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與孤獨有關的電影——《質數的孤獨》

2021-01-08 朝輝講故事

該電影產自義大利,改編自義大利作家保羅·喬丹奴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女主人公愛麗絲和男主人公馬蒂亞在童年傷痛中掙紮成長,彼此羈絆的故事。該小說曾獲得義大利最高文學獎斯特雷加獎。本片曾入圍第6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和第1屆北京國際電影節。

男主人公馬蒂亞從小天資聰穎,成績優異,卻因智力發育不全的妹妹米凱拉而備受羞辱,父母把照看妹妹的重擔都擔在馬蒂亞身上。一次參加同學派對時,馬蒂亞生怕妹妹又發瘋而丟了面子,便把她獨自丟在公園裡,讓她乖乖等他回來,但最終妹妹失蹤了。馬蒂亞將真相埋在了心底,讓父母以為妹妹失足掉進了公園的河裡。但馬蒂亞也背負上了沉重的心理枷鎖和深深的愧疚,從此變得抑鬱孤僻,甚至出現了劃傷自己手臂的自殘行為。

女主人公愛麗絲從小就是個美人胚子,在父親的引導下,自幼練習滑雪並表現出了過人的天賦。一次滑雪事故,讓愛麗絲摔斷了腿,還留下了長長的傷疤,她的人生就此蒙上了陰影,不僅落下殘疾,還受盡嘲笑。

命運,讓兩個孩子的人生軌跡產生了交集。二人第一次在學校走廊上相遇時,就注意到了彼此。後來經過愛麗絲好友維奧拉的牽線,兩人正式認識了對方。他們發現了彼此身上深深的痛楚,內心產生了共鳴。隨著進一步的相處,二人的羈絆也越來越深。他們之間的情感是複雜的,有惺惺相惜,也有傾慕之情,超乎友情,又不及愛情。

後來,馬蒂亞決定到德國的大學深造,二人的人生道路也就此分岔。一晃七年過去,愛麗絲結婚又離婚,而醉心於科研的馬蒂亞有所成就,但仍然孤身一人。愛麗絲在偶然情況下遇到了極像米凱拉的女孩便寫信給馬蒂亞,馬蒂亞也回到了家鄉。七年時間,物是人非,但兩人心中的那份情感仍在,見面的那一刻便從眼神中流露。但最後,兩人還是沒有走到一起,回到了原來的生活軌道上。

「質數只能被一和它自身整除。在自然數的無窮序列中,它們處於自己的位置上,和其他所有數字一樣,被前後兩個數字擠著,但它們彼此間的距離卻比其他數字更遠一步……在質數當中還有一些更加特別的成員,數學家稱之為『孿生質數』,它們是離得很近的一對質數,幾乎是彼此相鄰。」

以上是原著中的描述,用在馬蒂亞和愛麗絲身上再貼切不過。他們倆就像一對「孿生質數」,仿佛無比貼近,卻始終間隔一步之遙,再惋惜,也只能無奈地嘆一句「造化弄人」。

我們每個人都有痛苦的記憶,我們也都有自己的傷痕,有些顯露在肌體上,有些深藏在內心裡。它們伴隨我們的成長,或許漫長歲月會慢慢將他們撫平,但無法將它們消除,在某些時刻,總會隱隱作痛。而有些傷痛,則不會隨時間流逝而有所減輕,它們就像另一部分的自己形影不離,甚至會雕刻的我們的性格,塑造我們的孤獨。對每一個人來說,能遇到另一個能理解自己痛楚,給自己帶來慰藉,與自己感同身受,與自己靈魂契合的人,是天大的幸運。這可能也就是許多人汲汲以求的所謂「靈魂伴侶」吧。

但試想一下,如果讓你遇見這麼一個人,卻最終又不能彼此相伴一生,你會有何感想,又會作何抉擇?這好像是一個老掉牙的問題,歷來被人們討論。有的人可能會說,既然不會有結果,就不要開始這段緣份。而有些人則認為,即使不能善終,但能彼此相伴,走過一段人生的路途,已經是幸福了。對於這些觀點,我不做評判,在這件事上沒有對錯。但是我想說的是,不管對於此事採取怎樣的態度,也不管做怎樣的選擇,我認為在茫茫人海、悠長歲月中倘若能出現這麼一個人,已經值得感恩了,他的存在,會讓我感覺到自己並不孤單,即使未來我們天涯相隔,我也知道在世界的某個角落存在著一個懂我的和我懂的人,這份默契,已經足以給我慰藉了。就像愛麗絲和馬蒂亞雖然最終沒能成為伴侶,但他們都給予了彼此愛和關懷,支撐了彼此的成長。

再說一說傷,傷本身就是疼痛的,不管是物理的,還是心理的,即使它癒合了,那條疤痕還是會一直提醒你曾經的那份痛楚。更重要的是,有的傷還會給你帶來後續的傷害,比如旁人的嘲笑和羞辱。但所有這一切,都不能成為你自卑自賤的理由,傷,不管是無辜所受,比如愛麗絲的摔傷;還是有意自為,比如馬蒂亞的割傷,它們代表的只是你的過去,不能決定你的現在和未來,至少從主觀的角度,我們要堅信這一點。幾乎所有人都從痛苦裡走過,最重要的是從傷痛中成長,磨練出更堅韌的自己。

我有一句非常喜歡的歌詞:「Because you are beautiful, your scars are beautiful, like the jade.」(因為你是那麼美,你的傷痕也那麼美,如翡翠一般。——X Japan <Jade>)

最後說回到孤獨。孤獨多多少少是令人畏懼的,雖然許多人口口聲聲說自己享受孤獨,但能一直忍受孤獨而樂在其中的人能有多少?我相信,需要陪伴和慰藉是人的本性。但是孤獨本身也是有其積極面的,它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機會去自我反思與沉澱,有些路需要一個走,有些問題需要自己想明白。倘若在這段孤獨的旅程中,你能充實好自己的靈魂,捋順自己當下的人生,你便能以更好的狀態去迎接未來的相遇。

最後,以剛才提到那首歌的結尾為本文作結,也給大家以祝願:「Now and forever, you'll be loved. Let your destiny lead your heart, my jade. 」(無論現在還是永遠,你都將被愛。讓你的命運指引著你的心,我的翡翠。)

相關焦點

  • 《質數的孤獨》:孤獨的,不僅僅是質數
    《質數的孤獨》,[意]保羅·喬爾達諾著,文錚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3月第一版,26.00元微涼的初秋,讀完《質數的孤獨》,眼前似乎已滿是片片翻飛舞動的落葉,掩卷嘆息之際,心中也不禁泛起些許蕭瑟的涼意
  • 數字喻人生孤獨如質數
    作者:保羅·喬爾達諾出版:上海譯文出版社◎這本小說狠狠地補了我的數學常識,原來數學上把相差為2的兩個質數叫做「孿生質數」。喬爾達諾這一部小說把男人和女人變成了孿生質數。他們相愛,卻又最終走向疏離。他們中間只隔著一個偶數,如此接近,卻又不能真正觸到對方。
  • 《質數的孤獨》:我們都是特別的存在,承受著質數的孤獨
    兩顆質數因童年陰影產生的孤獨,加在一起便俞發強烈。——《質數的孤獨》小的時候,一個人面對黑夜的時候,心裡無盡的恐懼和酸楚,好像心被一塊橡膠套子裹住了,特別特別難過,孤獨茫然絕望。經過了悠長的青春,終於成長為不算太大的大人。
  • 質數的孤獨
    □ 藍文青  獲得義大利文學的最高獎「斯特雷加文學獎」的《質數的孤獨》,原以為是一本理性的書,因為作者是義大利粒子物理學博士,然而,翻開書頁沒幾行,發現全然是另外一回事情。   《質數的孤獨》讀起來流暢自如,情節也簡單明了:任性的富家女愛麗絲,因為兒時倔強地與父親較真而在滑雪事故中傷殘了一條腿,同時在少女時代又被同學捉弄而進入自卑狀態;不甘被嘲笑被歧視的數學天才馬蒂亞,故意遺棄了弱智的妹妹,此後為良心責備而全心投入學業同時進入自閉狀態。在這一過程中,兩個人相識、相愛、暫別、重逢、分離,構成了一個無言的結局。
  • 《質數的孤獨》:每個人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孤獨的影子
    《質數的孤獨》作者喬爾達諾2008年,26歲的博洛尼亞大學博士生保羅·喬爾達諾發表了他的小說處女作《質數的孤獨》。小說問世後的短短幾個月裡,銷量就超過120萬冊,幾乎每50位義大利人中就有一位捧著這部小說在讀,這打破了義大利文學史上小說處女作的銷量紀錄。
  • 孤獨得像質數一樣
    對大多數人來說,質數大概是一個被遺忘在小學課本的數學概念。不過在量子物理學博士保羅·喬爾達諾看來,質數就像兩兩相望的戀人,之間幾乎永遠隔著合數。    這位義大利人在其處女小說《質數的孤獨》中,就大膽地使用了這一想像。他借質數講述愛情,也暗喻人生。
  • 誰也不能槍斃孤獨——評《質數的孤獨》
    不得不說,即使眾說紛紜甚至觀點背道而馳,我們都無法否認,或許孤獨才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質。一直為人稱道的是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對孤獨的描寫,現實得像映著生活的冷光鏡,絕望得像鏡面上睥睨眾生的裂痕。而在《質數的孤獨》中,保羅·喬爾達諾僅僅用一個數學名詞便總結出了孤獨的定義——孿生質數。 「它們是離得很近的一對質數,幾乎是彼此相鄰。
  • 孤獨的質數
    好多「星星的孩子」都喜歡質數……星星離地面很遙遠,但夜晚一眼望去,便是滿天繁星,星星的孩子離我們很「遙遠」,但如若願聆聽他們的心聲,你會聽到他們的哭喊,他們的無奈,也會參與他們的快樂,他們對你發出的來自內心深處的喜悅。我們每個人都是一顆微塵,於茫茫宇宙遨遊徘徊,如若偶爾俯首望向地面,忽驚滿地塵埃。「星星的孩子」有著自己獨特的悲歡離合。
  • 讀書 | 《 質數的孤獨 》:兩個質數,代表兩個不幸的小孩,兩個孤獨的少年、兩個脆弱的大人
    >每天只需10分鐘收穫一天所需閱讀營養掃描上圖二維碼 識別加入👆01內容介紹《質數的孤獨同名電影於今年9月在威尼斯電影節首映。馬蒂亞是一個年輕的數學天才,他相信自己是質數中的一個,而中學同學愛麗絲正是他的孿生質數。他們都有痛苦的過往,同樣孤獨,同樣無法拉近和其他人之間的距離。從少年到成年,他們的生命不斷交叉,努力消除存在於彼此間障礙,相互影響又彼此分離,就像孿生質數,彼此相近卻永遠無法靠近。
  • 孤獨的質數正如我和你
    質數又稱素數,就是一個正整數,除了本身和 1 以外並沒有任何其他因子。質數只能被自己和1整除, 在所有自然數中, 他們處在自己的位置上 與其他數字相同,它們前後排列著數字,但它們是最孤獨的 但也是最獨一無二的。它們的孤獨是無限的,就像自然數一樣,無窮無盡。
  • 孤獨如同質數,從來不相鄰
    孤獨如同質數,從來不相鄰。朋友圈有提問說:「孤獨的人配有愛情麼?」幾乎都是一片倒的否定回音。其中有一條評論「孤獨是絕對的,最深切的愛也無法改變人類最終極的孤獨,絕望的孤獨與其說是原罪,不如說是原罪中的原罪。」
  • 第67屆威尼斯電影節入圍電影:質數的孤獨
    片名:The Solitude of PrimeNumbers  譯名:質數的孤獨  國別:義大利,德國,法國  導演:薩維裡奧克斯坦佐(SaverioCostanzo)  主演:阿爾巴-洛瓦奇(Alba Rohrwacher),盧卡馬裡內力(Luca Marinelli),費立波提米(Filippo Timi),伊莎貝拉羅斯蓮妮(Isabella Rossellini),莫裡齊奧多納多尼(Maurizio Donadoni)  劇情:質數只能被它們本身或1除盡。
  • 情感——質數的孤獨
    #生活# #親情# 文 | 利知晚 周三情感 | 情感——質數的孤獨 人生而為人,若是可以被肢解,我們幾億分之一,留在琥珀裡,或幻成宇宙微小顆粒,柔軟地寫進詩裡。
  • LSD 184 | 質數日不孤獨
    2019年S城行為藝術月的主題是「質數日不孤獨」,具體日程表如下:4月2日:在不小於A4大小的紙上創作或抄寫幾行警句、格言或詩歌,比如「鐵板易滑,煙花易冷」、「我生命中的一大遺憾是:我不是別人」或者「很有可能,任何大於5的奇數都可以分解為三個質數之和」,面向安檢員垂直放置通過地鐵安檢。觀察安檢員的表情。
  • 科學網—有一種孤獨叫質數
    第一部小說《質數的孤獨》憑藉其清新獨特的文風,在全世界範圍內獲得好評,同名改編電影也大受歡迎。 2013年8月,他攜第二本小說《人體》中譯本再度造訪中國。先後在上海書展、義大利文化處以及單向街書店舉辦讀者見面會,與中國讀者分享自己的創作故事與經驗。 「在義大利,我還沒見到有人在假期或者有時間的時候就去書店看書。
  • 有些孤獨,只有自己懂
    今天為大家分享的這首歌,是橙大蕾蕾唱的《質數的孤獨》。 你知道嗎,在所有的數字中,質數是最孤獨的數字。 而它的同伴除了和它同樣孤獨外,和它再沒有別的相同之處。 並且,質數的孤獨是無限的,如果到達世界的盡頭就能遇見愛情,它永遠沒有機會,因為質數的世界,沒有盡頭。 有朋友給我說,看了關於質數的解釋後,覺得自己就很像一個孤獨的質數。
  • 專訪| 喬爾達諾:物理學的訓練使我精準表達孤獨時刻
    《質數的孤獨》分享孤獨的成功,能否重現於《黑與銀》中對愛的論證?後物理學家時代,我們從小說家聊到小說,重新認識喬爾達諾。對於孤獨的描寫是否也來自於你自己的記憶?喬爾達諾:沒錯。曾有一段時間,在我青春期的時候,我曾沉溺於這個想法,認為與他人在某種程度之上建立聯繫是不可能的。孤獨無可避免。它與我們的身體及頭腦之間的分隔緊密相關。我認為《質數的孤獨》就在表達那種不舒服的記憶。
  • 高口碑電影《水形物語》,當孤獨的人愛上一隻孤獨的魚
    今天美劇先生給大家推薦的是奇幻愛情電影《水形物語》。 這是一部「人魚戀」的黑暗童話。 豆瓣7.7分,IMDb8分,好於 74% 奇幻片。 評分不高,獲獎不少。 威尼斯金獅獎,美國評論家選擇電影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美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女主角。 《水形物語》在1月的金球獎落選最佳劇情電影,但這部電影依然獲得了金球獎評委的肯定,該片導演吉爾莫·德爾·託羅獲得最佳導演。
  • 物理學的訓練,使我精準地表達孤獨的時刻 │ 專訪保羅·喬爾達諾
    《質數的孤獨》[意] 保羅·喬爾達諾 著版本: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3月在故事主人公成長的過程中,這種沮喪逐漸演化成「孤獨」。對於孤獨的描寫是否也來自於你自己的記憶?孤獨無可避免。它與我們的身體及頭腦之間的分隔緊密相關。我認為《質數的孤獨》就在表達那種不舒服的記憶。然而在一段時間後,我們還是能夠在一個比我們通常認為的更深的層面上與彼此相聯繫,而且可能是間接發生的,比如通過一首歌或一本書。所以你自己的小說,正是通過分享一種孤獨的感覺,在某種層面上化解了這種孤獨?
  • 《太空旅客》太空孤獨
    假如這個世界就剩下自己還醒著,你會感到孤獨嗎?地點還是在一艘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宇宙飛船上。《太空旅客》就是這樣一部講述孤獨與寂寞的電影。前往殖民星球的「阿瓦隆」號飛船遭到小行星撞擊。看過這部電影的一些噴者,因為有萬達的投資所以對這部電影比較苛刻,並對違背常理的一些問題不留情面的進行噴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