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總是客觀存在的,他們的人生通常波瀾壯闊,好像一首華美的史詩,同時,天才也必須忍受孤獨,畢竟,人群中很難找到他們的同類。比如世人敬仰的愛因斯坦老爺子,創造出相對論,無人能懂,反遭一個納粹勢力的驅逐,同時,他又是一個嫻熟的小提琴手,精力非常旺盛,能在一個晚上完成高達9次的親密交流,或許,這也是孤獨所致吧。筆者認為,縱然是最天馬行空的編劇都沒有辦法虛構出如此的人生。事實上,編劇們把天才30%的生活複製出來,就能輕鬆地摘走奧斯卡最佳電影,而《A Beautiful Mind》就是這樣的電影,它是基於一位天才數學家小約翰福布斯-納什的故事改編而成的:主人公約翰·納什(John Nash)在年輕的時候桀驁不馴,發自內心地鄙視周圍的人群,認為他們發表在雜誌上的東西都是垃圾,毫無建樹,更不要說推動人類社會進步了。同時,約翰·納什又篤信自己的博弈論,希望學校能邀請愛因斯坦過來聽取他的觀點,至於說,普通的教科書早就被其視為廁紙了。
在很多影片中,天才都是孤獨的,都是不能正常生活的,《A Beautiful Mind》的設置大抵如此,但這部影片的獨到之處在於,既有對天才的仰慕之情,又把其孤獨的內心展現得淋漓盡致。事實上,約翰·納什精神分裂,幻想出的人物和事件,或多或少都跟孤獨有關,而最終治癒如此孤獨的,又恰恰是美麗妻子生死相依的陪伴。中文譯名《美麗心靈》代表著約翰·納什擁有一個完美的大腦,更代表一位外形、內心均美麗的妻子。
高於現實,天才在人群之中更孤獨
《美麗心靈》剛開始重點表現年輕時的約翰·納什,雖然內向,但總有著強烈的表現欲,如前文所述,他在學術上認定自己是天才,可以媲美於愛因斯坦。他喜歡把一切都換算成數學公式,儘管邏輯嚴謹,推演精密,卻不能幫助其贏得棋局,更不能贏得漂亮女郎的芳心,甚至遭遇掌摑。在這些環境設定中,他無疑是孤獨的,特別是在人群中更顯得格格不入,找不到知己,甚至找不到能聽懂自己說話的人。
普通人遇到如此困境,大概率會失落、彷徨、沮喪,抑鬱而終也說不定,但約翰·納什擁有完美深度的大腦,孤獨促使其幻想出一個「活生生」的人物:浪子查爾斯。
其實,電影切入查爾斯的第一個鏡頭時,就已經開始暗示他只是一個虛擬人物:約翰·納什剛搬進宿舍時,轉頭就發現一位浪子室友,倆人第一次見面,查爾斯就描述了一個身高1.2米的侄女,而這個侄女的身高多年以後,仍然是1.2米;後來約翰和查爾斯兩人去天台喝酒,衝動的約翰·納什衝著樓下學生喊話,鏡頭自下而上,卻只能看到他一個人;至於說,約翰·納什婚禮、祝酒會兩個重要時刻,查爾斯都沒有出現,則徹底揭開主人公精神分裂的事實:最佳摯友Charles只不過是主人公的幻想。大概是因為孤獨的時間太久,人類的心態會發生變異,而影片就是通過藝術的手法,把每一個人渴求的完美友誼「具像化」,也就是查爾斯的形象。相信看過影片的人,都會有一定的感慨:普通人同樣渴望完美友誼,但現實朋友難免會有瑕疵,或貪婪自私,或懶惰恐懼,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著獨處,大家不是不喜歡熱鬧和友誼,只是不喜歡失望罷了。
如果說約翰·納什之於完美友誼的要求,比之普通人來得更猛烈一些,那麼,他對於五角大樓破譯工作的幻想,則大抵和普通人相似,這代表著事業上的夢想和野心,但常常同現實相距甚遠,如此幻想對於普通人來說,也是司空見慣的。相信每個打籃球的孩子,都曾勾勒過自己參加NBA選秀,大秀扣籃的場景,只是大家沒有約翰·納什非凡的大腦,沒有辦法完全沉浸,只是一場夢罷了。夢醒時分,倍感孤獨又悵然若失。
相濡以沫,你若不離不棄我必生死相依
《美麗心靈》的結局還算比較圓滿,其中,約翰·納什的妻子對劇情起到「點睛之筆」的作用。事實上,對於他最幸運的事情莫過於他的妻子是真實存在的,而且在得知他身患疾病之後,仍然不離不棄,最終幫助擺銳病患的麻煩。筆者一直認為,美麗心靈有一部分的含義就是妻子對他的真摯感情。
約翰·納什最早和妻子在課堂上相遇,妻子的高情商巧妙地幫助他化解了一場尷尬。隨後,妻子向約翰·納什表達了強烈的傾慕之情,而且費勁心思地琢磨丈夫所出的題目。在求婚時,約翰·納什一如既往地直接示愛,表達想要直接親密交流之類的。同性感女郎掌摑不同,妻子大方地表示同意,當場送上熱吻。相關的畫面拍得非常唯美,尤其是妻子潔白的香肩,更令熒幕前的男生垂涎三尺。但他的病症打破了這一切的美好,他不在意氣風發,而是安詳、規矩地在家裡生活,加之,需要長期服藥,導致其沒有辦法進行正常的夜生活。朋友勸妻子離開他,但妻子的回答令人動容,她沒有辦法想像離開之後,他會陷入怎樣的絕望,而她選擇留下的決定也是正確的,她用自己的脈脈溫情逐步教會他如何識別幻象,如何正常地生活,最終把自己艱深的博弈論推向世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此外,約翰·納什能回歸到正常生活,自己也付出了非常大的代價,而這些是普通人難以理解的。首先,他要承認自己最好的朋友是幻象,放棄自己的狂傲,同時,也放棄了天才般的思考力和火熱的研究興趣。他雖然在後期取得了顯赫的成績,但細心的人可能會發現:他的成果基本上來自於其早期最桀驁的一段時光。影片如此設定,無非也是在向觀眾表達:天才和正常生活之間,永遠存在巨大的鴻溝,天才在人群之中更孤獨。(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