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器收藏#
銅為淡紅色金屬,元素符號Cu。富延展性,抗蝕性。古謂之赤金、黃鐵。在乾燥空氣中穩定,有二氧化碳及溼氣存在時,表面生成綠色的鹼式碳酸銅,俗稱銅綠。不溶於非氧化性稀酸,能與硝酸、濃硫酸作用。與空氣接觸,或有氧化劑存在時,也能溶於鹽酸,稀硫酸等中。
銅在自然界中以黃銅礦、輝銅礦、赤銅礦的狀態存在。我國銅器製造及使用的年代久遠,以奴隸佔有制生產方式為主導的夏、商、周及春秋都屬於青銅器時代。青銅為銅錫合金,具有熔點低,硬度大,耐磨,抗腐蝕性好的特點。
而紅銅為硫化物或氧化物銅礦石冶煉得來的純銅,沒有人工加入錫或鉛使之成合金,硬度較差,但延展性優於青銅。黃銅古代指一種黃色的銅,今多指銅和鋅的合金。明宋應星《天工開物·銅》:「凡銅供世用,出山與出爐,止有赤銅。以爐甘石或倭鉛參和,轉色為黃銅。」具有良好的可塑性。
銅器的品類較多,大小有別,年代亦有遠近之分,但不論何種,銅器的收藏保養均應以防鏽蝕為主,銅器特別是夏商周三代出土的青銅器,由於長期埋藏在地下,受土壤中的氯化物影響,表面因化學反應會形成一種氯化亞銅,呈灰白色,這是青銅器的主要鏽,這種鏽是由裡往外逐步變化進而達及銅器表面的。此種鏽蝕的去除十分複雜,非一般收藏者所能掌握,應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
鹼式氯化銅是對青銅器危害最大的一種鏽,從其俗稱「青銅病」就可窺知其對青銅器的影響。這種鏽呈綠色粉末狀,往往以疥瘡狀存在,不僅會使器物潰爛或穿孔,嚴重時能將器物底蝕掉。一般來講,其除鏽方法是這樣的,先用利器將疥瘡斑痕剔掉,特別是斑痕之下的疏鬆部分也要清除乾淨,直至金屬本體為止,因為這種鏽是極易「傳染」的,一旦除惡不盡,必定要捲土重來,並且像瘟疫一樣漫延。然後將其浸泡在蒸餾水或半倍的碳酸鈉溶液中,待其氯化物揮發淨之後進行乾燥,最後用氧化銀加以封閉。
銅器除了上述鏽之外,另見有碳式碳酸銅、氧化銅、硫酸銅等鏽這些鏽屬於「良性鏽」,對青銅器的保存沒有害處,反之暗綠或藍色的斑痕更使青銅器具有年代久遠的古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其它有害物質對銅器的進一腐蝕。
在具體的銅器收藏過程中,要堅持以下的保養原則:首先是保存環境必須乾燥,一定要嚴格杜絕有害氣體的腐蝕。其次,青銅器雖然質地較硬,但在外力的碰撞之下仍會發生損壞,故大件器物的擺放位置要固定,不要隨意挪動,同時周圍應沒有易倒的硬物。
小件器物則應入錦盒保存,嚴格做到一器一盒,杜絕互相重疊放置,以免造成機械性磨損和鏽蝕的傳染。其三,欣賞器物時要洗淨雙手,手上的汗及油脂會對器物造成腐蝕。其四,器物需要擦拭時,應以鬆軟的布、毛、皮等製品進行,如需用水洗,應選用中性肥皂,切不可用氫氧化銨、酸類等溶液。最後一點是在欣賞的同時,要注意觀察器物的變化,一旦發現鏽斑,在弄清鏽的性質之後決定是去除還是保留。
銅器的收藏要體現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一件上佳的銅器,必然要反映當時的鑄造工藝,並且或多或少地反映當時的社會風尚。而藏品的品相好壞直接影響其價格,年代是否久遠則在其次,當然夏商周三代青銅器不在此列。就目前市場上的銅器來看,多為唐宋之後器物,決定這些器物價格的主要因素是品相及工藝特徵。一般來講,民間收藏的完整無瑕的器物與殘損的器物價格有天壤之別,拿漢代的銅鏡來講,完整無損,品相良好的價格在5-10萬左右,而有殘損的漢代銅鏡市場價格不過幾百元人民幣。同時工藝精細程度也決定其市場價格,故在收藏中應以做工精細,代表了當時工藝水平的器物為首選。
夏商周三代青銅器近年市場價格起伏不大,一則是傳世品較少,很少有人將藏品入市;二則假貨存在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