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簡 介(摘於網絡)
卡森·麥卡勒斯,20世紀美國最重要的作家之一,1917年2月19日生於美國喬治亞州的Columbus。29歲後癱瘓。著有《心是孤獨的獵手》、《婚禮的成員》、《黃金眼睛的映像》、《沒有指針的鐘》等小說作品。其中,《心是孤獨的獵手》在美國「現代文庫」所評出的「20世紀百佳英文小說」中列第17位。1967年9月29日麥卡勒斯在紐約州的Nyack去世,時年50歲。
作 品 簡 介
《心是孤獨的獵手》曾被評為百部最佳同性戀小說之一,在榜單上名列17,據翻譯陳笑黎介紹,這是麥卡勒斯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她一舉成名的作品,出版於1940年她23歲之時。 故事的背景類似於《傷心咖啡館之歌》中炎熱的南方小鎮。她說:「小說中兩個聾啞男子的同性之愛令人感動,而同性之戀又是若有若無的,時而激烈,時而沉默。主旨凸顯的是麥卡勒斯式的主題:孤獨是絕對的,最深切的愛也無法改變人類最終極的孤獨。絕望的孤獨與其說是原罪,不如說是原罪的原罪。」而名為lostpast的南京讀者剛讀完《心是孤獨的獵手》,她認為《心是孤獨的獵手》比《傷心咖啡館之歌》更能展開對「孤獨」的獨立表達。她說,「書中讓我記憶深刻的是一個窮人家的小女孩,她藏在富裕人家的花園裡,偷聽老式收音機裡傳出的莫扎特,黑暗中爬上屋頂,寂靜中回想莫扎特。小女孩會慢慢成長,逐漸變得冷靜,直至平淡,麻木,但在黑暗中聆聽內心聲音的讀者都能從她身上找到徹骨的孤獨。每個人都孤獨,卻並未因這相似的孤獨相連,人終究是孤獨的,好像人終歸是要死的。這是一條陰冷的真理,一個殘酷的真相,麥卡勒斯卻將其描繪得生動而尖銳,描繪得可以容忍,也必須容忍。」「麥卡勒斯作品看似荒誕,但在她的筆下,那些人物仿佛有了生命,有著縝密的邏輯和屬於他們自己的命運,作家、讀者、批評家都無法控制。」有譯者似乎在為麥卡勒斯尋找學理依據。
筆 者
一個月前剛讀完這本書,合上書頁的一刻,孤獨感與存在感對流後形成的精神黑洞躍然於書皮灰白的插畫上,但那也僅僅是片刻的錯覺,我也同多數人一樣,能夠準確理解的只是自己經驗範圍內的事物,其餘的,多出來的,偶然涉足的具有深刻社會根源的話題,雖也能惹人猜想思索,卻並不足以長久影響自己的價值取向。
關於同性之戀,不由想起黑格爾老頭最經典的一句話「存在的即是合理的」。
西方有一種魚,當雌雄性別的比例差距大到無法維持族群繁衍的時候,雌性或是雄性數量多的一方就會部分迫使自己改變性別,以此交配維持種族平衡。
雌或是雄?安能辨的你的本身?我無法叫出這種神秘的魚的名字,只是心底瞬間會延續出一條自然界的生存法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寂滅是空,唯有突變適應,唯有生命的繼續,一切才有可能。
把這種在逆境中變性的魚放置在人類的視角去看,也許聽者都會覺得神奇瑰異,如同天方夜譚。
那麼,把那些在特殊環境下成長,有著特殊情感訴求的人放在公眾眼皮底下會有什麼結果?公眾一定會在第一時間攻擊蔑視這些人的性取向,不餘遺力,千夫怒指,惡毒的言語就如同詛咒一隻不該在這世界出現的扭曲變形的妖。
殊不知,這類特殊人群要麼是成長環境封閉幽塞,要麼是自小心裡需求缺失,維繫一個人生命的情感鏈條從第一環到最後一環TA們全不曾擁有過。而在TA們生命最重要的時刻,陪伴在TA們身邊不曾離棄TA的只有那個和TA性別相同的人,日久天長,TA們之間便產生了一種超越友情相互依存的情感。
在你眼中為異類的他們相互抱緊,只是為了獲得在艱難環境中活下去的勇氣。
人類可以允許一條魚為了生存變換性別,但不允許同類同性間有異樣的情感,因為,那是他們不能理解的。不能理解的,就是妖。
嚴格的說,人類天生具有一種黨同伐異的本能。
但如果換做是你,在那樣的環境下成長,如今你會是什麼模樣?
可惜多數人都不會設身處地的從問題的根源上看,人們更樂於看到的是現象而不是本質,這就是人的劣根性。
我想述說的,只是某一類特殊情感,人們稱之為畸戀。同時我並不贊同那些為尋求新奇刺激而產生的同性之戀。
其實我更想說的是人們在認識世界時的眼光,多點寬容,多點理解,也許你看到的世界就會是一個幅員更加遼闊的樂土。