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孤獨的獵手》是我看的第一本麥卡勒斯的小說。在書店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封面上那個留著短髮,手扶著下巴,一雙大眼睛似在看著你,又似毫無目的的女人一下子抓住了我。就像當你看到張愛玲的照片時會感到她骨子裡的冷,你看到麥卡勒斯,會感到她身上那種天真的疏離感。
關於卡森·麥卡勒斯
卡森·麥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20世紀美國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1917年2月19日出生於喬治亞州府哥倫布,十七歲時本來打算去紐約朱利亞德學院學習鋼琴,後來改變主意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夜校學習文學創作,十九歲開始構思,二十二歲完成《心是孤獨的獵手》的創作。
麥卡勒斯一生倍受病痛折磨,十五歲時患風溼熱,但被誤診和誤治。之後,她經歷了三次中風,一系列疾病嚴重摧殘了她的身體,導致她在29歲時癱瘓。
卡森·麥卡勒斯的作品多描寫孤獨的人們,孤獨、孤立和疏離的主題始終貫穿在她的所有作品中,並烙刻在她個人生活的各個層面。
22歲的她寫出的這部長篇小說處女作,至今仍在當代文學的經典之林佔據著不可或缺的地位。
只因她故事裡令人著迷的孤獨感。
美國的南方小鎮,沉悶蒸騰的日子。孤獨像是濃霧,籠在了午夜的咖啡館、漫長空蕩的巷道。這個世界嘈雜喧鬧,每個人都想尋求內心的安寧,每個人都想傾訴,但卻很少人願意傾聽。孤獨感總是如影隨形。
在這個小鎮裡,辛格每日在「紐約咖啡館」裡吃相似的三餐,定期拜訪安東尼帕羅斯,看著那些孤獨到無以復加的人拼命向自己傾訴;傑克遊蕩在街頭,埋在酒精裡,在渴望改革的烈火中受著炙烤;比夫坐在咖啡館裡,身在喧鬧之中卻心無所依,心裡懷著隱秘的願望;米克一個人在房客的門外聽古典,在未完工的房屋頂上聽內心的音樂;本尼迪克特對黑人同胞們哀其不爭,自由與權力的追求在胸中激蕩卻無處可發。
傑克問過辛格一個問題,這可能是書中所有孤獨的人都想問的問題:「當一個人知道,卻沒有辦法讓別人理解的時候,他怎麼辦?」孤獨的人大抵如此,心中飽脹卻無處發洩,情感在肚中發酵,醞釀出濃得化不開的孤獨感。
辛格是他們的救贖,這個始終平和安靜的啞巴,似乎懂得世界的一切真理,所以一顆顆孤獨的心都向他靠近。辛格那間整潔的屋子是他們的教堂,而辛格就是他們的上帝。他們不停地訴說,讓那些狂熱,那些飽脹的虛無感充填這小小一隅。
但即便如此,孤獨依舊無處安放。
看過一篇評論,裡面有一句話:「整本書沒有兩顆心彼此深深地緊挨過,只有一顆孤獨的心在慢慢靠近另一顆,看起來無限接近,卻永不觸碰。」這或許比孤獨本身,更讓人覺得孤獨。
辛格從來沒有看懂過他們的飛速上下翻動的嘴唇,他們所以為的理解,其實只是一廂情願。辛格其實自己也從來沒有逃離過孤獨的桎梏,也和他們一樣,一廂情願地認為安東尼帕羅斯是他的知己。
孤獨如果能被輕易地消解,那便不叫孤獨了,頂多只是寂寞。
孤獨的人,彳亍世間,渴望傾訴,渴望知己,並非人人都可以尋到高山流水。孤獨者如海子,對著酒館老闆念得不到回應的詩;孤獨者如梵谷,在阿爾的烈日下曝曬自己的熱情。
麥卡勒斯並沒有給這些孤獨的人一個好結局。辛格在安東尼帕羅斯死後自殺,本尼迪克特拖著病體離開了黑人群體,被送到所謂對他康復有好處的農場,米克這個特別的女孩,終於還是在日常之中磨平了自己,傑克陷入狂亂之中失手殺了人,比夫依舊每天在虛無與空茫裡度過。孤獨難愈,孤獨永存。
這也是麥卡勒斯式的孤獨——宿命的孤獨。
麥卡勒斯的孤獨不尖銳,但像水一樣,在讀過它的人心上留下痕跡,留下溼漉漉的感覺。
閱讀這本書是什麼體驗?大概就是字字句句皆孤獨的感覺。掩卷四望,這個世界,每個人其實都有自己無法言說,無人傾聽的內心語言。這些語言不一定將我們引向孤獨,但總有些時候,會把我們帶向寂寞的境地。而太深太久的寂寞盡頭就是那宿命的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