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面的「關注」,為你解決情感難題
作者:愈姑娘
亞里斯多德將人稱為社會性動物,因為我們有一種強烈的歸屬需要,即與他人建立持續而親密的關係的需要。也就是說,我們需要歸屬於某個群體。
但是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常常會發現有些人是不合群的。他們總是獨來獨往,不參與任何群體的談話和活動。
我看到很多文章都在讚揚不合群的人,說他們有高貴的靈魂,有聰明的頭腦,只是不想做烏合之眾。
其實,不合群沒你們想的那麼幸福。
在你們看不到的背後,他們或許正在遭受孤獨,焦慮和抑鬱。我們都渴望和別人建立聯繫,難道有些沒這種需求嗎?
不是,他們或許正在遭受社會排斥。
郭敬明有一部電影叫做《悲傷逆流成河》,裡面的主人公易遙就是一個不合群的人。在學校,她總是一個人,沒什麼朋友。
大家會認為是內向才導致她的不合群的。真實的情況是,她遭受了校園霸凌。
嘴裡被塞粉筆灰,頭髮常常被人用打火機燒,走在路上也有人對她指指點點。
因為得了性病,她被貼上各種標籤:不潔,放蕩,不知廉恥。不僅如此,回到家,她的母親對她也是各種冷漠和羞辱。
易遙是渴望愛與被愛的,但是所有人都在傷害她,她還敢走出去和別人交朋友嗎?
要知道,社會排斥相當於情感虐待,是摧毀一個人最有力的武器。
有心理學家曾做過實驗,在一個簡單的球類投擲遊戲中,那些被忽略的人,也會感到挫折和沮喪。
排斥的傷害和社會性疼痛是非常尖銳的,遠遠超出那些不受排斥的人的想像。
不合群的人,不僅僅會表現得孤僻,還會讓他們表現出攻擊性。
有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給一些人提供社會接納體驗(被鼓勵,被讚揚,被喜愛),而給另一些人提供社會排斥體驗(貶低,小瞧,不願意他們加入自己的團體)。
實驗結果表明,那些被誘發有排斥感的實驗者,不僅表現出更多的自我挫敗行為,還更可能對自己的行為失去控制,並且對那些曾經得罪過自己的人進行貶損和抱怨。
電影《悲傷逆流成河》裡面的施暴者叫唐小米,她是校園的霸凌者,也曾經是受害者。
她曾經被排斥,被毆打,被辱罵,這些都喚起了她內心的攻擊性,所以她從受害者變成了欺凌者。
其實,很多反社會人格就是這麼來的。
一些社會惡性事件,當街殺人,司機開車落水等,挖掘作案者的經歷,你會發現他們都有過被排斥,被欺負,被無視的經歷。
我們都低估了遭受社會排斥人群的痛苦。
因為被排斥引起的擔憂,焦慮,偏執,都會讓人感到不安,因為內心的歸屬感沒有得到滿足。
人越是渴望什麼越沒能得到什麼,我們就會猛烈抨擊那些自己渴望被其接納卻無法實現的人。
《知否》裡面的顧廷燁,在他的父親看來,他叛逆無理,丟了家族顏面。這種不被看見,不被接納,給顧廷燁帶來很深的執念。
他不斷尋求父親的認可,但是未能如願,所以父子仇恨加劇。在最後一次爭執中,顧侯爺被顧廷燁「氣死」了,釀成悲劇。
不被家人接納,也是一種社會排斥的表現。
有心理學家發現,排斥帶來的社會性疼痛,和身體疼痛有一樣的生理反應,表現為大腦皮層某個區域活動增加。
也就是說,社會拒絕的痛苦是非常真實的。
在一項實驗中,當讓參與者回憶他們遭遇社會排斥的經歷,比如被單獨留在宿舍而其他人外出,甚至都會讓他們感覺室內溫度降低了5度。
值得一提的是,人們更容易記住過去的社會性痛苦。比如我現在還能記住十幾年前,在學校被同學欺負的場景。這樣的記憶越深刻,你要走出來越難。
所以也不難理解,那些被孤立被排斥的人,無論過了多少年,都很難修復心理創傷。
不合群的人,往往更渴望融入群體,但是被排斥的舊痛總是時刻提醒著他們。
久而久之,不合群成為他們逃避痛苦的方式。殘酷的是,社會排斥導致了他們不合群,不合群又會加劇社會排斥,從而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對不合群的群體來說,融入不了社會,無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就意味著得不到歸屬感和幸福感。
這樣造成的後果是,人們會變得嫉妒,發狂或產生剝奪感,會對死亡和生命的脆弱變得更敏感。
對合群的渴望,是人類的本能。對我們的祖先而言,只有相互依存才能使族群得以生存。當狩獵或搭棚時,眾人共同協作要比一個人單幹好。
所以,這個世界上沒有人願意成為一座孤島。那些活成孤島的人,一定遭受了我們想像不到的痛苦。
如何解救那些不合群的人?
感受到愛是社會排斥的對立面,愛可以激活大腦的獎賞系統,讓我們重新得到歸屬感。
從這個維度上說,要減少反社會人格,只是把罪犯抓起來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如果我們能營造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社會,人們在其中能感到自己作為有價值的人被接納,那麼這些不幸生活模式可能就會減少。
本文參考資料:《social psychology》
END.
今日話題:
你有過被拒絕被排斥的經歷嗎?
歡迎留言討論。
愈姑娘:情感作者,專注新時代女性的成長和情感。
原創作品,抄襲洗稿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