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得像質數一樣

2021-01-08 中國青年報

    對大多數人來說,質數大概是一個被遺忘在小學課本的數學概念。不過在量子物理學博士保羅·喬爾達諾看來,質數就像兩兩相望的戀人,之間幾乎永遠隔著合數。

    這位義大利人在其處女小說《質數的孤獨》中,就大膽地使用了這一想像。他借質數講述愛情,也暗喻人生。或許因為這迷人的比喻,這本小說在義大利銷量過百萬冊,創造了義大利出版史上處女作的最高銷量。喬爾達諾也成為義大利最高文學獎斯特雷加文學獎的最年輕得主。

    質數指的是只能被1與自身整除的自然數,由最小的2開始,往後是3,5,7…… 與質數相對的概念是合數,在2與3之後,質數便永遠被一個或多個合數隔開。

    在小說的男主人公馬蒂亞眼中,自己就是一個「孤獨而多疑」的質數。小學三年級時,他與低智商、愛尖叫的妹妹一同去參加生日聚會。由於害怕妹妹給自己丟臉,馬蒂亞半途把她留在街頭,不料妹妹從此失蹤。馬蒂亞因而陷入極度的內疚與恐懼之中,變得沉默寡言。

    直到認識了愛麗絲,馬蒂亞才感覺,自己不再被陌生的「合數」包圍。與馬蒂亞一樣,愛麗絲也活在童年陰影中,無法與人交流,還患上了厭食症。馬蒂亞認定,他與愛麗絲就是一對「孿生質數」。在數論中,這指的是中間僅隔一個合數的兩個質數,比如3與5, 11與13,101與103。

    馬蒂亞漸漸愛上了數學,痴迷於質數。現實中,也有無數的數學家不顧一切地投入質數的神秘世界。

    早於公元前1650年,已有跡象表明古埃及人開始把自然數區分為質數與合數。有關質數,人類更確切的思維起點是公元前大約300年。古希臘數學家歐幾裡得在其《幾何原本》中用看似簡單又玄妙的方法證明了:最大的質數並不存在。這意味著在無窮的自然數數列中,質數也是無窮無盡的。

    從那時起,人類的野心就被激發。包括費馬、笛卡爾、哥德巴赫、歐拉、高斯在內的許多數學家都試圖歸納質數的規律,用一個萬能的公式網羅這些「孤獨分子」。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生活於17世紀的數學家馬林·梅森的猜想。

    梅森提出一個代數式,並設想只要往其中代入任何一個已知的質數,代數式所得的值也為質數。這個代數式的確幫數學家找到一些新的質數,但也很快露出了破綻——當代入某些質數時,代數式所得的值居然是合數。

    事實上,直到今天,數學家依然沒有找到一個搜羅質數的普遍公式,我們不得不承認,質數的出現很可能沒有規律可言。它們神秘地散布在數列之中,就像孤僻的人零零星星地散落在人類社會的一個個角落裡。

    與馬蒂亞一樣,數學家也渴望為每個質數找到相近的同類。1849年,數學家波林那克提出孿生質數猜想,猜測自然界中存在無窮多對的孿生質數。這一猜想至今仍是數論中最大的疑團之一。隨著數列的發展,質數的「孿生」概率越來越低,更容易遇到的是那些徹底孤獨的質數。

    不過從1951年起,尋覓質數的工作已由數學家的筆頭轉移到計算機的鍵盤上,質數被發現的速度越來越快,每過幾年就會有一個新的質數宣布「誕生」。最新的一個是2008年,由英特爾酷睿雙核計算機運算出來的,其位數已經達到12978189,據說如果用普通字號把這個質數寫下來,其長度可超過50公裡。

    如今,人們甚至可以利用過去幾十年來質數的出現時間與相對位數的函數圖像,推測未來新質數出現的時間。根據預測,3年之後我們就會發現高達十億位的質數,而百億位的質數則大約在2024年出現。

    儘管我們對客觀世界的規律掌控得越發牢固,但對微妙的情感規律依然難以把握,這或許也是馬蒂亞最深刻的感受。相識之後,他與愛麗絲因同樣的孤獨而互相鍾情,但他們就像孿生質數一樣,從未真正貼近,這對戀人之間的「合數」也不斷變換。

    多年後,兩人在街頭邂逅,只是「當愛已成往事」,這對情人緣分已盡,命運和質數一樣孤獨。

    《質數的孤獨》

    [意] 保羅·喬爾達諾著 文錚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

相關焦點

  • 《質數的孤獨》:孤獨的,不僅僅是質數
    一百多年前,尼採曾說過「孤獨是條鯨魚,吞噬著我」,而如今的繁華社會裡,孤獨卻像無數個螞蟻,無時無刻不在啃噬著我們的身心。如同樹木的年輪,不同的時代都會留下不同的痕跡,不同的時代也造就了不同的年輕人。海明威在《太陽依舊升起》中描寫了「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他們在一戰後成長,由於戰爭創傷失去了生活信念,對生活充滿了迷惘、悲觀。
  • 質數的孤獨
    □ 藍文青  獲得義大利文學的最高獎「斯特雷加文學獎」的《質數的孤獨》,原以為是一本理性的書,因為作者是義大利粒子物理學博士,然而,翻開書頁沒幾行,發現全然是另外一回事情。   《質數的孤獨》讀起來流暢自如,情節也簡單明了:任性的富家女愛麗絲,因為兒時倔強地與父親較真而在滑雪事故中傷殘了一條腿,同時在少女時代又被同學捉弄而進入自卑狀態;不甘被嘲笑被歧視的數學天才馬蒂亞,故意遺棄了弱智的妹妹,此後為良心責備而全心投入學業同時進入自閉狀態。在這一過程中,兩個人相識、相愛、暫別、重逢、分離,構成了一個無言的結局。
  • 《質數的孤獨》:我們都是特別的存在,承受著質數的孤獨
    兩顆質數因童年陰影產生的孤獨,加在一起便俞發強烈。——《質數的孤獨》小的時候,一個人面對黑夜的時候,心裡無盡的恐懼和酸楚,好像心被一塊橡膠套子裹住了,特別特別難過,孤獨茫然絕望。經過了悠長的青春,終於成長為不算太大的大人。
  • 誰也不能槍斃孤獨——評《質數的孤獨》
    孤獨是附麗於浩茫宇宙而存在的永恆命題,從人類誕生伊始,織成一張細密的羅網,覆蓋在萬物之上,直至世界終點。千人千面,而一千種人便有一千種孤獨。對於布考斯基來說「一天不獨處,我就會變得虛弱。我不以孤獨為榮,但以此為生。」而茨威格在《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寫到「在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比置身於人群之中,卻又得孤獨生活更可怕的事了。」
  • 《質數的孤獨》:每個人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孤獨的影子
    但它成為暢銷書的理由並不十分充分:沒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沒有懸疑、暴力、變態、情色和其他怪力亂神的內容,沒有意識形態的背景,也沒有悲天憫人的崇高,甚至沒有一個看上去像暢銷書的書名。這部小說唯一可能形成「賣點」的就是那個「孤獨」的主題。但是,孤獨和愛情一樣,在文學裡已經盤踞了數千年之久,並不是一個容易產生新意的話題。我曾直截了當地問過喬爾達諾:「你覺得你這部小說憑什麼能這麼暢銷?」
  • 數字喻人生孤獨如質數
    作者:保羅·喬爾達諾出版:上海譯文出版社◎這本小說狠狠地補了我的數學常識,原來數學上把相差為2的兩個質數叫做「孿生質數」。喬爾達諾這一部小說把男人和女人變成了孿生質數。他們相愛,卻又最終走向疏離。不禁讓我想起自己曾經的一段感情,讀這本書又感到那種難以碰觸、質數般的孤獨。 馬蒂亞這個年輕的數學天才,他相信自己是質數中的一個,而中學同學愛麗絲正是他的孿生質數。他們都有痛苦的過往,同樣孤獨,同樣無法拉近和其他人之間的距離。從少年到成年,他們的生命不斷交叉,努力消除存在於彼此間的障礙,相互影響又彼此分離,就像孿生質數,彼此相近卻永遠無法靠近。
  • 孤獨的質數
    好多「星星的孩子」都喜歡質數……星星離地面很遙遠,但夜晚一眼望去,便是滿天繁星,星星的孩子離我們很「遙遠」,但如若願聆聽他們的心聲,你會聽到他們的哭喊,他們的無奈,也會參與他們的快樂,他們對你發出的來自內心深處的喜悅。我們每個人都是一顆微塵,於茫茫宇宙遨遊徘徊,如若偶爾俯首望向地面,忽驚滿地塵埃。「星星的孩子」有著自己獨特的悲歡離合。
  • 孤獨的質數正如我和你
    質數又稱素數,就是一個正整數,除了本身和 1 以外並沒有任何其他因子。質數只能被自己和1整除, 在所有自然數中, 他們處在自己的位置上 與其他數字相同,它們前後排列著數字,但它們是最孤獨的 但也是最獨一無二的。它們的孤獨是無限的,就像自然數一樣,無窮無盡。
  • 讀書 | 《 質數的孤獨 》:兩個質數,代表兩個不幸的小孩,兩個孤獨的少年、兩個脆弱的大人
    >每天只需10分鐘收穫一天所需閱讀營養掃描上圖二維碼 識別加入👆01內容介紹《質數的孤獨馬蒂亞是一個年輕的數學天才,他相信自己是質數中的一個,而中學同學愛麗絲正是他的孿生質數。他們都有痛苦的過往,同樣孤獨,同樣無法拉近和其他人之間的距離。從少年到成年,他們的生命不斷交叉,努力消除存在於彼此間障礙,相互影響又彼此分離,就像孿生質數,彼此相近卻永遠無法靠近。
  • 一部與孤獨有關的電影——《質數的孤獨》
    愛麗絲在偶然情況下遇到了極像米凱拉的女孩便寫信給馬蒂亞,馬蒂亞也回到了家鄉。七年時間,物是人非,但兩人心中的那份情感仍在,見面的那一刻便從眼神中流露。但最後,兩人還是沒有走到一起,回到了原來的生活軌道上。「質數只能被一和它自身整除。
  • 孤獨如同質數,從來不相鄰
    孤獨如同質數,從來不相鄰。朋友圈有提問說:「孤獨的人配有愛情麼?」幾乎都是一片倒的否定回音。其中有一條評論「孤獨是絕對的,最深切的愛也無法改變人類最終極的孤獨,絕望的孤獨與其說是原罪,不如說是原罪中的原罪。」
  • 情感——質數的孤獨
    #生活# #親情# 文 | 利知晚 周三情感 | 情感——質數的孤獨 人生而為人,若是可以被肢解,我們幾億分之一,留在琥珀裡,或幻成宇宙微小顆粒,柔軟地寫進詩裡。
  • 懷著深愛,也還是兩個相隔的質數
    在書評裡說這些事是不合適的,但是我看了《質數的孤獨》確實想起她來。她不像小說裡的愛麗絲和馬蒂亞,但又和他們倆都有點兒像。幾乎全部小說都有對孤獨的描寫,孤膽英雄、孤獨的旅行者、孤獨得近乎絕望的愛,都在「拒絕這個世界」,同時「被這個世界拒絕」,因為孤獨的感覺很普遍,一百萬人就有一百萬種不同的孤獨,只是從結果來說,差別其實並不大。這種孤獨,感到無法與別人建立親密、有效的聯繫,像質數。
  • 第67屆威尼斯電影節入圍電影:質數的孤獨
    片名:The Solitude of PrimeNumbers  譯名:質數的孤獨  國別:義大利,德國,法國  導演:薩維裡奧克斯坦佐(SaverioCostanzo)  主演:阿爾巴-洛瓦奇(Alba Rohrwacher),盧卡馬裡內力(Luca Marinelli),費立波提米(Filippo Timi),伊莎貝拉羅斯蓮妮(Isabella Rossellini),莫裡齊奧多納多尼(Maurizio Donadoni)  劇情:質數只能被它們本身或1除盡。
  • 〖美文〗孿生質數
    至於數學本身,冰冷枯燥,我從未覺得有趣過,我只看重成績。然而孟傑以為我跟他是同類,他說你知道嗎,我以前所在的初中是個很閉塞的中學,我們班裡的人很多都不上高中了,更沒有人跟我一起討論數學題目。我覺得自己很孤獨。像個只能被1和自己整除的質數。質數?我不喜歡質數。質數存在於數列,就像一團硬邦邦冷飯夾雜在香軟的大米中,格格不入。
  • LSD 184 | 質數日不孤獨
    2019年S城行為藝術月的主題是「質數日不孤獨」,具體日程表如下:4月2日:在不小於A4大小的紙上創作或抄寫幾行警句、格言或詩歌,比如「鐵板易滑,煙花易冷」、「我生命中的一大遺憾是:我不是別人」或者「很有可能,任何大於5的奇數都可以分解為三個質數之和」,面向安檢員垂直放置通過地鐵安檢。觀察安檢員的表情。
  • 何時攻破質數難題,探尋神奇的質數
    質數(也叫素數)是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沒有其他因數的自然數。 它們是所有整數中特殊又孤獨的存在, 而它的孤獨不單單是與其他合數的格格不入, 更甚的是孿生質數之間相互吸引,卻無法真正靠近的那種孤獨。古希臘數學家歐幾裡得、「數學英雄」歐拉、「業餘數學家之王」費馬、「數學王子」高斯……都曾痴迷於質數的無窮魅力。費馬猜想、哥德巴赫猜想、黎曼猜想、孿生質數猜想等印證著人們探索質數神秘表象背後潛藏的奧秘的堅持和尋找通往未知道路的努力。質數神出鬼沒,分布得極不規則,而且無窮無盡,怎樣從自然數中把質數找出來?
  • 有些孤獨,只有自己懂
    今天為大家分享的這首歌,是橙大蕾蕾唱的《質數的孤獨》。 你知道嗎,在所有的數字中,質數是最孤獨的數字。 而它的同伴除了和它同樣孤獨外,和它再沒有別的相同之處。 並且,質數的孤獨是無限的,如果到達世界的盡頭就能遇見愛情,它永遠沒有機會,因為質數的世界,沒有盡頭。 有朋友給我說,看了關於質數的解釋後,覺得自己就很像一個孤獨的質數。
  • 豆瓣8.9分《再孤單的人也有同類》:孤獨,是成年人最好的奢侈品
    這些經歷過孤單的作家們,像歷經千帆的長者一樣在我們耳邊絮絮講述淹沒於時光中的故事,他們教會我們在這兇險又溫柔的世界裡堅定地成長。02孤獨的質數也有同類相伴質數:它跟其他數字無涉,它僅僅是它自己,它僅僅擁有它自己。你是什麼時候覺得自己和別人不一樣?是什麼時候覺得自己不被接納?有一種自己無論怎麼努力,都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的感覺嗎?
  • 科學網—有一種孤獨叫質數
    寫作的孤獨 所謂質數,是在自然數中只能被1和被自己整除的數。而那些中間只相隔一個自然數的質數,比如17、19或41、43,被數學家們稱為「孿生質數」。他們在質數的世界裡彼此相連,但在真實的自然數世界中卻永遠無法相偎。「孿生質數」還有一個特性——數字越大,一個質數在它周遭發現「孿生兒」的機率也就越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