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管我們在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都不要高看自己。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你永遠不會知道下一個走如你生命的人會有多強大。
不把自己看得太重,不僅是一種修養,更是心態上的一種成熟表現。
對吃越講究的人越恐怖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題目是:對吃越講究的人越恐怖。
很喜歡王小波的一句話:一個人只有今生今世是不夠的,他還應當有詩意的世界。
出門前,把襯衣熨平整,起床後,花2分鐘把被子疊好;出租屋的窗臺上,養幾盆鮮嫩的綠植;窗外銀杏泛黃的時候,別急著趕路,停下來看看,滿樹的金黃……
詩意的世界,很簡單,不過用點心,講究些,就像再普通不過的吃飯,不論在何地,何種環境中,只要花了心思認真對待,總能吃出不一樣的詩意。
不是只有吃山珍海味才算講究
以前,年紀小,貪吃,卻不懂吃,膚淺的以為,貴的就好吃,吃珍饈美味,才算講究,直到,看了《舌尖上的中國》才明白,食物沒有貴賤,只有好吃與不好吃。
凌晨四點出發,在30公裡外的原始森林採摘的珍稀鬆茸,好吃;
空巢老人,為歸家的兒孫,親手做的年糕,也好吃;
而這些在最家常的廚房裡創造出的美味,比滿漢全席更有人情味,也更講究。
真正懂吃的人,不管多普通的食材,他們都能吃出講究感,汪曾祺對此,頗有心得。
偶有客至,酒渴思飲,他挽起袖子,一邊和客人閒聊,一邊從容不迫地做著簡單的下酒菜。
菠菜洗淨,去根,開水焯至八分熟。
撈出,過涼水,加鹽,剁成泥,去汁,堆成寶塔狀,香乾切丁,蝦米泡軟,再和青蒜末,薑末一同捏緊,分層堆到寶塔上。
醬油、香醋、香油和少許味精,放小碗裡調好,從塔頂淋下,一道簡單好吃的佐酒菜就好了。
吃的講究,在於用心,體現於細節,而非表面,是對食物的珍惜,對生活永不消褪的熱愛。
真正的講究,是對一日三餐的不將就
你有多久沒好好吃飯了?
快節奏的社會,每個人都很忙,忙到把吃飯當作差事,外賣,泡麵,零食……
不求好吃,飽腹即可。
我也曾這樣敷衍過自己的胃,早餐,因為起不來,隨便對付,或者不吃忍到中午,午飯,點外賣,或到便利店買點,到了晚上,下班回家已很晚,更不想動,又是外賣。
那一年多,每天都渾渾噩噩的,體重忽高忽低,人也易躁。
後來,下定決心,一日三餐不再湊合。
買了可定時的電蒸鍋,睡前把新鮮的食材放進去,次日醒來,就可以吃。
周末,去菜市場溜達一圈,買回鮮嫩的菜,燉排骨湯、做酸菜魚、清炒生菜……
雖只是些簡單的家常菜,卻擁有治癒人心的力量。
有時候,工作壓力大,回家吃頓熱乎乎的飯,那些不安,竟被慢慢撫平。
電視劇《什剎海》裡,朋友問斌子:「人人都會做面,為什麼就你把面做得這麼好吃?」
斌子自豪地回道:「我和其他人,那能一樣嗎?」
他說道,為了做一碗好的打滷面,他每天親自跑菜市場,每種食材都精挑細選,通遼的口蘑,五臺山的香菇,長白山的黑木耳,四川渠縣的幹黃花......
為了找到好的搭配角菜,什剎海大大小小的菜市場,他幾乎轉了個遍。
面,他得三醒、三揉、三紮,然後手工抻出來的五條板面,肉湯他提前好幾個小時起吊。
食材一樣不將就,工序一道不含糊,這才有了這一碗麵。
朋友聽完,豎著大拇指說:「就憑這耐心,你日子差不了。」
斌子笑著說:「那當然,這生活就似做菜,你得用心才能有滋有味。」
有人說,好好做飯的人最值得深交,因為做飯本身就是一門藝術,是為了讓生活更美麗。
從你對食材的精心挑選,對搭配的矜持不苟,對烹飪的一揉一捻中,別人看到的是你對日子的耐心與追求。
《道德經》裡講:「治大國若烹小鮮。」
耐心做飯的人,在別人眼中總是自帶一種柔和的光芒。
因為能耐下心來把各種生鮮醬菜,料理得色香味俱全的人,自然也能把生活過得如登春臺。
一向不羈的北野武,也說過:「我吃飯時都慢慢來,不趕時間,好像我的身體在跟我的靈魂溝通一樣。吃是一種儀式,填飽胃袋就好比滋養心靈。」
我們都是凡塵俗人,一生都在為三餐四季而忙,吃,也從來不是小事,所謂吃的講究,就是認真對待每一餐飯。
吃的講究,生活更有味道
梁實秋說:我們中國人講究吃,是世界第一。
講究吃的中國人,也很懂生活,總能把平淡無奇的日子,過得興味盎然。
有個朋友,對吃頗有研究,經常見她在朋友圈曬各種美食,從簡單的家常菜,到各地小吃,她都會做,還自製了菜譜,每周試做一道新菜。
在她看來,做飯是一種樂趣,這種對吃不將就的態度,也讓她對生活保有旺盛的好奇心。
看她做飯,簡直是種享受,清洗的食材,分門別類盛放,用過的餐具,順手就清洗了,不管做多少菜,廚房裡始終乾淨利落。
吃飯時,小小的餐桌上,鋪著潔淨好看的桌布,桌角一捧鮮花悠然挺立,一碗一筷,一湯一菜,無不精緻,無不用心,整個屋子,賞心悅目。
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從不辜負一日三餐。
正如美食家蔡瀾說的:「一個人要吃東西的時候,千萬別太刻薄自己,做餐好吃的東西享受,生活就充實。」
一碗煙火氣,撫慰萬千不如意,吃的越講究,越能把日子過得有趣味。
千萬不要低估一個對吃講究的人
梁實秋講過一個故事:
他家一親戚,是個老頭,又窮又饞,一個風雪夜,老頭兒子下班回家,給老父帶了只鴨梨,老頭子大喜,當即啃了,吃到一半。
忽的披衣端了碗,衝出門,消失在風雪中。
一個多小時後,老頭託著小碗回來了,原來,是想吃榲悖拌梨絲。
初讀,只覺老頭真饞,再讀,才知饞也是一種講究,真正的饞人,為了吃,絕不懶。
曾國藩在安慶鎮壓太平軍時,有一位遠親前來投奔。
這位親戚家境貧寒,衣著樸素,但頗有學識,初見到曾國藩時,他就當面表示要追隨其左右,不求富貴,溫飽即可。
曾國藩也很欣賞他的才華,便準備一桌酒席宴請他,席間兩人侃侃而談,無論天下大勢,還是觀古論今,這人都能句句言辭犀利,言之有物,兩人相談甚歡。
但吃完飯後,曾國藩卻叫人給他送一些盤纏,將其打發了。
身邊人大為不解,後來曾國藩在寫給他弟弟的信裡提到:「某家赤貧,且初作客,去秕而食,寧其素耶!吾恐其見異思遷,故遣之。」
原來這人自稱家貧,經常食不果腹,但在和曾國藩吃飯間,卻嫌軍糧粗糙,席間他一邊與曾國藩交談,一邊將米飯中的秕糠挑了出來。
曾國藩由此斷定此人心性不穩,不堪大用。
有人說,真正對食物的敬畏,應該是吃麻團時,珍惜每一顆芝麻的脆感,面的柔韌,甜餡的順滑,而不是你喜歡吃芝麻,所以只把外皮吃了。
這個世間,雪怕太陽,草怕霜,飢餓之人最怕沒米糧。天地間,一草一木,一茶一飯,沒有一樣東西來得容易。
永遠不要低估一個對吃的講究的人。
因為過日子就像吃飯,容不得半點敷衍,而講究,則是對生活最大的溫柔。
與朋友門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