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不能槍斃孤獨——評《質數的孤獨》

2021-01-08 張桂道說

孤獨是附麗於浩茫宇宙而存在的永恆命題,從人類誕生伊始,織成一張細密的羅網,覆蓋在萬物之上,直至世界終點。千人千面,而一千種人便有一千種孤獨。對於布考斯基來說「一天不獨處,我就會變得虛弱。我不以孤獨為榮,但以此為生。」

而茨威格在《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寫到「在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比置身於人群之中,卻又得孤獨生活更可怕的事了。」不得不說,即使眾說紛紜甚至觀點背道而馳,我們都無法否認,或許孤獨才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質。

一直為人稱道的是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對孤獨的描寫,現實得像映著生活的冷光鏡,絕望得像鏡面上睥睨眾生的裂痕。而在《質數的孤獨》中,保羅·喬爾達諾僅僅用一個數學名詞便總結出了孤獨的定義——孿生質數。

「它們是離得很近的一對質數,幾乎是彼此相鄰。在它們之間只有一個偶數,阻隔了它們真正的親密接觸...假如你有耐心繼續數下去,就會發現這樣的孿生質數會越來越難遇到......它們迷失在那個純粹由數字組成的寂靜而又富於節奏的空間中。」

此時,你會不安地預感到,到那裡為止,那些孿生質數的出現只是一種偶然,而孤獨才註定是它們真正的宿命。

故事的主人公馬蒂亞和愛麗絲就如同這一對孿生質數,同樣都是因為童年時的變故:

一個就此在心中打下死結並為自己做了厚厚繭殼,

一個落下終身殘疾卻瘋狂地企望別人的愛;

一個是拒絕整個世界,一個是被世界拒絕;

一個向內坍塌,一個向外擴張。

徘徊在人群的邊緣,永遠無法融入其中。

因為一個偶然的機緣,兩個孤獨的質數相遇了。正如他們第一次牽手時那樣「馬蒂亞輕輕的牽引正好平衡了她蹣跚的步伐,掩蓋了那條殘腿的瑕疵,他手上的傷疤被藏了起來,安全地落在愛麗絲的手中。」一切都是那麼恰到好處,是命運揭開殘忍真相之前的一絲饋贈,是紋在愛麗絲身上的「沉思的紫羅蘭」,是一切歡樂與痛苦的開端。

作者巧妙地安排了男女主人公的雙視角,又在不緊不慢的敘述中穿針引線,通過記憶的碎片不斷充實著兩個人物以及他們的人生際遇。粗略一看,孤寂的天才少年與自卑的平凡女孩兒的戀愛故事是多麼俗套,可是隨著故事的發展與人物的成長,作者狡黠地暗笑,用筆告訴我們,沒有這麼簡單。

馬蒂亞,患有心理疾病的天才,永遠冷冷地遊走在無人的邊境,一旦沉浸於數學的世界便如魚得水。可是,與其說他喜歡數學,不如說是利用它來逃避現實。

「因為他學的所有東西都是已經死了的、冰冷的、被人嚼過的。它們從不會傷害你,而你也不會傷害到它們。」

所有的壓抑與絕望被他轉化成一股焦灼的力,逼迫他在黑暗中尋找一切尖銳的東西來傷害自己的軀體。愛麗絲的出現如同一粒石子打破了他生命表面的平衡,從此那個女孩的身影讓他在享受永恆孤獨與渴望被人接納中搖擺不定。

包括後來娜吉雅的出現以及北歐海邊的那通電話,我們細細品味之後才能發現,馬蒂亞的內心深處才是更渴望融入社會的,幼年的痛苦壓制了他的慾念,而愛麗絲相似的境遇是拯救他的上帝之手。

而愛麗絲,被馬蒂亞無意識中寄予無限希望的愛麗絲,卻也是一個病人。自卑使愛麗絲不斷想擺脫身上濃霧般的陰影,為了博得薇奧拉的歡心她違背父命去紋身,後來又不顧一切地去從事攝影。似乎她才是那個勇敢地熱愛生活的人,儘管摔了許多個跟頭。

可是後來我們心寒地發現,愛麗絲誰也不愛。

無論是為了她懺悔一生的父親,還是相伴數年的丈夫,乃至未誕生的孩子都令她無比厭倦。看似美滿的生活只是一具空殼,是她一手鑄就、自欺欺人的騙局,隨著法比奧的離開顯露出荒蕪的廢墟。

有人形容她「像寫壞了的偽意識流小說,每一句都可以理解,但通篇不知所云」,一片狼藉而又鐵石心腸,我們甚至無法確定她是否愛著馬蒂亞,但是馬蒂亞卻是無可否認地被她揉進自己寒涼而又堅硬的生命裡。

所以回到本書糾結其中的問題:愛情是否能消除人類的孤獨?當兩個孿生質數相遇,是否為數字的奇蹟?遺憾的是,答案是否定的。

愛麗絲與馬蒂亞似乎是對方寂靜生命中最大的慰藉,那一個個互相舔舐傷口的下午,閃著救贖的光澤,愛麗絲少有的靈動和馬蒂亞心甘情願的妥協總能讓我想到英劇裡的一句臺詞:「原則上我不跳舞,但我卻很難對艾爾莎說不。」

我在你的世界裡練習降落,不談金錢、權利和性,只開著一扇乾淨的窗戶,折射低飛的陽光。他們在荒誕的境遇中四處碰壁,卻總能轉而在對方身上找尋自身到的意義。

可是他們忘了,孤獨使他們相互吸引和靠近,也同樣使他們不得不嘆息著分離。難道孿生質數彼此相連就不會感到疏離嗎?

或許他們僅僅只需要跨過中間的偶數便可永遠相依。可怕的是:

他們不僅跨不過,連向彼此的第一步都無法邁出。

臨近結尾馬蒂亞收到愛麗絲的來信便不顧一切地趕來與她相聚,就在讀者準備鬆一口氣為團圓結局慶祝的時候,命運使出了最後的殺手鐧——誤會,於是故事的走向朝著相反的方向絕塵而去。總是差了一點點,那一點點的遲疑把彼此越推越遠,或許一句話就可挽回一切,但馬蒂亞和愛麗絲,他們都辦不到。

孤獨便是他們終生不可逾越的鴻溝,那些說不出的話,伸不出的手,都化作心底裡最深沉的嘆息。

愛情從來就不是什麼濟世良藥,愛只能給幸福人錦上添花,卻不能給孤獨者雪中送炭,甚至還平添煩惱。這就像是一個關於人性的悖論。也許,這本來就是作者想闡述的——質數的宿命。

身為一名年輕的物理學博士,作者喬爾達諾顯然並沒有過多炫耀他的數理知識,而是用一個簡單的數學名詞巧妙地為孤獨感作注。

並且帶著科學家的冷峻與客觀,一絲不苟地使用內窺鏡與手術刀觀察解剖著筆下的人物,細膩地猶如工筆畫一般描摹他們一舉一動背後承載的隱痛與沉淪。

尤其擅於描寫各類感官的觸動,如「她的胃就像一個風中的塑膠袋在隨意翻動」,尤其是馬蒂亞的種種欲言又止,往往讓讀者感同身受。

喬爾達諾精心雕刻了兩尊大理石雕像,而從其上滾落的石屑,便是芸芸眾生心上的塵埃。

「你在地底潛伏,

我在人間等候,

你吐絲作繭自縛,

我望眼欲穿孤獨。」

故事的結局頗具有詩意,愛麗絲最後躺在多年前出事的河邊,「她對著明澈的天空微笑,只稍稍一使勁就自己站起來了。」

沒有人會替我們承受,或許是宿命吧,或許又不是,然而孤獨深深地被種植在生命之初,與生命僅僅糾葛,包裹在靈魂內。

世間誰人不孤獨?

路,總歸是要自己一人走的。

相關焦點

  • 《質數的孤獨》:孤獨的,不僅僅是質數
    《質數的孤獨》,[意]保羅·喬爾達諾著,文錚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3月第一版,26.00元微涼的初秋,讀完《質數的孤獨》,眼前似乎已滿是片片翻飛舞動的落葉,掩卷嘆息之際,心中也不禁泛起些許蕭瑟的涼意
  • 質數的孤獨
    □ 藍文青  獲得義大利文學的最高獎「斯特雷加文學獎」的《質數的孤獨》,原以為是一本理性的書,因為作者是義大利粒子物理學博士,然而,翻開書頁沒幾行,發現全然是另外一回事情。   《質數的孤獨》讀起來流暢自如,情節也簡單明了:任性的富家女愛麗絲,因為兒時倔強地與父親較真而在滑雪事故中傷殘了一條腿,同時在少女時代又被同學捉弄而進入自卑狀態;不甘被嘲笑被歧視的數學天才馬蒂亞,故意遺棄了弱智的妹妹,此後為良心責備而全心投入學業同時進入自閉狀態。在這一過程中,兩個人相識、相愛、暫別、重逢、分離,構成了一個無言的結局。
  • 數字喻人生孤獨如質數
    他們中間只隔著一個偶數,如此接近,卻又不能真正觸到對方。不禁讓我想起自己曾經的一段感情,讀這本書又感到那種難以碰觸、質數般的孤獨。 馬蒂亞這個年輕的數學天才,他相信自己是質數中的一個,而中學同學愛麗絲正是他的孿生質數。他們都有痛苦的過往,同樣孤獨,同樣無法拉近和其他人之間的距離。
  • 孤獨的質數正如我和你
    質數又稱素數,就是一個正整數,除了本身和 1 以外並沒有任何其他因子。質數只能被自己和1整除, 在所有自然數中, 他們處在自己的位置上 與其他數字相同,它們前後排列著數字,但它們是最孤獨的 但也是最獨一無二的。它們的孤獨是無限的,就像自然數一樣,無窮無盡。
  • 一部與孤獨有關的電影——《質數的孤獨》
    「質數只能被一和它自身整除。在自然數的無窮序列中,它們處於自己的位置上,和其他所有數字一樣,被前後兩個數字擠著,但它們彼此間的距離卻比其他數字更遠一步……在質數當中還有一些更加特別的成員,數學家稱之為『孿生質數』,它們是離得很近的一對質數,幾乎是彼此相鄰。」以上是原著中的描述,用在馬蒂亞和愛麗絲身上再貼切不過。
  • 《質數的孤獨》:我們都是特別的存在,承受著質數的孤獨
    兩顆質數因童年陰影產生的孤獨,加在一起便俞發強烈。——《質數的孤獨》小的時候,一個人面對黑夜的時候,心裡無盡的恐懼和酸楚,好像心被一塊橡膠套子裹住了,特別特別難過,孤獨茫然絕望。經過了悠長的青春,終於成長為不算太大的大人。
  • 孤獨的質數
    好多「星星的孩子」都喜歡質數……星星離地面很遙遠,但夜晚一眼望去,便是滿天繁星,星星的孩子離我們很「遙遠」,但如若願聆聽他們的心聲,你會聽到他們的哭喊,他們的無奈,也會參與他們的快樂,他們對你發出的來自內心深處的喜悅。我們每個人都是一顆微塵,於茫茫宇宙遨遊徘徊,如若偶爾俯首望向地面,忽驚滿地塵埃。「星星的孩子」有著自己獨特的悲歡離合。
  • 孤獨得像質數一樣
    對大多數人來說,質數大概是一個被遺忘在小學課本的數學概念。不過在量子物理學博士保羅·喬爾達諾看來,質數就像兩兩相望的戀人,之間幾乎永遠隔著合數。    這位義大利人在其處女小說《質數的孤獨》中,就大膽地使用了這一想像。他借質數講述愛情,也暗喻人生。
  • 孤獨如同質數,從來不相鄰
    孤獨如同質數,從來不相鄰。朋友圈有提問說:「孤獨的人配有愛情麼?」幾乎都是一片倒的否定回音。其中有一條評論「孤獨是絕對的,最深切的愛也無法改變人類最終極的孤獨,絕望的孤獨與其說是原罪,不如說是原罪中的原罪。」
  • 情感——質數的孤獨
    #生活# #親情# 文 | 利知晚 周三情感 | 情感——質數的孤獨 人生而為人,若是可以被肢解,我們幾億分之一,留在琥珀裡,或幻成宇宙微小顆粒,柔軟地寫進詩裡。
  • 《質數的孤獨》:每個人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孤獨的影子
    《質數的孤獨》作者喬爾達諾2008年,26歲的博洛尼亞大學博士生保羅·喬爾達諾發表了他的小說處女作《質數的孤獨》。小說問世後的短短幾個月裡,銷量就超過120萬冊,幾乎每50位義大利人中就有一位捧著這部小說在讀,這打破了義大利文學史上小說處女作的銷量紀錄。
  • 讀書 | 《 質數的孤獨 》:兩個質數,代表兩個不幸的小孩,兩個孤獨的少年、兩個脆弱的大人
    >每天只需10分鐘收穫一天所需閱讀營養掃描上圖二維碼 識別加入👆01內容介紹《質數的孤獨馬蒂亞是一個年輕的數學天才,他相信自己是質數中的一個,而中學同學愛麗絲正是他的孿生質數。他們都有痛苦的過往,同樣孤獨,同樣無法拉近和其他人之間的距離。從少年到成年,他們的生命不斷交叉,努力消除存在於彼此間障礙,相互影響又彼此分離,就像孿生質數,彼此相近卻永遠無法靠近。
  • 有些孤獨,只有自己懂
    今天為大家分享的這首歌,是橙大蕾蕾唱的《質數的孤獨》。 你知道嗎,在所有的數字中,質數是最孤獨的數字。 而它的同伴除了和它同樣孤獨外,和它再沒有別的相同之處。 並且,質數的孤獨是無限的,如果到達世界的盡頭就能遇見愛情,它永遠沒有機會,因為質數的世界,沒有盡頭。 有朋友給我說,看了關於質數的解釋後,覺得自己就很像一個孤獨的質數。
  • 第67屆威尼斯電影節入圍電影:質數的孤獨
    片名:The Solitude of PrimeNumbers  譯名:質數的孤獨  國別:義大利,德國,法國  導演:薩維裡奧克斯坦佐(SaverioCostanzo)  主演:阿爾巴-洛瓦奇(Alba Rohrwacher),盧卡馬裡內力(Luca Marinelli),費立波提米(Filippo Timi),伊莎貝拉羅斯蓮妮(Isabella Rossellini),莫裡齊奧多納多尼(Maurizio Donadoni)  劇情:質數只能被它們本身或1除盡。
  • LSD 184 | 質數日不孤獨
    2019年S城行為藝術月的主題是「質數日不孤獨」,具體日程表如下:4月2日:在不小於A4大小的紙上創作或抄寫幾行警句、格言或詩歌,比如「鐵板易滑,煙花易冷」、「我生命中的一大遺憾是:我不是別人」或者「很有可能,任何大於5的奇數都可以分解為三個質數之和」,面向安檢員垂直放置通過地鐵安檢。觀察安檢員的表情。
  • 科學網—有一種孤獨叫質數
    寫作的孤獨 所謂質數,是在自然數中只能被1和被自己整除的數。而那些中間只相隔一個自然數的質數,比如17、19或41、43,被數學家們稱為「孿生質數」。他們在質數的世界裡彼此相連,但在真實的自然數世界中卻永遠無法相偎。「孿生質數」還有一個特性——數字越大,一個質數在它周遭發現「孿生兒」的機率也就越渺茫。
  • 專訪| 喬爾達諾:物理學的訓練使我精準表達孤獨時刻
    《質數的孤獨》分享孤獨的成功,能否重現於《黑與銀》中對愛的論證?後物理學家時代,我們從小說家聊到小說,重新認識喬爾達諾。正是在物理學中的訓練,幫助我想到了「質數的孤獨」這個隱喻。如果我是古希臘語專業,那麼當時可能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兒了。我現在傾向於把物理視為我學過的另一種語言,在想要精確地表達某些事情的時候,它會出乎意料地有效。比如在《黑與銀》中,敘述者本人就是一位物理學家。當然,我從2010年開始就不再做物理學方面的工作了。物理學現在只是我簡歷中的一段而已了。
  • 傑克的孤獨,城市中內心的孤獨
    提著忽明忽暗的南瓜燈,再也找不到歸宿,流浪迷失在天地之間,無處收留,傑克的孤獨,和今天城市中內心的孤獨一樣,無奈又難逃脫。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呢?傳說傑克是個醉漢,這個應該是公元之後由信教者強加給傑克的,因為在前面的希臘羅馬時代,曾經是酒神意氣風發的時代。
  • 豆瓣8.9分《再孤單的人也有同類》:孤獨,是成年人最好的奢侈品
    02孤獨的質數也有同類相伴質數:它跟其他數字無涉,它僅僅是它自己,它僅僅擁有它自己。你是什麼時候覺得自己和別人不一樣?是什麼時候覺得自己不被接納?有一種自己無論怎麼努力,都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的感覺嗎?就像是質數:「就是一個正整數,除了本身和1以外,並沒有任何其他正整數的因子,例如2、3、5、7,沒有其他數字可以組成,它跟其他數字無涉,它僅僅是它自己,它僅僅擁有它自己。」作者以「質數」的特性,來比喻自己。品嘗過孤獨滋味的人,大概都能夠體會到作者的心境,且能夠感同身受。孤獨的人就像一個質數,除了本身和1以外,並沒有任何其他正整數的因子。
  • 《百年孤獨》:馬爾克斯的天才構思與偉大孤獨
    情節荒誕,構思精巧第一,馬爾克斯將百年故事僅僅定格在馬孔多小鎮,看似荒誕,實則想以空間上的隔離輝映出時間上的孤獨,以空間襯時間,更將這孤獨之深,孤獨之久刻畫的淋漓盡致。第二,《百年孤獨》中又以相似的名字來表現相似的人物,讀者看來可能感到複雜混淆,但正是這種手法,將人物的性格,命運躍然紙上,看似一成不變的寫法,卻又不得不引人猜想,那命運究竟會不會在某一代上做出改變呢?激發著讀者的興趣,為此,馬爾克斯也想要突出這一點,在書中故意將一對孿生兄弟身份互換,而他們的命運也自然而然地改變了,從生至死,人們也一直沒有認清這兩兄弟究竟誰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