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價值》:孤獨,並不是你不合群,而是不隨波逐流

2021-01-09 風晴挽

文 |晴風

圖 |網絡

不知道有沒有一些時刻,你覺得孤獨不已呢?

覺得好像自己沒有別人快樂,看著很多人和朋友出去吃飯,和朋友聚會,總覺得自己老是一個人,與人格格不入。

有時候我們就在想,是不是很可憐,過得很悲慘,甚至會抑鬱。

但其實孤獨並沒有那麼可怕,孤獨也並不是一件壞事,反而孤獨對我們來說其實是一件很好的事。

最近看到一本書叫《孤獨的價值》,是由日本的作者森博嗣所著,而在這本書中,作者說到:其實孤獨並沒有那麼悲慘,甚至孤獨是有著無法捨棄的價值。

就像作者,他是一個比較喜歡隱居的人,長年隱居在一個很偏僻的地方。

他在三十多歲的時候一直在拼命工作,後來到了四十多歲,也在不情不願地工作,可是後來就從這樣生活中解放了出來,在這之後大約有五年的時間,他把家搬到了一個很偏遠的地方,不公開住址,連編輯也不見,過起了隱居的生活。

而這樣的生活並沒有讓作者覺得不好,反而還讓自己平靜下來了,有了更多的時間提升自己。

所以說,千萬不要覺得孤獨不好,要去想孤獨其實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我們意想不到的價值。

01我們孤獨的背後,是缺乏思考

作者在書中說,其實科學家和數學家他們很喜歡孤獨,很多人不理解孤獨帶來的快樂,而他們卻明白,所以現在的社會其實,科學家和數學家他們是獨佔著這份快樂的。

為什麼很多人不能理解孤獨的快樂呢,其實是因為我們對孤獨的定義太過於局限了,我們以為獨處就是孤獨,孤獨就是不好的。

但其實這只是一個人不經過思考的主觀臆測,這些科學家和數學家他們非常喜歡獨處,並不是他們高冷,也不是他們不合群,而是獨處的時候,能夠讓他們不被打擾,獨處的時候,能讓他們去鑽研一件事,能去耐心研究一件事。

他們非常喜歡獨處,因為他們在獨處的時候善於思考,善於去想,可是很多人在獨處的時候,就會變得無所事事,覺得自己是一個人很孤單。

所以說我們覺得獨處不好,甚至我們覺得孤獨其實就是因為缺乏思考。

02我們都應該學會把孤獨變美的能力

現在有句話很火:你如何獨處,決定了你未來的人生高度。

也就是說我們在獨處的時候做什麼,決定了未來我們的人生是如何的。

作者在書中說,很多人說孤獨是失敗的,但其實對於一個創作者來說,很多的靈感都來自於孤獨的時間,因為孤獨的時候,一個人才會安靜下來,才會去思考生活,才會去回味生活,此時我們也許會有靈感,也許會想想未來的生活。

這種時候,其實我們可以安靜做一些事,比如想看一本書,就去看,想畫一幅畫,就去畫,想唱歌就去唱,也就是徹底放鬆自己,讓自己愛孤獨中也感受到生活的美。

03學著做一個優質的孤獨人

其實孤獨有很多種,總結下來就是兩種,一種是優質的孤獨,一種是劣質的孤獨。

所謂優質的孤獨,其實就是一個人享受孤獨,覺得孤獨是一件好事,而所謂的劣質孤獨其實就是一個人在孤獨中無所事事。

可是現在的社會,很多人說起來孤獨都是褒義的,也就是不好的,是一個人不懂社交,不合群,人緣差的表現。

但其實,真正的孤獨,不是與這個世界隔絕,一些基礎的社交依然要有,比如說逛街,購買東西,和鄰居聊天,和親人聊天,串門等。

只是不願去參加那些浪費時間的聚會而已。

所以說其實,孤獨是我們每個人在這個喧囂的社會中,必須的,是我們每個人在壓力很大的時候,給自己空間,給自己釋放壓力的空間。

我們要做的不是貶低孤獨,也不是拒絕孤獨而是學著去享受孤獨,因為孤獨而讓自己變得更好。

比如我們在獨處的時候,提升自己,精進自己,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成為更優質的人。

正如作者在書中說:一個人看電影,有人看的是孤獨,而有人看的是自由。

所以說,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去詆毀一個孤獨的人,也許他們不是孤獨,只是不願花時間去隨波逐流而已。

-END-

作者簡介:晴風,用一書一筆,了解人生百態,唯願握書解人生,執筆暖人心。

相關焦點

  • 越不合群的女人,越不簡單
    即使如此,她從來沒有因此委屈過,也從不魯莽行事,而是保持自己原有的姿態,盛明蘭這個角色我們都清楚,雖然她的表面讓人感覺很不合群。但她卻不是一個簡單的角色,她能讓祖母心甘情願的獨寵她,也能讓馮紹峰飾演的角色為之心動,全心全意的守護,簡單的來說就是讓周圍的人心服口服。
  • 孤獨不是生活現狀,而是精神狀態?
    社交媒體網站並不是唯一可以跟蹤你的社交網絡的東西——大腦也可以。最近一項研究發現,孤獨改變了大腦如何表達人際關係。參與者與某人感覺越親密,他們的大腦在整個社會大腦中的表現就越相似。相比之下,那些感覺與社會脫節的人似乎有一個更孤獨的神經表現。
  • 人,越優秀,越孤獨
    越是優秀的人,越是容易孤獨,你越是與眾不同,跟你同在一個頻道上的人就越少,層次不同,思想不同,做法不同,行動也顯然是不一樣的。當一個人走到高處時,理解你的人也就少了,你只有一個人慢慢孤獨的走下去,畢竟站在山腳下的人是多數,能有魄力和實力站在山頂上的人,屈指可數。有句話這樣說,如果每個人都可以理解你,那麼你究竟平凡成什麼樣子。
  • 52赫茲的鯨,不是你孤獨的理由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一碗薑湯,ID:xiaxx20】很高興你能來,願你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一生努力,一生被愛。想要的都擁有,得不到的都釋懷。原因是這隻孤獨鯨的頻率有52赫茲,而正常鯨的頻率只有15~25赫茲,它的頻率一直是與眾不同的。」自那以後,我便默默的記住了這一隻鯨魚。但我卻不知道,這一隻發出與眾不同頻率的鯨魚,是否真的感到孤獨。2015年末,電影《陪安東尼度過漫長歲月》上映,宣傳曲是陳奕迅的《陪你度過漫長歲月》。
  • 心理學:層次越高的人,越「孤獨」
    作者:壹號情感原創作品,抄襲必究現實生活中,一個人的層次越高,你越覺得很難接觸,因為比起身處喧囂之中,他們好像更喜歡一個人的獨來獨往,總是給人一種難以靠近的感覺。不善於與人接觸,不喜歡熱鬧的氛圍,但並不代表他們不熱情,而是在對自我的要求上更嚴苛,心境也比常人要更平和一些。
  • 為什麼越喜歡獨處的人,越不孤獨?
    叔本華說:一個人只有獨處時,才能成為自己,誰要是不愛獨處,他就不愛自由。1喜歡獨處的人,都不孤獨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越喜歡獨處的人,越不會覺得孤獨。就拿我朋友小文來說,她原本是個特怕孤獨的人,剛畢業的一兩年,每次周末來臨之前,她都會找人安排好周末行程,生怕到時一個人會無聊、孤單。
  • 「牛羊才成群結隊,猛獸總是獨行」所以我不合群=我是優秀的人?
    更何況,如果將一起泡圖書館,一起野炊旅遊看風景,這些都算作是合群的泥沼,那我也說不出什麼來了。可是我發現,身邊這樣的,為了擺脫合群、遠離朋友的人還真不少。她們從三五好友相伴變成獨身一人,處處都是孤獨的影子。我總會想到難道就只是為了不合群就放棄這些原本很好的朋友嗎?可是,不合群最開始提出來的時候,並不是要我們去捨棄美好,而是讓我們走向美好啊。
  • 喜歡孤獨的三個星座男,有自己的想法,不喜歡隨波逐流
    靈性世界可以隨波逐流,每個人都喜歡你,你也喜歡;它們可能是不同的,它們不會得到很多人的認同,但它們自己卻喜歡;正如有人喜歡獨自一人,喜歡獨處,不喜歡喧鬧的環境,總有一種遺世獨立的感覺,他們也會在心裡暗自「嘲笑」別人:「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 《質數的孤獨》:孤獨的,不僅僅是質數
    傑克·凱魯亞克在《在路上》描繪「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他們在二戰後成長起來,尋求絕對自由,縱慾、吸毒、沉淪,以此向傳統的價值標準進行挑戰。保羅·喬爾達諾則在《質數的孤獨》中描述了孤獨的一代,他們出生成長在上個世紀80年代後,生活和平富足,卻由於各種原由拒絕與世界溝通,或被世界排斥,而不得不如質數一樣,永遠孤獨。
  • 《孤獨是可恥的》:我們孤獨著也聯繫著
    當然,基因不是簡單的作用於人體,而是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決定了人格的各個方面。②對孤獨以及情緒的自我調節能力。比如說我們與朋友或戀人鬧矛盾鬧分手,之後,還能規律作息、開心生活,並積極尋找問題,解決問題。那麼你的自我調節能力是較強的。
  • 《百年孤獨》:最深刻的一句話就是——生未百年,死不孤獨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麼,而是你記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銘記的。——加西亞·馬爾克斯如果這輩子只能讀一本書,你會選哪一本?我的答案是《百年孤獨》。《百年孤獨》是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醞釀十幾年,用2年時間寫出的作品,1967年作品一發出,在拉丁美洲乃至全球引起巨大轟動。
  • 排遣你我孤獨
    地球孤獨嗎?目前為止整個太陽系與銀河系沒有類似的地球文明,我們的文明何去何從,是走向毀滅或是發展至無窮,既然我們有了這樣文明的開端,也是宇宙的一道光,照亮了宇宙一角,我們應該有自己的音樂旋律。如果我們不團結髮展,相當於患了憂鬱症,隨時有自殺毀滅的傾向。
  • 不合群的人,往往有以下三種能力,可別小瞧了
    孤獨和寂寞並不可恥,不必為了合群去討好,去迎合。三觀不合,志趣不同,就莫去為難自己去合群。擠不進去的世界,就不要擠了,圈子不同,不必強融,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不合群。 越成熟就越明白,學會與孤獨和平相處,對一個人是多麼重要。真正的聰明人,不會為了顯得合群而去交朋友。
  • 愛因斯坦最重要的經驗,不是崇拜生產力而是擁抱孤獨,並獨自思考
    其實愛因斯坦的成功,不是崇拜生產力而是擁抱孤獨,並獨自思考。一、崇拜極端生產力就像法國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的讓-保羅·薩特的名言一樣:「如果你獨自一人時感到孤獨,就說明你沒有把自己陪好。」我們生活在一個鼓勵忙碌和「完成任務」的世界裡:一場令人上癮的老鼠賽跑,要儘可能快地從你的待辦事項清單上,劃掉儘可能多的事情。
  • 數字喻人生孤獨如質數
    不禁讓我想起自己曾經的一段感情,讀這本書又感到那種難以碰觸、質數般的孤獨。 馬蒂亞這個年輕的數學天才,他相信自己是質數中的一個,而中學同學愛麗絲正是他的孿生質數。他們都有痛苦的過往,同樣孤獨,同樣無法拉近和其他人之間的距離。從少年到成年,他們的生命不斷交叉,努力消除存在於彼此間的障礙,相互影響又彼此分離,就像孿生質數,彼此相近卻永遠無法靠近。
  • 不合群、也不願意合群的星座,生性孤僻,不隨波逐流
    文 | 老巫 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一些並不合群的人,他們生性孤僻,喜歡獨來獨往,不隨波逐流,很難輕易地融入一個圈子中去,那麼十二星座中,哪些星座是這樣不合群、也不願意合群的呢?
  • 《心是孤獨的獵手》:孤獨走向群體本就是妥協,因為孤獨才是常態
    在這種成熟筆鋒的帶動下,也確實讓我恍然若夢,原來不是我孤獨,而是人生本孤獨,而孤獨走向群體的過程不過是生命的必然選擇,真正內心深處依舊只有自己。今天,我將從孤獨到群體的選擇、孤獨本身以及對孤獨的理解來解說這本小說。01.孤獨走向群體的選擇這本小說的故事內容大致是這樣的:鎮上有兩個相依為命的啞巴,高的叫辛格,胖的叫安東尼帕羅斯。
  • 《孤獨六講》:缺乏思維孤獨讓我們喪失自我,陷入內心荒涼的黑洞
    我們一方面害怕孤獨,一方面無可避免的在變得越來越孤獨,如果我們不能學會從孤獨中獲取力量,我們可能會被內心那個荒涼的黑洞吞噬。《孤獨六講》是美學大師蔣勳的經典代表作,其中談到了生命個體的孤獨與完整。這本書不是要教你如何消除孤獨,而是如何完成孤獨,如何給予孤獨,如何尊重孤獨,並且從孤獨中獲得獨立的自我和生存的力量。
  • 孤獨已經寫入我們的 DNA:35% 的孤獨寂寞來自基因遺傳
    但如果你曾在擁擠狹小的房間裡無助地感到孤獨,那可能與你的遺傳基因密切相關。更準確地講,依據發表在《人格研究雜誌》上的最新研究報告,大約35%的孤獨感是由於我們的遺傳基因造成的。這並不意味著有些人註定一生孤獨,而有些人卻不是這樣。
  • 誰也不能槍斃孤獨——評《質數的孤獨》
    孤獨是附麗於浩茫宇宙而存在的永恆命題,從人類誕生伊始,織成一張細密的羅網,覆蓋在萬物之上,直至世界終點。千人千面,而一千種人便有一千種孤獨。對於布考斯基來說「一天不獨處,我就會變得虛弱。我不以孤獨為榮,但以此為生。」而茨威格在《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寫到「在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比置身於人群之中,卻又得孤獨生活更可怕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