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中,越不合群的人,往往過得越痛苦

2020-11-23 騰訊網

點擊上面的「關注」,為你解決情感難題

作者:愈姑娘

亞里斯多德將人稱為社會性動物,因為我們有一種強烈的歸屬需要,即與他人建立持續而親密的關係的需要。也就是說,我們需要歸屬於某個群體。

但是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常常會發現有些人是不合群的。他們總是獨來獨往,不參與任何群體的談話和活動。

我看到很多文章都在讚揚不合群的人,說他們有高貴的靈魂,有聰明的頭腦,只是不想做烏合之眾。

其實,不合群沒你們想的那麼幸福。

在你們看不到的背後,他們或許正在遭受孤獨,焦慮和抑鬱。我們都渴望和別人建立聯繫,難道有些沒這種需求嗎?

不是,他們或許正在遭受社會排斥。

郭敬明有一部電影叫做《悲傷逆流成河》,裡面的主人公易遙就是一個不合群的人。在學校,她總是一個人,沒什麼朋友。

大家會認為是內向才導致她的不合群的。真實的情況是,她遭受了校園霸凌。

嘴裡被塞粉筆灰,頭髮常常被人用打火機燒,走在路上也有人對她指指點點。

因為得了性病,她被貼上各種標籤:不潔,放蕩,不知廉恥。不僅如此,回到家,她的母親對她也是各種冷漠和羞辱。

易遙是渴望愛與被愛的,但是所有人都在傷害她,她還敢走出去和別人交朋友嗎?

要知道,社會排斥相當於情感虐待,是摧毀一個人最有力的武器。

有心理學家曾做過實驗,在一個簡單的球類投擲遊戲中,那些被忽略的人,也會感到挫折和沮喪。

排斥的傷害和社會性疼痛是非常尖銳的,遠遠超出那些不受排斥的人的想像。

不合群的人,不僅僅會表現得孤僻,還會讓他們表現出攻擊性。

有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給一些人提供社會接納體驗(被鼓勵,被讚揚,被喜愛),而給另一些人提供社會排斥體驗(貶低,小瞧,不願意他們加入自己的團體)。

實驗結果表明,那些被誘發有排斥感的實驗者,不僅表現出更多的自我挫敗行為,還更可能對自己的行為失去控制,並且對那些曾經得罪過自己的人進行貶損和抱怨。

電影《悲傷逆流成河》裡面的施暴者叫唐小米,她是校園的霸凌者,也曾經是受害者。

她曾經被排斥,被毆打,被辱罵,這些都喚起了她內心的攻擊性,所以她從受害者變成了欺凌者。

其實,很多反社會人格就是這麼來的。

一些社會惡性事件,當街殺人,司機開車落水等,挖掘作案者的經歷,你會發現他們都有過被排斥,被欺負,被無視的經歷。

我們都低估了遭受社會排斥人群的痛苦。

因為被排斥引起的擔憂,焦慮,偏執,都會讓人感到不安,因為內心的歸屬感沒有得到滿足。

人越是渴望什麼越沒能得到什麼,我們就會猛烈抨擊那些自己渴望被其接納卻無法實現的人。

《知否》裡面的顧廷燁,在他的父親看來,他叛逆無理,丟了家族顏面。這種不被看見,不被接納,給顧廷燁帶來很深的執念。

他不斷尋求父親的認可,但是未能如願,所以父子仇恨加劇。在最後一次爭執中,顧侯爺被顧廷燁「氣死」了,釀成悲劇。

不被家人接納,也是一種社會排斥的表現。

有心理學家發現,排斥帶來的社會性疼痛,和身體疼痛有一樣的生理反應,表現為大腦皮層某個區域活動增加。

也就是說,社會拒絕的痛苦是非常真實的。

在一項實驗中,當讓參與者回憶他們遭遇社會排斥的經歷,比如被單獨留在宿舍而其他人外出,甚至都會讓他們感覺室內溫度降低了5度。

值得一提的是,人們更容易記住過去的社會性痛苦。比如我現在還能記住十幾年前,在學校被同學欺負的場景。這樣的記憶越深刻,你要走出來越難。

所以也不難理解,那些被孤立被排斥的人,無論過了多少年,都很難修復心理創傷。

不合群的人,往往更渴望融入群體,但是被排斥的舊痛總是時刻提醒著他們。

久而久之,不合群成為他們逃避痛苦的方式。殘酷的是,社會排斥導致了他們不合群,不合群又會加劇社會排斥,從而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對不合群的群體來說,融入不了社會,無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就意味著得不到歸屬感和幸福感。

這樣造成的後果是,人們會變得嫉妒,發狂或產生剝奪感,會對死亡和生命的脆弱變得更敏感。

對合群的渴望,是人類的本能。對我們的祖先而言,只有相互依存才能使族群得以生存。當狩獵或搭棚時,眾人共同協作要比一個人單幹好。

所以,這個世界上沒有人願意成為一座孤島。那些活成孤島的人,一定遭受了我們想像不到的痛苦。

如何解救那些不合群的人?

感受到愛是社會排斥的對立面,愛可以激活大腦的獎賞系統,讓我們重新得到歸屬感。

從這個維度上說,要減少反社會人格,只是把罪犯抓起來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如果我們能營造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社會,人們在其中能感到自己作為有價值的人被接納,那麼這些不幸生活模式可能就會減少。

本文參考資料:《social psychology》

END.

今日話題:

你有過被拒絕被排斥的經歷嗎?

歡迎留言討論。

愈姑娘:情感作者,專注新時代女性的成長和情感。

原創作品,抄襲洗稿必究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智商越高的人,越不喜歡人際交往呢
    智商高的人,往往喜歡獨處,不善於人際交往,這裡指的是大概率。智商即智力商數,系個人智力測驗成績與同齡人相比的指數。衡量一個人智力高低的標準。從某種程度上講,他很聰明,特別是在中國,學習成績好(學霸)可以歸納為智商高的一類人中去,可以從兩個層面來分析。
  • 越不合群的女人,越不簡單
    即使如此,她從來沒有因此委屈過,也從不魯莽行事,而是保持自己原有的姿態,盛明蘭這個角色我們都清楚,雖然她的表面讓人感覺很不合群。但她卻不是一個簡單的角色,她能讓祖母心甘情願的獨寵她,也能讓馮紹峰飾演的角色為之心動,全心全意的守護,簡單的來說就是讓周圍的人心服口服。
  • 心理學家:越是智商高的人,越不喜歡與人交往
    在很多人看來,喜歡獨處的人往往智商很高,與常人相比,世界在他們眼中完全是另一幅模樣,因此與普通人相處,他們很難找到共同話題,那麼,是否可以認為,越是高智商的人,越不需要與人交往呢?對於這個論述,我們要辯證地看待。
  • 如果你想在人際交往中遊刃有餘,不妨看看這些一針見血的原則
    人際交往就像遊戲打怪,對戰略戰術要有精準地把握,組隊也要謹慎挑選,通關晉級講求各個擊破、遊刃有餘。在職場中這些一針見血的原則,能讓你在人際交往這個遊戲領域裡成功「吃雞」。
  • 為什麼智商越高越不喜歡與人交往
    作者:霍輝(富書籤約作者)馬雲在一次演講中說:「情商高的人容易成功,大家都喜歡他,他機會就多,而讀書好的人又不太願意跟人交朋友,所以智商高的人情商偏低。」看看我們周圍,大致是這樣。為什麼智商高的人,都不喜歡與人交往?
  • 不合群的人,往往有以下三種能力,可別小瞧了
    擠不進去的世界,就不要擠了,圈子不同,不必強融,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不合群。 越成熟就越明白,學會與孤獨和平相處,對一個人是多麼重要。真正的聰明人,不會為了顯得合群而去交朋友。 魯迅先生說過:「猛獸從來獨行,牛羊才會成群。」這就是對獨處的肯定。 獨處,敢於不合群,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能力。
  • 人際交往中,有哪些非常有用的「潛規則」?
    大家羨慕小李的進步速度,就請小李說說用了哪些「潛規則」,把人際關係處理得這麼好,大家也都想學習一下。 小李說:「其實也不是什麼「潛規則」,只是大家平時不注意的細節而已,我在人際交往中有哪些潛規則呢,且容我慢慢道來。」
  • 人際關係交往中,有哪些方法比較實用?
    2 社會心理學上,有一個最簡單的人際吸引和交往的原則,叫做「接近效應」。費斯廷格、沙赫特和貝克曾經做過這麼一個研究,在17棟兩層高的樓房構成中,每棟樓房有10間公寓,分別觀察這些人的交友情況,隨機安排。 一段時間之後,研究發現65%的朋友是住在同一棟樓房裡。
  • 人際交往心理學:為何有些人特別討人喜歡?把握這兩個原則很關鍵
    一個具有積極情感的人,舉手投足都充滿親切魅力,讓人很想靠近。在交談中,能夠表現得自然隨和,營造出一種愉悅的氣氛。 因此,大家喜愛的並不是迎合討好他人的人,而是真實善良、與人為善,這就足以讓人印象深刻。 交互原則 在人際交往中,有著共同的心理學原則。研究發現,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礎是相互重視和支持,這是人們必須首先遵循的——交互原則。
  • 從「樹冠避羞」看人際交往中的邊界意識
    給人們的啟示是,即使再親近的人,在進行交往的時候也要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這樣才能相安無事,並能夠長期交往。一旦過多的介入對方的生活空間,或者讓別人介入自己的生活空間,都會讓讓這種邊界感喪失,最後反目成仇。 現實中,有很多的圈子,這些圈子也存在著一定的邊界。
  • 研究表明:高智商的人往往不願與人交往
    不僅如此,智商高的人往往喜歡沉浸在與自我對話的過程中,他人的話語反而會干擾到他們的思考,所以他們更傾向於選擇獨處。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甚至因為在走路的時候腦海中思考問題,不慎撞在了電線桿上,他卻頭也沒抬地道歉,隨後擦身而去,根本沒有注意到自己撞到的不是路人而是電線桿。
  • 為什麼越喜歡獨處的人,越不孤獨?
    1喜歡獨處的人,都不孤獨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越喜歡獨處的人,越不會覺得孤獨。就拿我朋友小文來說,她原本是個特怕孤獨的人,剛畢業的一兩年,每次周末來臨之前,她都會找人安排好周末行程,生怕到時一個人會無聊、孤單。偶爾,因為朋友臨時有事,不得不一個人過時,她就會覺得失落、不安。
  • 人,越優秀,越孤獨
    真正優秀的人,大抵都是孤獨的,越是合群的人,往往就越平庸。一個人的優秀,往往都是從孤獨開始的,而一個人越是熬得住孤獨,耐得住寂寞,就越是優秀。人,越優秀,越孤獨。越是優秀的人,越是容易孤獨,你越是與眾不同,跟你同在一個頻道上的人就越少,層次不同,思想不同,做法不同,行動也顯然是不一樣的。
  • 心理學:層次越高的人,越不會一團和氣,反而有這些「攻擊性」
    這不僅讓你感嘆道,層次越高的人,越是和善。但事實上,如果你和層次高的人多接觸以後,你會發現,和善只是他們的表面。事實上,每一個大佬,都擁有極強的攻擊性。其實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真正成熟,高情商的人,往往都會有這幾種「攻擊性」。
  • 物業管理師考試輔導:影響人際交往的因素
    人際交往是建立人際關係的途徑,是人與人之間溝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進而發生共鳴或衝突行為的過程。具體講交往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藉助於語言符號(語言文字)和非語言符號(目光、姿勢、聲調、面部表情和動作等)系統,進行溝通、理解和產生相應行為的過程。  交往是一個複雜的過程。
  • 心理學:為什麼你的人際交往能力弱?是因為你不懂「鄰裡效應」!
    心理學:為什麼你的人際交往能力弱?是因為你不懂「鄰裡效應」!如果其他條件大致相當,人們會喜歡與自己鄰近的人交往。處於物理空間距離較近的人,見面機會較多,容易熟悉,產生吸引力,彼此的心理空間就容易接近。常常見面也便於彼此了解、促進相互喜歡,我們經常說「遠親不如近鄰」,是因為我們和鄰居接觸多,而與相隔較遠的親戚接觸少。接觸得多的人,我們會有一種親密感,而接觸得少的人,我們會感覺到生疏。
  • 人際交往中,要學會這三句客套話,否則同事笑你沒情商
    客套話是人際交往中的潤滑劑。從小長輩就教育我們「客人來家要打招呼」「別人幫助你要說謝謝」「做錯了事要說對不起」等,這些雖是禮貌性的客套話,卻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1、有什麼問題可以隨時來找我職場中,情商高的員工與人相處時,都能給人一種舒適感和安全感。他們在同事遇到問題的時候,經常會主動鼎力相助,他們在職場中的人際關係處理的相當不錯。
  • 愛得越久越沒意思?為什麼交往越久越不容易結婚?
    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我想這應該是大眾所認為的一個愛情吧,就是那種男生和女生經歷了千辛萬苦,萬般阻撓,然後又分離了很多的年份,但他們依舊是深愛著最後終究是在一起了,人們會說這是愛情,可是你在現實生活中見到過這樣的愛情嗎?即使見到過他們最終在一起了嗎?
  • 層次越高的人,越懂得「不動聲色」
    事實上,層次越高的人,越不會隨意表露的自己的情緒;他們懂得在適合的時間裡表達自己的想法,也正是他們的「不動聲色」才成就了他們本身。02層次越高,越耐得住性子層次高的人,內心有一種沉穩。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是一個層次高的人呢?我們不妨想想,當自己在逆境中,是否會產生焦慮心理,又或者是否能夠耐得住性子把事件一件一件地完成?在《凌晨三點半》中,艾爾莎是一個在職場中摸爬滾打多年的銷售。
  • 為什麼說越有追求的人也可能越痛苦?從張首晟抑鬱去世談起
    這個消息再次向人們傳遞一個信號:高知的人生幸福指數不一定就高,相反,正由於這些高知因為有更高的人生追求,相應的負累也越多,因而可能也會越痛苦。如果單純從生理性的生命健康狀態來看,人不一定比動物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