人。
兩次見他,他都是在同一個位置工作。一次是去年,一次是最近。
蘇先生一輩子都在做這一件事情,從十幾歲到現在。
蘇先生一直在打磨著一個小銅器。
我問蘇先生帥氣的兒子,那是什麼?
他說,是刀。
後來小鮮肉有事先走了,我坐在蘇先生旁邊。
蘇先生問我,你知道這是什麼嗎?
我說,你兒子剛剛說了,是刀。
蘇先生說,不是。這是刮痧用的。然後在胳膊上比劃了一個刮痧的姿勢。
我問,那這東西做到什麼程度算是好?
蘇先生說,得用身體感受,不能刮出血。
我問,這東西得做多久啊?
蘇先生說,你都在這裡呆了這麼久了,你說得多久。
我,……
好吧,反正是挺久的。
我說,之前網上很多文章都寫日本匠人有工匠精神……
蘇先生說,我們也有啊,我們祖輩就是這樣傳下來的。
是理所當然的語氣。
但是就沒有下文了。不說話了。手頭還不停的在打磨。
我問,別人家的銅器店都裝修了,就您這店不裝修,為什麼您不花點錢裝修一下?
蘇先生說,沒錢。
旁邊坐了蘇先生的哥們,來串門子。
蘇先生的哥們說,不是沒錢,是這樣才好看,那樣裝修土死了,現在這樣古色古香的才最好。你不覺得麼?
我說,我也這麼覺得。
所以我不去採訪別的鋪子,偏偏就喜歡蘇先生的店。
蘇先生的哥們說,你多拍拍照片,把他放到網上去,多給他宣傳宣傳。
其他的銅器店基本都是裝修成這個樣子
這圖放出來,我覺得我會被這兩家店的老闆揍
他們無辜躺槍啊……
但必須得有對比圖,才更彰顯蘇先生的店不一樣
我好像最近智商降低,淨問一些很蠢很俗的問題,寫出來都羞愧。(不要拆穿我「最近智商降低」是在狡辯)
我問,您喜歡這工作麼?
蘇先生說,喜歡,肯定喜歡啊,不做這個就吃不上飯了,怎麼能不喜歡。
店裡所有的銅器都是經過蘇先生的手打磨出來的。
蘇先生帥氣的兒子之前跟我說:做銅器太枯燥了,每天就是重複、重複,挺無聊的。年輕人不願意做的。
我也這麼覺得,我尊敬蘇先生也是因為若是讓我每天都做這樣重複的事情,我肯定要瘋掉的,因為自己不行,所以尊敬可以做到的人。
像蘇先生這樣一輩子只做一件事情的人,是只有我們父輩才能夠的,我們這一代沒幾個人可以一輩子只做一件事情了。這大部分是時代造成的,是一種現象而已,沒有優劣的分別。
蘇先生沒有學生。一身手藝也沒有傳人了。
我問到此處的時候,蘇先生已經顯得有些不耐煩了,他說,你去對面那條街上吧,那邊也有好玩的。
手頭依然不停在打磨著。好幾個小時,中途除了站起來喝水、抽菸、以及跟別人說說話,一直在打磨著那個小玩意。
我想死皮賴臉再多呆一會兒。
蘇先生又重複了一遍那話。
我突然想到我曾說過的一句話「我在專心工作時,別在我旁邊叨叨叨,煩不煩啊」。要是我在寫稿的時候有人在我旁邊一直叨叨叨,我也會很煩的。
所以我應該撤退,讓他專心工作才是。
所以我起來打了個招呼,走了。
蘇先生跟我擺擺手,繼續磨、磨、磨。
後來我在網上查到一篇文章,叫《中國正在失去18樣東西:記憶中的傳統手藝和手藝人》,其中一樣就是「銅匠」。
在我呆在那裡的幾個小時,有一個人詢問一個燒水壺的價格。
蘇先生說,一千四。
那顧客說,怎麼這麼貴啊,我在其他鋪子問過的價格比你這裡便宜呢。然後意欲離開。
蘇先生不說話。
我說,這些東西都是他手工做的呢。他自己做的。
那顧客說,真的?!
然後近身又去看了一眼那燒水壺。
然後,走了。
點擊下列文字,查看更多別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