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喬爾達諾:物理學的訓練使我精準表達孤獨時刻

2021-01-08 新京報網

採寫 | 修佳明


寫作《質數的孤獨》時,保羅·喬爾達諾還在讀博士一年級,這個年輕的理科生並沒有想到這本書有出版的可能,更想不到會憑這本書摘得斯特雷加獎和全歐洲500萬冊的銷量。他的專業是量子物理學,那時還「確信自己會以科學家的身份度過餘生。」

時至今日,他的第三本小說《黑與銀》也已譯成中文出版。從理科文藝青年到獲獎專職作家,喬爾達諾身份的轉變,將給他的小說帶來怎樣新的變化?《質數的孤獨》分享孤獨的成功,能否重現於《黑與銀》中對愛的論證?後物理學家時代,我們從小說家聊到小說,重新認識喬爾達諾。


保羅·喬爾達諾


轉業:從物理學博士到小說家


新京報:物理學對於你的小說創作有什麼意義?


喬爾達諾:在寫第一本小說的時候,從一個你相當了解的世界出發是很自然的。對我而言,那就是物理的世界。正是在物理學中的訓練,幫助我想到了「質數的孤獨」這個隱喻。如果我是古希臘語專業,那麼當時可能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兒了。我現在傾向於把物理視為我學過的另一種語言,在想要精確地表達某些事情的時候,它會出乎意料地有效。比如在《黑與銀》中,敘述者本人就是一位物理學家。當然,我從2010年開始就不再做物理學方面的工作了。物理學現在只是我簡歷中的一段而已了。


新京報:成為職業作家後有什麼新的感覺?


喬爾達諾:我喜歡沉浸在寫作當中。成為一名「職業作家」,對我而言只意味著一件事:允許把我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到閱讀、研習和寫作中去。我覺得這才是我一直都渴望的生活方式。我希望通過寫作抓住一些漂浮在空氣中幾乎不可言說而又很容易溜走的東西。我想通過特別的故事、人物和話語,來把它們表達出來。我有一種成為更好的敘事者的野心。


新京報:你的作品哲理意味常常大於故事性,你怎麼看待這一點?不怕因此而失去讀者嗎?


喬爾達諾:我的作品絕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小說,它是一個雜合體。有時候相比於敘述,會變得更接近於一篇論文。這是我希望它成為的樣子。在寫作《黑與銀》時,我就是把這次寫作當成一個用來思考疾病、死亡以及現代家庭意義的機會。此外,當我寫作的時候,我從來沒有真正考慮過讀者的反應。預測讀者的想法和感覺總是一種傲慢的姿態。當我寫《質數的孤獨》一書時,沒有想過這本書真的會出版,當時是對著空氣寫作的,這之後我也一直保持這種狀態。


新京報:你的第一本書就獲得了斯特雷加獎,對你而言最大的意義是什麼?


喬爾達諾:斯特雷加獎向我展示出,我有以寫作為生的可能性。就是這樣。


斯特雷加獎,直譯為「女巫獎」


解「恨」:獨孤與成長


新京報:在《質數的孤獨》的開篇,「恨」字多次出現。兩位主人公小時候感受到的這種「恨」,究竟有什麼含義?


喬爾達諾:「恨」(hate)這個詞,其實在《質數的孤獨》的第一行就出現了。但是驅動小說前向前發展的核心感覺準確來說並非「恨意」(hatred),而是一種沮喪感(frustration)。在童年時期,沮喪是一種很常見的感覺。作為一個孩子,你面對成人的世界是完全無力的,只能屈服於它。我至今仍然保存著自己小時候沮喪感的鮮活記憶。但是孩子們很難用出「沮喪」這個詞來描述他或她的感覺,而「恨」這個字眼卻更容易浮現在他們的眼前。


《質數的孤獨》,[意] 保羅·喬爾達諾 著,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3月版


新京報:在故事主人公成長的過程中,這種沮喪逐漸演化成「孤獨」。對於孤獨的描寫是否也來自於你自己的記憶?


喬爾達諾:沒錯。曾有一段時間,在我青春期的時候,我曾沉溺於這個想法,認為與他人在某種程度之上建立聯繫是不可能的。孤獨無可避免。它與我們的身體及頭腦之間的分隔緊密相關。我認為《質數的孤獨》就在表達那種不舒服的記憶。然而在一段時間後,我們還是能夠在一個比我們通常認為的更深的層面上與彼此相聯繫,而且可能是間接發生的,比如通過一首歌或一本書。


新京報:所以你自己的小說,正是通過分享一種孤獨的感覺,在某種層面上化解了這種孤獨?


喬爾達諾:如果你和我同時喜愛一個故事中的人物,並對他形成同樣的感覺,我們或許就正在分享某些比我們能夠用語言直接表達的內容更有意義的東西。但小說提供的是友誼的力量。有時候,尤其當我們非常年輕的時候,友誼具有一種純碎的、難以置信的青春力量,甚至可以在無言中默默地發生,僅僅通過呆在一起就可以實現。這就是在馬蒂亞和愛麗絲身上發生的事情。即使他們彼此之間不怎麼說話,也被緊密地聯結起來。這種聯繫並不一定會長久。他們會在人生的某一點意識到,這種聯繫已經消失了,而這僅僅是因為他們都長大了。


新京報:在你的小說中,人物的離合總有些偶然和巧合,仿佛兩人一見面,就已經看透了彼此心中的傷痕而產生了同情。你覺得在實際生活中,這種情況會經常發生嗎?


喬爾達諾:在虛構小說中,偶然和巧合是可以接受的。至少比在現實生活中更容易被人接受。但我覺得,人們能夠看透彼此的心靈,尤其是那些內心有創傷的人。愛麗絲最初被馬蒂亞悲傷的眼神所吸引,而他則被她生理上的缺陷所吸引。他們能感覺到這些缺陷的背後有一個故事。這和我們通常的期待不同。我們總是以為,人們會被我們身上完好的特徵所吸引。但果真如此嗎?


電影《質數的孤獨》劇照


新京報:《質數的孤獨》中的孩子經歷了沮喪、孤獨、友誼和離散,也在不斷成長。這種成長的結果是什麼?


喬爾達諾:馬蒂亞曾對自己說:「選擇總是在幾秒鐘之內做出,卻要用一生來償還。」 對於馬蒂亞而言,當他形成這種想法時,就表明他作為一個成年人成熟了。他在過去讓太多重要的時刻從指縫間溜走,尤其是那些與愛麗絲在一起的時光。現在他成年了,當需要做決定的關鍵時刻發生的瞬間,他能夠意識到,而且也能夠做出一個主動而自由的選擇。我認為對於選擇的自覺與否,是一個重要的區別,象徵著他們在小說中經歷的變化。


說「愛」:追求與守護


新京報:《黑與銀》在義大利語中表示男人和女人。在中文版的封面和封底,都印上了「愛」這個字。從「恨」到「愛」,在跨越8年的兩次小說寫作之間,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喬爾達諾:這本書是有關「愛」的,但不僅僅限於愛,同樣也在書寫病痛、死亡以及我們在生命中遇到的重要的人,等等。但是,「愛」也許是這些主題中更吸引人的一個……本書中的愛,並不是像在《質數的孤獨》中那樣,必須通過追求才能得到。在這本書裡,愛已經存在了,是鮮活的。講述者「我」和他的妻子諾拉已經結婚,而且據他們所知,他們在一起一直都很快樂。但他們的愛卻經歷了來自外部每一件事情的不斷的攻擊:工作上的困難,撫養孩子,金錢,以及厭倦……因此他們不得不去學習如何守護這份愛。


新京報:在這本書中,除了對夫妻之間關係的描述和追問外,兩個人的孩子埃馬努埃爾和串聯起全篇的A女士的形象似乎更加搶眼。你怎樣看待這兩個人之間的關係?


喬爾達諾:小孩子埃馬努埃爾與人打交道的方式,比他的父母更加自然。他簡單地將人們分為他所愛的和距他遙遠的人。在他的眼中,沒有等級或僱傭關係。對他而言,A女士就是他深愛並信任的人。她的疾病和死亡,是他第一次接觸到「永遠失去」(permanent loss)的概念。但真正有趣的,是從頭到尾地展示疾病如何把這個她深愛過的孩子從自己的身邊逐漸拉遠。在疾病中,她變得非常自我,而這是埃馬努埃爾沒有能力去理解的。


電影《質數的孤獨》劇照


新京報:埃馬努埃爾在全書的最後,第一次說出A女士的名字「安娜」。這個明顯有的設計背後,是怎樣的考慮?


喬爾達諾:在小說中,通篇稱安娜為「A女士」,是我在寫作開始前自然產生的想法。甚至在我真正理解這一選擇的含義之前,它就已經發生了。然後我才意識到,雖然她一直待在講述者的家中,他和他的妻子其實並不像她了解他們一樣真正了解過她。A女士的疾病突然改變了這種局面:這對夫婦被迫對她產生興趣,並關心起她的過往和哀愁。直到最後,當他們感覺到自己真正把她作為一個人來了解,而不是僅僅把她視為一個被自己僱傭的打工者時,才覺得有資格大聲說出她的名字。


新京報:講述者「我」是一位物理學家,故事發生的背景是義大利本土,而有關A女士的種種細節又是那麼真實,讓人很容易把小說中的故事與現實聯繫起來。


喬爾達諾:在這本小說中,敘述與現實的關係是很複雜的。敘述者在某種程度上是我自己的另一個版本。如果事情沒有按照本來的樣子發生,而我仍然繼續做一個物理學家,他可能就是我將成為的那種人。整個故事則受到了我在現實中認識的人的啟發,是類似A女士的一個人。當然,故事中的所有人和事都經過了想像的處理。


新京報:在現實生活中,你本人相信「愛」的存在嗎?


喬爾達諾:我相信。我把自己大量的能量都花在與自己所愛的人不斷接近的努力之上。愛不是簡單在那兒或是不在那兒的東西。你需要經營它,投入時間。這本書中的夫婦也知道這一點,只不過有時候他們會感覺面對這個野心時,自己還不夠強壯。


《黑與銀》,[意] 保羅·喬爾達諾 著,上海譯文出版社2016年4月版


作者:修佳明

編輯:徐悅東

相關焦點

  • 物理學的訓練,使我精準地表達孤獨的時刻 │ 專訪保羅·喬爾達諾
    他的專業是量子物理學,那時還「確信自己會以科學家的身份度過餘生。」時至今日,他的第三本小說《黑與銀》也已譯成中文出版。從理科文藝青年到獲獎專職作家,喬爾達諾身份的轉變,將給他的小說帶來怎樣新的變化?《質數的孤獨》分享孤獨的成功,能否重現於《黑與銀》中對愛的論證?後物理學家時代,我們從小說家聊到小說,重新認識喬爾達諾。
  • 80後粒子物理學博士保羅•喬爾達諾講述孤獨之強大
    《黑與銀》是粒子物理學博士保羅•喬爾達諾繼《質數的孤獨》以來又一部訴說愛與孤獨、直擊心靈的力作。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名不善交際的物理學家,為大學的合同能否續約而倍感焦慮;妻子諾拉則是一名熱情外向的室內設計師,擁有將人拉出「洞穴」的融融暖意。
  • 《質數的孤獨》:每個人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孤獨的影子
    《質數的孤獨》作者喬爾達諾2008年,26歲的博洛尼亞大學博士生保羅·喬爾達諾發表了他的小說處女作《質數的孤獨》。小說問世後的短短幾個月裡,銷量就超過120萬冊,幾乎每50位義大利人中就有一位捧著這部小說在讀,這打破了義大利文學史上小說處女作的銷量紀錄。
  • 《質數的孤獨》:孤獨的,不僅僅是質數
    《質數的孤獨》,[意]保羅·喬爾達諾著,文錚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3月第一版,26.00元微涼的初秋,讀完《質數的孤獨》,眼前似乎已滿是片片翻飛舞動的落葉,掩卷嘆息之際,心中也不禁泛起些許蕭瑟的涼意
  • 質數的孤獨
    □ 藍文青  獲得義大利文學的最高獎「斯特雷加文學獎」的《質數的孤獨》,原以為是一本理性的書,因為作者是義大利粒子物理學博士,然而,翻開書頁沒幾行,發現全然是另外一回事情。   掩卷之初長嘆不已,作者的筆觸非常敏銳,觀察人生非常深入,描寫同時代的人也細膩入微,故事的可讀性和流暢感,讓人可以一氣呵成地讀完,但,他也僅僅停止在青春的孤獨之處,他缺少了給予筆下人物的救贖,他放手讓男女主角回歸到孤獨之中,放手讓他們吞咽自己的痛苦,放手讓他們慘澹經營自己的生活,放手讓他們走不出他們對人生的憤怒,放手讓他們沉醉在其中無力自拔。
  • 數字喻人生孤獨如質數
    作者:保羅·喬爾達諾出版:上海譯文出版社◎這本小說狠狠地補了我的數學常識,原來數學上把相差為2的兩個質數叫做「孿生質數」。喬爾達諾這一部小說把男人和女人變成了孿生質數。他們相愛,卻又最終走向疏離。不禁讓我想起自己曾經的一段感情,讀這本書又感到那種難以碰觸、質數般的孤獨。 馬蒂亞這個年輕的數學天才,他相信自己是質數中的一個,而中學同學愛麗絲正是他的孿生質數。他們都有痛苦的過往,同樣孤獨,同樣無法拉近和其他人之間的距離。從少年到成年,他們的生命不斷交叉,努力消除存在於彼此間的障礙,相互影響又彼此分離,就像孿生質數,彼此相近卻永遠無法靠近。
  • 科學網—有一種孤獨叫質數
    「我覺得一個人與自己思想共處和諧,是舒服的事情。」深刻感受著孤獨的同時,喬爾達諾也體驗著一種陪伴,「我寫出了關於孤獨感的小說。我創作的人物在看著我,他們十分生動,如果能充分認識到孤獨的重要性,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本報見習記者 張晶晶 保羅·喬爾達諾來自義大利,他是粒子學物理博士,同時也是義大利最高文學獎「斯特雷加文學獎」史上最年輕得主。
  • 讀書 | 《 質數的孤獨 》:兩個質數,代表兩個不幸的小孩,兩個孤獨的少年、兩個脆弱的大人
    每天只需10分鐘收穫一天所需閱讀營養掃描上圖二維碼 識別加入👆01內容介紹《質數的孤獨》是義大利八〇後作家、粒子物理學博士保羅·喬爾達諾的處女作。他們都有痛苦的過往,同樣孤獨,同樣無法拉近和其他人之間的距離。從少年到成年,他們的生命不斷交叉,努力消除存在於彼此間障礙,相互影響又彼此分離,就像孿生質數,彼此相近卻永遠無法靠近。
  • 誰也不能槍斃孤獨——評《質數的孤獨》
    孤獨是附麗於浩茫宇宙而存在的永恆命題,從人類誕生伊始,織成一張細密的羅網,覆蓋在萬物之上,直至世界終點。千人千面,而一千種人便有一千種孤獨。對於布考斯基來說「一天不獨處,我就會變得虛弱。我不以孤獨為榮,但以此為生。」而茨威格在《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寫到「在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比置身於人群之中,卻又得孤獨生活更可怕的事了。」
  • 孤獨的質數正如我和你
    質數只能被自己和1整除, 在所有自然數中, 他們處在自己的位置上 與其他數字相同,它們前後排列著數字,但它們是最孤獨的 但也是最獨一無二的。它們的孤獨是無限的,就像自然數一樣,無窮無盡。它們孤單是因為,他們緊挨著的數字都不是質數,他們獨特是因為他們只有1和自己。這些質數讓我想到了我和你,我和你就像這些植樹一樣,平凡與無奇,循環又無期,孤獨又多疑。
  • 孤獨得像質數一樣
    不過在量子物理學博士保羅·喬爾達諾看來,質數就像兩兩相望的戀人,之間幾乎永遠隔著合數。    這位義大利人在其處女小說《質數的孤獨》中,就大膽地使用了這一想像。他借質數講述愛情,也暗喻人生。或許因為這迷人的比喻,這本小說在義大利銷量過百萬冊,創造了義大利出版史上處女作的最高銷量。喬爾達諾也成為義大利最高文學獎斯特雷加文學獎的最年輕得主。
  • 抖音我以為孤獨的人只有我是什麼歌 馬良事關孤獨歌詞
    最近在抖音上聽到一首歌曲感覺還不錯,歌詞大意是「我以為孤獨的人只有我」,據悉這首歌歌名叫《事關孤獨》,是歌手馬良唱的。下面來看一下。事關孤獨歌詞  作曲 : 馬良  作詞 : 馬良  我寫了一首歌  才發現孤獨的人好多  他們聚在夜空  像一條星河  你正在書桌旁,地鐵站  或是在無目的的瞎忙  在這無人的街  失落的夜  我以為孤獨的人只有我
  • 孤獨症語言交流訓練
    (2)禁忌證:無 3、設備與用具 (1)錄音設備、計算機輔助語言系統、早期語言評定與訓練系統、溝通訓練軟體、孤獨與多動症訓練系統。 重點要利用兒童有明顯需求時訓練行為表達,如口渴時兒童手指飲水的行為,治療師要把握時機,訓練模仿飲水的動作,以求教導兒童通過該動作完成表達需求,如果兒童可以通過表達飲水動作實現交流,再訓練發「水」的語音。該時期主要訓練內容包括: 1)語言相關能力訓練、發音訓練、通過視覺或聽覺讓患兒知道發音可得到反饋。
  • 《冥王星時刻》影評:孤獨如此,如影隨形
    《冥王星時刻》是由章明導演自編自導的劇情片,由王學兵、劉丹、李心然、易大千、曾美慧孜、易平聯合出演。導演王學兵的孤獨和隱約試圖獵豔的蠢蠢欲動、女攝像師懷孕的秘密、男演員的妒忌心、村中寡慾對外來男性的渴望。部分鄉土元素也蠻吸引人,帶有一種淡淡的情慾味道和懸念。人們以為回歸到了原始,彼此切斷了網絡通訊,進入山林就能打開心扉彼此增進對對方了解,但孤獨此時已經深深的刻入骨髓,就像小演員白金鉑躺在石頭上入睡,明明天氣晴朗,但是卻下了一場大雨。
  • 《美麗心靈》我在人群之中更孤獨
    在很多影片中,天才都是孤獨的,都是不能正常生活的,《A Beautiful Mind》的設置大抵如此,但這部影片的獨到之處在於,既有對天才的仰慕之情,又把其孤獨的內心展現得淋漓盡致。事實上,約翰·納什精神分裂,幻想出的人物和事件,或多或少都跟孤獨有關,而最終治癒如此孤獨的,又恰恰是美麗妻子生死相依的陪伴。
  • 黎曼猜想仍舊,素數依然孤獨
    本文來自於公眾號:孤獨大腦(ID:lonelybrain),作者:老喻一「舉世矚目」這類事,在地球上註定日漸稀缺。世界越來越平,而作為個體的人類,則越來越平庸。這就是為什麼「黎曼猜想」將被驗證的消息,在全球引起如此關注。然而,偉大時刻並未降臨。
  • 專訪|我更想做一個全維度藝術表達者,創造陳婧霏式的光影宇宙
    我想說的是可能有些人覺得這個標題帶有導向性質,但我卻覺得它是合適的。因為確實會覺得生活是在積極向下,有一些至暗時刻。皮皮:對。陳婧霏:至於《至暗時刻》這首歌,我無法誠實地說現在是一個最好的時候。狄更斯也說過:「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所有東西本來就蘊含著一個二元論,在至暗的時刻裡光也會更亮。這不是說跟我生活經歷相關,只是我會這樣思考。
  • 數位化離心訓練系統助力我省運動健兒精準備戰科學訓練
    培訓過程中Paul Gagné通過離心訓練系統改善動作的平衡、時機和質量,提高身體緩衝吸收的能力以及提高爆發力,最後從離心訓練系統預防運動損傷及提高運動表現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闡述。 我所使用的離心訓練設備為進口(義大利)的DESMOTEC,該設備可以用於肌肉訓練,損傷預防和康復;利用其進行的訓練動作種類豐富
  • 物理學發展史上有哪些重要的時刻?
    物理學發展史上有哪些重要的時刻?在古希臘語中「物理學」的意思就是「自然」。自從有了人類文明,人類就認為宇宙萬物應該統攝在一個單一的學科規律之下,正是這一想法催生了物理學。從海浪的翻滾,到水面上反射的光芒,幾個世紀以來的思考和實驗——還有許多偶然發現——都表明了人類的判斷是正確的。物理定律讓我們了解了遙遠星系中恆星的運動,同樣也讓我們通過超級計算機理解了電流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