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已經寫入我們的 DNA:35% 的孤獨寂寞來自基因遺傳

2020-11-23 IT之家

北京時間1月2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科學家最新一項研究表明,孤獨已經寫入我們的DNA,它具有一定的遺傳性,人們的孤獨感35%來自於基因遺傳。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研究作者表示,這些基因仍然對我們周圍世界產生反應,因此你的DNA並不一定會讓你感到孤獨。

DNA可以解釋人類35%的孤獨傾向,通過對成年雙胞胎的研究,科學家發現那些具有神經質人格特徵遺傳因素的人群更容易感到孤獨。

這些因素意味著有些人更容易感到孤獨,但是通過情感聯絡和增進友情,可以幫助消除基因上的孤獨傾向。所謂的「孤獨流行病」不僅讓人更加悲傷,還對人體綜合健康構成威脅。

此外,群體孤立與罹患心血管疾病、肥胖、糖尿病,甚至死亡密切相關。因此作為社會群體的一分子,我們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應當儘可能地表現出最好一面。

但如果你曾在擁擠狹小的房間裡無助地感到孤獨,那可能與你的遺傳基因密切相關。更準確地講,依據發表在《人格研究雜誌》上的最新研究報告,大約35%的孤獨感是由於我們的遺傳基因造成的。這並不意味著有些人註定一生孤獨,而有些人卻不是這樣。

研究報告第一作者、西安大略大學管理學和組織學教授朱莉·埃特金·舍默爾(Julie Aitken Schermer)博士解釋稱,它繼承了自身的潛在高度,但如果將它放在沒有光線的環境中,人們就不會意識到它潛在的高度。

同樣地,如果有孤獨傾向的人被置於一個多元化環境,他們更有可能體驗到孤獨。對於科學家而言,分析基因和環境對孤獨感影響的差異性仍是一項挑戰,而雙胞胎研究在哪裡能派上用場呢?

以一對雙胞胎為例,他們在同一個家庭環境中相伴成長,基於他們是否是異卵雙胞胎還是同卵雙胞胎,他們將分享50%或者100%的DNA。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比普通兩個人擁有更多的共同點,例如:基因、生活環境。舍默博士說:「如果其中一個雙胞胎在班級裡交朋友,並且對自己與他人的交互水平感到滿意,那麼他就不太可能感到孤獨。」

同卵雙胞胎可能有相同的孤獨感遺傳性,如果他們所處環境在人際關係方面不那麼令人滿意,他們更有可能感受到孤獨。舍默博士的研究支持這一觀點,他發現同卵雙胞胎比異卵雙胞胎更容易感受到相似程度的孤獨。

儘管我們每個人的性格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由這些經歷塑造的,無論經歷豐富與否,總有一些性格特徵遺傳給後代。這些性格特徵分為「五大類」:開放型、盡責型、外向型、親和型和神經過敏型。

之前研究表明,神經過敏與孤獨有關。但是舍默博士稱,這項最新研究不僅如此,存在一種遺傳因素導致神經質與孤獨感的共同表達。如果你有些神經過敏,將更有可能擔心自己的處境,擔心自己的命運,陷入沉思,這可能會加劇你的孤獨感。

一些人甚至被歸類於舍默非正式分類的人群——「超神經過敏者」,舍默說:「他們如果只關注消極的一面,就更有可能避免交互,感到更加孤獨,因為他們與其他人沒有社交聯繫。」

但是「超神經過敏者」不要擔心,或者至少不要擔心那麼多,你可以做一些事情來對抗神經過敏。澳大利亞一項研究表明,專注力,是一種積極思考並儘可能保持當前精神狀態的練習,可能有助於穩定超神經過敏者的情緒。

舍默博士稱,這種存在感對於每個人而言都不一樣,從社會群體角度來看,我非常擔心我們正在造就一群更加孤獨的人,因為他們沒有人際關係,而是通過電子方式聯繫在一起。我從事教育工作許多年,之前當我走進教室時,會看到學生們在一起聊天,我不得不告訴他們安靜下來聽課。但是現在當我走進教室,卻是一片寂靜,每個學生在上課前都在看手機或者筆記本電話。非常諷刺的是,我現在需要告訴他們放下手機,試著和身邊的同學說話交流。

人們正在逐漸失去現實的社交網絡,因為他們已被虛擬電子社交軟體所屏蔽。你不僅僅是進行唾液DNA測試來證明你的孤獨風險因素,但是你可以少花點時間想想孤獨感,並考慮什麼樣的社交互動,像植物依賴陽光一樣,幫助你達到你潛在的高度。

舍默博士稱,內向的人可能會感到孤獨,但是他們不需要很多朋友,只需要一次愉快的交談即可。你可以坦誠地告訴自己,要想減少孤獨,對生活更滿意,你需要多大程度的互動。

我們或許應該從自身角度思考,對別人真誠相待。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是社會群體的一分子,存在孤獨感不是性格上的錯誤,我們應該儘可能多地與他人交往。這不是你的弱點,而是你對自己的洞察分析。

相關焦點

  • 揭開孤獨症遺傳圖譜的神秘面紗,首個大規模中國人群孤獨症基因測序...
    直至上世紀80年代,針對孤獨症的研究才進入了全新階段。人們開始從生物學領域著手探索病因,並認識到孤獨症是一種受一定遺傳因素作用的發育障礙性疾病。在此基礎上,人們從分子遺傳、神經免疫、功能影像、神經解剖和神經化學等多領域展開研究,試圖從中找到孤獨症的致病原因。目前國際上孤獨症的遺傳學研究已經取得了較大進展,發現了100多個與疾病相關的基因位點。
  • 夜晚孤獨寂寞的語錄
    1.一個人的夜晚,任寂寞籠罩著整個房間,讓寂寞侵襲著我的心靈,無數次的頹廢和徘徊,一個人靜靜的在房間裡,依著網絡,伴著寂寞。
  • 【科學普及】「孤獨喬治」的DNA,揭示了抗癌和長壽相關基因
    圖1 孤獨的喬治孤獨喬治(Lonesome George),是一隻平塔島象龜的名字。       儘管「孤獨的喬治」所屬物種已經不復存在,但它和其他加拉帕戈斯巨型陸龜仍為長壽研究提供了基因水平的線索。要闡明機體衰老的機制,我們必須從研究細胞衰老的機制開始。
  • 《百年孤獨》:燦爛終將寂寞償還,十句話概括一生,寫盡人生孤獨
    人年齡越大,對這個世界看得越通透,越覺得孤獨,這種孤獨不是午夜夢回獨自一人的彷徨,是知曉自己就是一個單獨的個體的悲涼。我們面對同一件事有不一樣的感受,是我執著於某事而你卻不理解我的激情,是環境造就了我們的差異以至於我們永遠無法相互理解。就是哪一點兒無法分享的東西,造就了我們每個人的百年孤獨。
  • 象龜「孤獨的喬治」不孤獨:DNA研究或助其恢復種群
    導語:象龜「孤獨的喬治」在今年6月離世,人們認為這代表著一類象龜亞種的最終滅絕。一項由美國耶魯大學進行的DNA研究顯示,「孤獨的喬治」的後代可能仍然生活在南美洲厄瓜多的加拉帕格斯群島上。
  • 《心是孤獨的獵手》:太深太久的寂寞盡頭就是那宿命的孤獨吧
    卡森·麥卡勒斯的作品多描寫孤獨的人們,孤獨、孤立和疏離的主題始終貫穿在她的所有作品中,並烙刻在她個人生活的各個層面。22歲的她寫出的這部長篇小說處女作,至今仍在當代文學的經典之林佔據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只因她故事裡令人著迷的孤獨感。美國的南方小鎮,沉悶蒸騰的日子。孤獨像是濃霧,籠在了午夜的咖啡館、漫長空蕩的巷道。
  • 《孤獨是可恥的》:我們孤獨著也聯繫著
    我們每個人由於基因遺傳了父母對社會需求和敏感程度,我們對社會交際的滿意程度也各不相同。當然,基因不是簡單的作用於人體,而是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決定了人格的各個方面。②對孤獨以及情緒的自我調節能力。003根據孤獨產生的原因,作者也在後續章節給出了解決方案:①基因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環境,若是環境也改變不了,那就改變心態。看清這個世界,然後愛它。
  • 我們終將孤獨
    我們,始終是那顆最孤獨的星,緩緩的飄搖著,證明自己的存在。我們就是一顆小小的塵埃,沒有人在乎我們的存在,宇宙中,我們是被忽略的。沒有人在乎,每一個人的心就是一個星球,一顆沒有生命的星球,星球上自己在孤獨的行走。人,生下來就是孤獨的,沒有誰能例外,我們懷著探索的心,在去打探別的星球,當你發現,那顆星球是那麼的弱小,你是會去侵佔,還是會去播下希望的種子呢?
  • 一個人寂寞孤獨的說說,越讀越難過!
    一、是不是我不善言辭,就活該孤獨。二、不要怪人家不秒回你,都是手機不離身的人,自己想想你重要嗎?三、一個人看鬼片,孤獨到背後那隻鬼都對我說別怕。四、我愛你很多,卻又選擇寂寞。我們的愛情,始於孤獨,適於孤獨,最後死於孤獨。
  • 寂寞與孤獨的區別是什麼呢?無助發呆的眼神,看一次哭一次!
    孤獨和寂寞有共同點,更有不同處。假如我沒有朋友,我的交際圈很小,但是我的處世態度卻讓我心中充滿了幸福感,那麼我即便是沒有朋友,我的心靈也不會寂寞。反之,即便我身邊有很多朋友,有很多很多疼我愛我的親人,只要我的處世態度不能讓我內心充滿幸福的感覺,那麼我的心靈依舊會寂寞。這就是孤獨的人並不一定寂寞,而寂寞的人也並不一定孤獨。
  • 「孤獨喬治」之死 歷史
    ►散步的喬治,圖片來自telegraph.co.uk
  • 「孤獨喬治」之死 | 歷史
    ►已成為標本的喬治,圖片來自stern.de  隨著18至19世紀捕鯨行業的發展和海盜的猖獗,象龜不再是加拉帕戈斯群島上與其他動物和諧共存的生靈,它們淪為船員口中肉質鮮美營養豐富的食物,並被當成鮮肉罐頭儲存起來作為船上的糧食。
  • 人,越優秀,越孤獨
    哲人說:庸人無聊,天才孤獨。真正優秀的人,大抵都是孤獨的,越是合群的人,往往就越平庸。一個人的優秀,往往都是從孤獨開始的,而一個人越是熬得住孤獨,耐得住寂寞,就越是優秀。人,越優秀,越孤獨。越是優秀的人,越是孤獨,通向成功的路都是無比的艱難晦澀,大多數人是不會選擇這樣寂寞的道路,因為通往夢想的道路上,註定與孤獨相伴,在通過優秀的路上,所有的苦與累,都只能自己獨自去承受和體驗,你有多優秀,就讓自己有多孤獨。生活中,那些有所成就,有所作為的人,都是用孤獨,成就自己的人生。越孤獨的人,內心越豐盈。
  • 神經科學:解釋孤獨的必然性
    如果Cacioppo的理論正確無誤,那麼,一定有一種內在的生物學機制,促使孤獨的動物尋求同伴。我們大腦裡一定有某種物質,讓我們獨處時覺得心情不好,而有人陪伴時覺得寬心。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們認為,他們已經找到了這種動機的來源——大腦中縫背核中的一組鮮為人研究的神經元。
  • 一條發出52赫茲的鯨魚,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Alice
    沃特金斯博士是發現並跟蹤Alice長達12年的海洋學家,當他逝世以後,他的同事陸續收到了關於他們發表的論文的信;這些信件與過去的學術信件截然不同,都是來自普通人:有悲傷的人、心碎的人、孤獨的人,他們在52Hz的歌裡聽見了自己的聲音,Alice發出了人們共同的孤獨頻率,我們每個人都是Alice。
  • 《孤獨六講》:缺乏思維孤獨讓我們喪失自我,陷入內心荒涼的黑洞
    單說通訊科技,已經從「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發展到「一條微信、一通電話」隨時可以聯繫的狀態。這種狀態使我們內心存在的那個巨大而荒涼的孤獨感由此消失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看看那些「電話恐懼症」者就知道了,這種孤獨感非但沒有消失,技術的發展反而可能導致新的情緒困擾。
  • 《質數的孤獨》:孤獨的,不僅僅是質數
    馬蒂亞的孤獨在於拒絕這個世界,愛麗絲的孤獨在於被周圍的人群排擠,兩人都不善於生活、不善於交流,兩人都孤單寂寞,卻因機緣而相識,因相似而相愛,之後暫別又重逢,卻因無法消除的孤獨,最後無奈分離。平凡簡單的故事,卻深深地打動人心,只因為愛麗絲、馬蒂亞的身上有我們的影子,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只因為這世上「知音少,弦斷有誰聽」,我們對孤獨毫無辦法。全書節奏舒緩有致,文筆簡潔俊秀。
  • 孤獨的喬治
    公園惋惜,力捧新星,因為「孤獨喬治」僅去年就為公園帶去18萬名遊客;我們惋惜,甚至恐慌,因為這是人類第一次目睹一個物種的滅絕。老光棍死了,這一脈香火斷了厄瓜多,加拉帕戈斯國家公園。當地時間6月24日早上,負責照看「孤獨喬治」的公園管理員福斯託·列雷納上班了。他發現象龜「孤獨喬治」癱在一個水洞旁,一動不動,像往常一樣安靜,只是更加頹喪。
  • 孤獨等級TOP1
    最後愛麗絲回到屬於自己的那片世界,發出孤獨的鳴叫,它是世界上最孤獨最寂寞的鯨魚。其實,我們很多人都是一隻孤獨的愛麗絲,周圍人聲鼎沸,自己卻一直一個人做自己的事,一個人穿過人群,用盡一生不過是想尋找一個懂得自己的人。
  • 《百年孤獨》濃縮成經典10句話,看清孤獨本質,值得反覆回味!
    據不完全統計,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至少已被翻譯為35種語言,累積出版總量更無從計數,按作者自己的說法,"如果把讀過此書的人聚攏在一個國家,那它的人口排名可以位居全球前二十。"整本書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從家族第一個霍賽阿卡迪奧,到最後一個具有家族明顯特徵的奧雷良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