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宮廷內的「吃」有多講究?活生生將吃轉換為一種藝術

2021-01-11 騰訊網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在很多方面可謂是包容前朝之長,尤其是在藝術方面達到了巔峰的水準,比如說織造藝術、戲曲藝術等等,而今天所要說到的可以說是藝術,但卻又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那就是——吃!

可能有人會疑惑,吃怎麼能歸於藝術的行列?其實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吃,其實也是能和藝術結合在一起的。尤其是清朝宮裡的宴席,十分精緻的,自然能夠被稱之為藝術品。

清朝的筵席是沿襲著之前各代的規格的,但是在此基礎之上又加入了自己的特色。正因為是皇宮裡的宴席,規則是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些規章制度包括了筵席的名字、等級、地點、桌椅規格、進餐的順序等等一系列部分,甚至還包括了承辦筵席的單位,可謂是面面俱到,不落下任何地方,整個過程井然有序,不會出現差錯。

清朝作為我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文化上的繁榮促進了飲食文化的繁榮,而這些飲食文化可不僅僅只有食物本身,餐具也是文化的一部分,這些美麗的餐具所體現的正是皇家氣派,有著皇家的豪華與尊貴。

清朝宮廷裡的飲食器具最常見的除了最為貴重的金銀器具外,也有骨、瓷、陶等等,無論材質如何,這些器具的造型都十分的獨特,除了能夠作為餐具使用外,裝飾也是一把好手,藝術氣息極其濃厚。當然除了這些最為常見的材質外,清宮裡還會使用玉石、琺瑯等等做成飲食器具。這些器具的製作十分的精緻,當然,其中有不少其實並不能真正的作為飲食器具來使用的,更多的是起一種裝飾作用。

上文說到了清朝宮廷裡面的餐具很多都是用金、銀、琺瑯、玉石等等作為材料製作的,這些餐具上的花紋眾多,裝飾性十分的強。不過雖然好看,看上去每一個也都十分精緻,但這些器具有些在我們這些不懂行的看來還是沒啥兩樣。但是其實這些一眼看上去好像差別不大的器具也是有講究的,各個階層所使用的的餐具的質地紋飾都是有明確的規定的,一不小心用錯了,那等著你的很可能就是責罰。

清朝宮廷的御膳主要是由三個地方菜系發展而來,分別是滿族菜、魯菜和蘇杭菜,滿族菜自然是為了滿足才入中原的滿族貴族,基本上都是野味和各種肉,而隨著時間的發展,這些滿族菜也有了新的變化,不再是當年的粗放感。而蘇杭菜最主要的還是乾隆皇帝喜歡,正是因為他的喜歡,蘇杭菜才在宮裡迅速流行,並成為了宮中「飲食界」三大巨頭之一。當然,宮廷裡並不是只能有固定的飲食習慣的,只要還要看皇帝喜歡吃什麼,就像剛才提到的乾隆皇帝喜歡蘇杭菜,宮裡蘇杭菜便流行了起來,除了乾隆皇帝這事以外,溥儀退位後喜歡西餐,皇宮裡還就建了一個西餐飯房供溥儀吃自己喜歡的西餐。

皇宮裡的食物是給貴人吃的,那麼這些御膳自然不能馬虎,從選材開始層層把關,加工更是不能馬虎,力求口味和營養雙達標,就連造型和搭配都要讓貴人看了身心舒爽,更不要說菜名了,翡翠白玉湯怎麼聽都比白菜豆腐湯聽著有貴氣。

宮廷御膳的選料十分的細緻,從產地開始挑選,不說質量了,連大小和使用的部位都有著嚴格的規定。野味,比如和熊掌還有鹿茸那一定要用東北的,鮑魚只能選山東的,魚翅非男孩的不要,連水都只能用玉泉山的,而鯉魚更是只用一斤半的,大了小了都直接pass,十分的嚴苛。

清朝宮廷裡的筵席十分多,除了幾乎每朝每代都會有的三大節筵,還有著其他各種壽宴,有前朝就有的筵席,也有前朝所沒有的筵席,而無一例外,這些筵席可不是隨隨便便辦的,都是由一定的規章的,嬪妃生日宴自然比不得皇后娘娘的千秋宴。

現代人十分喜歡吃火鍋,其實清宮裡也喜歡吃火鍋,甚至筵席之上就有著火鍋,比如說清宮千叟宴便是火鍋大會,這個筵席之上,清宮會根據參會者的不同身份等級設置銀、錫、銅三種弄不同質地的火鍋供使用。

除了千叟筵以外,冬天的清朝宮廷裡很多的筵席都離不開火鍋,這其實也是有著歷史因素的。清朝皇室是滿族人,大多生活在我國東北地區,東北天氣寒冷,火鍋是最佳的餐具,融烹飪器具和餐具為一體,吃的時候也是熱乎乎的,自然受到喜愛。

清朝的火鍋大多分為兩種,一種屬於鍋裡面會帶著爐子的,這種火鍋的爐子裡面是燒炭火的,能把鍋內的水直接燒開,從而將水中的菜給煮熟,還有另一種比第複雜的多,第二種屬於組合型的,由鍋、爐架、爐圈。爐盤和一個酒精碗組成,不僅可以將食物燒熟,還可以將其作為一個煮鍋使用,能夠將已經涼了的食物進行一個加溫。

清朝宮廷裡的火鍋質地也是十分豐富的,比如上面提到的三種質地,當然琺瑯也是其中的一個大頭。清朝的火鍋除了質地多樣之外,形狀也十分的豐富,造型大多是吉祥的紋飾,比如說梅花型的、八角形的等等,除了單個使用的以外,還有不少是組合起來使用的,組合在一起十分的驚人。

清朝最愛吃火鍋的人應該要數慈禧了,一般來說火鍋都是在冬天吃的,但是慈禧不一樣,她一年四季都要吃火鍋,曾經作為慈禧的御侍女官的德齡便說慈禧每次在吃火鍋前都十分的興奮,「像個鄉下人快要赴席的情形一樣」。

清宮的筵席十分多,而與之俱來的就是其飲食器具十分的豐富。上文已經說了,清宮裡面的餐具十分的豐富多樣,除了質地和以外,餐具的種類也有著很大的區別。

除了我們常見到的碗、盤、刀等等以外,甚至還有冰箱!這件冰箱的全名叫做做掐絲琺瑯寶相花大冰箱,是一件乾隆時期的冰箱,現存於瀋陽故宮裡,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在沒有電的當時,這個大冰箱又是怎麼降溫儲藏食物的呢?這個冰箱的內部是鉛,而和琺瑯中間還有一層木板作為隔層。不論是木頭還是鉛本身的隔熱效果都很好,使用的時候可以在裡面放上冰塊,從而降溫儲藏食物,而同時這個大冰箱下部擁有一個排水孔,完全不需要擔心冰塊融化箱體內積水。而這個大冰箱的上部還擁有兩個通氣孔,夏天裡面可以裝滿冰塊調節室溫,可謂是一箱多用,十分的便利。

而除了這些多種多樣的食品用餐具外,酒具自然也是筵席之上不可或缺的餐具!清朝的宮廷筵席其實並不像很多朝代一樣,一定要一醉方休。清朝的筵席講究酒過三巡,三巡過後音樂停止,皇帝基本上就退了,筵席也就散了,但是即使這樣,酒,在清宮筵席之上的作用還是十分的高,因而現存的酒器也十分的多,絲毫不比一般的食品餐具少。這些酒器大多使用的都是金銀,上面還會鑲嵌不少的寶石和玉石,十分的精美。除了金銀以外,這個時候也會採用水晶、瑪瑙、琺瑯等等材料製作酒器,這些酒器造型多樣,除了最基本的方形、圓形的之外,還有六角的、八角的、平口鬥形等等式樣。

而除了吃飯喝酒之外,有的筵席之上還會有遊戲,比如說酒令。行酒令那就需要用酒籌,在《紅樓夢》裡就有一群人行酒令的場景,這樣的場景在清宮之中也是存在的,不過一般都是小型筵席,大型的隆重筵席之上這樣的場景幾乎是不允許出現的。

而除了酒,茶也是清宮貴人們喜歡的飲品之一,中國飲茶的歷史十分悠久,到了清代,茶文化已經十分的豐富完善。清宮的茶具最繁榮的時期應該算得上是康乾兩代,這個時候的景德鎮瓷器以及與之同名的宜興紫砂器成為了最常見到的清宮茶具。光是茶壺便有竹節式、石榴式、瓜式等等,除了中原本土的茶具形式外,還有來自於西藏的茶具——多穆壺。

清皇室與西藏的關係十分的密切,除了藏傳佛教進入皇室之外,很多的西藏風味的器物也進入了清宮,就比如多穆壺。多穆壺原本是裝酥油茶等飲品的器具,後來進入清宮,從最早的冊封和法事所用的法器逐漸變為實用器。當然與之匹配的奶茶自然也成為了清宮的日常飲品。

而奶茶不僅現代人很喜歡,清宮人也十分的喜歡,喜歡到什麼程度呢?當時有明文規定,從皇帝到妃子,每個人的每日所用奶的奶量是定額。當然和現在的用毫升算不同,當時是以奶牛的頭數算的,皇帝每天能擁有100頭奶牛的奶,皇后則是25頭,至於下面的嬪妃自然是越來越少。當然除了日常喝,奶茶也是宴會上的重要角色,而且不僅宴會,連祭祀上奶茶的出現頻率也十分的高,妃嬪喪期都要用奶茶進行三次祭奠。

清朝宮廷的筵席種類多樣,連使用的器具也十分多樣,而我們從現如今遺留下來的眾多文物之中便足以看出當時宴會的豪華。

相關焦點

  • 千萬不要低估一個對吃講究的人
    你把才下來的茄子皮刨了,只要淨肉,切成碎丁子,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脯子肉並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腐乾、各色乾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雞湯煨乾,將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裡封嚴,要吃時拿出來,用炒的雞爪一拌就是。」以前看這段茄鯗做法的描寫,覺得不難,等後來真正到自己搗鼓柴米油鹽時,才發現當初我低估了紅樓夢中人對吃的講究。
  • 吃柿子,有講究
    吃柿子有啥功效和講究呢? 燥熱咳嗽的特點 1、咳嗽是一聲接著一聲,連聲作嗆,不是一兩聲就停止了; 2、乾咳比較多見,有的沒有痰,有的是有痰但是痰比較粘咳不出來,甚至還有的是咳出的痰液裡面會帶有血絲; 3、口腔、鼻孔和喉嚨都會覺得乾燥,甚至喉嚨會因為乾燥而微微有些發痛
  • 中國式插花藝術的起源與發展
    初級發展階段(漢魏及南北朝)-原始容器插花裝飾屋子,出現瓶花、盤花興盛發展階段(隋唐五代)-成為一種藝術民間、寺廟與宮廷都盛行插花;對插花的器具講究(籃子,缸,碗)出現固定花材的容器-佔景盤;講究花材的選擇與搭配,對花材的保養也有一定的研究;出現了插花專著;;唐代中國傳統插花藝術首次東渡日本;開創了大型專題插花展覽會的先河
  • 癌症病人能吃補品嗎?中醫說,癌症病人吃補品有講究,不能亂吃
    現如今生活條件提高了,補品的需求是越來越大,對於補品的種類也是越來越多,不像過去說起補品就只會想起人參、靈芝這類的中藥。對於病人我們總是在說,十病九虛,需要大補。可是對於癌症病人來說吃補品有用嗎?有人說癌症病人不能吃補品,會滋養癌細胞的生長,也有人說癌症病人必須吃補品,不然的話身體營養流失太快會加重病情導致系列的併發症,一發不可收拾。
  • 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對『吃』越講究的人,越恐怖!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你永遠不會知道下一個走如你生命的人會有多強大。 不把自己看得太重,不僅是一種修養,更是心態上的一種成熟表現。 凌晨四點出發,在30公裡外的原始森林採摘的珍稀鬆茸,好吃; 空巢老人,為歸家的兒孫,親手做的年糕,也好吃; 而這些在最家常的廚房裡創造出的美味,比滿漢全席更有人情味,也更講究。 真正懂吃的人,不管多普通的食材,他們都能吃出講究感,汪曾祺對此,頗有心得。
  • 俗語:「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為什麼不能吃?有何講究?
    俗語:「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為什麼不能吃?有何講究?文/號外飛飛說歷史 圖/網絡中國民間有很多關於飲食的俗語,大都是老一輩人根據自己的實際生活經驗總結而來的。就比如說「豬不椒」、「魚不蒜」等等,或許結合當時的社會情境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今隨著人們認知的提高以及烹飪技術的進步,類似的俗語就不一定適用於現在了。今天要和大家聊聊的這句俗語是「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按照字面意思來理解就是,黃鱔的頭和田螺的尾是不能吃的。那這是為什麼呢,這其中是有何講究嗎?小編馬上為您揭曉。首先來看前半句「黃鱔不吃頭」。
  • 翠鳥吃魚卻是活生生的「凌遲」!將魚敲暈後,再一口生吞!
    翠鳥吃魚卻是活生生的「凌遲」!將魚敲暈後,再一口生吞! 鬱鬱蔥蔥的灌木叢中生活著一種鳥類,這種鳥類毛色非常漂亮,見到它的人都會一眼就喜歡上它,而它平時都是孤獨的。
  • 吃動物內臟有講究
    原標題:吃動物內臟有講究  大部分的動物內臟營養素含量高於肌肉,尤其是肝臟,肝臟是動物體內營養素最集中的地方,肝臟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含量較肉類低,如豬肝中蛋白質含量有19.3%,脂肪只有3.5%。動物內臟中比如豬肝、豬腸、豬腦等所含的膽固醇成分很高,吃得太多對人體健康也不利,容易引起高血脂、動脈硬化等。  吃動物內臟注意事項:  1.少量食用,一次吃25—50克,半兩—一兩,也就2—3口的量,多了容易維生素A中毒;2.可以用雞肝、鴨肝、鵝肝代替豬肝;3.清洗一定要乾淨,肝臟和腎臟屬於排毒器官,受汙染的可能性較高。
  • 魚肉輔食講究多 這七種魚千萬別給寶寶吃!
    魚肉輔食講究多 這七種魚千萬別給寶寶吃!時間:2016-10-17 18:11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魚肉輔食講究多 這七種魚千萬別給寶寶吃! 媽媽絞盡腦汁希望給寶寶準備豐盛的食物。魚肉富含蛋白質、EPA和DHA,是媽媽們最喜歡端上寶寶餐桌的食物之一。
  • 河北承德這家餐廳,以八大碗為特色,祖上是宮廷御廚,你吃過嗎?
    河北承德這家餐廳,以八大碗為特色,祖上是宮廷御廚,你吃過嗎?作為一個吃貨,出去玩首要目的就是品嘗當地美食。到承德玩的時候,朋友說當地的八大碗不錯,特地過來嘗嘗。四小碗,以為是小涼菜沒想到是春餅,炒蛋,醃製的尖椒,粉條,蔥末,但是沒有蘸醬,感覺口感一般。
  • 吃了那麼多年日料,你吃的昂貴的鰻魚飯正宗嗎?裡面大有講究
    直到有一次,我吃壽司沒吃飽,又不知道點什麼的時候,我媽就讓我嘗了一下她點的鰻魚飯,我才發現,除了壽司以外,鰻魚飯也超級和我胃口。我覺得,我現在依然隔一段時間就去吃一頓日料,我應該要感謝我媽媽的,不然也許很長一段時間都還是只吃壽司,可能吃的多了也就不想吃日料了吧。我覺得,大部分人在選擇去吃日料的時候,都會點一碗鰻魚飯。
  • 瀋陽故宮文創x 700CC | 始於大清開國,傳承宮廷古方
    追溯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奶茶這件事清朝皇帝早就喝出了花樣唐朝時期,茶葉通過茶馬互市進入西部遊牧地區後,逐漸有了奶茶,且漸漸發展為遊牧民族慣有的飲茶習俗。到了清朝,皇室實行滿蒙聯姻,這些遊牧習俗也隨之引入,而在清宮裡,奶茶也有花樣。清乾隆款粉彩多穆壺瀋陽故宮藏國家級一級藏品。
  • 這道宮廷美食火爆了100多年,老北京人天天都要吃,外地人吃不慣
    這道宮廷美食火爆了100多年,老北京人天天都要吃,外地人吃不慣,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這句話不管走到哪裡都是很適用的。一日三餐一直是所有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件事,而在不同的生活環境,人們的飲食習慣也是不一樣的,這就是有了中國各地不一樣的特色美食。
  • 多吃茼蒿有哪些好處?這類人千萬別吃
    茼蒿是一種極為常見的蔬菜。吃過茼蒿的人或多或少也知道,茼蒿的味道有點怪,喜歡吃的人自然是讚不絕口。特別是在冬天吃火鍋的時候,將茼蒿放進去涮涮更是很多人必做的一件事。但是因為茼蒿的味道,不喜歡吃的也大有人在。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也越來越注重養生。
  • 雜食中國人:熱衷吃與談吃,是飢不擇食還是我吃故我在?
    隨著她們聚在一起燒菜次數越來越多,烹飪老師對她透露的自家故事也越來越完整,準備飯菜成為了彼此交心的時間,「這項傳統的家務勞動好像有一種特殊的力量,打破了我們師生之間的藩籬。」烹飪老師曾講到饑荒時代自家四個孩子分食一個蘋果的故事,老四得到了大半,老二得到了小半,老大得到了蘋果皮,而老三什麼也沒有得到。她是把這個故事當成笑話來講的,然而在這位美國學生聽來卻覺得異常辛酸。
  • 日本人吃草莓,為啥先用勺子壓碎,而不是直接吃?原來大有講究
    日本人吃草莓,為啥先用勺子壓碎,而不是直接吃?原來大有講究。草莓是我們國家很多人都非常喜歡的,也是在我們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一種水果,不過因為我們中國地大物博,所以草莓的數量非常多,而且價格很便宜,所以我們在吃草莓的時候都非常的豪放,往往都是直接洗乾淨之後放在嘴巴當中咬著吃了,不過相信很多人也知道世界上大多數地區跟我們的吃法也是一樣的,因為草莓是一種可以直接食用的水果,洗乾淨就可以了。
  • 清朝男子的辮子到底有多髒?英國女子:臭氣燻天,噁心到吃不下飯
    ,曾經有一個英國女子就在自己的日記中記錄到,當清朝人解開辮子的時候,當場吐了一地。 清朝是滿人當政,而滿人是遊牧民族出身,因此不管是打獵還是出徵他們經常會因為頭髮過多而感到不便,於是他們就將前額剔除,在後邊蓄辮,凡事有事情的時候,就將長辮在脖子上繞上幾圈掛在脖子上,這樣子行事方便一些。
  • 海星吃法有多講究?漁民切開一瞬間,才知道吃哪些部位最有營養!
    海星吃法有多講究?漁民切開一瞬間,才知道吃哪些部位最有營養!生活在大海中那種集體動物,全世界海鮮種類多大,有1500多種,八秒很強的繁殖能力,壽命可達35年,海星的泛濫引起了各國專家的高度,正是海星食量驚人,給貝類養殖業造成巨大經濟損失,而經常出海的漁民經常會捕獲到海星,那麼許多人會疑問,海星到底能不能吃呢?今天就帶著大家去看看漁民們平時是怎麼吃海星的?
  • 太監居然有妻子?對象還是宮女?解讀中國古代宮廷「對食」史
    但是眾所周知,古代皇宮裡的宮女、太監都是沒有自由之身的奴隸,再加上太監又是有生理缺陷之人,這就不禁讓人感到好奇,宮女和太監到底是如何做夫妻的?中國古代宮廷是否真的存在「對食」一事呢?其實,「對食」就是古代皇宮裡的一種畸形婚戀,這種宮廷裡的畸形夫妻關係,就源於中國古代宮廷裡的淨身制度。古代宮廷需要大量差役從事一些力氣活,可是帝王為了保持皇室血統的純潔,又強制性要求男性閹割淨身入宮,如此以來,中國古代後宮便有了這樣一群喪失生育功能不男不女的畸形人:太監。
  • 為何吃播只吃帝王蟹的腿,而不吃蟹身?原來裡面有大講究!
    現在隨著網際網路的身體,有很多的人都依靠手機成為了主播網紅,有一些人依靠自己的才藝,而有一些完全是依靠自己強大的胃,成為一名吃播,相信小夥伴們在平時的時候也會關注一些直播,會在他們直播的時候進入直播間看他們表演,那麼就有細心的小夥伴發現一些吃播在吃帝王蟹的時候只吃腿而不吃蟹身,是真的有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