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說:一個人只有獨處時,才能成為自己,誰要是不愛獨處,他就不愛自由。
1
喜歡獨處的人,都不孤獨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越喜歡獨處的人,越不會覺得孤獨。
就拿我朋友小文來說,她原本是個特怕孤獨的人,剛畢業的一兩年,每次周末來臨之前,她都會找人安排好周末行程,生怕到時一個人會無聊、孤單。偶爾,因為朋友臨時有事,不得不一個人過時,她就會覺得失落、不安。
那時候,她每個周末過得好像很充實,但聚會結束,回到房間,她都會說,好孤單啊。
而現在,周末時,她更喜歡找一個書店或咖啡店,看看書、發發呆,一個人待一下午。
在這段獨處的時光裡,她會把手機放進包裡,只在有電話響時碰它。因為她想儘量屏蔽掉外界的一切信息,在好不容易騰出來的時間裡,遠離外物的誘惑、幹擾,享受屬於自己的寧靜。
她說:學會獨處後,我覺得內心很充盈,很少再感到孤獨。
有時候,人們容易將孤獨與獨處的概念混淆,認為喜歡獨處的人,都是不合群的孤獨患者,實則不然。
孤獨在心理學中的定義,是指社交需求得不到滿足,從而導致壓力和沮喪感的一種心理狀態。
社交需求,是人所有的需求模型中最基本的一種需求。大體上,它包括兩大類:跟別人產生親密關係的社交聯繫,以及獲取支持的歸屬感。
一旦這兩種社交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比如,沒有交心的朋友,沒有能融進去的圈子,就會感到孤獨。
而獨處是我們這兩種社交需求可以得到滿足,但我們主動選擇自己一個人跟時間相處。
孤獨是哪怕置身人海,也依然可能感到孤獨,獨處是哪怕置身荒原,也不覺得孤單。
亦即,孤獨是求而不得,獨處是無所求。
實際上,喜歡獨處的人,往往都不孤獨。
2獨處,是一個人的增值期
周國平說:人生任何美好的享受,都賴於有一顆澄明的心。
所以,一個人最好的狀態,莫過於既能享受一群人的狂歡,也能擁抱一個人的獨處。
獨處,是一個人難得的增值期。
在中國功夫裡面,有一門獨特的修煉方法叫「閉關」,在一段時間內與外界隔絕,潛心修煉武學。
而在功夫的世界裡,厲害的武學都是在獨處的時候創造出來的。
而作為詠春拳乃至中國武術一致推崇的一代宗師葉問,喜歡的就是與木人樁獨處,也許正是在這種孤獨與靜寂中,才探索出一套權威的中國傳統武術實戰套路,最後載譽全球。
只有樂於獨處的人,才懂得在靜寂中觀察、分析、思考,才能從平凡中看到獨特,從麻亂中理出頭緒。
美國心理學家研究表明,普通人與人交往,心情愉悅,但優秀的人不喜無意義的社交,因為那些社交實際上降低生活品質,所以,他們更喜歡獨處。
優秀的人未必不合群,他們只是更偏愛獨處。
因為,對他們來說,獨處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自我賦能,更是一種自我認知。
所以,請擁抱獨處,這是一種可貴的人生姿態,它不僅讓你遇見其他優秀的人,也讓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3在獨處中,遇見更好的自己
動漫《千與千尋》中有句經典的臺詞:人生就是一列開往墳墓的列車,路途上會有很多站,很難有人可以自始至終陪著走完。
是的,我們在人生的這趟列車上,會遇到很多人,但大部分人都只能陪我們走一段路,最終陪我們走到終點,只有自己。
所以,學會獨自走過一段路,才會遇見更好的風景。
電影《無問西東》中,清華學生吳嶺瀾,國文、英語俱佳,但理科成績很差。當他面臨選學科問題時,按照自身情況,他應該選文科,文科明顯更適合他。
但由於身邊的人都在說「最好的學生都念理科」,而身邊很多同學也選了理科,他就盲目從眾學了自己並不喜歡的理科。
後來,在學習中,他因為成績太差,被老師多次約談,讓他一度陷入自我懷疑中,甚至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聽到泰戈爾在演講中說:「我竭我的至誠懇求你們不要錯走路,不要惶惑,千成不要理會那惡俗的力量的引誘,誕妄的巨體的叫喚,擁積的時尚與無意識,無目的的營利的誘惑。」
泰戈爾對年輕人的深情呼喚,令他茅塞頓開,讓他明白了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也明白了獨處的意義。
於是他聽從內心的想法,選擇文學之路,終成了一代文學大師。
有時候沉浸在人群中太久了,太多的因素影響了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對事情的判斷和對自身的了解。
當你為了迎合群體時,不僅僅會辜負了自己,荒廢了時光,還會失去變得出眾的可能性。
有一句名言是這麼說的:「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是發現自己,因此人們需要不時孤獨和沉思。」
唯有那些獨處的時光,才會讓你發光。因為獨處時,你才會更加篤定自己真正想要什麼。
梭羅說:「我熱愛獨處,沒有比獨處更好的夥伴了。」
很多時候,獨處時內心平靜所帶來的快樂,不比一群人狂歡所製造的快樂少。
獨處,讓我們內心更加輕盈,讓我們能靜下來更好的認識自己、成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